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75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docx

实施方案之三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

主题计划实施方案之三

 

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

实施方案

(试行)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二○○六年一月

 

序言

重点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扩充首都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的战略选择。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重点产业的技术竞争力,是首都经济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科技工作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要求。

近年来,北京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重点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还基本依赖进口,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

设立“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计划就是要充分发挥北京市科委资源集成的优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确定若干专题任务,综合运用项目、专项、政策等各种创新手段,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该项主题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北京重点产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进一步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主题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北京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十五”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北京重点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2001-2004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17%的年均增长率,2005年1-10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28.4亿元,同比增长20.1%。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在2002年受到国际互联网、IT业泡沫破灭的影响,增长势头受挫,但是2001年~2004年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仍然达到10.08%;新材料产业增长最快,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22%。

总的来看,“十五”期间北京市重点产业,尤其是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态势较好(见图1)。

在重点产业内部结构中,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规模最大,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一业突出、多业并举”的格局。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01-2004年,园区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8.7%,2005年1-11月,园区企业完成总收入4008.4亿元,同比增长30.7%。

专栏1技术竞争力释义

技术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

本规划中提出的技术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竞争力的内在因素,即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企业/产业R&D人员的数量及质量、企业/产业研发机构的质量、企业/产业R&D强度、企业研发及管理成本等科技投入指标以及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数量与质量、新产品比重、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等创新产出指标体现;二是技术竞争力的表现因素,即企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通过企业/产业销售规模、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指标体现;三是技术竞争力的保障因素,主要通过政府创新政策、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产业研究开发(R&D)经费的可获得程度等来体现。

图12001~2004年北京市部分重点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

2.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十五”期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出现融合发展的态势。

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服务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在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同时,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出现也促进了传统服务业改造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这既有利于北京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的不断增强,也有利于北京重点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3.产业创新聚集区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初显

北京已经初步成为全国创新活动的高地,出现了中关村、亦庄、望京等多个创新聚集区。

以中关村海淀园为例,2005年海淀园输出技术12655项,成交额160.14亿元,海淀园技术交易额占北京市成交总额的32.7%,成为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地区。

此外,北京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节点,国内外大企业纷纷在北京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机构,并且在空间上集聚的趋势初步显现。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有390余家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区域总部或者研发机构。

专栏2产业创新聚集区

随着产业空间布局的功能化、专业化特色逐渐明显,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创新聚集区和生产制造聚集区两大聚集区域。

与生产制造聚集区多数只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的特点不同的是,创新聚集区具有科技资源、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聚集的特点,是技术创新十分活跃的区域。

4.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资源条件丰富、创新环境优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目前在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一批技术创新主体,有以清华大学、中科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微软、松下、朗讯等知名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外研发机构,以及以联想、中星微为代表的国内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创新主体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如以“龙芯”为代表的芯片技术以及世界三大3G标准之一的TD-SCDMA标准等。

此外,在政府“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指导和促进下,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产学研联合已成为29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以及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心城市都与中关村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通过实施《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条例》、《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等一系列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有效推动了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和完善。

(二)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面临的新形势

1.科技竞争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同时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手段也在不断升级,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增加产业的科技投入,美国2005财年R&D预算达1318.6亿美元,占联邦所有自由决定费用的13.5%,是37年来最高比例1。

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人才优势,不断巩固其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优势,牢牢占据着竞争的制高点。

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条约,在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使发达国家将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作为保持技术垄断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的难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高科技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高昂的专利使用费成为困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

北京重点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全面提升技术竞争力。

2.产业分工不断深化

目前,科技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产业内部水平化分工的特点日益明显,高技术产业高端领域的转移呈加快之势,跨国公司已逐渐将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与环节向部分发展中国家转移。

同时,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以京、津为核心的多层次、开放型城市体系将逐步形成。

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地位显著,具备技术创新与发展高端产业的优势。

新的发展形势为北京更好地融入国内外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北京的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战略

目前,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的主导因素,是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为此,国家明确提出自主创新战略,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指导方针。

北京作为全国知识创新的高地,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区,必须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4.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

北京是个自然资源匮乏型城市。

水资源拥有量低,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我国平均水平的1/8,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土地的产出率低,可利用土地少,山地占三分之二,平原占三分之一;能源耗费量巨大,2003年北京能源总消费量达到4708万吨标煤,工业生产在能源消费中约占53%,而发达国家通常仅为30-40%。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对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面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等难于处理的污染问题,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的约束,北京必须依靠科技手段,通过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小、污染少的重点产业及产业环节,实现产业的内涵式、集约式发展。

5.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

为解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2005年国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均提出要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同时,北京也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思路。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很广泛,但核心内容是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并最终体现为提升产业的技术竞争力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今后提高产业的技术竞争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最终增强城市的整体创新意识,将成为北京市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在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科技与市场需求结合还不够,大学、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游离于产业之外;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强、动力不足,技术创新投入普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转制科研院所的市场化和企业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蕴藏在其中的强大创新实力和活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学研联系不紧密,合作层次比较低,大学和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重点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较少,很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首都丰富的科技条件资源封闭分散,不能与技术创新需求良好结合;科技中介、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不能提供很好支撑作用,等等。

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四个制约”:

1.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和内在动力不足制约了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许多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自觉运用科技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不强。

同时在处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关系上,企业过分依赖技术引进,不重视原始性创新和技术引进基础上的二次创新。

此外,缺乏针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

2.以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技术创新投入中,企业投入比重并未占到主体地位,重点产业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

同时政府科技投入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政府科技投入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比重较小。

此外,社会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小,政府科技投入的政策引导作用较弱,吸引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有限,手段不够多样。

3.技术创新机制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北京创新资源优势向重点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化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尚未完全确立,极大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院所、大学的很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困难。

此外,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技术优势互补的科研分工渠道和机制还比较欠缺。

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技术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高效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组织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的中心地位尚未确立。

4.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不完善制约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支撑环境尚不成熟。

科技条件平台集成度和开放度不够,资源布局分散,共享机制不畅,尚未形成基于市场需求的科技资源条件平台体系;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的支撑力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风险投资对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的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投资不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对自主创新的保护力度不足;科技中介组织促进科技资源和市场需求结合,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服务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面临的科技需求

“十一五”期间,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要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相一致,重点处理好“四大需求”。

1.价值链的优化

由于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的不足,提升企业竞争力亟需优化企业价值链。

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在技术开发环节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二是在市场环节增强品牌建设的意识,重视品牌体系建设。

目前,北京重点产业发展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相当比例的产品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并且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尤其是国际品牌,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价值增值较小的环节。

“十一五”期间提升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需要在企业价值链方面不断优化。

2.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建设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知识产权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尤其是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将知识产权融入技术标准的建立之中,试图将技术含量最高、价值增值最大的高端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北京重点产业在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及授权情况方面在全国属于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需要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建设,提升对重点产业的高端控制能力。

3.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但北京最具优势的科研机构、大学等科技资源与企业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重点产业在主体互动、资源集成等方面还存在创新主体合作交流较少、创新资源集成能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十一五”期间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需要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其在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中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

4.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

区域创新环境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区域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育情况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十一五”期间北京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金融、创新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优化区域整体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依托北京科技资源,以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发展“高端产业”以及产业的“高端环节”为重点,以提升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为目标,紧抓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合作加速、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机遇,按照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加快新型产学研机制形成,优化首都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努力抢占产业高端,提升重点产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重点产业科技含量和集约度不断提高的产业发展新局面,为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体制改革。

依靠北京优势科技资源,通过科技改革与创新,释放科技资源效能。

――抢占高端。

重点选择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污染少、耗能低的具有优势的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智力密集型领域。

――抓大促小。

推动一批龙头企业技术竞争力大幅提升,促进更大范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全面增强。

――需求导向。

以重点产业技术提升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未来具有重大市场竞争影响力和良好市场潜力的技术领域,集中技术创新资源,重点攻关,实现技术突破。

(二)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大幅提高北京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创新,增强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较早关注和介入原始创新,力争在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数控机床等若干重点领域实现一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建设并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能力,实现对重点产业的高端控制;完善重点产业的品牌体系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附加值,在北京重点产业中形成一批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品牌;推进重点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努力占据产业高端,积极发展研发产业,提升产业附加价值,大幅提升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重点产业各创新主体间的资源集成能力,营造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

2010年北京重点产业在全国相关产业中自主知识产权最多、创新能力最强,成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同时在世界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占据重要环节。

1.中期(2007年)目标

争取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到2007年底使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在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技术标准制定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第三代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等若干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上占据主动;重点产业专利申报数量有较大增加,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知名企业;“新型产学研”机制初步形成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集成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明显提升。

2.2010年具体目标

--投入目标:

到2010年,R&D投入初步实现由以政府投入为主逐渐向以企业投入为主转变,即从R&D经费来源看,企业R&D经费投入占北京地区研发投入的比例增加到50%以上;重点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重点产业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消化资金比例达到1:

1。

--产出目标:

80%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大学、科研院开展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行业专利授权数量翻一番。

--市场目标:

2010年重点产业销售利润率比“十五”期末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达到9-12%。

--品牌培育:

到2010年新涌现出在全国知名的企业20个,新增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5个。

图2北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率(2001-2004)

(三)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需求是检验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标准,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密切把握市场动态,以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活动指南,重点选择有较大产业上升空间和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领域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充分尊重企业基于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选择,充分体现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技术创新资源集成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国际化原则

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北京成为世界研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要秉承国际化原则,以全球化的宽广眼界,充分利用和集成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创新资源,积极调动跨国公司在京的技术研发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获取国际技术创新的信息和能量,实现与国际创新资源的建设性互动;鼓励北京重点产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运用收购、兼并等方式,取得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加速北京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进程,增强北京重点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放性。

3.重点突破原则

北京技术创新资源和政府科技投入都是有限的,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不能分散投入、四面出击,要把握重点突破原则,选准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将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对重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核心技术作为战略重点,发挥政府集成创新资源的优势,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联合科研院所、大学、科技中介等组织,针对重点技术进行攻关,力争实现一批重大技术突破,促进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4.创新方式多样化原则

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二次创新是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途径,集成创新是符合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创新形式,三种创新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要贯彻创新方式多样化原则,打破传统的僵化、单一的创新观念,支持企业将原始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立足点,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开展二次创新紧密结合,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导,包括院所、大学等科技创新主体的技术合作,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重点产业和领域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专题任务

在推进北京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针对各领域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题任务。

通过积极培育重点领域的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间合作,重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着力提升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增强自主知识产权获取能力,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

(一)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专题

核心技术是某产业同类产品生产过程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与升级,帮助企业在该产业领域获得话语权并获取高额利润。

产业核心技术是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重要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

企业要在核心技术这个“平台”上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最终形成企业专有的产品和工艺。

同时,部分产业核心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会导致核心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核心技术研究处于竞争前(pre-competitive)阶段,企业进行研发存在很大风险;某些核心技术研究往往要求研究者拥有多学科的研究能力,而这常常是单个企业或研究组织所不具备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仍需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协助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建立核心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在若干重点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产业技术竞争力;把握产业竞争的内在规律,联合业内相关企业、研发机构组建企业联盟,推进闪联、AVS等技术标准组织核心技术开发,奠定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重点领域的技术基础。

项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但国内并未掌握此项技术,技术突破对产业发展将带来巨大推动作用,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2.核心技术的开发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并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项目针对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单个企业很难攻克。

4.核心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投入能力、组织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二)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专题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

传统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的总和,其中专利权是指依法批准的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成果在一定年限内享有的独占权或专用权,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就不再受法律保护。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创造出高新技术的智力成果又给知识产权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保护客体,因此使传统的知识产权内容也在不断扩展。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是企业竞争的焦点,是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

知识产权能够提供激励机制,激发出更多的创新;通过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有助于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产业技术竞争力。

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专项和项目实施,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多种方式获取知识产权,提高北京重点产业的竞争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