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63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docx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

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的职责,2008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和监视工作,加强了青岛奥运帆船赛区环境质量监测,并根据监测与调查结果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期冀通过《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认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海洋局局长:

2009年1月  北京

目录

·1概述

·2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3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4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5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6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脆弱区状况

·7奥运帆船赛区海洋环境状况

·8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9海洋垃圾

·10海洋赤潮

·11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1概述

2008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深化海洋领域落实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及海洋灾害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奥运帆船赛区海洋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渤海等重点海域的环境监测,深化了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的评价工作。

  2008年,承担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的部门和单位160余个,共设立各类监测站位9200多个,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近220万组。

  2008年,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3.7万平方公里。

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与上年度相比,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

88.4%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略有减少。

由大气输入海洋的部分污染物通量仍呈上升趋势。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奥运帆船赛区的环境质量满足海上帆船比赛要求。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

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功能区内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

全年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13700平方公里。

赤潮发生次数较上年明显减少,但累计面积比上年增加2100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渤海和黄海部分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严重、盐渍化范围大。

 

近岸海域:

指我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尚未公布领海基线的海域及内海,指负1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

近海海域:

指近岸海域外部界限平行向外20海里的海域。

远海海域:

指近海海域外部界限向外一侧的全部我国管辖海域。

清洁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

      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轻度污染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

中度污染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仅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严重污染海域:

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

 

注:

本公报中所称近岸海域、近海海域和远海海域只为满足区域海洋环境质量评价需要而定义,不为法定概念。

2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1海水环境质量

      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3.7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约1.4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减少约2.2万平方公里。

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上述污染物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数比例分别为52%、29%和19%。

 

   近年来,我国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沿海各级地方政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以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

伴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海洋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也初见成效。

2000年以来,我国陆源排污口污染物入海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近年来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同时,我国海域污染面积呈现总体下降趋势,2008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的面积约为13.7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明显减少。

2008年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

  。

各海区海水环境质量

  渤海 较清洁海域面积7560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300平方公里。

污染海域面积13810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8%,比2007年减少323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08年渤海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

 

  黄海 较清洁海域面积11630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2480平方公里。

污染海域面积12030平方公里,比2007年减少711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州湾、江苏洋口和启东近岸。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

2008年长江口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

  东海 较清洁海域面积34140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11710平方公里。

污染海域面积32470平方公里,比2007年减少1578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和闽江口近岸。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2008年珠江口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

  南海 较清洁海域面积12150平方公里,比2007年减少300平方公里。

污染海域面积13210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365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04~2008年各海区较清洁和污染海域面积 

                                          (平方公里)

海区

年度

较清洁海域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污染海域

严重污染

合 计

渤海

2004

15900

5410

3030

2310

10750

2005

8990

6240

2910

1750

10900

2006

8190

7370

1750

2770

11890

2007

7260

5540

5380

6120

17040

2008

7560

5600

5140

3070

13810

黄海

2004

15600

12900

11310

8080

32290

2005

21880

13870

4040

3150

21060

2006

17300

12060

4840

9230

26130

2007

9150

12380

3790

2970

19140

2008

11630

6720

2760

2550

12030

东海

2004

21550

13620

12110

20680

46410

2005

21080

10490

10730

22950

44170

2006

20860

23110

8380

14660

46150

2007

22430

25780

5500

16970

48250

2008

34140

9630

6930

15910

32470

南海

2004

12580

8570

4360

990

13920

2005

5850

3460

470

1420

5350

2006

4670

9600

2470

1710

13780

2007

12450

3810

2090

3660

9560

2008

12150

6890

2590

3730

13210

合计

2004

65630

40500

30810

32060

103370

2005

57800

34060

18150

29270

81480

2006

51020

52140

17440

28370

97950

2007

51290

47510

16760

29720

93990

2008

65480

28840

17420

25260

71520

2.2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

 

  2008年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铜、镉、石油类和多氯联苯污染,个别站位石油类污染严重。

  辽宁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辽东湾海域普遍受到石油类的污染,个别站位石油类污染严重;辽东湾海域个别站位受到镉的污染。

大连近岸海域个别站位石油类污染严重。

  河北 沉积物质量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天津 沉积物质量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山东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江苏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苏北浅滩近岸海域沉积物普遍受到多氯联苯的轻微污染,局部海域受到汞的轻微污染,个别站位受到石油类和铜的轻微污染。

  上海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浙江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宁波近岸、温州近岸和台州近岸海域沉积物普遍受到铜的轻微污染。

  福建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广东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粤东近岸海域个别站位受到铅的污染,深圳近岸局部海域受到镉的轻微污染,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受到多氯联苯的污染,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镉的轻微污染。

  广西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广西近岸海域个别站位石油类污染较重。

  海南 沉积物质量总体一般,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中。

海南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镉的污染,个别站位镉污染严重。

 

2008年近岸海域沉积物污染程度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

 2.3  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

  2008年,我国继续在近岸海域实施了贻贝监测计划,旨在通过监测海洋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评估我国近岸海域的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

监测的贝类主要种类为缢蛏、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翡翠贻贝、紫贻贝、毛蚶和僧帽牡蛎等。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近岸海域部分贝类体内的铅、石油烃、镉、砷和滴滴涕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中个别站位贝类体内的石油烃和砷的残留水平较高,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上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局部环境受到了铅、镉、砷和石油烃的污染,个别站位受到滴滴涕的轻微污染。

  多年监测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石油烃的残留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部分近岸海域贝类体内铅、滴滴涕、多氯联苯和镉的残留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1997~2008年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变化趋势

2.4海洋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沉降通量

  2008年,国家海洋局在大连近岸、渤海东部[1]、青岛近岸、长江口和珠江口五个重点海域开展污染物大气沉降通量监测。

  大连近岸海域 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铜、铅和镉浓度及其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

青岛近岸海域 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呈上升趋势,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铜浓度基本保持不变,铜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铅浓度及其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镉浓度呈下降趋势,镉沉降通量下降趋势显著。

  长江口海域 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呈上升趋势,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上升趋势显著;铜和铅浓度及其沉降通量上升趋势显著;镉浓度及其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

  珠江口海域 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及其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铜浓度及其沉降通量上升趋势显著;铅浓度呈上升趋势,铅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镉浓度及其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

2008年重点海域气溶胶中无机氮浓度的比较

大气气溶胶中无机氮含量的比较

大气沉降是海洋中氮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氨氮和硝态氮是大气无机氮沉降的最主要形态。

2008年国家海洋局在五个重点海域开展了大气气溶胶中的无机氮含量的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重点海域气溶胶中无机氮含量:

青岛近岸>长江口>珠江口>渤海东部>大连近岸。

[1]自2007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在旅顺设置海洋大气监测站,对渤海东部海域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沉降通量进行连续监测。

因数据年限不够,暂不对其趋势进行分析。

 

3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08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加大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力度,重点监测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排污影响,深入开展特征污染物监测。

  3.1入海排污口分布

  2008年,全国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525个,其中,渤海沿岸96个、黄海沿岸185个、东海沿岸112个、南海沿岸132个,分别占总数的18.3%、35.2%、21.3%和25.2%,与2007年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上述排污口中,工业和市政排污口占64.8%,排污河和其他排污口占35.2%。

设置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排污口占40.6%,旅游区的占10.5%,海洋保护区的占1.1%,港口航运区的占32.2%,排污区的占8.6%,其他海洋功能区的占7.0%,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仍未改变。

  3.2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监测结果表明,2008年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中,约88.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Cr)、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

 

 

2008年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四个海区中,东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达92.0%,南海89.4%,黄海88.1%,渤海83.3%。

山东、江苏和广西三省(自治区)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前三位。

 

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情况统计

 

省(区、市)

监测的排污口数量(个)

超标的排污口数量

(个)

超标排污口

所占比例(%)

辽 宁

76

54

71.1

河 北

32

21

65.6

天 津

12

11

91.7

山 东

105

103

98.1

江 苏

56

54

96.4

上 海

13

10

76.9

浙 江

30

28

93.3

福 建

69

65

94.2

广 东

86

75

87.2

广 西

26

25

96.2

海 南

20

18

90.0

合 计

525

464

88.4

  

  设置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排污口中,有95.3%超标排放;设置在港口航运区的排污口中,有81.1%超标排放;设置在旅游区的排污口中,有87.3%超标排放;设置在海洋保护区的排污口全部超标排放;设置在其他功能区的排污口中,有85.4%超标排放。

 

2008年各海区不同功能区排污口超标率比较

3.3污水及污染物排海量

  监测与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污水排海总量(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下同)约373亿吨。

排入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分别占总量的23.1%、36.6%、19.4%和20.9%。

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港口航运区、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其他海洋功能区的分别占47.7%、33.8%、4.7%、13.8%。

2008年排入不同功能区的污水量比例

  2008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836万吨,其中,CODCr410万吨,占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9.0%;悬浮物400万吨,占47.8%;氨氮17万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5万吨,磷酸盐1.7万吨,油类0.9万吨,重金属0.2万吨,其他1.2万吨。

  排海污染物中,有26.0%进入渤海,47.4%进入黄海,11.5%进入东海,15.1%进入南海。

  排海污染物中,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占67.3%,港口航运区的占16.8%,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的占3.4%,其他功能区的占7.4%,排污区的占5.1%。

 3.4陆源污染物排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沿海地区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将大量污染物携带入海,给近岸海域,尤其是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长期连续大量排污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污染严重,沉积物质量恶化,生物质量低劣,生物多样性降低,陆源污染物排海已严重制约了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实施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中,高达7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67%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27%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三类;近3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15%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为第三类和劣于第三类。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近4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和极差状态。

177亿吨污水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携带了大量营养盐和有毒有害物质,使区内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剧,生物质量降低。

 

国家海洋局印发《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纲要(2008-2012)》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关于落实节能减排、强化渤海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指示,进一步加强渤海海洋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组织教育部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等六家国内科研院校和有关业务机构,编制了《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纲要(2008-2012)》。

  《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纲要(2008-2012)》的印发对于渤海环境保护和入海污染物减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渤海立体监测网,构建业务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型评价体系,提升对渤海环境现状的认知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诊断水平,解决渤海入海污染物总量、渤海海峡污染物输移通量以及渤海环境容量等关键问题,为实施“以海定陆”战略,制定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008年部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排污口名称及所在地

海洋功能

区类型

要求水质类别

实际水

质类别

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辽宁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排污口

航道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金城造纸公司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百股桥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山东

虞河入海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弥河入海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江苏

中山河入海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王港排污区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小洋口外闸入海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浙江

温州工业园区排污口

航道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乐清磐石化工排污口

航道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象山墙头综合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宁海颜公河入海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福建

埭辽排污口

围海造地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福鼎白琳石板材加工区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第四类

福鼎星火工业园区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第四类

福建省太平洋电力有限公司排污口

航道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龙海市龙海桥市政排污口

航道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莆田涵江牙口排污口

航道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莆田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航道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同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保留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翔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保留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长乐金峰陈塘港排污口

海洋自然保护区

第一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福清三山后郑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晋江、石狮11孔桥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龙海市东园工业区排污口

海洋自然保护区

第一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罗源松山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宁德蕉城市政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劣于第四类

极差

广东

惠州市大亚湾区淡澳河入海口

养殖区

第二类

第四类

建滔(番禺南沙)石化有限公司排污口

一般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东莞沙田丽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排污口

一般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珠海威立雅水务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排污口

风景旅游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广西

金银鹰纸业有限公司排污口

养殖区

第二类

第三类

海南

龙昆沟排污口

风景旅游区

第三类

劣于第四类

 

 3.5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监测

  2008年,国家海洋局连续第三年开展部分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监测。

监测项目包括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中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其它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国际公约禁排物质及剧毒重金属等,并进一步加强对入海排污口污水综合生物效应的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实施监测的94个排污口污水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特征污染物普遍检出。

其中,2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严重,污水中部分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几十倍;15%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受到严重污染,部分特征污染物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十几倍。

2006~2008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的超标排放状况及邻近海域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呈逐年加剧的趋势。

 

  对94个排污口实施污水综合生物效应监测,并评价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综合毒性风险等级。

结果显示,78%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其中,20%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综合毒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