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68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docx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1.地理位置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

地理坐标东经113度59分-114度45分,北纬35度26分-36度02分。

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69公里,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

北与安阳市龙安区、安阳县为邻,西和林州市、辉县市搭界,东与内黄县、滑县毗连,南和卫辉市、延津县接壤。

  

  2.地形地貌

  

  鹤壁市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泊洼四类。

山地集中在太行山东麓低山地带,丘陵集中在太行山东麓与东部平原交接过渡地带,平原集中在淇河平原、卫河平原和黄河平原,泊洼集中在淇县良相滞洪区,总面积分别为331平方公里、646平方公里、1153平方公里和5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2%、29.6%、52.8%和2.4%。

基本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降低趋势,海拔高度在53-1019米之间。

山区多为石灰岩低山,山体浑圆,坡度15°-46°。

丘陵区多为土质,少部分石质,坡度平缓。

项目区地形地貌主要由西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区组成。

  

  3.气候

  

  鹤壁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凉少雨,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14.1℃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2.3℃,最低气温-15.5℃。

一年中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达31.9℃;元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10℃的年均积温4650℃。

年均降水量617.8毫米,降水量年际相差悬殊,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4个月平均降水448毫米,占降水量的65.6%。

总体降水量西部大于东部,年平均蒸发量为1919毫米。

年无霜期平均225天。

年均日照时数2147.9小时。

  

  4.土壤

  

  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主要有褐土和潮土两大类。

褐土广泛分布于西部低山、中部丘陵和山间盆地。

潮土分布于东部平原区。

成土母岩母质主要有奥陶纪石灰岩、深灰至黑色厚层状石灰岩和冲积母质。

这些岩石风化慢,漏水性强、地表干旱、地下水贫乏、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质地较粘,厚度在20-40厘米之间。

部分山地岩石裸露,土层很薄,且不成层次。

冲积母质由黄河、海河冲击而来,土层较厚,质地多为砂土或砂壤。

项目区土壤主要是褐土,PH值一般为7.5-8.0之间,多为碳酸盐反应。

  

  5.水文

  

  境内主要河流有淇河、汤河、卫河、共产主义渠4条。

淇河、卫河全年有水,其余皆为季节性河流,均属海河流域。

淇河发源自山西陵川,境内长79公里;盘石头水库已经开始蓄水,库容量6.08亿立方米。

  

  6.植被

  

  鹤壁市属暖温带落叶林地带,植物种类繁多。

全市高等植物有114科、300多属、800余种,其中栽培植物有200多种。

植物以禾本科、蔷薇科、玄参科、杨柳科、豆科、菊科、莎草科居多,植被类型属阔叶落叶林和针叶混交林带。

木本植物共有乔木400余种、灌木40余种,现有植被主要有杨、柳、桐、槐、榆、侧柏、油松、枫树、合欢、橡树、黄连木、栎类等主要用材林树种,以荆条、胡枝子、鹅耳栎、虎榛子、黄栌、连翘、绣线菊、马角刺、酸枣、黄刺梅、锦鸡儿等为主的灌木丛,以黄背草、白草、羊胡子草、芦草、蒿类等为主的地被物组成。

成材林木主要是四旁植树和农林间作,丘陵区和东部沙区有成片林。

经济林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及黄河故道沙区地带,平原地区也有一定规模,主要品种有大枣、苹果、柿子、梨、杏、桃、山楂、核桃、花椒、葡萄、板栗等。

栽培灌木主要有供编织用的白腊条、荆条、紫穗槐等。

野生灌木有酸枣、黄荆等30余种。

境内药用植物分野生和人工种植两部分,分属70余科、160多种。

  

  7.交通

  

  鹤壁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鹤(壁)辉(县)高速公路、长(治)兖(州)铁路从鹤壁穿过,交通四通八达。

辖区内公路国道2条;省道9条,其中放射性公路1条,北南纵线4条,东西横线4条;县道11条,乡道92条。

京广铁路在鹤壁境内全长50公里,京港澳高速公路在鹤壁境内全长37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南北。

  

  8.社会经济条件

  

  鹤壁市辖两县(浚县、淇县)、三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共24个乡(镇)、879个行政村。

总人口144.5万人,其中市镇人口63.8万人;乡村人口80.6万人,农村劳动力66.13万人。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275亿元,农业总产值63.83亿元,粮食总产量100.84万吨,农民人均耕地1.47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827元。

  

  

(二)林业现状

  

  1.主要成就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5年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4万亩。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92.5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9.68万亩;森林覆盖率6.08%,活立木蓄积量88万立方米。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通过近几年的大规模造林绿化,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新城区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的绿化景观和带、片、网相结合的绿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人居环境,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

  

  淇河两岸大力发展风景林、水源涵养林,营造绿色景观,形成了春夏繁花似锦、夏秋金果飘香、深秋红叶遍布、冬季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正在成为鸟语花香的绿色生态河、旅游景观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旅游。

  

  道路绿化实行专业队造林,配备专职护林员,绿化成活保存率均在95%以上。

新老区连接带正在形成绿色生态走廊,淇滨区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生态县(区)。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完善,淇县、浚县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

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干旱、大风、洪涝、干热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

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已成为粮食生产基地。

  

  (3)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保质保量完成了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任务。

淇县、淇滨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太行山绿化先进县。

  

  (4)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7.3万亩,产量达到6.4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年销售额1500万元;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9.6万亩;生态旅游景区18处,其中省级森林公园2个(云梦山森林公园、黄庙沟森林公园),年游客量125万人次,旅游收入1519万元。

2007年全市林业总产值3.52亿元。

  

  (5)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制度,加强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0.3‰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1.8%。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8.85万亩,其中9.6万亩已得到补偿;省级公益林60万亩,其中4.9万亩已得到补偿。

  

  (6)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国家林木种子工程项目2个;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2个;建立扑火物资储备库6座,各类防火设施7座;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5个,其中省级监测站1个(淇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市级站点4个(浚县白毛监测点、淇县黄洞监测点、山城区枫岭公园监测站、鹤山区黄庙沟监测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

  

  全市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0.14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为0.61立方米;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28.6%。

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2)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严重,山区还有35.33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平原区11.5万亩沙化土地,特别是0.5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沙地亟需治理。

  

  (3)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很少,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1.85立方米。

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灌木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通道绿化标准低,断档较多。

  

  (4)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林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融资渠道单一,投资严重不足。

公益林补偿标准低。

林业科技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林业技术培训少且层次不高。

林业监测手段落后,林业执法、病虫害防治、资源管理、森林管理、森林防火、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林业支撑体系不完善,保障能力不强,制约林业发展。

  

  

  

  二、规划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规划的背景

  

  鹤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仍很脆弱;二是全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是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森林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五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用5-8年时间,建设林业生态省,打造绿色中原的宏伟目标。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标准和质量,大力发展生态文明。

  

  为此,市委、市政府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构思,从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作出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决策,确立以林业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建成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生态承载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编制实施本规划对全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新鹤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治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及维护物种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是我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压力日趋明显。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其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加快林业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木材等林产品的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拉长木浆造纸、人造板、木地板、家具、林药、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植)、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四是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温,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促进农业稳产高产。

  

  五是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空间和林业潜力的重要途径

  

  我市适宜大量的速生、优质树种生长。

目前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和沟河路渠两侧、四旁隙地等适宜造林绿化,农田林网完善提高的任务还很重,林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的新鹤壁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耕地

  

  新增有林地全部安排在国土资源部门控制的荒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土地中的部分滩涂地、盐碱地、裸土地及建设用地中的废弃矿山。

  

  2.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充分吸纳和利用相关规划成果。

城市(含县城)建成区绿化采用城建部门的规划;山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规划在水利部门水保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廊道绿化依据铁路、交通、水利等部门已建和规划的工程,工程建设到哪里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跟进到哪里;参考环保部门的生态功能区划成果划分生态功能区;利用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分类成果控制全市的造林规模。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山区、丘陵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能源林。

平原农区重点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生态廊道中的景区道路、南水北调干渠两侧、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地段,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扩大常绿树种比例,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和景观效果。

  

  4.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行政府主导,投资纳入各级财政支持体系;林业产业工程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三)建设目标

  

  经过5年(2008一2012年)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初步建成林业生态市。

  

  1.总体目标

  

  全市新增有林地76.01万亩,达到95.6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平原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

林业年产值达到6亿元。

所有县(区)建成林业生态县(区)。

  

  2.具体目标

  

  现有35.33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现有3.61万亩宜林沙化荒地全面得到治理;现有2.58万亩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现有16.34万亩幼林地全部得到抚育。

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2.94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19.24万亩、改造2万亩,达到30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1.64万亩,达到28.94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花卉苗木基地0.96万亩,达到1.46万亩。

  

  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控制在98%,沟、河、路、渠绿化率达到99%,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8%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41%以上。

    

  四、总体布局

  

  根据鹤壁市自然区域特征、林业建设现状等,规划以“两区”(山区:

包括山区和丘陵区;平原区:

包括一般农田区、沙耕地、低洼易涝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两区

  

  1.山区

  

  

(1)基本情况

  

  本区位于我市西部山区和浚县火龙岗地区,涉及5个县区、18个乡(镇)和办事处。

淇县包括黄洞乡全部,北阳、庙口、桥盟乡的西部;淇滨区包括上峪乡、大河涧乡和金山办事处;山城区包括鹿楼乡和石林乡;鹤山区包括姬家山乡和鹤壁集乡;浚县包括屯子镇、钜桥镇、白寺乡、小河镇、卫贤镇、黎阳镇、城关镇(包括大伾山、浮丘山在内)。

  

  本区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大部分海拔在200-1019米,相对高差多在200-400米之间,石多土薄,岩石裸露,交通不便,地瘠人贫,水土流失严重。

  

  本区经济不发达,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小且零星,多为山间梯田,经常受旱灾威胁,产量低而不稳。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不发达,群众发展林业积极性高但缺乏资金,农林牧争地矛盾突出,水利设施差,水土流失严重等。

  

  (3)建设重点

  

  本区建设重点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在兼顾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条件下,加强对公益林的保护,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在浅山区的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全面恢复林草植被,对现有林地加强中幼林抚育,并进行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在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较好、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地段,采取高效集约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用材林、名优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建立丰产林基地、种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增加木材产量和林产品有效供给,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

全市生态林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为37.33万亩,其中营造水源涵养林0.24万亩、水土保持林9.18万亩、生态能源林21.24万亩、生态移民造林0.1万亩、矿区生态修复造林6.57万亩。

  

  2.平原区

  

  

(1)基本情况

  

  本区位于我市东部平原区,涉及浚县、淇县、淇滨区3个县(区)、17个乡(镇),总人口73.8万人。

浚县涉及新镇镇、卫贤镇、小河镇、钜桥镇、黎阳镇、城关镇、白寺乡、王庄乡、屯子镇、善堂镇10个乡(镇),其中沙化面积严重的乡(镇)为善堂镇、王庄乡、黎阳镇;淇县包括西岗乡和城关镇的全部,高村、庙口、北阳、桥盟乡等乡(镇)的部分;淇滨区涉及大赉店镇。

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林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苹果、梨、枣等经济林大量生长,初步形成了以杨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村与村道路相通,交通便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护林体系不健全,树种过于单一,特别在沙区,风沙严重,绿化率低,农民生活贫困,资金投入不足,水利设施差,人多地少,工业农业和林业争地矛盾突出。

  

  (3)建设重点

  

  本区的建设重点是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防风固沙林,大力发展用材林和工业原材料林、园林绿化花卉苗木基地。

结合国家防沙治沙工程项目的实施,采取人工造林的模式,使以混交林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逐步完善,以桃、杏、李、苹果等名特新优为主的经济林体系进一步加强。

到2012年,完成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8.73万亩。

  

  

(二)两点

  

  1.城市绿化美化

  

  主要指新区、山城城区、鹤山城区和浚县城区、淇县城区的绿化。

以新区绿化为核心,各城区相互呼应,并以绿色廊道和绿****络相连接。

城区内主要增加绿地面积,加大乔木栽植比例改善绿地结构,适当提高市树、市花的种植比例,大力推广乔灌草复合绿化,积极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到2012年,完成城市绿化面积4.06万亩。

  

  2.村镇绿化美化

  

  村镇绿化规划是建设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和村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是,有些村旁的绿化质量不高,乡(镇)政府所在地缺少应有的绿地,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要加强乡(镇)、村庄人们聚居生活区域的绿化和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场所的绿化。

对街道、四旁和居民庭院等统一规划布局,乔、灌、花、草结合,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结合,更新、改造、完善、提高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结合,点、线、面结合,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充分利用村镇及其周围的每一分可绿化土地,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等。

通过环村庄、乡(镇)林带、生态片林、小绿地、小果园及四旁绿化,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人在花中,家在绿中,庄在林中”,建设“生态村”、“生态乡(镇)”。

完成村镇绿化工程3.53万亩。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现有的和将要建设的铁路、公路、河渠。

生态廊道网络绿化视宽度规划分为五级:

一级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各栽植100米树木;二级为铁路、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国道两侧,各栽植10行树木;三级为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两侧,各栽植5行树木;四级为县乡道路、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树木;五级为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1行树木。

三级及以上廊道沿线第一层山脊2公里范围内,四级以下廊道第一层山脊1公里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

  

  规划里程6949.45公里,其中山区3109.28公里,平原3840.17公里。

其中一级廊道规划里程27.8公里,其中山区22公里,平原5.8公里;二级廊道规划里程366.86公里,其中山区98.99公里,平原267.87公里;三级廊道规划里程636.78公里,其中山区381.88公里,平原254.9公里;四级廊道规划里程1843公里,其中山区804.1公里,平原1038.9公里;五级廊道规划里程4075.01公里,其中山区1802.31公里,平原2272.7公里。

    

  五、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一)重点生态工程

  

  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山区生态林建设的思路是:

重点突破,全面实施,体现生态。

包括五项工程:

在山区丘陵区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在矿区实施矿区修复工程。

  

  

(1)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是在水源补给地区和水域周围营造的森林,能够截留涵养雨水,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抑制地表蒸发,缓和并把地表径流转为可调节、储存用水,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改善水质。

据测定,5万亩郁闭度0.6以上的森林涵养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

经过森林的流水细菌数比经过农田的少2-2.5倍,比流经牧场的低10-23倍。

  

  水源涵养林工程应以美化、绿化环境为主,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以及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等作用。

淇河是全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主要水源。

我市的水源涵养林主要规划在淇河上游沿岸的荒山荒地以及汤河、红卫、夺丰等水库周围。

规划面积0.24万亩,均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