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74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docx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

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

黄敬贤 《中外建筑》2008年第10期

摘要: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使用超过设计使用期限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并加强监测,才能确保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

关键词:

深基坑支护:

土钉墙:

预应力锚杆:

加固措施:

监测

根据《深圳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96)第3.0.1条要求,除有特殊要求外,深基坑支护结构均应按保证安全和正常使用一年的临时性构筑物设计,但根据施工情况看,大部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使用期限超过一年,而且深基坑支护结构作为临时性措施,设计水平差异甚大,给施工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

本文通过对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提出一些具体的处理措施,供大家参考。

1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由四栋塔楼组成,一栋三十六层、一栋三十层、两栋二十三层,地下室三层,裙楼六层,总建筑面积为35250m2。

主体结构为框剪结构,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

基坑平面呈长方形,宽约40m,长约350m,平均深度13m,支护采用人工挖孔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树根桩等。

该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使用期限为2.5~3年,加固措施主要为内支撑、重复张拉、增加预应力锚杆等,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监测,制定应急预案,随时准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地保证了该工程的施工安全。

2地质水文情况

2.1周边环境

拟建工程场地呈长方形,北面为城市主干道绿化带,主要影响为城市管线和临时工棚,管线离基坑边有20m左右,两层临时工棚三栋,位于基坑边:

西面为城市次干道辅道,离辅道边约7m:

南面为城中村,民房密集,均为7~13层框架结构,桩基,离基坑边约2~8m:

东面为为空旷绿化带。

2.2地质条件

原始地貌为冲洪积阶地,后经人工改造,原始地形业已改变。

根据钻探揭露,土质自上而下为:

①层为人工填土,组成复杂,结构松散,厚0.4~5.6m。

②层为第四系新近冲积含有机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强度低,压缩性高,厚0.9~2.0m。

③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分粘土与中粗砂二层,其中粘土分布较普遍,呈硬塑状态,具中等强度和压缩性,厚0.4~5.2m:

中粗砂,呈稍密~中密状态,具有较低的压缩性和较强的透水性。

④层为第四系残积粘土,呈硬塑状态,具中等强度和压缩性,厚1.3~25.9m。

⑤层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分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花岗岩四带,其中全风化粉质砂岩,厚1.7~16.2m:

强风化粉质砂岩,厚2.0~16.6m。

2.3水文条件

场地地下水分上、下二层,上层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层及第四系残积层中,其中冲洪积层中粗砂透水性强,涌水量大,是主要的含水地层,属上层滞水~潜水类型,受大气降水及地表补给,水位变化因季节而变:

下层赋存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属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及上层地下水补给。

本工程除冲洪积层中粗砂层为强透水性地层外,其余均为弱透水性地层,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藏深度为0.5~4.6m。

地下水在强透水性地层中对砼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3基坑支护情况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北面坡度1:

0.2,采用土钉墙支护结构,设8排φ22土钉,长7~12m,间距1100,水平夹角10度:

第二、三排加设预应力锚杆,锚杆为3×7φ5、1860MPa级高强度钢绞线,长16米,间距2200,水平夹角15度。

西面坡度垂直,采用树根桩(钻孔孔径350)加土钉墙支护,共设9排φ22土钉,间距1200:

预应力锚杆设在第二、五、八排,间距2400,长度为15~18米,其他均和北面支护结构基本相同。

南面坡度垂直,采用人工挖孔桩加预应力锚杆结构,人工挖孔桩φ1200@2000:

预应力锚杆根据实际情况设一至三道,分别设在-3、-6、-9m处,锚杆为5×7φ5、1860MPa级高强度钢绞线,长21~24m,间距2.0~2.4m,水平夹角25度,锚杆设计承载力600KN。

东面坡度较大,设有部分土钉。

面层全部采用钢筋网喷射砼。

4使用情况

该工程基坑支护于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动工,二〇〇五年五月完成基坑支护施工,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停建,直到二〇〇七年五月才正式恢复施工,二〇〇七年十月底完成地下室施工,如果不计算基坑支护施工时间,使用的时间应为30个月以上,大大超过基坑支护设计的有效时间。

二〇〇六年四月的监测报告显示,少量基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北侧有两个点最大位移达40mm,超过设计允许值30mm,南侧坑边部位和坑边民房(距坑边约5m范围)院内地面出现5~20mm宽裂缝。

当时雨量较多,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对基坑安全非常不利。

于是召集各有关单位参加的基坑支护专题会议,确定先对支护结构进行检测,设计单位再根据检测报告进行加固处理。

根据二〇〇六年四月的检测报告,绝大部分土钉和预应力锚杆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短期内可不进行加固处理,需加强观测:

但考虑到南面民房密集,后果严重,中间部位应加设部分砼内支撑。

采用13道水平内支撑梁,砼内支撑于二〇〇六年五月底完成施工。

到二〇〇六年底,工程开工的时间还未确定,而支护时间越来越长,虽然基坑支护的沉降和水平位移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但基坑支护的安全已刻不容缓。

除了加强基坑观测、加强周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观测外,要求施工单位派专人对基坑周边定期进行巡视,制定紧急预案,准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备万一。

二〇〇七年二月的监测报告显示,北侧的最大位移达70mm,南侧顶面位移已接近警戒值,并有加大发展趋势,周边建筑物最大沉降达59mm,但最大沉降差小于10mm,小于千分之一的规定。

从观测结果看,上次加固措施对位移和沉降起了较大作用,但累计的位移和沉降量已超出或接近警戒值。

因此要求建设单位对支护结构进行再次检测,并进行加固处理,否则,将强行回填基坑,确保安全。

根据二〇〇七年二月的检测报告,共检测8根土钉,就有3根失效:

少量预应力锚杆的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必须对土钉和预应力锚杆进行加固处理。

第二次加固处理于二〇〇七年五月底完成施工,这时工程已全面恢复施工,直到二〇〇七年十月底,该工程的基础及地下室完成,十二月底完成基坑回填,该基坑支护均未发生任何安全问题。

5基坑支护加固方案

第一次加固方案,主要是针对南面民房密集,后果严重,中间部位加设部分砼内支撑。

支撑梁顶面设在-9.5m处,采用人工挖孔桩支撑水平砼梁,将南北基坑顶紧,砼梁应错开工程桩,另在水平砼梁中间加设一牛腿,采用45°斜支撑钢梁顶住南面基坑顶面冠梁,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

共设四处十三道,间距约9m左右。

第二次加固方案,分两部分。

由于部分土钉失效,设计不考虑土钉的作用,对没有支撑的南面、北面及西面的所有预应力锚杆,逐根进行检测,考虑到将继续使用一年左右,全部重新评估。

最后确定土钉改为预应力锚杆,原来为预应力锚杆,全部重新张拉索定,局部增加预应力锚杆,增加锚杆采用为3×7φ5,1860MPa级高强度钢绞线,长16m左右,间距2.2~2.4m,水平夹角15o,锁定荷载450~500KN。

南面基坑顶面位移有增大的趋势,少数已达到设计允许值,说明第一次加固方案中三角形支撑结构效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经过多次协商,确定采用钢结构水平支撑,中间设多个钢格构柱,支撑梁顶面设在-6.5m处,错开建筑物梁板位置,为Φ630的钢管支撑,南北基坑护壁面加设砼腰梁。

为了确保基坑不再增加位移,在北侧基坑腰梁处,每根横梁设一台1000KN的千斤顶,对钢管支撑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值为800KN。

加固施工由西向东分段(30m为一段)进行,施工过程采取监测-施工-支撑循环过程进行作业。

加固处理前及施工过程中,要求西面道路封闭,禁止车辆通行,北面临时工棚里的工人全部转移到其他安全地方,不准住人,确保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

6基坑支护监测

该工程基坑的沉降及位移观测点按照规范要求设置。

基坑四周每隔20m设1个沉降观测点,邻近建筑物每栋设4个沉降观测点,共设沉降观测点149个。

基坑坡顶每隔20m设1个位移观测点,共设位移观测点45个。

观测频率要求为,土方开挖时,每天一次,待位移或沉降相对稳定后三天一次:

如变化幅度较大,需加密观测。

坡顶位移不宜大于30mm,基坑邻近地面沉降不宜大于45mm。

对于加固后的监测,坡顶位移增加值不宜大于15mm,地面沉降值不宜大于15mm。

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基坑四周及邻近建筑物和道路进行沉降及位移定期观测,监测单位必需是第三方,由业主直接委托,监理单位监督,定期出具监测报告。

基坑监测需由专业人员进行,对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有关人员,以便研究对策处理。

同时应做好信息化施工工作,通过不断对监测结果的分析以指导整个施工过程。

7有关建议

7.1根据施工进度选用不同的支护结构

从本工程基坑支护情况来看,土钉墙最差,有效使用时间为一年,超过18个月后,开始失效:

预应力锚杆较好,使用18个月后,预应力损失不大,如果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可提高预应力锚杆的使用效果:

树根桩质量比较稳定,与施工质量有很大关系:

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有保证,使用时间最长。

基坑支护结构的选用,应根据基坑的深度、周边环境、地质水文情况,工程规模、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以及支护造价综合加以考虑。

7.2超期使用措施

根据《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

97)第1.0.2条规定,土钉使用期限不宜超过18个月,比深圳规定的一年要长,主要原因是深圳地下水对砼结构具有腐蚀性。

由于土钉墙使用时间短,一年后就开始出现失效,18个月后基本不能用,因此在土钉墙的监测过程中,一年后应开始重点监控,作好各种应急准备,18个月后停止使用。

根据《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

90)第2.1.3条规定,临时性锚杆使用年限在2年以内。

但根据本工程情况看,预应力锚杆使用一年半后,锚杆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因此锚杆使用一年后,应加强监测,对于基坑边缘与邻近已有建筑浅基础或重要管线边缘净距小于基坑深度时,还应对锚杆预应力变化进行监测,18个月后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以确认是否需要加固及采取重复张拉或增加锚杆等加固措施等。

7.3基坑支护设计使用时间建议区别对待

目前,深圳地区的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使用时间一般为一年,但根据施工经验,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支护实际使用时间不止一年,而且不同支护结构的使用时间也不同。

超过10m深以上的深基坑支护,其规模往往较大,由于雨季影响较大,工期常常滞后,深基坑支护时间往往在18个月以上。

建议沿海地区土钉墙设计使用时间为一年,预应力锚杆设计使用时间为18个月,砼灌注桩及地下连续砼墙设计使用时间基本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

90.

[3]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

97.

[4]深圳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96).

 

建筑师不能不懂历史

杨洲 《中外建筑》2008年第05期

“建筑师不能不懂历史。

”是老年后的菲利普·约翰逊先生经常说的——虽然他在1954年勉强还算年轻的时候曾经说过:

“历史这个支柱现在已经没效了”。

这是他很老的时候,老得大家都以为他已经是历史的时候说的。

大家感觉很奇怪的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从没有这样说过,也没有这样做过,那时他只跟着密斯老师的后面做玻璃盒子,而且比老师的玻璃盒子还要方、还要透明。

直到他耄耋之年,依旧精力旺盛地追赶着年轻人的潮流,做了一个头顶着老奶奶的衣柜头和脚踩着伯奇小教堂前廊的时髦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AT&T大厦的时候他才开始总说这句话的。

竣工那年他78岁。

我喜欢这句话,背下来,作为勉励自己的口头禅。

建筑是最容易见到的历史存证。

如果说我们还有什么摸得着的历史遗物的话,恐怕最大、最多、最容易找到的、最容易被人们谈起的就是建筑吧。

每年出去旅游,回来看看自己拍摄的照片,除了自己的形象外恐怕绝大部分就是建筑了。

马克思说过: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建设建筑过程的劳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繁重的劳动之一,也是人类生存最无法逃避的依托,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定义了自然界。

在建筑中,人的劳动成果得以永久地留存下去,成为历史的重要部分。

建筑成为历史各种因素的能指。

建筑师不应不懂得历史,也不能不懂得历史。

历史并不是死去的,而是在我们的身边活着的。

我们的呼吸、生活、建筑、城市都即将也必然是历史,我们追寻历史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

今天,如果听到建筑师谈论历史往往会被误解为建筑历史,但是仅仅建筑史是无法认识整个人类社会的。

建筑不是文化和历史的全部,只是那可以凝固的一小部分,是历史冰山露在时间水面的一个角。

只有了解了整个时代的历史才能够了解这个建筑的小角的下面是什么样的文化基础。

我们在尝试一个有趣的研究历史的方法,通过研究历史学习建筑设计,将建筑设计和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熟悉建筑通史,用较快的速度,而且要多选用几种不同的学习资料,通过讨论和对照,了解人类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和进程。

之后,学习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材料,社会的、宗教的、文化的历史,初步了解历史的宏观状况,研究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

最后,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阶段,作深入的断代史研究。

这个研究不是建筑意义上的去研究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等,而是着重研究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当时的技术是什么样子,那时的材料可以使用哪些,当时能够运用的资源有什么。

总结研究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用当时的力量和资源来解决当时的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需求,当时的物力,当时的智慧。

虽然时间是变化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人是不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从历史遗留下的种种痕迹作为符号进行研究,来揭示文化如何制造出我们的社会,揭示被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symbolicum)的人是如何处理我们和自然以及我们之间的关系的。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寻找出同构关系,解决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

研究历史不意味着重复历史。

创造永远是人类发展的动力,通过学习了解历史,才能知道已经存在的和曾经存在的,但即使这样也很难得知还未曾有的。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如果不了解历史,不了解我们曾经创造过什么、拥有过什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呢。

看到菲利普·约翰逊晚期的作品就会感觉到丰富的历史源泉对那个时代起的作用,其中也包括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

2003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成立建筑学院,同时开始启动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的教学楼设计。

这给了我们一个尝试从历史类型研究来讨论建筑设计的机会。

以我们赞同的观点来看,学院建筑的前身是寺庙和修道院。

人类历史上,宗教是最早的也是一直在传授人类文明的组织,很多的被世人遗忘的知识都是依靠宗教经典流传下来,甚至很多的经典就象谜一样,至今没有被人们理解和破译出来,今天已经被很多领域应用的解释学,就是从解释宗教经典发展出的一门学科。

在各种宗教的建筑中,都能体现出很强大的教育的因素。

前几年去西藏作建筑考察时,西藏寺院的形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藏传佛教的寺院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大学。

每个大寺院有一个措钦大殿,措钦大殿内设有拉康,拉康既是佛堂。

在下一级的组织是扎仓,意译就是僧院,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每个扎仓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内容,比如青海的塔尔寺设有四大扎仓:

“参尼扎仓”,研究内明、因明:

“居巴扎仓”,修行密宗:

“丁科扎仓”,研究天文、历算、占卜:

“曼巴扎仓”,研究医药治病。

扎仓下面还设有康,就是喇嘛们居住的地方。

每个扎仓基本形式是一个中间带有院落的方形多层建筑,中间有佛堂和院子,四面的房间面向中间开放。

喇嘛们在四面的房中学习和修行,而在中间的佛堂中拜佛,在院子中辩经。

佛陀在毕钵罗树下经七天七夜觉悟成佛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之后佛陀很多时间是在拘萨罗国的舍卫城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竹林精舍对众人说法布教。

这些传道场所就是一个个学习和参悟的校园。

古代,从印度通过西域传进中国的石窟除了作为对佛祖崇拜的场所外,修行和学习也是石窟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在敦煌石窟还是龙门石窟,除了那些漫壁造像和雕塑的大型石窟外,还有很多只能容纳一个趺坐信徒的小窟的原因。

在阿富汗等地方的佛教遗迹来看,这种教育和修行的痕迹更浓重。

在西方,中世纪的修道院的形制也很接近这样,中央是一个祈祷的教堂,边上是一个中央回廊(cloister),周围环绕的是一个个小室,小室中只有一个朝天开放的窗户,迎接着上帝的召唤。

现代主义的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几乎成了所有修道院形制的抽象和提炼。

经过对历史中各种宗教建筑和对美院建筑系的人群行为的研究,我们寻找出学院单元的基本原型:

1、中庭,院子,有或者没有顶子,有光线射下来。

做展厅和交流场地:

2、围绕院子的走廊:

3、围绕院子的大空间,用作工作室:

4、走廊外侧的小间教室,用作授课:

5、院子中可以通向各层的楼梯:

用这个原型设计出了三个自然层环绕着一个通高的内庭院的学院单元,每个单元是一个独立学院。

每个学院一、三层为给学生用的开放大空间,二层为教授工作室的小房间,全部围绕内部中庭,四面空间向中庭开放,中庭是学院的交流中心。

把三个独立的学院单元叠摞起来便形成了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教学楼。

只要进入了学院空间,就可以通过内部庭院的步行楼梯上下联络,不用再使用外部公共垂直交通进行学院内部上下层间的交通。

学院内部的中庭就成为每个学院的中心。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很多的问题还不能全部通过这个方法来解决。

同时,时代速度的加快也很难让我们静下心来研究历史、品味历史。

就像有些人说过的:

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随人们怎样打扮:

另外的人说:

历史是一个精灵,总在捉弄人们、躲开人们。

当我们还在背诵:

“装饰就是罪恶”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大声宣告说:

“妆饰不是罪恶”。

历史不能用教条的眼光去理解。

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被马克思在150年前预言到,“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理解历史和建筑呢?

我们又能够真正懂得多少呢?

因为生性散漫,总找借口去旅游,假说追寻历史,逃开现代化的大都市,踟蹰在古城的小街上,呼吸着已经弥漫了久远的空气,似乎自己也会融化在历史中。

记得在罗马的废墟中徜徉的时候,忽然发现贝聿铭在华盛顿美术馆东馆设计得令人赞叹的凹在墙里面的楼梯扶手赫然就躺在那已经沉睡了2000多年的大理石墙壁上。

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历史——现实就在这已经被前人脚印踏满的地方连接在一起了。

在一本西方人认为最古老的书中这样写到:

Whathasbeeniswhatwillbe,

Andwhathasbeendoneiswhatwillbedone:

Thereisnothingnewunderthesun.

Isthereathingofwhichitissaid,

“See,thereisnew”?

Ithasalreadybeen,

Intheagesbeforeus.

2008年3月20日

[1]PhilipJohnson,1906年出生,1972年后多次在讲座、采访、文章里说这句话,在他专门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菲利浦·约翰逊》一书的前言中他也写道:

“Simply,wecannotnotknowhistory.”

[2]PhilipJohnson,TheSevenCrutchesofModernArchitecture,195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5]老子,第四十二章

[6]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楼的具体建筑介绍请参见杨洲《艺术·学院·空间》一文,建筑学报,2007年第8期,

[7]JosephRykwert,OrnamentisnoCrime

[8]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9]圣经,旧约,传道书(ECCLESIASTES):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看,这是新的。

”?

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存在。

 

寻找蚩尤的足迹

健行 《中外建筑》2008年第05期

贵州凯里民族体育场。

世界上最大的民俗体育场,苗侗风俗的回廊长583m。

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地之一。

凯里,苗语,意为“未开垦的荒地”。

蚩尤和炎、黄二帝的战争那是我们祖先的恩怨,不能由5000年后的我们来承担。

但我来到黔东南的凯里,来到苗乡,来到蚩尤后裔聚居的村落,我的的确确成了异族。

据悉,在凯里46万人口中,苗族有29万,占63%,汉族只有不到11万,占24%,是实实在在的少数民族。

因此,当我们走进黄花村,得到苗民的夹道欢迎时,我还是有点儿惴惴不安。

这是一个筑建在巴拉河边的小山村。

汽车在村口停下时,远远地就看到隔河山坡上吊脚楼错错落落、重重叠叠,炊烟在空中袅袅升腾,鸡犬之声隐隐约约。

走上风雨桥,凭栏眺望,远处山峦莽莽,空旷静谧;近处河水清澈,哗哗有声。

苗家的风雨桥和婺源的彩虹桥有几分相像,均有长廊和木质或石质靠背条椅,木柱木梁,燕瓦飞角。

大概蚩尤从江淮西来,也带来了原居地的建筑与技法。

沿山路曲曲折折上行约600m,就在寨门下,早有一对青春曼妙的苗家女儿摆好了进门酒,正用水汪汪的眼睛等候着你的到来。

据说这酒不能用手接,只能用嘴唇轻轻碰一碰。

若接了,热情的苗家女儿一定会让你把这一坛老酒饮尽为止,那你不想成为苗家上门女婿也难了呀!

让我惊奇的是那些吊脚楼,那些在窄逼的山坡上,依着坡势筑建的房子。

典型的是用木柱直接着力在山坡上,搭出房子的框架,建好屋顶,再铺上地板,架好墙板,形成的“全木”结构。

比较殷实的,则是用石头、砖块在山坡边垒出一个基础平台,甚至垒出一层、二层墙体,再建造“木混”结构的房子。

而且,铝合金玻璃窗也广泛使用了,看来这个原始的村落也感染了许多都市的气息。

当然,最常见的材料仍然是木头,是采自后山的原木。

苗民介绍,他们的先人总是处于战争和迁徙的生活状态,因此,房子多是由木头、木板拼成,便于就地取材,更便于拆卸、搬运和重新安装。

这真是一种因苦难而提炼出来的生存智慧!

耀眼的银挂和亮艳的服装,这是苗民外在的符号,其歌舞绝少独演,多是集体性的“群众运动”,在旅游的渐变中加入了许多互动的成份。

他们说,平时各家忙各家的,如果有客人来,村上就擂鼓报信,全村男女老少立刻聚集在村里的图腾广场,在村长的安排下表演一整套民族歌舞。

表演结束时,参加者都可以领到一个由村长盖印的纸条,到年底就可结算为一笔蔚为可观的分红。

怪不得我们上山时,好多好多村民一路奔跑上山,原来就是为了恭候我们大驾光临呀!

我在想这种“现代化”了的聚集活动,是否正是苗民几千年来共同应战强敌的一个族群DNA因子呢?

越过层层的燕瓦顶,山那边是累累的梯田,在三月初的早春时节,田野里还只有稀疏的新绿。

这一片先民开垦的田野,至今仍很贫瘠。

我们无法知道蚩尤是否曾在此洒下过汗水。

但我们知道,他的子孙,还有他的对手炎、黄的子孙,此刻对他都有无限的敬畏和缅思。

苦难已远远离去,在源头我们曾如此亲近,山和水的阻隔又算得了什么?

来吧,让我们一起歌舞,一起豪饮,一起牵手相拥……

ThewarbetweentheemperorChiyouandtheYanemperorortheYellowemperorwasourancestors'resentment,whichcouldnotbeundertakenbyus5000yearslater.ButwhenIwenttoKerryofthesoutheastofGuizhouProvince,totheMiaovillage,tothehamletoftheempe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