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八大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63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郾城八大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郾城八大景.docx

《郾城八大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郾城八大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郾城八大景.docx

郾城八大景

郾城八景之前八景

明永乐年间(4103~1420),时任郾城知县的王季立曾作诗赞美郾城八景。

这八首诗全面详尽地描绘了八景的具体风貌,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郾城历史和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历代编史修志者所收录,此即前八景。

王季立是徽州府婺源县人,出身官宦世家,进士及第。

永乐十年,他从山东东阿县调入郾城,文学、政事兼优,历代编《郾城县志》的人都把他列入《先贤传》。

当时的八景是:

东黉(音红)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古碣、双水渔灯、螺湾贾(音谷)棹、崇台化石、池荷映日。

兹详述于后。

一、东黉暮鼓

古代称学校为“黉”,东黉的具体地点在郾城城内东大街路北,郾城人称之为“红学”、“学宫”,为封建时期郾城最高学府,始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

学宫内古建筑富丽堂皇,有牌坊、廊房、启圣祠、明伦堂、泮水池、大成殿(该殿已于1997年重新维修)。

学宫院墙为红色,院内花木扶疏,环境宜人,在这里培养出了不少秀才、举人、进士。

每到傍晚,鼓声阵阵,书声朗朗,为城内一景。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是郾城县的广场,开会、庆祝、审判常在这里举行,后来成了县委招待所,2003年转让给郾城区文化局、旅游局、文化馆和博物馆。

王季立有诗赞曰:

文明耀中邦,儒庠俨东峙。

鼓节严昏昕,宏音通遐迩。

渊填震华堂,雍容集冠履。

进退周折旋,讲经析玄理,伟矣弦歌声,洋洋满人耳,师严道亦尊,进学讵能止。

(注:

每景后面的诗均为王季立所写)

二、西寺晓钟

西寺即郾城的彼岸寺,为唐代全国最大寺院之一。

主要建筑有千佛阁、水陆殿、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韦陀殿;石塔一座、钟鼓楼各一所,水井三眼,松柏500余株。

每天早上,彼岸寺的钟声悠扬,众僧合掌颂经参拜佛祖。

文人墨客如师圣杜甫、大文学家韩愈、宋代的文学家苏辙等曾在这里游览并作诗留念。

现在是郾城第二中学。

诗曰:

木末鸡鸣三,楼头鼓声五,招提扣洪钟,群僧启庭户。

巨炉热旃檀,礼拜参佛祖,合掌扬梵音,天花散如雨。

导民趋善途,羽化岂无补!

何哉痴痴盲,冥行尚如瞽。

三、神井蟠龙

又称“八角琉璃井”,地点在郾城制药厂后面,井尚存。

我上小学时去郾城开会,同学们还常到神井参观。

记得井上有一古朴的亭子,井为方口,四面铺有青石,石上蟠龙数条,雕刻华美精细,栩栩如生。

平时,龙的倒影映照在水面上,像是一幅水墨龙云图,一旦有人汲水,龙影乱舞成为奇观。

更为奇特的是,天无论多旱,这座井的水始终不干。

原来,井的西边约50米处有一小湖,水质尚好,是郾城城内的储水池,可能也是这座井的水源。

现在井的四周用红砖砌墙保护,亭子和雕刻的青龙石已不存在。

紧靠井的西南角有石碑一通,是乾隆四十三年所立,保存完好,碑上的字清晰可辨。

碑文主要记载龙井年久失修,郾人集资聚金,把这座古井保留下来。

碑文最后刻有王季立《神井蟠龙》的诗:

林深鸟必集,德立斯有邻,庙东古龙井,灵物亦灵神。

上宽敞方石,下圆蟠修鳞。

苔痕敷碧,镂石罗华纹。

有绠不敢汲,千岁终无浑。

谁云潜无用,旱至能兴云。

会看布阳德,份迅腾苍雯。

四、僧幢古碣

这是郾城古八景中最重要的一景,是郾城的象征,历来被各级文物部门视为珍宝,原为河南省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单位。

僧幢古碣又叫“龙塔古篆”。

塔的八根立柱是用青石雕刻的蟠龙,张牙舞爪似盘旋而上。

龙塔高12.1米,由底盘、须弥座、篆文碑、造象碑、宝盖五部分组成。

篆文是龙塔的主体,高2.9米,宽1.3米,青石重约9吨,碑上文字为篆字,线条匀称流畅,文字受日晒雨淋风化剥蚀,大部分已不可辨认。

立碑的时间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

北宋时京城(开封)大和尚契宗来到郾城募捐修建彼岸寺,这座龙塔上的碑文就是记载契宗大师修塔的用意及经过。

它的正名叫“郾城县彼岸寺碑铭”。

顿嵩元先生完好地保存有墨拓碑帖。

现在它仍然耸立在郾城二中院内。

诗曰:

真谛立彼岸,顶锐中山方,青岷镌玉著,四面皆文章。

契宗宋大帝,迄今几星霜?

雨淋兼日炙,剥落难推详,谁与好事者,默拓能收藏。

时来频瞻顾,三叹空彷徨。

五、双水渔灯

双水即沙河、澧河的别称。

五六百年前的沙河每到夜晚渔舟纵横,渔灯点点,鸣梆阵阵,波光闪烁,如江南水乡。

王知县乘夜观赏如此美景,觉得比在枕上而眠强太多了,于是诗兴大发:

月弦夜色暗,霜降双水收,长年为生计,仍然弄渔舟,鸣梆惊水底,明灯耀船头。

星桥跨云际,火树明中流。

红影碧渊湛,清光镜波游,以此足赏玩,胜似眠黄绸。

六、螺湾贾棹

螺湾,明代称“螺湾河镇”,因沙澧河交汇处形似螺湾或亦说盛产海螺而得名,又称“螺湾店”。

明嘉靖年间改螺为漯,清末又把湾字减掉,成为现在的漯河。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全国农民广植棉花,当时的漯河是商业中心也是棉花的重要集散地。

成堆的棉花如遍地下了雪一般,棉垛堆积得如天上成堆的白云。

据史料记载,南方的商人把丝绸百货在此推销后再采购棉花运往江南。

王季立的诗是这样描绘当时的漯河风貌的:

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

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

地卑物产少,耕稼唯刍禾。

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

巨商割民脂,民赖苏沉疴!

逋与岁时积,吾其奈民何?

七、崇台化石

即现在的化身台,在郾城区西10公里郾襄公路以北,距龙城镇桃花园2公里。

台高8米,面积约1.5公顷。

上有唐朝开元年间建的兴国寺。

寺院几度毁于战火,宋、明、清各朝多次修缮,现在台上的兴国寺重建于1977年,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客堂等建筑。

台上还有古银杏一株,高20余米,粗4米,树龄600余年。

树的南半部枝杈枯萎,北半部仍茂盛。

另有石碑数通,台上清静幽雅,鸟音啾鸣。

从王季立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化身台想必更为壮观。

关于化身台的由来有一个悲壮的故事,传说古代(至少在唐代以前)有一女子,新婚不久,丈夫即被抓当兵而去,从此音信渺茫,青春少妇朝思暮想终不见丈夫归来,便每天用布衫包一包土垫到脚下登高瞭望,脚下的土日渐增多,以至于形成一座高耸的土台。

少妇从满头青丝一直到白发苍苍也未见到丈夫,有一天她蹒跚着又登高瞭望,看到和听到的是云水渺茫雁叫长空,终于在绝望中悲惨的死去。

女子死后其身不倒,化作一座石像永远定格在化身台上。

王季立在诗中所说的故事与民间传说有出入,“青青少年子,漂泊远为客”。

青春少年是游历去了还是做生意去了?

令佳人空房悲切!

“溷浊举世有,我身终洁白”,诗人认为,世上乌七八糟的东西多得很,青春少年可能用情不专,在外地另有新欢了。

诗人赞扬佳人对爱情矢志不移,以贞节自诩。

这样理解化身台的来历及其意义也可。

诗曰:

层台起城西,巍然百余尺,仰瞻云汉低,俯瞰沙河碧。

青春少年子,漂泊远为客,佳人望不归,空房抱凄恻。

春台日日登,何由见颜色?

溷浊举世然,我身终洁白。

浮云倏变更,我志终不移,精神入杳冥,一朝化为石,却羡此山中,何殊武昌北。

八、池荷映日

这一景又叫“莲蒲薰风”,地点即现在的召陵区邓襄镇一带,它可能概括了后来八景中的“邓湖莲歌”和“周波晓市”。

“大野奠名区”,《郾城县记》误印为“天野”,“大野”依明嘉靖本《郾城县志》名区即指人和、邓襄一带的地方,约100平方公里。

传说周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周赧王曾在此住过,“至今烟雾中,隐隐见城廓”。

诗中说,老王坡曾出现“海市蜃楼”的景观。

到春夏之时,邓湖内荷花十里,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诗曰:

大野奠名区,东南望寥廓,古来周赧居,东胜阳已割,至今烟雾中,隐隐见城廓。

时尚春雨盈,流波聚成壑。

红中菡萏花(音含旦,即荷花),姿媚何绰约,薰风飘然吹,清音透帷幄。

干摇碧玉斜,叶动珠玑落,世无茂叔贤(茂叔,宋朝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字,他写的散文《爱莲说》流传千古),谁能爱而乐。

且用锄深根,为吾丞羸弱。

 

郾城八景之后八景

明永乐年间(4103~1420),时任郾城知县的王季立诗中所说的隐阳(即郾城)八景,地方志称之为前八景;明末至清朝再至民国,郾城还有一个八景,人们叫它后八景。

前八景知道的人少,后八景知道的人多。

郾城的后八景是,龙塔古篆、氵隐水风帆、崇岗饮社、老桧烟笼、周坡晓市、邓湖莲歌、裴城夜雨、召陵雪霁。

除龙塔古篆(即明朝时期的“僧幢古碣”)保留外,其余都是新增加的。

一、龙塔古篆

在郾城区第一实验中学院内的苍松翠柏之中,有一座身形似古塔,底部由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且有古朴篆书刻于其上的柱状文物,这就是有名的郾城八大景之一的龙塔古篆。

因其建于唐代佛教名刹彼岸寺内,且为记载彼岸寺兴衰始末及佛家传经之事,故史称“彼岸寺经幢”。

又因其幢基为石刻八角形香水海池,且拥幢于其上,所以又叫“香水海石幢”。

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用途主要是“借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之”。

可以镇魔驱邪、护佑太平。

郾城龙塔古篆既彼岸寺经幢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通体高12.18米,由底盘,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幢顶等部分构造而成。

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底盘为直径5米的八角形香水海池,内刻海浪蛟龙,海岩浮雕有亭台楼阁,禅堂佛殿,高山流水,苍松翠柏,仪仗出行,车銮户舆,西天取经故事,讲经说法活动……。

基座取须弥山之意,分上下两层。

下层是一八面体浮雕巨石,雕刻天龙八部形象,上层是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的正方形浮雕巨石,雕刻四大天王神像。

浮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篆文碑为主体部分,高2.9米,重九吨余,为一方体抹棱大青石,上镌:

重修郾城县彼岸寺铭。

为八分古篆书写。

其书法镌刻浑圆,皆为世间绝品。

碑上为庑殿式护碑石盖,雕有仿屋檐形石椽,石瓦和麒麟,云中仙子等。

造像碑与碑座,通高近5米。

碑座高1.45米,为双层,上层雕刻莲花台座,下层为伎乐仙人,或吹竽、或吹箫、或吹螺、或击鼓、或吹笛、或击筑、或舞蹈,打鼓者为双首共命鸟。

造像碑高3.09米,为八棱体,每面雕57尊罗汉和3尊佛像,共计456尊罗汉和24尊佛像。

幢顶为七伎密岩式八脊挑角飞檐,檐下雕仿木斗拱,顶端置宝瓶。

龙塔古篆是我国现存古代典型多层石刻建筑,连接处均为榫枘衔接,浮雕造形,图案设计独具匠心,石篆书写,镌刻刀法堪称绝品,整体布局、建筑结构风格奇异,实属一座大型石刻工艺珍品,至今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雕刻多取自佛教经典故事,营造一种佛家讲经中的祥和气氛。

其中双首共命鸟更有特别的寓意,这个鸟有两个脑袋,一个勤快,一个懒惰,一个吃饱另一个也不饿,这主要是宣传一种和谐。

按照现有的龙塔古篆碑刻记载,彼岸寺和历代名人有着不解的缘分,唐代的韩愈、杜甫、刘长卿、公孙大娘,宋代的苏辙、苏轼,元代的元好问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足迹。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还常有京、省及外地名人官吏来此拓片。

明朝文人谢公翼在《八景新题·龙塔古篆》曰:

石坛孤影映山门,古篆蜿蜒亦尚存,松雪中郎何可问,笔锋总已重乾坤。

清朝顺治进士,郾城知县荆其敦也题诗曰:

谁勒方幢石佛前,纵横玉盘峰山颠,风霜蚀尽龙蛇迹,不使人知魏晋年。

二、氵隐水风帆

氵隐水亦称溵水,就是现在的沙河,发源于石人山。

相传在上古时期,帝尧经过访贤,要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德高望重的巢父,巢父崇尚自然无为,不贪求名利富贵,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无求于世。

他得知帝尧要来,不肯受任,便躲走隐居在颍水之阳,溵水沿岸,耕田而食,垂钓度日,非常快活,终身不贪求帝位。

因“隐”与“溵”谐音,又加大家崇拜巢父,所以这里的人们便把“溵水”变成“隐水”。

隐水自西抵郾,绕县东南,经螺弯(今漯河市西)汇澧河奔腾东去。

“隐水风帆”一景处在郾城古城南城楼之南沿河一带。

古时候,从现在的小南街往南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一直到沙河渡口,渡口西侧有一块巨大青石,石面光洁如玉,清亮如镜。

这里为水上航运的重要码头,许多船只常聚泊在这里进行交易。

每天早晨,旭日东升,红霞映照,碧水金波,白帆点点;傍晚,夕阳余晖撒满河面,暮归渔船,笑语欢歌,市人登城凝望,常留连忘返,陶醉其中。

更为奇特的是:

在阳光的照射下,河面之美景尽映于青石石面之上,美妙如画,游人闻之蜂拥而至,争相观赏,“隐水风帆”因此得名,并声名远播。

明代诗人谢公翼曾题诗曰:

城头烟色映青山,城底清流复几弯,何处客舟楼外过,东风吹送一帆间。

明代诗人谢公翼曾题诗曰:

城头烟色映青山,城底清流复几弯,何处客舟楼外过,东风吹送一帆间。

三、崇岗饮社

据史料记载,崇岗在今郾城西北25公里裴城镇境内的宋岗。

据史料记载,崇岗北门外一座古庙叫商高宗庙,是为纪念商高宗灭蝗而建。

商高宗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

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

其在位时,有一年黄河以南特别是漯河地区曾发生过蝗灾。

商王武丁率领文武百官、兵丁百姓扑杀蝗虫,尽量蝗灾造成的减少损失,同时他号召农民生产自救,避免了一场饥荒。

武丁在位59年,死后被尊为商高宗。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宋岗修建了一座商高宗庙。

(据商高宗庙庙碑记载,商高宗庙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光二年,重修于明代万历年间,最后一次重修在清朝康熙年间)。

高宗庙里数十株松柏树,高三丈余,腰围合抱,树龄五百岁之多。

庙内青石碑近百通,高的丈余,矮的七八尺,高碑乌龟相驮,低碑石座固定,仅正殿的抢厦里就有矮碑六排三十通。

传说在石碑上摩擦馒头,小孩吃了成人,可免灾不死。

所以,每当三月三、六月六庙会之际,或春节、元宵节期间,四乡八邻的香客,赶庙会的人们蜂拥而至。

历代王朝还刻有不少石碑,赞美、歌颂武丁,庙内碣高碑多,号为碑林,声名远播。

同时,在高宗庙西,有一个二百亩大的湖泊,形状像一个远远的脸盆,故名“盆湖”。

周围数条逶迤小渠,丘青水秀,别具特色。

尤其阳春、仲秋之时,百花争艳,风和日丽,千鸟竟唱,更加诱人。

每当此时,大批富豪乡绅,纨绔之弟,文人雅士,墨客骚人,来此踏青游玩,观赏庙景,结社吟诗,观赏品评。

他们或谈古论今,或饮酒赋诗,或长啸高歌,或划拳行令,于是就形成了“崇岗饮社”这一美景。

明代文人谢公翼有诗赞曰:

由来饮社久消沉,庙祀高岗自古今。

试看扑蝗一片石,今人犹识帝王心。

“崇岗饮社”也因此而得名。

商高宗庙正殿的北山墙上有壁画画着这一景物,更使“饮社”一景趋于逼真。

清代诗人杨祥云为之题诗曰:

驱蝗德意足千秋,社鼓年年祀子悠,但欲斯民沾雨露,不辞万乘广巡游。

四、老桧烟笼

桧(音贵,用于人名念会),树木名,也称圆柏、桧柏。

柏树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

在古郾城东南30里处有一条小河,名叫回曲河。

小河南岸有一个村庄,叫桧树王村。

据《郾城县志》记载,自唐代以来,村子附近靠河岸的地方就生长着一棵桧树,高数丈,有三人合抱那么粗,其叶如碧海,树如苍龙,树阴过亩。

因其树大叶茂,晴天能遮阳,雨天能避雨,所以这棵树下便成了当地人纳凉避雨的好去处。

特别是夏季,村上的老少爷儿们便把这里当成吃饭场儿,大家经常端着饭碗聚集在树下,一边纳凉避暑,一边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其乐融融。

传说树上住有仙人,因此,对这棵桧树谁也不敢亵渎和毁坏。

尤其每到阳春三月和仲秋时节,村庄里飘出的炊烟像浮云一样常在巨大的树冠上缭绕,桧树的枝条在笼罩着的烟云里随风飘动,像一条条龙蛇在游动,远远望去,有一种云缠雾绕的朦胧之美,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老桧烟笼”这一景便由此而来。

明代文人谢公翼也题诗赞美曰:

虬干凌霄绝世姿,千秋雨露共相宜,村中尽日惟樵牧,不及秦皇汉武时。

清代诗人杨祥云曾写诗赞道:

贞干凌霄几百春,森森古树抱龙鳞。

樵夫不敢操斧问,烟霭云深如有神。

五、周坡晓市

地点在原郾城县南部,现在属西平县。

据说,东周最后一个帝王名叫姬延,就是周赧王,在位58年(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56年)。

在他称王前老王坡曾是他的封地,他做了帝王后这块土地就称为赧王坡,简称周坡

赧王在位五十八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正是诸侯割据,战乱纷起,周朝逐渐衰退的时期。

公元前278年,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韩、赵、魏,即今西平棠溪及郾城一带)出击,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

公元前256年,姬延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

结果,由于四国的兵马未到,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此后,秦军攻下韩国的阳城、负黍后,直扑东周王城。

姬延在西周公劝说下,被迫率领臣下和宗室,去秦军军营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为周公。

姬延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君王,每天饮酒作乐,非饮即睡,不理朝政,弄得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亡他乡,致使八百年周朝江山毁于一旦,断送在姬延手里。

老百姓怒恨他,又根据赧、懒两个字的读音相近,便把他称为周懒王,又将周坡称为懒王坡,当地群众的习惯又把懒王坡念成了老王坡,一直流传至今。

老王坡十里之内没有村庄,据说每到雨后,放眼望去,一片汪洋,水波浩渺,烟雾缭绕。

从远处观望,朦胧中隐隐现出一座城市,城头旌旗猎猎,店铺林立,有蓬莱仙境之美。

可是当人走近时,一切都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海市蜃楼”景象。

清朝顺治年间,郾城知县荆其敦有诗赞曰:

海市相遇蜃楼远,蓬莱未到见神仙,至今传说楼台景,犹见周坡遍市环。

六、邓湖莲歌

这一景在原郾城县西南15公里之邓襄乡,即现在召陵区邓襄镇。

据《福严寺碑记》载:

春秋时期,邓侯封王邓襄,筑寨而居,名曰邓襄寨。

寨的东北隅有一天然湖泊,称为邓湖。

湖中有一高台,台上有一座精美的建筑,是邓侯游玩之所。

湖内云影波光,莲荷摇弋,每逢盛夏,满湖的荷花被风一吹,互相碰撞,发出响声,如金钟玉佩,悦耳动听,“邓湖莲歌”便由此而来。

杨祥元有诗赞曰:

石乱云深不记年,谁将精舍建台巅。

邓侯歌舞无从问,湖内香分茂叔莲。

(注:

茂叔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字,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千古传颂,后人称高雅的莲花为茂叔莲)。

这一景在原郾城县西南15公里之邓襄乡,即现在召陵区邓襄镇。

据《福严寺碑记》载:

春秋时期,邓侯封王邓襄,筑寨而居,名曰邓襄寨。

寨的东北隅有一天然湖泊,称为邓湖。

湖中有一高台,台上有一座精美的建筑,是邓侯游玩之所。

湖内云影波光,莲荷摇弋,每逢盛夏,满湖的荷花被风一吹,互相碰撞,发出响声,如金钟玉佩,悦耳动听,“邓湖莲歌”便由此而来。

杨祥元有诗赞曰:

石乱云深不记年,谁将精舍建台巅。

邓侯歌舞无从问,湖内香分茂叔莲。

(注:

茂叔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字,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千古传颂,后人称高雅的莲花为茂叔莲)。

七、裴城夜雨

这一景在郾城区裴城镇西南之裴城村。

这个村在唐朝以前叫回曲镇,因为村的西头临回曲河而得名。

回曲镇为啥改名为裴城呢?

因为大名鼎鼎的唐朝宰相裴度在这里住过,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平吴元济之乱,使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宣告结束,维护了唐朝中央政权的统一。

裴度在郾城住了四个月,备受郾城老百姓的爱戴,并为他建庙立祠。

至今,裴城村裴晋公祠(现在的裴城小学)还有两通高大的石碑,碑文上记载着裴度在郾城的事迹。

清代诗人郭子嶙《过回曲河有感》诗曰:

“裴相屯兵回曲河,衔枚雪夜斗池鹅,论功可贺羊开府,铭功堪同汉伏波。

又据传,裴城西门外有一片树林,每到夜晚,树林中雾霭朦胧,小雨霏霏,白鹭栖息,幽深莫测,树林上空雁叫鹤鸣,如诗似画,即便是清风朗月亦是如此。

白天,树林中却云收雨住,静谧异常,“裴城夜雨”这一景便由此而来。

杨祥元有诗赞曰:

“赤诚义胆壮风云,将士同心建大勋。

自从驻师郾城后,老少喜说裴将军。

诗人谢公翼亦有诗赞曰:

秋雨疏林暗古城,草堂留客对棋枰。

一行雁度长空里,疑是当年入蔡声。

八、召陵雪霁

在现召陵区召陵镇召陵村。

召陵,历史悠久,春秋时代齐桓公率领八国诸侯与楚国抗衡,在此会盟,东汉时期这里是汝南郡召陵县,文宗字祖许慎就出生在这里。

相传,每当夏秋之际,五更微明之时,远处可看到召陵岗上空雪花飞舞,大地一片洁白,房屋树木如银妆素裹,街道村落如粉汝玉砌,一派北国风光,见者莫不称奇。

但在走近看时,一切又化为乌有,这便是“召陵雪霁”的来历。

由此,召陵又名雪城。

另据《郾城县志》记载:

南宋高宗时,抗金名将岳飞驻兵郾城,黎明时分,有一哨兵起来解手,远远看见召陵岗一片雪白,不禁惊叫起来,众将士被他的叫声惊醒,也都起来观看,人人称奇。

岳飞仔细察看一番后,向大家解释说:

这是大气与太阳光的一种反射。

雪霁的意思是雪后转晴,太阳一出,雪的幻景就不存在了,众将士才恍然大悟。

杨祥元有诗赞曰:

彤云散尽晓天晴,白雪皎如牛耳盟。

假使苞茅不问楚,而今谁识召陵城。

(注:

牛耳盟,又叫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包茅,是成束的青茅草,古代祭祀的时候,用于过滤酒渣。

 

郾城八景之八小景

第一景镇河铁水牛

镇河铁牛俗称铁水牛,位于郾城西关沙河东岸河堤上,这是历史上劳动人民治除水患的标志,目前是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相传,在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是大禹花了十三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控制住了。

他每治除一处水患,当地群众就在他治理过的河岸旁制一水中灵物,或石龟,或铜蛇,一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恩德,同时也是为了祈祷神灵,永保平安。

郾城这座镇河铁水牛,就是大禹治理沙河后,当地的百姓特意铸造的。

据说,镇河铁水牛的肚里有颗避水珠,它守护沙河十分灵验,每到沙河涨水季节,铁水牛便在夜深人静之时,把头伸到水边把河里的水喝进肚里一半。

而到了干旱时节,等到河中水少时,它又把喝进肚里的水吐进沙河之中,让人们用来灌溉,造福一方百姓。

所以,郾城百姓对铁水牛都很虔诚尊敬,人人视铁水牛为镇河之宝,护城之神,从来也不担心沙河之水会漫堤进城,造成水患。

很快,铁水牛旱天吐水、涝天喝水的消息就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全城百姓中传开了,后来一直传到外地。

有一天,从南方来了一个钓鱼的南蛮子,只见他坐在铁水牛对面,两眼不看鱼鲋,只是盯着铁水牛观察。

三天后,这个钓鱼人突然不见了。

细心人发现,铁水牛的肚子上却多了一个鸡蛋那么大的窟窿。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南蛮子已经把铁水牛肚里的宝物盗走了。

从此,铁水牛再也不会从河里喝水、往河里吐水,保护沙河了。

后来,沙河经常决口泛滥,淹没庄田,危害百姓,造成房屋倒塌,人畜遭殃。

清道光九年,时任县令专门请人修补好了铁水牛肚子上的窟窿。

然而,修好了铁水牛,却未能修好沙河大堤,每逢涝年,沙河还会决堤,附近群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后,郾城的各届领导都把沙河的治理工作当成惠及百姓的大事来抓,带领群众固堤岸、挖泥沙,疏通河道,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镇河铁牛面对沙河,双角高耸,两眼凝视河面,气势威而不露,时刻监视着河水的涨落。

它和美丽的沙河一样将成为郾城永远的景观。

第二景光武扳倒井

扳倒井是王莽撵刘秀(光武帝)时在郾城境内流传下来的遗迹和典故,在郾城西南25里处。

相传,高祖刘邦起义反秦时,在芒砀山曾砍死过一条拦路的大蟒蛇--王莽的前身。

当晚刘邦住在山上就梦见那条蟒蛇来缠他,大呼小叫:

“还我命来!

”刘邦被缠不过,随口说道:

“如今我在山上,等到了平地再还你命吧。

”汉朝江山传到平帝(地)时,真的被王莽篡权谋位。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祖斩蛇,平帝(地)还命”的故事。

平帝死后,王莽称帝,为了杀掉平帝的儿子刘秀,斩草除根,这才有了一个个“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中原大地上广为流传,这些传说故事留下的历史印痕在岁月的长河中也被人们不断演绎着,传播着。

公元23年五月,王莽的王邑军在颍川与严尤军会合后,大军抵达昆阳之部,层层包围昆阳。

义军由王凤、王常率八、九千人坚守昆阳,刘秀率领13骑乘夜突出城门,前往郾县、定陵(今郾城西北)调集援军。

王莽见刘秀突出重围,便带兵在后面紧紧追赶。

这天,刘秀跑到一个村子外面,当时正是六月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烧,又加上久旱不雨,刘秀又饥又渴,人困马乏。

看看追兵还远,便让大家寻找水喝,在村子旁边,他们发现了一眼井,但却没有提水工具,刘秀一急,不由得自言自语道:

“这井要是能扳倒就好了。

”话音刚落,那眼井就歪了,清澈的井水从井中流了出来,刘秀和将士们喝水饮马后,就搬救兵去了。

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以后,这眼井就叫光武扳倒井。

第三景一步三孔桥

一步三孔桥位于许南阁祠院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郾城知县周云为了祭祀汉太尉南阁祭酒许慎,在文庙大成殿北500米处建了专祠--许南阁祠,祠分前后两院。

大门、过厅、享堂为主体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