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786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x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一、路基工程

(一)路基沉陷

1、病害现象

路基局部地段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形成坑塘、裂纹或因地基沉降路基整体下沉。

2、成因分析

(1)填筑前对地基未按设计要求处理。

如:

对基低表面的杂草、有机土、种植土及垃圾等没有处理。

(2)路基填料的选择不当,如采用粉质土或含水过高的粘土等填料,不易压实,不同土质的材质没有分层填筑,而采用混合填筑。

(3)路基下存在软基,路基填筑前未对软基进行处理,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软基压缩沉降,引起路基沉降。

3、处理措施

(1)填筑前应对基低进行彻底处理挖出杂草、树根,清除表面有机土,种植土和垃圾,对耕地和土质松散的基低进行压实处理。

(2)选用级配良好的粗粒土作为填筑材料,当选用细粒土时应进行人工处理。

(3)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材料填筑,不得混填。

(4)路基填筑时应按规范要求控制好松铺厚度、最佳含水量、填料粒径等,分层填筑,使得每层的压实度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后,再进行上一层的填筑。

(二)路基弹簧

1、病害现象

路基在压实时产生受压处下陷,四周弹起,路基土形成软塑状态,体积没有压缩,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称为弹簧土。

2、成因分析

(1)填土为粘性土,含水量过大,填料水分不均匀,而水分又无法散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压实,就会产生弹簧土。

(2)过度的碾压,使土颗粒之间的空隙减少,水膜增厚,抗剪力减小,引起弹簧。

3、处理措施

(1)避免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的土作为路基填料。

(2)路基填料的含水量应均匀,控制在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之内,在填筑上层土时,应对下层填土的压实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层土。

(3)路基填土时应做好临时的排水工作,保持填筑施工在干燥下进行。

二、路面工程

(一)底基层、基层混合料不均匀

1、病害现象

厂拌混合料的骨灰比及含水量变化大,其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混合料的色泽不一,含水量多变。

在现场碾压2~3遍后,出现表面粗糙,石料露骨或过于光滑。

现场取样的试件强度离散性大。

2、成因分析

(1)混合料的级配不准,料源不稳定,料堆不同部位有离析而粗细不均匀。

(2)拌和场混合料配合比控制不准,含水量变化对重量影响未正确估算,计量系统不准确或仅凭经验按体积比放料,使混合料配合比波动。

(3)混合料放到堆料场时,由于落差太高造成离析,出厂又未翻拌,加剧了配合比变化。

3、处理措施

(1)骨料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采购时应按规定采购,进料时进行抽检,符合要求后使用。

(2)混合料拌和场,必须配备计量斗,对各种原材料按规定计量比计量,每种原材料的数量应控制在其使用量的±5%误差范围内。

(3)混合料拌制时,拌和机应具备联锁装置,即进料门和出料门不能同时开启,以防连续出料。

(4)场地的混合料有离析时,在出场前必须用机械进行翻堆,使料堆上下翻拌均匀。

(5)加强混合料配比的抽检,凡超出质量标准范围。

必须重新拌制,达到质量要求后才能出场。

(二)底基层、基层压实度不足

1、病害现象

压实度不合格或合格率偏低,开挖试验洞可看到骨料松散,不密实。

2、成因分析

(1)碾压时,压实能力不足或碾压遍数不够。

(2)碾压厚度过厚,超过规范规定的碾压厚度。

(3)下卧层软弱,混合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无法充分压实。

(4)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准,实际配合比与使用的原材料确定最大干密度时的配比及材料有较大差异。

3、处理措施

(1)碾压时,压路机应按规定的碾压工艺要求进行,一般先用轻型的压路机稳压3遍,再用重型压路机复压6~8遍。

(2)严格控制分层压实厚度,一般不得大于20cm。

(3)严格控制混合料的配比和混合料的均匀性,以及混合料的碾压含水量。

(4)对送至工地的混合料。

应抽样进行标准密度的试验,通过试验来确定或修正混合料的标准密度。

(5)加强现场的检验,发现压实度的不足,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三)底基层、基层平整度质量不高

1、病害现象

压实后表面平整度不好,不符合验收标准。

2、成因分析

(1)摊铺时不能均匀行驶,连续供料,停机点往往成为不平点。

由于分料器容易将粗料向两边送,压实后形成集料窝,影响平整度。

(2)混合料由几家单位供应,故级配区别较大,影响松铺系数和压实系数,混合料的含水量不均匀,混合料离析,粗细不均,均对平整度产生不良影响。

(3)下卧层不平,混合料摊铺时虽然表面平整,但压缩不均匀,产生高低不平。

3、处理措施

(1)摊铺时要保证连续供料,均匀摊铺,分料器中的料应始终保持在分料器高度的2/3以上。

(2)类同或同一厂家的料铺在同一段上,不要混杂,不同厂家的料松铺系数应由试验确定,混合料的配比应稳定,含水量均匀,以减少供料离析程度。

下卧层的平整度应达到验收要求。

(3)卸料后宜及时摊铺,若堆放时间较长,摊铺时,应将料堆彻底翻松,使混合料松铺系数均匀一致。

(4)摊铺好以后,应进行摊铺平整度的修正,然后进行碾压。

(四)底基层、基层横向裂缝

1、病害现象

碾压成型的混合料经过几个月或一、二年后基层表面出现横向裂缝,缝宽可达到几毫米甚至更宽,深度不一,缝距一般10~30m,缝长可为部分路幅或全路幅,裂缝数量和宽度随年龄而增长。

2、成因分析

(1)施工接缝衔接不好产生的收缩裂缝。

接缝前后二段混合料摊铺间隔时间越长越易裂缝。

(2)干缩裂缝。

由于混合料水分蒸发后,干燥收缩、产生裂缝。

含水量越大收缩裂缝越严重。

(3)水稳基层原材料细颗粒含量偏多、水泥剂量过高或含水量偏高会造成基层严重裂缝。

(4)温缩裂缝。

碾压后的混合料,在高温季节,养生不到位,水分蒸发太快或低温季节由于冷缩而产生的裂缝。

(5)混合料未充分压实,强度不足或厚度不够在外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强度裂缝。

(6)土基施工时沟槽回填处理不好,回填材料透水性差,压实不足,当混合料成型后,下层发生沉降使基层产生裂缝。

3、处理措施

(1)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严禁随意浇水、提浆以减少干缩;要防止碾压含水量过小,压实度和强度不足,造成强度裂缝。

(2)对于分段施工的基层,在碾压时,应预留3~5m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再碾压,有利于衔接。

(3)合理选择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细料的数量,重视结构层的养护,经常洒水,防止水分过快蒸发。

(4)对于基层下的沟槽回填,如:

检查井周围,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在材料要选用水稳性好的不易压缩的材料。

(五)沥青混合料面层横向裂缝

1、病害现象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裂缝纵向间距在5~10m之间。

2、成因分析

(1)横向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2)沥青为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

(3)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

(4)桥梁、涵洞、通道、检查、沟槽的回填土不密实产生沉降,导致裂缝。

3、处理措施

(1)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应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

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楚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产出敷贴料,对缝壁涂刷粘层沥青,再摊铺新混合料。

(2)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m自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3)根据规范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

(4)对桥涵、检查井及管道回填要充分压实,到达规定的压实度,防止基层沉降引起的裂缝。

(六)水泥混凝土面层龟裂

1、病害现象

混凝土路面表面产生网状、浅而细的发丝裂缝,呈小的六角型花纹,深度5~10mm之间。

2、成因分析

(1)砼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在炎热或大风天气,表面游离水蒸发过快,体积收缩,导致开裂。

(2)砼在拌制时水灰比过大,基层过于干燥,将砼中的水分快速吸收,产生裂缝。

(3)砼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砂率过大。

3、处理措施

(1)砼浇筑后,及时用潮湿的材料覆盖,设专人浇水养护,防止强风和暴晒。

在炎热季节,必要时应搭棚施工。

(2)拌和砼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合适的粗集料级配和砂率。

(3)在砼浇筑时,将基层模板浇水湿透,避免吸收砼中的水分。

(七)水泥混凝土面层横向裂缝

1、病害现象

沿着与道路中线大致相垂直的方向产生裂缝,这类的裂缝在行车与温度的作用下,逐渐扩散,最终贯穿与板厚。

2、成因分析

(1)砼路面锯缝不及时,由于温缩和干缩导致裂缝,砼路面连续浇筑长度越长,浇筑时气温越高,就越宜断裂。

(2)砌缝深度过浅,由于横断面没有明显削弱,应力没有释放,因而在临近缩缝处产生新的裂缝。

(3)砼路面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板低脱空而断裂。

(4)砼路面板厚度与强度不足,在荷载和温度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强度裂缝。

3、处理措施

(1)严格按砼路面的切割时间进行切割,以边口切割整齐,切割深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保证基础稳定、无沉陷现象,在沟槽回填处必须按规定要求,做到压实、均匀。

(3)砼路面的结构组合与厚度设计应满足交通需要,特别是重车,超重车的路段。

三、检查井周围的裂缝、下沉

1、病害现象

在检查井周边处呈放射线裂缝,或在检查经周边下沉、烂边,车辆行驶至检查井时,有明显的跳车现象。

2、成因分析

(1)检查井在回填的过程中,由于回填的场地狭窄,大型压实机械无法进行作业,导致压实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2)回填材料的水稳定性较差,未严格控制回填料的含水量,压实质量不高。

(3)在路面施工时,由于工期等诸多因素,井座砼未达到设计强度,压路机就进行路面碾压,导致井盖倾斜、移位,井盖坡度与路面坡度不一致。

3、处理措施

(1)对检查井周围回填时,严格控制回填松铺厚度和含水量,场地狭窄的地方采用特制的压实机具进行压实,使其达到规定的压实标准。

(2)在回填前应做好原材料的试验工作,选择水稳定性好,不易压缩的材料进行回填。

(3)在沥青砼路面压实时,待井座砼强度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再进行碾压,确保井盖坡度与路面坡度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