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68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

关于市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

日前,人身保险监管部牵头组织了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赴重庆、安徽、山东、江苏、上海和深圳等地,对被征地农民养老、县域人身保险、流动农民工保险、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保险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等进行了广泛调研。

现将情况摘编如下,供参考。

一、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现状

(一)县域保险快速发展,奠定了农村人身保险基础

1.安徽、山东省县域保险快速发展。

2003年,安徽省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长78%,其中农村营销服务部的人身保费收入增长250%;2016年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约34亿元,保险深度

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山东省(不含XX市)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7

8.66亿元,占县域保险保费业务的7

8.1%。

现阶段购买人身保险的主体是农村中有较高收入的群体,如农村专业户、工商户和外出务工人员。

这一特点使安徽、山东等省的农村人身保险业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五一”期间和四季度。

在安徽调研时发现,2016年五个保费收入上亿元县并非gdp名列前茅的县,而是颇具地方经济特色的县,如XX县、砀山是特色农副产品县,舒城、无为、庐江是劳务输出大县,这些特色经济形成了农村高收入人群,成为农村人身保险的主要购买力。

3.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

农民的保险意识在保险公司的先导和宣传作用下逐步萌发,即使收入水平不高的农民也至少开始重视人身意外险。

在安徽舒城张母桥镇调研时发现,理赔榜上多数是金额不高的意外险赔案,农民形象地把这种可以防范的风险称为“猫抓狗咬”风险。

4.农村营销网络和从业人员已有一定规模,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

安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2016年全省乡镇农村营销服务部已达698家,农村营销员10843人;山东2016年乡镇营销服务部达到849个,农业户口的营销员已有42160人;两省县及县以下保险机构都在迅速增长,其中中国人寿营销网络和服务部已覆盖50%以上的乡镇,太平洋人寿等其他保险公司也在逐步拓展农村市场,还有一些公司因城市市场竞争加剧也开始关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研发和拓展。

(二)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环境改善,市场需求逐步提高。

山东农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77%的农村居民对保险有一定了解,56%的农村居民买过保险,其中6

4.1%购买的是人身保险;6

3.1%的被调查农民家庭考虑今后几年购买保险;农民能够购买保险的年缴费额占其家庭年收入额的比例约为10%-15%,8

9%的农户能够承担的年缴保费低于1000元。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继续提高,农村潜在人身保险需求将不断转化为现实需求。

(三)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加强,农村人身保险日益受到重视

1.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如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保险业发展的通知》,要求保险业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积极探索将商业保险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要求有关职能部门积极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保险业提供政策支持。

省人民政府通知的下达对安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安徽省地税局已经将保险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月,有效减轻了营销员税负,增强了其投身保险业的积极性。

安徽XX县政府主动召开表彰大会,庆祝本县保费收入超过亿元。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当地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

中国人寿省级分公司因地制宜促发展。

安徽省分公司根据自身优势,自2002年12月起在系统内全面启动了县域公司发展战略,并相继推出了《县域公司发展纲要》、《农村营销服务部达标考核办法》、《‘亿元县公司’达标奖励办法》和《‘本土创业迈向成功’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推动方案》等系列配套措施;山东省分公司实施“促强扶弱”战略,2016年制定了《关于实施促强扶弱推动县域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见》,鼓励县域公司比、学、赶、帮、超,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经营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推动农村人身保险业务拓展

1.农村营销管理模式创新。

中国人寿安徽省分公司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农村营销服务部模式:

一是以XX县黄口服务部为代表的中心集镇公司化经营的农村服务部;二是以舒城张母桥、XX县汤池服务部为代表的经济落后乡镇的标准化营销服务部。

同时,结合各自实际,按照标准化流程运作,加强农村营销服务部的经营管理,实行“三板六簿制度”管理,规范了农村人身保险的经营活动,增加了投保、理赔的透明度,激发了代理人的积极性,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了保险效率,其报账、值班接待、客户回访等管控措施构成了农村人身保险颇具特色的营销管理模式。

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经营模式创新。

重庆在对被征地农民尝试多种养老安置方式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人寿(原来为中国人保)独家代办方式,由中国人寿重庆分公司与市政府签订代办协议,政府向公司划拨约定补偿经费,公司按10%的年利率按月支付利息,其中5年期存本取息利率部分由公司支付,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政府按照保险本金的5%在承保时向保险公司一次性支付管理费用,该业务单独核算,不在公司财务上反映;保险本金按5年期存本取息定期存入银行,在养老保险金领取证上加盖代办专用章。

实践表明,这是一种多赢模式,农民得到切实利益保障,保险公司发挥管理服务优势,政府以较低的管理成本缓解社会问题。

此外,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的委托管理服务、上海保险业参与“流动农民工综合保险”等也是类似的多赢模式。

这些模式成为了新型农村人身保险业务模式的有益探索。

(五)农村人身保险社会管理功能日渐突出,社会稳定器作用增强

1.积极参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

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生产、生活资料,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其生活、养老保障,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生活和养老保障模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近年来,人身保险业与各级政府合作,利用风险管理、理赔技术、服务网络等优势,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部分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到201X年,商业保险公司已承保80

7.5万人,筹集资金

4.3亿元,分别占参加“新农合”农民总数的1

1.7%和全国筹集资金总额的1

4.3%。

3.积极参与农民工社会保障。

农民工对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迫切需要人身保险。

但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无法按城镇方式为其提供风险保障,各地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XX市部分保险公司发挥网络和服务优势参与“农民工综合险”的探索,为人身保险和社会保险结合、保险公司与政府合作提供了经验。

二、当前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身保险发展滞后、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随着家庭养老思想的动摇、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加强,农村传统养老和土地保障方式正在逐步弱化。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面临着多种新的风险和问题,比如农民因病返贫、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

农村人身保险远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救护车一响,几头猪白养”等顺口溜以及老人无奈状告儿女不赡养等案例都是逼真反映。

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重视程度、公司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且整体水平不高。

2016年,安徽、山东县域人身险保险密度均低于130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考虑其他中西部省市,不平衡性更为显著。

(二)政府相关部门对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认识不足。

部分地区的政府对农村人身保险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还在沿用建立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解决农村保障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真正理解商业保险的优势所在,片面强调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竞争关系,片面强调商业保险的逐利性而忽视其客观上所起的社会管理功能,忽视商业保险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三)保险机构对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一是农村人身保险市场信用环境脆弱。

一旦受到“破坏性挖掘”,就会长期得不到恢复,再开发成本高。

二是人多地广,展业成本高,风险管控难度大。

目前各家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地市分支机构一级,经营服务体系延伸到农村以后,管控比较困难,经营风险较大。

某些保险机构对上述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粗放经营、短期行为、不正当竞争现象较为普遍,成为阻碍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主要内因。

(四)农村人身保险市场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农民收入具有季节性和不稳定性,农民购买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仍很有限,农民对保险的认知水平较低和从众心理较强。

目前针对城市居民设计的产品,其保险费率、保障金额、核保理赔服务流程不适合农村市场的需求,但公司往往简单地将这些产品和服务转移到农村市场。

即使是占农村人身保险市场份额50%以上的中国人寿,也是刚成立县域保险部门,刚开始联合产品精算部门着手研究开发专门针对农村的产品。

(五)农村人身保险人才匮乏,营销员认证制度有待改进。

当前,农村营销服务部的个人代理人队伍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考证难,保险营销员持证率偏低。

2016年底,山东省县域保险营销员持证率为40.1%,个别公司在25%左右。

调研发现,产品的销售准入门槛过高,不利于农村业务发展;而对营销员产品的销售区域和类别缺乏分级准入的作法,又可能出现营销员一哄而上进入农村市场,又一哄而散的混乱状况。

(六)农村人身保险监管面临新挑战。

一是农村保险从业人员数量多、分布广、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异地展业流动性大、监管难度大;二是农村市场特殊,既要适度竞争,又要培育和保护;三是保险监管力量不足,对城乡市场的分类监管不够;四是亟待建立和完善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进入退出机制。

三、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农村人身保险是农村金融、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对提高中资公司竞争实力、做大做强人身保险行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商业保险必须找准进入农村市场的切入点,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项惠农政策,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权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积极试点,认真总结,适时推广,稳妥开发,培育和保护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适度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调研组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积极争取相关政府部门支持。

监管机构应加强保险宣传和部委协调,争取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包括正确认识商业保险的定位和作用、减少相关部门对商业保险的不合理限制、减免农村营销员过重的税负、简化农村销售网点工商事项的办理程序等方面。

(二)引导和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监管机构应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切实加强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培育和保护工作。

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三)鼓励和促进公司各种创新。

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和各地农村实际,探索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新途径和模式,包括设计条款简明、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缴费灵活的人身保险产品;建立农村保险代办员驻村制度、发展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局(所)等兼业代理渠道;加强标准化的农村服务部建设、逐步完善分支机构的内控机制等,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和完善对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监管。

鉴于农村市场有别于城市市场,监管部门应制定经营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基本行业标准,严格法人机构监管,各保监局应因地制宜,发挥积极作用,针对营销员在全省范围展业等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政策措施,弥补市场缺陷,规范市场竞争。

(五)加强有关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基础性问题研究。

一是进一步研究农村人身保险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和谐社会的作用;二是开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统计、需求分析等项研究工作;三是加强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附送:

关于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市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直辖市。

全市农业人口占7

4.2%,农村的富余劳动力9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6%。

针对这种情况,XX市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提出要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2006年又提出把劳务经济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经济”,在发展劳务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政府与市场联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通过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到转移人口转变;通过支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铸造农村能人;通过引导土地流转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XX市的实践对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XX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XX市不断加大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情况2000年—2006年,XX市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116万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

5.8万人,占培训总数的5

6.7%;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由40

1.8万人增加到70

6.3万人,年均增长1

6%,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29.6%提高到5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XX市转移就业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五化”上。

一是输出方式多样化。

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以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等组织转移的约占35%;通过农民自组织、自管理转移的约占62%;个人外出“闯”的约占3%。

二是转移行业非农化。

到2006年底,XX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67

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9

5.3%。

三是就业分布区域化。

农民外出务工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或地区,逐年向东北、西北、中部和西南其他省区扩散。

四是外出群体年轻化。

转移就业人群中,30岁以下的约占转移总数4

3.7%,31岁—40岁的约占3

4.8%,41岁以上的占2

1.5%。

农村劳务开发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从2000年—2006年,劳务总收入由13

3.2亿元增加到28

3.1亿元,年均增长1

8.8%。

二是促进了农民素质提升,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的工资水平、工作适应力、工作满意感都有了较大提升。

三是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XX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2016年以来,XX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促进,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135”的基本思路推进工作。

即,实现一个目标:

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示范性培训20万人;构建三大系统:

劳动力资源调查系统、技能培训系统、组织输出系统;落实五项政策:

培训补助、输出奖励、费用减免、权益保障和回乡创业等优惠扶持政策。

着力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强化技能培训依托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是坚持市场运作,强化订单培训。

大力开展“校企结合、校校联合”等模式的订单培训,2016年—2006年共完成订单培训5

8.45万人,培训就业率达98%。

二是突出技能提高,主抓中长期培训。

采取长期、中期、短期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向长期培训过渡。

三是注重特色培训,打造品牌劳务。

目前,重庆的“重庆师傅”、“富侨保健”、“石龙技工”、“重庆月嫂”、“黔江港务装卸”、“三峡服装”、“巫山建工”等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劳务品牌。

坚持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劳务中介组织、农村劳务经纪人,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育扶持力度,一批劳务市场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XX市正在实施的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训工程,计划每年培训劳务经纪人2000人,五年培训1万名经纪人,实现每村1名经纪人的目标。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规范化管理。

通过简化进城务工农民的办证手续,实行除居民身份证外的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式”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地建立起进城务工农民的基础档案。

二是人性化服务。

在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办“农民工公寓”,为

1.3万农民工提供了廉租住房;对随农民工进城的学龄子女指定学校就近入学,享受城镇居民子女入学同等待遇;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系统的计生卫生服务。

三是完善社保政策。

今年5月XX市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作出具体规定。

四是组织化维权。

加大劳动维权力度。

逐步落实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建筑领域工资保证金制度。

建立了法律援助协作机制。

创新政策措施,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一是放宽户籍政策。

通过“农民转市民”试点,改革消除农民变市民的制度性障碍,2006年实现了5万名进城务工经商农民转为市民。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

对新增农村劳动力,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实现永久转为产业工人。

大力扶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年来,XX市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创业引导。

市政府在六个驻外办事处设立了劳务联络处,切实加强与务工人员的联系沟通。

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

各区县相继出台了返乡创业扶持优惠政策。

三是建立创业园区,壮大发展基地。

不少区县在工业园区设立了返乡基地,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企业入园,通过园区落实出台的各种优惠配套政策。

四是注重舆论宣传,营造创业氛围。

XX市通过开展“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扶助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几点启示与建议

XX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正确处理政府促进与市场引导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既要做好政府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又要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实行以奖代补,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坚持促进农民务工增收与减少农村人口相结合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开发,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外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政策环境,促进农民长期稳定转移到城市,不断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要以“阳光工程”为龙头,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调整培训思路,由临时短期培训向长期正规职业培训转变,培养新型技能型产业工人。

不断增加补贴的规模,根据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内容、时间的长短,实行差别补贴制度。

同时,要针对当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民工流转承包土地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以发展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促进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突出重要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搞好流通、信息、农机、基础设施等方面服务。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而且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

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优惠政策,为返乡人员创造必备的创业条件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在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集约使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