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75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docx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材料

第一章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第一节重要概念

1.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f(F,C)

式中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2.生产安全事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第二节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类。

生产过程——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危险和有害因素——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4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一).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

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

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

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

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

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物的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

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

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

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离辐射:

包括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7)非电离辐射:

包括紫外辐射、激光辐射、微波辐射、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

(8)运动物危害:

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其他运动物危害。

(9)明火危害。

(10)高温物质危害:

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

(11)低温物质危害:

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

(12)信号缺陷危害:

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3)标志缺陷危害:

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4)有害光照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爆炸品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3)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4)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5)有毒品

(6)放射性物品

(7)腐蚀品

(8)粉尘与气溶胶

(9)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细菌、病毒、真菌、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

(三).环境因素

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1)室内地面滑

(2)室内作业场所杂乱

(3)室内地面不平

(4)室内梯架缺陷

(5)地面、墙和天花板上的开口缺陷

(6)房屋基础下沉

(7)室内安全通道缺陷

(8)房屋安全出口缺陷

(9)采光照片不良

(10)室内场所空气不良

(11)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12)室内给、排水不良

(13)室内漏水

(14)其他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2.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1)恶劣气候与环境

(2)作业场所和交通设施湿滑

(3)作业场地狭窄

(4)作业场地杂乱

(5)作业场地不平

(6)航道狭窄、有暗礁或险滩

(7)脚手架、阶梯和活动梯架缺陷

(8)地面开口缺陷

(9)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

(10)门和围栏缺陷

(11)作业场地基础下沉

(12)作业场地安全通道缺陷

(13)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

(14)作业场地光照不良

(15)作业场地空气不良

(16)作业场地湿度、温度、气压不适

(17)作业场地涌水

(18)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1)隧道、矿井顶面缺陷

(2)隧道、矿井正面或侧壁缺陷

(3)隧道、矿井地面缺陷

(4)地下作业面空气不良

(5)地下火

(6)冲击地压

(7)地下水

(8)地下作业供氧不当

(9)其他地下作业环境不良

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强迫体位

(2)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

(3)其他未包括的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四).管理因素

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

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4.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例题】

1.电离辐射是()危险和有害因素。

A.物理性

B.化学性

C.生物性

D.其他

【答案】A

2.从事禁忌作业是()危险和有害因素。

A.生物性

B.心理、生理性

C.行为性

D.其他

【答案】B

3.以下不属于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是()

A.噪声危害

B.电离辐射危害

C.标志缺陷危害

D.辨识功能缺陷

【答案】D

4.以下属于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是()

A.指挥错误

B.操作失误

C.辨识功能缺陷

D.从事禁忌作业

E.监护失误

【答案】ABE

二.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例题】1.机械行业的主要伤害分为14类。

在已经断电的桥式起重机滑轨上进行维修作业时不慎跌落造成的伤害,属于()类伤害。

A.起重

B.车辆

C.坍塌

D.高处坠落

【答案】A

【例题】2.某建筑企业,企业经理为法定代表人,设有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

该企业在其注册地的某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甲班队长在指挥组装塔吊时,没有严格按规定把塔吊吊臂的防滑板装入燕尾槽中并用螺栓固定,而是用电焊将防滑板点焊住。

某日甲班作业过程中发生吊臂防滑板开焊、吊臂折断脱落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

这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包括:

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45万元,丧葬及抚恤等费用60万元,处理事故和现场抢救费用28万元,设备损失200万元,停产损失150万元。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该起事故的类型应为()。

A.物体打击

B.机械伤害

C.起重伤害

D.车辆伤害

E.其它伤害

【答案】C

三.按职业健康分类

参照《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危害因素分为粉尘、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等10类。

第三节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辨识顺序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管理等几方面进行。

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一.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识别。

二.总平面布置

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乙炔气站、压缩空气站、锅炉房、液化石油气站等)、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三.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四.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五.工艺过程

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2.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例如,原劳动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冶金、电子、化学、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塑料、纺织、建筑、水泥、制浆造纸、平板玻璃、电力、石棉、核电站等一系列安全规程、规定,评价人员应根据这些规程、规定、要求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

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

这些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

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比较系统,避免遗漏。

六.生产设备、装置

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机械设备可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电气设备可从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等方面进行识别。

另外,还应注意识别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如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等

的危险、有害因素。

七.作业环境

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

八.安全管理措施

可以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

第四节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辨识分析方法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是事故预防、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建立应急预案体系以及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许多系统安全评价方法,都可用来进行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辨识。

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选用。

常用的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

对照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和有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但必须有事先编制的、适用的检查表。

检查表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我国一些行业的安全检查表、事故隐患检查表也可作为参考。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

该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分析方法。

第五节危险和有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采取有效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控制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损失。

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二.事故预防技术措施分类

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措施常常是综合使用的。

三.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消除: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2.预防:

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3.减弱:

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4.隔离:

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

5.连锁:

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6.警告:

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例题】以下是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排列的是()。

A.预防→消除→减弱→警告→隔离→连锁

B.预防→消除→减弱→连锁→隔离→警告

C.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D.消除→预防→减弱→警告→连锁→隔离

【答案】C

四.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

由于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具有隐蔽性、随机性、交叉影响性,对策不仅是针对某项危险、危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应以系统全面地达到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指标为目的,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

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

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提出事故预防对策。

第六节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对策措施

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

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

一.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

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可以消除人身伤害的危险。

二.设置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三.机械强度试验

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

四.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保证电气安全的基本条件包括:

1.安全认证。

2.备用电源。

3.防触电。

4.电气防火防爆。

5.防静电措施。

五.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在运转过程中它的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

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以延长使用期限、充分发挥效用、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它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检修。

六.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工作地点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他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地点。

完善地组织与合理地布置,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在配置主要机器设备时,要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使机器适应人或使人适应机器。

人机匹配合理,才能安全、高效。

工作场所的整洁也很重要。

工作地点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必须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

七.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时,必须根据须防护的危险、危害因素和危险、危害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

对毒性较大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采取统一洗涤、消毒、保管和销毁的措施并配设必要的设施。

选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头、呼吸器官、眼、面、听觉器官、手、足防护类和防护服装、防坠落类)时,必须选用取得国家指定机构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安全鉴定证。

【例题】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

A.公开性

B.针对性

C.可操作性

D.预见性

E.经济合理性

【答案】BCE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辨识

一、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法律依据

1、《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

“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下列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居住区以及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

(二)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三)饮用水源、水厂以及水源保护区;

(四)车站、码头(依法经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通信干线、通信枢纽、铁路线路、道路交通干线、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以及地铁站出入口;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渔业水域以及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六)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七)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场所、设施、区域。

已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其所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对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将其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内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存档。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2004]2号文下发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陆续开展了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和监控工作。

为加强管理,统一标准,规范运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了《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并拟出台《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5、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该标准代替了2000年颁布的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2010年国务院23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在重大危险源控制领域,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发展了一些实用新技术,对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减少和防止伤亡事故起到了良好作用,为重大工业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设备老化日益严重,超期服役、超负载运行的设备大量存在,形成了我国工业生产中众多的事故隐患。

二、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重大危险源——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

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者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安全生产法》解释为: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安全生产法》第33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本标准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