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41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docx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本科总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理想蛋白:

所谓理想蛋白质,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2.平衡试验:

也是代谢试验,它是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通过测定营养物质食入、排泄和沉积或产品中的数量,并用以估计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和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常用于研究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和利用情况。

3.妊娠合成代谢:

妊娠母猪既使饲喂与空怀母猪相等的维持日粮,除能满足一窝仔猪和乳腺组织增长的需要外,母体本身仍可增重,这种现象为“妊娠合成代谢”。

即在相同营养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养分的能力。

4.热增耗:

又称特殊的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部分。

5.饲养标准:

根据大量饲养试验结果和动物实际生产的总结,对各种特定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规定。

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称为饲养标准。

6.必需脂肪酸: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的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7.必需氨基酸:

人和动物体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很;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或食物提供,营养学上把这种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

8.短期优饲:

即常常为配种前的母猪提供较高营养水平(一般在维持能量需要基础上提高30~100%)的饲粮以促进排卵,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

9.内源尿能:

尿中的能量除来自饲料养分吸收后在体内代谢分解的产物外,还有部分来自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的产物,后者称为内源氮,所含能量称为内源尿能。

10.采食量:

通常指动物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分为随意采食量和实际采食量。

11.维持:

是指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相对衡定;生长动物或生产产品动物体重保持不变,体内营养素周转代谢保持动态平衡。

动物的这种状态,称为维持。

维持需要是指满维持状态下动物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12.饲料添加剂:

指在配合饲料中加入的各种微量成分,包括:

营养性和非营养性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

完善日粮的全价性,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防治疾病、减少饲料贮藏中营养物质损失和改善饲料及畜禽产品品质。

13.营养需要:

动物为了正常生长、健康和理想的生产成绩,在适宜的条件和内容下,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营养需要是一个群体平均植,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14.限制氨基酸:

是指一定饲料或日龄的某一种或几种必须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而且由于它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须和非必须氨基酸的利用,其中缺乏最严重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依次类推。

15.益生素:

是一种含有大量有益菌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因子,具有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提高机体健康,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活菌制剂。

16.基础代谢:

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17.矿物质饲料:

是补充动物常量矿物元素需要的饲料,包括人工合成的、天然单一的和多种混合的矿物质饲料。

18.浓缩饲料:

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工而成的饲料,主要由三部分原料组成,蛋白质饲料、常量矿物质饲料(钙、磷、食盐)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通常为全价饲料中除去能量饲料的剩余部分。

19.青贮饲料:

指将新鲜的青饲料切短装入密封容器里,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制成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营养丰富的多汁饲料。

具有长期保存青绿多汁饲料的特性。

20.蛋白质饲料:

按照国际饲料分类原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粗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0%的饲料,包括植物性蛋白饲料、动物性蛋白饲料、单细胞蛋白饲料和非蛋白氮饲料。

21.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在正常情况下完全不宜用作饲料或不能被动物有效利用的物质,通过特殊处理使其成为饲料或能被动物有效利用,或者直接增加可利用资源的生产量的过程。

22.饲料营养价值:

指饲料本身所含营养成分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被动物利用后所产生的营养效果。

二、选择题

1.生长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A)

ALYSBMetCTrpDThr

2.家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B)

ALYSBMetCTrpDThr

3.成年家畜肠道微生物能合成(D)

AVABVDCVEDVK

4.生长即就是(A)

A体重的增加B体尺的增长C体细胞的增大D三大营养物质的沉积

5.(A)是成年动物骨中Ca,P绝对总量减少而造成的功能不正常

A.骨松症B.佝偻症C.骨软化症D骨粗短症

6.我国生长鸡的能量需要采用(A)确定。

A综合法B析因法C生长实验D屠宰实验

7.机体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A)

A蛋白质和水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明显下降;脂肪和能量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B蛋白质和水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脂肪和能量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C脂肪和蛋白质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和灰分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D脂肪和灰分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和水分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8.对于生长期的种用鸡在4w后最好采用(B)

A自由采食B限制采食C强饲D标准采食量

9.动物的生长速度一般采用(A)来表示。

A日增重B增重倍数C增重百分比D生长指数

10.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所需的(B)维生素均需饲粮提供。

A水溶性维生素B脂溶性维生素CB族维生素DVD和VK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饲料概略养分六大类之一?

(D)

A水分B粗脂肪C粗纤维D维生素

12.蛋白质中平均氮的含量为(A)

A16%B17%C26%D6.25%

13.动物对理想蛋白的利用率是(A)。

A、100%B、90%C、80%D、50%

14.饲料纤维在瘤胃中产生的(A)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A、挥发性脂肪酸B、蛋白质C、丁酸D、葡萄糖

15.家禽缺乏泛酸的典型症状是(A)。

A多发性神经炎B脚气病C鹅步症D癞皮病

16.妊娠母猪的维持能量需要占总需要量的(C)

A70%-80%B65%-70%C75%-80%D80%-85%

17.反刍动物最常用的NPN的是(B)

A、硝酸盐B、尿素C、胆碱D、铵盐

18.NRC(1998)推荐妊娠母猪氯化钠的需要量为(C)

A0.3%B0.35%C0.4%D0.45%

19.(B)是甲状腺素的组成成分,甲状腺素能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AMnBICZnDCu

20.(B)能促进钙磷的吸收,是母畜维持、妊娠和泌乳所必须的维生素。

AVABVDCVEDVK

21.母畜在整个妊娠期间的代谢率平均增加(D)

A10-15%B10-12%C10-13%D10-14%

22.对繁殖母畜影响最大的维生素是(B)

AVA和VDBVA和VECVD和VEDVA和VK

23.对妊娠猪的蛋白质供给,原则上是妊娠前期在维持需要的基础上增加(A),后期在前期的基础上增加100%。

A10%B15%C20%D25%

24.(B)能刺激细胞的糖酵解过程,提供精子活动所需的能量,从而加强精子活动。

A磷B钙离子C钠D维生素A

25.补饲(D)和胡萝卜素可使生殖上皮、精液生成和正常性活动得到恢复。

A维生素AB维生素B2C维生素CD维生素D

26.以下添加剂属于营养性添加剂的是:

()

A生长促进剂B维生素添加剂C饲料保藏剂D驱虫保健剂

27.在蛋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的利用率。

A.NB.PC.CaD.Mg

28.外源指示剂一般采用(C)。

ASiO2BCaCO3CCr2O3D盐酸不溶灰分

29.(B)是确切衡量动物对营养物质客观要求的尺度。

A.需要B.标准C.体系D.指标

30.“为能而食”的本能在下列哪种动物上表现得最明显。

()

A、猪B、鸡C、牛D、羊

31.妊娠母猪的维持能量需要占总需要量的(C)

A70%-80%B65%-70%C75%-80%D80%-85%

32.比较屠宰实验表明,母猪在不同营养水平下每胎妊娠产物的总增重比较恒定,为(C)

A23kgB24kgC22.8kgD22.7kg

33.含Co元素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2B维生素B2C维生素B1D维生素B6

三、判断题

1.反刍动物的饲料越细越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

2.一般动物性饲料中的钙含量低于植物性饲料中的钙含量。

(×)

3.家禽的蛋白质代谢尾产物主要是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的。

(×)

4.总能不能用来区别饲料能量价值的高低。

(√)

5.产乳热是高产奶牛因缺铁引起内分泌功能异常而产生的营养缺乏症。

(×)

6.动物体内维生素D3的合成速度可受被毛色素的多少所调节,通常深色被毛的动物合成维生素D3的能力强。

(×)。

7.猪对玉米中的粗纤维的消化率高于反刍动物。

(√)

8.消化能扣除尿能后就是代谢能(×)

9.某家畜患了佝偻病,说明该家畜日粮一定缺钙(×)。

10.蛋氨酸通过甲基的供给,可补偿胆碱的不足。

(√)

11.除去初水和吸附水的饲料为绝干饲料(√)

12.初产母猪在后备期和发情周期内,给于高能量的营养会提高胚胎死亡率。

(√)

13.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胚胎成活率影响较大。

(×)

14.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脂肪,能降低仔猪的成活率。

(×)

15.提高母猪妊娠后期的能量水平能降低仔猪的成活率和仔猪的初生重。

(×)

16.提高哺乳期能量蛋白质水平可缩短发情间隔。

(√)

17.为有利于长期繁殖性能的提高,母畜应维持适度低的营养水平。

(√)

18.妊娠期营养水平对母猪体重的影响:

高营养水平下,增重与失重表现明显,妊娠期增重越多,哺乳期失重就越多,其净增重较低;低营养水平下,增重和失重均较小,则净增重较高。

(√)

19.妊娠促进母体增重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其它哺乳动物也一定存在“孕期合成代谢”现象。

(×)

20.在计算维持需要时,母猪体重应为配种体重与1/2妊娠增重之和。

(√)

21.VA、VE不足是导致动物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

22.饲粮缺磷也是导致母畜不孕和流产的原因之一。

(√)

23.公畜的繁殖机能主要是生成精子,并达到使母畜卵子受精的目的。

(√)

24.饲粮蛋白质水平不足会影响精子的形成;过多则会影响精液的品质。

(√)

25.叶酸能提高胚胎的成活率。

(√)

26.妊娠增重包括母体增重和妊娠产物增重两部分组成。

(√)

27.哺乳动物和家禽饲料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脂肪。

(×)

28.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

(√)

29.缺铁的典型症状是贫血。

(√)

30.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会产生中毒。

(×)

31.钠、钾、氯离子和乳糖是维持乳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

32.一般而言,产奶量越高,则乳的品质就越差。

(√)

33.母畜分娩后,最初几天分泌的乳汁称初乳。

(√)

34.反刍动物乳脂中脂肪酸合成过程中主要碳源是丙酸和β-羟丁酸,非反刍动物则主要是葡萄糖。

(×)

35.实验证明,维持能量消耗与产奶量密切相关,产奶量越高则维持能量越大。

(√)

36.奶牛体重的变化规律一般为:

泌乳早期失重,泌乳后期增重。

(√)

37.提高饲料中脂肪的含量,将会降低产奶量。

(×)

38.高能量饲粮能提高泌乳量,但乳脂下降。

(√)

39.所有动物脂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都必须从食物中供给。

(√)

40.由于反刍动物能将NPN转化为菌体蛋白供宿主的利用,故反刍动物蛋白质的供给不需考虑蛋白质的品质。

(×)

41.母畜分娩5天后分泌的乳叫常乳。

(√)

42.初乳中含丰富的球蛋白和清蛋白。

(×)

43.适宜的乙酸含量可以促进高产和高乳脂率。

(√)

44.大量饲喂精料,将会降低乳脂率,增加乳蛋白的含量。

(√)

45.热增耗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低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

四、简答题

1.饲料的概略养分与饲料的营养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

饲料的概略养分是指饲料常规成分分析所得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与无氮浸出物等六种养分。

概略养分含量与饲料的营养价值关系如下:

(1)水分(或干物质):

水分过高,单位重量的饲料营养素含量降低,能量也低;水分含量低,则在饲喂过程中需充分供给饮水,以保证动物对水的需要;

(2)粗蛋白质:

含量越高,营养价值一般越高;但要注意蛋白质的品质,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比例,对非必需氨基酸也需考虑,若能结合可消化粗蛋白或可消化氨基酸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则结果更可靠;

(3)粗脂肪:

含量高,则饲料的能值高,有效能也高,饲料营养价值高;但脂肪含量过高,易引起饲料氧化变质或增加饲料加工的难度,从而影响其营养价值,若能考虑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则结果更准确。

(4)粗纤维:

含量高,不利于动物对其他营养成分的利用,将降低饲料的消化率;

(5)粗灰分:

主要代表饲料中的矿物质,若直接使用它判断饲料的营养价值,则结果意义不大,一般需要采用纯养分分析法以测定具体的每种矿物元素的量,才能较准确的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6)无氮浸出物:

属计算值,所得结果一般高于实际含量。

主要是饲料的能量来源,一般含量越高,饲料营养价值越高。

总之,饲料常规成分分析所得的概略养分一般不很准确,对饲料营养价值的高低只能是一个初步的判断,但还是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若能进一步结合饲料纯养分分析方案或生物学指标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则结果更为准确

2.非蛋白质氮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要点:

(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2分)

选用分解速度慢的NPN,如双缩脲等;采用包被技术,减缓尿素等分解;使用脲酶抑制剂等抑制脲酶活性

(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3分)

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N:

S=10~14:

1,

(3)正确的使用技术

1)用量:

不超过总氮的20-30%,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2-3%(1分)

2)适应期:

2-4周(1分)

3)不能加入水中饲喂(1分)

4)制成舔砖(1分)

5)不与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混合(1分)

3.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答案要点:

A、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B、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2分)

C、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参与新陈代谢(4分)

(1)血红蛋白、肌红蛋:

运输氧

(2)肌肉蛋白质:

肌肉收缩

(3)酶、激素:

代谢调节

(4)免疫球蛋白:

抵抗疾病

(5)运输蛋白(载体):

脂蛋白、钙结合蛋白、因子等

(6)核蛋白:

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

D、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2分)

4.影响生长的因素

答案要点:

(1)动物的种类与品种选育(2分)

(2)营养水平(4分)

营养水平过低,对生长速度、每千克增重耗料、蛋白质沉积都是不利的。

营养水平过高,蛋白质沉积的增加很有限,但脂肪沉积增加却较多,使每千克增重耗料增加。

(3)环境温度(2分)

(4)母体效应(2分)

5.脂溶性维生素和非脂溶性维生素各自的特点:

答案要点:

1)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D、E、K,随脂肪一同被吸收;(1.5分)

在体内能以被动扩散的方式穿过肌肉细胞膜,从粪中排出;(1.5分)

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可引起中毒,给代谢和生长带来障碍;(1分)

除维生素K外,所有动物都必须由日粮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1分)

2)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1分);B族维生素主要作为辅酶,催化三大有机物的反应(1分);多数以被动的扩散方式吸收(1分);几乎不在体内贮存,主要由尿排除(1分);成年反刍动物不须供给B族维生素,单胃动物需要供给。

(1分)

6.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利用粗纤维的特点:

答案要点:

1)反刍动物:

饲粮纤维在瘤胃中发酵所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2分)。

一切影响微生物的因素均可影响粗纤维利用,粗纤维是反刍动物的一种必需营养素。

反刍动物粗饲料供给不足或粉粹过细,都可引起疾病(3分)。

2)非反刍动物一方面具有营养作用,正常情况下,在消化道后段发酵可满足维持能量需要的10—30%。

可能还有一定程度改进能量利用的作用(3分)。

另一方面,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适口性差,动物对其采食量较少。

且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影响能量和其他营养物质消化利用(2分)。

7.抗生素对动物的促生长机制是什么?

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存在的问题。

答案要点:

1)抗生素对动物的促生长机制:

(1)刺激有益微生物菌群的优先繁殖;抑制机体有害微生物的增殖,以减少和寄主对营养物质的竞争(2分);

(2)抑制或杀灭饲料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降低动物的发病率(2分);

(3)使肠壁变薄,肠绒毛变长,提高养分的吸收率或利用率(1分);

(4)减少幼龄动物的腹泻(1分);

(5)提高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1分)。

2)存在的问题:

(1)抗药性问题(1分)

(2)残留问题(1分)

(3)毒副作用(1分)

8.采食量对动物生产效率有何影响?

影响动物采食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1)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1分)

2)采食量过低,降低生产效率(1分)

3)如果动物采食过高,则会引起:

A.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脂肪沉积过多,单位成本的商品效益下降。

(1分)

B.体组成发生改变,主要增重是脂肪,降低饲料的转化率。

(1分)

C.会引起泌乳动物停止泌乳,怀孕母畜死胎增多,产蛋鸡产蛋率下降。

(1分)

(2)影响动物采食量的主要因素有

1)日粮因素:

(1分)

2)环境因素:

(1分)

3)生理因素:

(1分)

4)疾病因素(1分)

5)遗传因素:

(1分)

9.简述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及配合饲料中添加油脂的好处。

答案要点:

(1)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脂肪具有额外热能效应。

(2分)

2)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

3)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

作为脂容性维生素的溶剂,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和必需脂肪酸的来源,以及脂类的防护作用和乳化作用等。

(2分)

(2)配合饲料中添加油脂的好处:

1)减少粉尘,减少饲料浪费(1分)

2)增加饲料适口性,(1分)

3)延长制粒机环模使用寿命,提高饲料质量,(1分)

4)提高料肉比。

(1分)

10.简述青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合理利用途径。

(10分)

答案要点:

营养特性(5分)

水分含量高,(1分)陆生植物含水一般60-90%,水生植物一般含水90-95%;

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较优,(1分)若按干物质计算,禾本科牧草和叶菜类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达13%~15%,豆科牧草可高达18%~24%;

粗纤维含量较低,木质化程度低,易消化(1分)以干物质计为基础CF为15-30%;

钙磷比例适宜,(1分)钙为0.25%~0.5%,磷为0.20%~0.35%,比例较为适宜;

维生素含量丰富,(1分)青绿饲料是供应家畜维生素(除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特别是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每千克饲料含50~80mg之多。

合理利用途径:

(5分)

饲喂对象(2分):

单胃动物用量少,起补充作用,必须搭配其他饲料使用;草食动物用量高,可作为主要的饲料。

注意饲喂方法:

新鲜使用(1分)青绿饲料幼嫩、柔软和多汁,适口性好,还含有各种酶和有机酸,易消化,饲喂价值较高,但注意不能小火焖煮,以免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调制为青干草(1分)可减少水分含量,提高其他养分含量,饲喂价值高,可提高在单胃动物饲粮中的用量和长期使用。

调制成青贮料使用(1分)青贮可以大量养分,并可长期保存备用。

11.简述加热处理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10分)

答案要点:

加热是饲料加工中最常用的方法,加热对饲料营养价值有二方面的影响。

有利影响

1、加热可破坏一些不耐热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脲酶、红细胞凝结素等,从而可提高蛋白质、矿物质等的消化利用率。

如豆类一定要经加热处理后,才能饲喂动物(2分);

2、在适宜水分条件下加热可使淀粉发生糊化,淀粉粒破坏,易于被消化酶作用;同时,使饲料粘性增加,便于加工成型,这就是饲料加工业中调制、制粒的理论基础(2分);

3、加热可产生风味物质,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提高动物的采食量(1.5分);

4、加热可杀灭饲料中存在的微生物,可保证饲料的生物安全(1.5分)。

不利影响(3分)

1、加热尤其是加热过度可引起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降低氨基酸的利用率(2分)。

该效应对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如血粉、油料籽实加工副产物的影响更大(1分)。

因此,应尽可能避免加热过度。

12.简述玉米的营养价值和饲喂价值。

答案要点:

营养价值:

无氮浸出物含量高(1分):

约占干物质的70%-80%,主要为淀粉,占无氮浸出物的82%-90%。

粗纤维含量低(0.5分):

只有2%左右;

可利用能值高(1分)因淀粉消化利用高,粗纤维含量低,因此有效能值高。

消化能值在16MJ/kg左右。

粗蛋白质含量均低,品质差(1分)玉米蛋白质平均为8%(7%~9%),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需氨基酸缺乏,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含硫氨基酸相对较高。

矿物质含量不平衡(1分)表现为钙少(一般低于0.1%),磷高(达0.3%-0.5%),但主要是植酸磷,利用率低,并可干扰其它矿物元素的利用

维生素含量不平衡(1分)一般维生素B1、烟酸及维生素E较丰富,而维生素B2、维生素D和维生素A较缺乏。

粗脂肪含量和质量(1分)玉米粗脂肪含量高,为4%左右,其中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主,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占50%以上,以玉米为主(50%以上)的饲粮能够满足动物的亚油酸需要;

色素(0.5分)玉米特别是黄玉米较多的黄色色素,主要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等,对家禽皮肤、蛋黄有很好的着色效果;

饲喂价值:

适口性好,能值高,是猪、禽饲料中最重要的原料(1分)

色素含量高,可改善动物的被毛,有助于皮肤和脚胫的着色。

(1分)

肥育后期大量饲喂可使胴体变软,背膘变厚,甚至产生黄膘肉。

(1分)

13.简述大豆饼粕的营养特性和饲喂价值。

答:

大豆饼粕是以大豆为原料取油后的副产物。

由于制油工艺不同,通常将压榨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饼,而将浸出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粕。

营养特性:

粗蛋白质:

含量:

1分高,一般在40%~50%之间

质量:

2分,EAA含量高,组成合理。

赖氨酸含量在饼粕类中最高,约2.4%~2.8%,赖氨酸与精氨酸比约为100:

130,比例较为恰当。

异亮氨基酸含量是饼粕饲料中最高者(约2.39%),是异亮氨基酸与缬氨酸比例最好的一种。

色氨酸、苏氨酸含量也很高,蛋氨酸含量不足。

粗纤维:

0.5分含量较低,主要来自大豆皮。

无氮浸出物:

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