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09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docx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

秦村村史是秦村人民留住乡景、不忘乡音的记忆载体,是在外游子寻找乡愁、共叙乡情的精神寄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部村史留存着乡韵乡愁,亦可铭刻历史,传承文明,憧憬未来。

前言

秦村,地处万荣县西南隅,是光华乡所辖的一个纯农业村。

西距黄河3公里,村西有深沟,黄河滩涂。

东可眺望孤峰山,峨嵋岭。

村东地势平坦。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1.8℃,平均降雨量530毫米,海拔约370米左右。

植被有蒿草、酸枣、芦苇等。

野生动物有野鸡、野兔、老鹰等。

是万荣县精神文明村、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秦村有记载的历史600余年,但早在战国及汉代时秦村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生活过。

在有历史记载的600余年里,秦村人民经历了旧社会贫穷苦难和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洗礼,又经历了翻身解放的喜悦、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也经历了“文革”和“大锅饭”体制的折腾,可谓有忧有喜、有苦有甜,历史记忆犹新,精神财富厚重。

秦村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始终坚持和发扬“和为贵”的民族优良传统。

为弘扬秦村人民勤劳勇敢、为人诚信、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传承历史责任,激发创造热情,特开办秦村村史馆,抚慰既往,团结一心、开创未来。

(附秦村地形图)

村史沿革

村名起源

秦村,原名二里曾村,其缘由不可考证。

据《樊家家谱》记载,樊姓祖籍陕西韩城县芝川口人,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迁居该村,樊姓人气旺盛,子孙繁衍,不久就成为该村大户。

为了不忘祖先,根据陕西简称“秦”的缘由,把村名改为秦村。

基本村情

秦村有老村和新村两处,老村居于新村2公里的坡下,与村东平地落差20余米。

其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遥遥相望,其余三面有杨家沟、北座沟、曹家沟等九条沟环绕,形似孤岛。

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

改革开放后,家家不愁吃穿,但由于老村偏僻,交通不便,常是上坡下滩,不仅为村民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直接影响了村内经济发展。

于是,村支委率领村民,建学校,建民居,架线路,修舞台,安水管,建广场和各种文化、卫生、体育设施,至2005年建成一座巷道宽敞、房舍排列整齐和设施齐全的新农村。

现址地处黄河东岸的黄土高原之上,村址占地230亩,全村共有姓氏16个,共366户,1300口人,土地面积1400余亩(不含沟坡地),河滩地5100余亩,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芦笋等。

区位资源

秦村,原在黄河以西一级台地,地形呈东西走向,凹凸不平,沟壑纵横,因黄河泛滥,村庄经常被淹,迁于今址。

其位置适中,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位于万荣县西南隅,东距孤山30公里,东南距光华乡政府2公里,正西下坡3公里是汾河,再往西2.5公里是黄河,西南不足1公里是新安村,西北2公里是西丁王村,距万荣县城28公里,距运城市区75公里,距省城太原市450公里,为省、市、县西南边沿。

建制变迁

民国7年(1918年)十一月,原荣河县划分为光华、王显、孙吉、宝井四个区,光华为一区,区政府在西光华村,秦村属一区管辖。

民国36年(1947年)荣河解放后,全县仍分四个区,辖146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共171个村,秦村仍属光华区管辖。

1953年在区、村之间设乡,秦村属大兴乡,乡政府驻大兴村。

1954年8月,万泉与荣河县合并后,秦村仍属大兴乡。

1956年4月,调整区划,并小乡为大乡,撤销大兴乡,秦村归光华乡管辖。

1958年9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公社为政社合一,秦村属卫星人民公社,公社领导机关驻荣河镇,改高级社为管理区,秦村与大兴、罗池、北甲店、新安为大兴管理区,管区政府仍驻大兴村,后改大兴管区为红旗社。

1961年秦村属光华人民公社,公社机关地址驻西光华村,秦村为生产大队,下辖四个生产小队。

1984年10月,改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秦村属光华乡,下辖四个居民小组。

人口变迁

清光绪二年(1876年),全村150多户,850口人。

清光绪三年(1877年),天气大旱,庄稼颗粒未收,出现了罕见的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人吃人的惨烈局面,人口锐减80%,人口减少为30余户,170余口人。

1912年,全村共67户,226口人。

1947年,全村共85户,470口人。

1952年,全村共93户,512口人。

1960年,全村共102户,555口人。

2011年,全村共287户,1239口人。

2017年,全村共366户,1300口人。

班子建设

中国共产党秦村历届支部书记任职表

姓名

职务

起止时间

主要政绩

樊丙耀

支书

1954年—1956年

修学校,做课桌

王林堂

支书

1956年—1962年

打旱井,建卫生所

王定国

支书

1962年—1965年

建扬水站

樊云章

支书

1965年—1968年

办编席厂,加工厂

王明堂

支书

1968年—1978年

河滩打井,建后巷学校、砖窑、果园,修村东池泊,上电,购东方红拖拉机,修水洞

王定国

乡党委兼支书

1968年—1978年

建酱油厂和920植物生长调节剂实验场,办优种猪繁育场

樊安全

支书

1978年—1980年

办编织厂

王明堂

支书

1980年—1985年

打深井

蒋中全

支书

1985年—1986年

樊孟学

支书

1987年—1992年

安装自来水

王晋义

支书

1993年—2006年

硬化巷道,迁新村,盖学校,建汾河桥,新村上电,铺水管道

樊广元

支书

2007年—2009年

盖舞台,绿化村庄

蒋中才

支书

2009年—

建村门楼,硬化路,修水渠,建垃圾箱

秦村历届村委主任任职表

姓名

职务

起止时间

主要政绩

时俊先

主任

1948年—1951年

樊立道

主任

1952年—1956年

修水洞、池泊、学校,做课桌

王林堂

主任

1956年—1962年

打旱井,建卫生所

樊海民

主任

1962年—1965年

建扬水站,编席厂

樊国成

主任

1965年—1968年

办加工厂

樊海民

主任

1969年—1978年

河滩打井,建后巷学校

王学义

主任

1978年—1980年

办编织厂,买拖拉机

樊海民

主任

1981年—1985年

打深井

樊孟学

主任

1986年—1992年

安装自来水,修水洞

樊广元

主任

1986年—1987年

电线路二改三

樊生孝

主任

1992年—2003年

上电,迁新村,建汾河桥,盖学校

樊朋展

主任

2003年—2006年

硬化巷道,铺水管道

樊成家

主任

2006年—2011年

盖村门楼,盖舞台,绿化巷道,换路灯,硬化广场

樊朋杰

主任

2011年—2017年

硬化坡,硬化两条大路,建垃圾箱,修水渠

樊宁安

主任

2017年—

平田整地四百余亩,田间道路硬化,美丽乡村建设

历史遗址

秦村村北约200米有战国时期及汉代遗址一处,秦村老村文化底蕴深厚,有三个观音庙遗址,西关门外的最西边有禹王庙遗址,村东北方的祖师庙遗址,村东头老爷庙遗址,村东南后土庙遗址,樊家和王家祠堂遗址等等。

另外,还有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的财神楼、土地庙、太阳庙、天神庙、八卦庙等等。

现在,这些凝结着秦村先人心血的古建,除文昌阁尚留下一个土台外,只有大仙楼仍然屹立在原地,似乎向人们述说着当年村中光辉的历史和文化,控诉着当年日寇在村中掠夺、抢窃的暴行。

也反映了当时秦村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盛行

发展变迁

解放前

民国8年(1919年),村里开始办初级小学,学校设在村中后土庙。

全村有三家小企业:

粉房、染房、麻部。

1947年2月,村里建立了民兵组织。

第一任民兵连长是陈全茂,在土地改革中,维护地方治安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8年,村里建立了农民协会简称“农会”。

第一任农会会长是王树征,副会长是白要回。

建国初期(1949年—1957年)

解放后,我村建立了妇女联合会,第一任妇女主任是余欠娃。

在土地改革中配合工作组、党支部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9年,村民陈全茂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村里第一个自愿兵。

1950年春,全村完成了土地复查,全部颁发了土地证。

1951年,全村成立了三个互助组,以解决农民劳力、畜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2年,本村21户农民成立了农业生产初级社,社长樊炳要,副社长樊立道。

社下分作业队,一级核算,两级管理,土地入股,社员按劳记工。

1953年,村里成立了扫除文盲协会,组织了扫盲队,樊英才任教员,通过群众性的扫盲运动,提高了全体村民的文化素质。

1953年,农具方面由古式木犁开始迈向新式步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村里人民在出行方面多数已骑自行车或坐胶轮大车。

1956年,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全村都入社。

社长是樊立道,财粮是王引全,社下分两个生产队,社队组织的建立,代替了几百年以来村闾建制的管理体制。

1956年合作化时,农会改称贫下中农协会,第一任会长是李西臣。

1956年,大兴管理区安装了第一部电话,方便了村与村之间的联络,村民樊忠民当上了第一批话务员。

1957年,响应上级的抗旱号召,组织社员在地头打旱井50余眼,并被命名称“父子井”“夫妻井”“兄弟井”“姐妹井”等。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樊瑞林的回归返乡,使我村有了第一个医生,给村民看病带来方便。

社队时期(1958年—1978年)

1958年实行供给制,吃食堂大锅饭,大刮共产风。

同年,农民开始使用双轮双铧犁。

60年代使用悬挂式的三铧犁、铁耙、圆盘耙。

1959年上半年,取消了供给制,恢复了评工记分和按劳分配。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大队成立了林业队,队长为樊顺全,主要任务是植树造林和护林。

1960年至文革前,村里学校由以前的单人校改为了二级复式教学,当时初小为四年制,全校学生由以前的20名左右上升为50名左右。

同时1966年又开始辐射到学前教育。

1961年,国家给各家各户装上了广播接收器,我村村民第一次收听到了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广播宣传。

1962年,光华供销社在秦村设立了代销点,代销点人员先后有:

刘东生、王林要和王世斌等。

1962年,王定国任书记时,做新船一个,从禹门口装煤,靠河运搞收入。

同年,在村党支部书记王定国的亲自参与指导下,秦村成立了男子篮球队。

并在公社组织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次年,在万荣县举行的全县农民运动会中,代表光华乡参赛获得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

1963—1968年,在光华乡先后组织的数次比赛中蝉联冠军,名列榜首。

1964年,赴韩城市与韩城冠军队公安局代表队比赛,以平局结束。

(当时主力队员缺席王炎熙等)

同年,在村西建蓄水池泊,提水站提上来的水,注入池泊,方便村民人畜用水。

同年,大队建立了编席厂,编席师傅是时宪广。

1965年,大队成立了凉席加工厂,负责人樊百民。

同年,秦村男篮在与侯马联队邀请赛中,仅一分悬殊,该队险胜。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队建立了村级卫生所,村民称“保健站”。

樊瑞林成了第一任卫生所的坐诊医生。

到70年代初,樊孟强在伯父樊瑞林的影响下,亦从事医疗工作,加强了村卫生所的力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同年,推行杨谈村的政治、劳动和技术管理三结合的记工方法。

1965年起村委班子就有一名干部分管农业技术,定期进行科技培训,向群众宣传农科知识。

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实行了大寨村的评工记分方法。

1967年,成立了文革小组,组长王明堂。

1968年,建立了粮食和棉花加工厂,给村民磨面、碾米、轧花和弹花,告别了用牲口磨面、碾米和手工轧花、弹花的时代。

加工厂负责人王遵礼。

同年,村里在村西修建了一座扬水站,从河滩的井里取水,解决了人畜用水,村民们用上了比较干净卫生的水。

同年,建设后巷学校,学校由村东后土娘娘庙搬到了后巷。

同年,村小学改制为五年制,时隔很短,又刮起普及初中之风,学校又改为七年制初中。

同年,在河滩打井5眼,用于浇灌滩地和提水站用水。

1969年,秦村男篮代表光华乡农民队与长治钢铁厂比赛,也打出了水平,仅以一分惜败,令人叫好。

同年,成立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主任王明堂,副主任王学义。

同年,在村东建成第一孔砖瓦窑,窑长樊引道。

同年,在村南建成大队果园,果树品种有黄香蕉、青香蕉、红玉和国光,负责人樊顺全。

同年,村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为樊引道,政治队长为樊引田。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村里成立了秦村军乐队。

上世纪60、70年代,村民自行车基本普及。

1970年,在村东建池泊,面积5亩左右,取名“争光池”,从根本上缓解了村民的用水问题。

同年,建成了酱油厂,生产原料为黄豆和黑豆。

1971年村里派专人到陕西省榆林农学院学习杂交高粱育种技术,成立了五人科技育种组,成功培育出了“晋杂五号”和“反修十号”杂交高粱种子,以后,村里又相继成立了“920生物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攻关小组,村里还建立了酱油厂和优种猪繁育场。

同年,建立优种猪繁育场,主要品种有约克复、长白等。

1972年,绿化荒沟,种植核桃树、槐树、花椒树等。

1973年,修建治黄路,由万荣黄委组织,在村北修了一条通往河滩的大路,结束了我村人担肩背牛驮的苦日子。

1974年,开始农业学大寨,每年冬天进行平田整地,填沟垒堰的大会战。

1975年,在井沟开展填沟造田,经过一个冬季,可造田4亩左右。

1976年,村里上了电,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从此告别了几千年祖祖辈辈用的小油灯。

转型发展时期(1978—2008)

1978年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始实行以大包干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大队从运城购回一台东方红—30轮式拖拉机。

上世纪80年代,村里在东埝地钻了第一口深井,用来提水灌溉。

接着,村里又在河滩钻了四眼井,用来灌溉汾河以东的滩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支村委号召下,全村利用河滩自然优势,家家户户成块成片大量栽植了杨树,均成材受益。

上世纪80年代后,村里人在外开始跑生意,推销建材、防水材料,开始办厂办企业。

1980年,,大队建立了编织厂,主要产品为塑料编织袋。

1981年,村里开始实行包干,按人口平均分配耕地,集体留少量机动地,以备调剂使用。

1983年,维修加固村东水洞。

1984年,为了浇灌田地,大队在村东七畛地凿掘了一口深井,可浇灌400余亩。

同年2月5日,《山西日报》刊登了共产党员樊国城三十三年坚持义务办板报的事迹,题目为“板报做阵地,挥笔书真情”,由李家坡李天印撰稿。

1985年正月,由樊有荣、樊成家、樊丁酉组建成立了我村第一个管乐队。

主要活动在新绛、闻喜、河津一带。

1985年开始,粮田面积逐年缩减,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1986年,在万荣县电力部门的支持下,对本村线路进行了“二改三”的改造。

1988年,对村东水洞进行了二次维修,加固并延长了数十米水道。

同年,村委会铺设管道,给村民第一次安装上了自来水。

但由于老村高低不平,较高的地段用不上水,所以用了二年便停了。

上世纪90年代机械化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民开始使用旋耕机、灭茬机和一机两用(既能播种又能施肥)的大型播种机。

1991年,樊孟学和樊中云办起了第一家私营养鸡场。

1993年4月,支村委就迁移新村召开了专门会议。

以王晋义为书记的党支部和以樊生孝为主任的村委会正式启动了关系秦村子孙后代的迁移村址工程。

11月20日,支村委向乡政府和县政府提交了关于迁移村址的书面申请。

1994年7月5日,万荣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光华乡秦村另迁新址及总体规划批复》的万政发(1994)34号红头文件。

同年7月18日,万荣县城乡建设局向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转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准许使用村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法律凭证和准许办理土地批准手续及申请开工的法律依据。

至此,迁移新村的一切审批手续全部办理完毕。

1995年,村党支部、村委会着手迁移新村规划。

同年,在河滩筑拦洪大坝三条,保护内滩地,其中从营沟口至大坡底筑坝一条,坝长600米,用于拦挡营沟洪水,再在汾河以东筑南北拦河坝一条,长约600米,防止汾河涨水淹没庄稼,另在营沟口以西筑东西拦洪坝一条,长约200米,上述三条堤坝,保障了内滩地不被沟水和汾河水所淹漫。

同年,治理端壕路,在陆地北头新开一条直路,改变了过去走路弯沟边的现象。

1996年,用石子铺垫端壕路和治黄路。

1997年2月—7月,总投资24万元的秦村教学楼建成。

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美化了育人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同年4月5日,村里老年协会在樊引道、樊文龙、王明堂、王炎熙四人倡导下成立了。

1998年—2004年全村整体迁移全部完成。

共计投资1600万元,使227户村民入住新村。

2000年,万荣县供电局对新村所有线路进行了农网改造。

2000年后,小汽车开始进入家庭。

2002年,建设汾河大桥,总投资58万元,极大的方便了本村及周边村民到外滩地耕种庄稼。

同年,村里成立了东、中、西三大社,每社购置了一套新锣鼓。

农业税费改革于2000年起开始试点,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从2005年起国家彻底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2000多年的这一古老税种,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

2003年,村里给各巷道铺设了输水管道。

2004年开始,国家给种粮户发放直补款,并且逐年增加。

2004年,硬化各条巷道。

2006年开始,运城市五个贫困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

万荣县作为贫困县之一,首批享受“两免一补”待遇。

2007年,村委会新建舞台一座,东西各一耳房,东耳房为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室,西耳房为老年协会和文化活动中心。

并在舞台前面的广场上设有篮球场和各种健身器材,总投资43万元。

同年,绿化各条巷道。

2008年,在整合资源撤点并校的政策下,秦村学校停办。

统筹发展时期(2008—2018)

2008年后,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河滩地,提高了滩地质量。

2009年,在村东建设新门楼

同年,秦村被定为“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同年,在学校内建设后土娘娘庙。

同年,村里成立了庙会,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八日。

2010年,在学校内建设了禹王庙。

2010年以来,老年协会组织全村老年人先后游览了:

李家大院、龙门石窟、永济普济寺、黄河大铁牛、鹳雀楼、万固寺。

2012年,铺设灌溉渠道1500米。

同年,硬化狭壕路、端壕路、治黄路及河滩路共计6公里。

2013年,老年协会组织全村老年人到延安、南泥湾、红军革命展览馆等地进行了红色旅游。

随后,又到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舜帝陵、平遥古城等地进行了参观。

2015年,村里建超市,方便了村民购物需求。

2016年,村里建起了村级卫生所。

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就医环境。

人物传记

社会名人

樊自觉(1899—1973)男,原名,振琦,字子玉,排行老八,乡人称其樊老八。

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著有《粤桂考察印象记》。

七·七事变后,从日本回国,在武汉会见了董必武,经介绍与晋南八路军负责人彭雪枫晤面,他回到荣河组织抗日游击队,曾多次率领游击队袭击日伪据点。

《西安晚报》《秦风工商日报》曾发表“抗日英雄樊老八”等通讯,高度赞扬他英勇杀敌的事迹。

新中国解放后,他在乌鲁木齐一中任教,兼工会主席,长期任市政协常委。

1973年因病逝世。

樊耀南(1882—1942):

男,山西大学毕业,山西省公路厅干部、工程师。

荣河县志上“荣河县全貌图”系其绘制。

樊耀东(1878—1940):

男,政法专业毕业,绥远省政府科员律师。

樊振玉(1890—1941):

男,早年中举。

主要供职于陕西省西安市易俗社,从事编剧等工作。

代表剧目有《卧薪尝胆》等,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对陕西省的戏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定国(1933—1998)男,中共党员。

一九四九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时曾任文书、班子、分队长等职,多次立功受奖。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一年在地址部,华北地质干校,河北省魏县农工部任团委秘书、干事等职。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九年调回山西,先后在洪洞、运城参加四清工作,光华公社党委委员兼秦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一九八0年至一九九0年在运城行署办公室行政科工作,任干事、科长等职,一九九一年光荣退休。

樊鸿科(1901—1963)男,1923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大学。

抗战时期,他率先担任光华云兴中学校长,他一面抓学校常规教学工作,一面积极组织师生宣传抗日,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樊英才(1937—2009)男,中共党员,1956年入伍,在辽宁总队先后担任参谋、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亲临珍宝岛前线,担任前沿阵地副总指挥重任,功绩显赫,屡次嘉奖,功重千秋,名留青史。

文艺能人

樊印堂(1898—1946):

男,虽是普通百姓,但对快板造诣颇深,堪称秦村快板第一人。

他的快板脍炙人口,言简意赅,乡土味浓,群众喜闻乐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樊国成(1933—2001):

男,字子平,中共党员。

生前曾在荣河县政府、荣河小报社工作过。

回村后,曾任大队主任等职。

他义务办板报三十余年,为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快板更是他的绝活,自编自表,得心应手。

对秦村“快板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闫耀才(1933—2004):

文革期间的老艺人,以拉板胡、吹唢呐特长名扬乡里,成立了民间乐人班子。

乡土能人

樊瑞林(1910—1993):

男,医学专业毕业,五十年代回村,在家中开办诊所。

后来,大队成立卫生所后,为主治医生,多年服务百姓,方便群众,医术高明,有口皆碑。

樊引道(1926—2008):

男,曾担任大队财务股长,公社林场会计,村加工厂厂长,砖瓦厂厂长,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及老年协会会长等职。

会阴阳,懂正骨,给村民提供了方便,为乡民解除了病痛。

樊庚耀(1906—1987):

男,他生前曾经推算出未来若干年的日历。

他曾绘制出秦村地图,对秦村大小事情、人文地理,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村民都称他为秦村的“活字典”。

 

风情博物

文化特色

传统文艺活动有家戏、书法、快板、乐器演奏等。

家戏:

村里家戏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每年秋收冬藏,春节期间,都有闹家戏的习惯。

上世纪70年代前后特别盛行,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陶冶了情操,更给春节增添了喜庆气氛。

家戏文化,人才济济,远近闻名。

代表人物有白海法、闫耀才等。

解放前后,老一辈文艺爱好者曾排演的主要剧目有:

《司马庄》、《法门寺》、《游龟山》、《铡美案》、《扫雪》、《烙碗记》、《小别母》等,倍受大家的认可与好评。

文革期间,由村文艺骨干排演的大型现代眉户戏《两颗铃》,蒲剧古装戏《红灯照》多次参加公社汇演,深受好评,曾受邀赴光华、西丁王等村巡回演出。

特别由王炎喜、樊桂珍、王小丑领衔主演的《红货郎》;樊生民、樊水菊的小节目《老两口学毛选》;王进生、樊引竹主演的《红保管》等剧目,唱红了光华,唱响了万荣。

排演的主要剧目有: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石人泪》、《沙家浜》、《一颗红心》、《刘胡兰》、《窦娥冤》、《向阳坡》等,在历年排演中,锻炼了不少优秀演员,男女八大演员为:

王军礼、樊信虎、王炎熙、王进生、樊世长、樊生民、樊引才、王月菊、樊桂珍、聂庆玲、徐菊娃、林水婵、樊水菊、樊中看、樊引竹。

近年来,白青斌夫妇、琴娃等人随专业团体演出,大显身手,令人刮目相看。

业余演员薛雪窕、李月玲、王自莲热爱戏剧,执着追求,被誉为光华乡戏迷协会“三大旦”,秦村家戏后继有人,源远流长。

书法:

秦村村民对书法的喜爱与追求,虽无奇才大家,但大有人在。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村里比较有名的有:

樊可钦的楷书较为见长,樊顺全、樊引道以行书为主,然樊国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