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387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转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企业转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企业转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企业转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企业转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转型.doc

《企业转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转型.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转型.doc

 未来的制造是“智能制造”时代

近日,由国家工信部评审的《2015年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榜单出炉。

泰富重装以“实施智能制造引领重工产品品质提升”的经验模式入选,成为今年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也是湖南致力于打造的一张名片。

从轨道交通到工程机械,再到云计算……近年来,湖南“智造”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去年,省经信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智能制造”吹来春风;今年,泰富重装又凭智能制造夺得“质量标杆”,为湖南制造再添新翼。

在泰富重装,我们了解到,多年以来,该企业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通过产品设计智能化、产品制造智能化、产品服务智能化,并利用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的多种优势完成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的转变。

目前,泰富重装实现重工行业全过程产品智能化,从下料到零部件焊接、加工、涂装、检测、装配等全过程实现机器人智能化生产,智能制造各关键工序设备数控化率达75%以上,产品品质保证能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提升。

 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全程智能化

在湖南《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对产业形势做出了预判:

未来几年,我国工业经济将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迎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等在我国工业领域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我国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装备需求国。

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对于泰富重装而言,自成立以来,就看到了智能制造面临的巨大市场,并始终致力构建泰富特色的智能制造体系。

与其他单方面注重“设计”或“制造”的企业不同,泰富的智能制造独具特色地构成了一个体系,达成了以产品设计智能化、产品制造智能化、产品服务智能化为基础的全过程产品智能化的要求。

泰富重装研究总院总经理黄强向我们介绍,泰富重装为客户打造全球领先智能环保料场,立足高端智能化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与德国西门子、德国iSAM、丹麦FLSmidth等高端散料转运输送装备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专注于先进机器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端的智能化作业的散料输送装备,帮助客户降低综合成本,提升作业效率。

 此外,泰富重装还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成立散料研究学院,并共同签署“泰富-卧龙岗大学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双方将以联合研究中心为载体,在散料性能、环保化、智能化以及散料输送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设计智能化完成后,智能制造的重任就落在了‘制造’环节。

”泰富重工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小卫介绍道,泰富重装在产品设计智能化的基础上,对数字化生产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在现有数控机床、智能焊接机器人、无纸化办公、调试坪成套检测的基础上加入物联网,开发数字化车间及技能系统基础平台。

我们注意到,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就是泰富重装目前正在兴建的九华工业园二期工程,这将是泰富智能制造的核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湖南智能制造先进水平。

据悉,泰富重装九华工业园二期工程将建设包括500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以及20万平方米的样机调试坪。

实验中心基于泰富集团研究总院技术研究平台,设有用于智能料场和环保料场技术转化应用的无人化智能料场实验室、料性检测实验室和干雾除尘实验室,以及服务于产品研发和性能改进的结构实验室、电气传动控制实验室。

与此同时,二期所建设的“远程调试测试平台”,则实现了泰富重装的“服务智能化”。

申小卫向我们介绍,所谓“服务智能化”,指的是制造以智能无人化环保料场系统和智能海上过驳平台为标志的高端智能化成套产品,建立工程总包管理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远程运维,建立先进装备智能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

“不管我们的产品卖到哪个经纬度,我们的服务都是相应地布局全球的。

”申小卫说,通过远程调试测试平台,公司可实现对产品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并根据运行状况进行危机预警,提前通知设备使用方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并在征得对方同意后进行远程调试。

“远程调试测试平台建成后,客户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在平台上一目了然地显示出来,我们能第一时间给出应对方案,或者派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和设备维护。

”申小卫说。

对智能制造体系的完善和追求,让泰富重装的关键质量指标有了显著改善,至2014年,过程产品一次送检合格率达99.1%,整机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99.7%;而顾客满意度也随着智能制造成果的逐步体现,达到99.8%。

今天,当代表着“泰富制造”的钢铁巨龙——长沙望城湘江蔡家洲砂石翻坝工程在湘江枢纽蔡家洲运行时,其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料场管理控制平台带来的不仅是湘江通航能力的提高,更是泰富重装智能制造体系的重大运用。

 “互联网+智能制造”加快“走出去”

 以智能制造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引擎,作为重型装备企业的泰富重装也开始在互联网领域大展拳脚,踏着“互联网+重装”的鼓点开始从传统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

2014年6月开始在业内打造了一个工业版的“阿里巴巴”,建立一个“中国国际高端装备交易服务创新中心”。

我们了解到,“中国国际高端装备交易服务创新中心”是全球唯一且配套最全、服务最好的装备交易服务平台,开创“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全新商业模式,完全颠覆当今行业内的交易生态。

它利用金融创新,推动资本和产业融合,并推行资产证券化,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帮助企业加速资产流动性。

该中心建成后,中国装备将达到178万亿存量,其中高端装备18万亿存量。

同时,该中心还提供会展服务、广告服务、数据服务,形成了一个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制造流、物流、资产管理和公共服务八位于一体的工业O2O平台,也同时形成了一个覆盖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的交易生态圈。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与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合作,服务平台不但可向入驻企业提供基于云端的大数据,还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并提供合作企业及行业相关评估报告。

“交易服务创新中心同时是一个垂直综合展示信息平台,会员企业既可以在这里展示相关产品的关联信息,也可以全方位展示项目管理中的各项信息。

”泰富重装集团副总裁谭湘红接受采访时表示。

通过这一国际化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全新商业模式,泰富重装在“走出去”战略中获得了更多先机,今年以来连续斩获多个国际订单,其中包括巴西SYNERGY集团船厂技改EPC项目、非洲塞拉利昂弗里敦伊丽莎白港7.08亿美元改扩建工程项目、印度Haldia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印尼东南苏拉威西散杂货泊位港口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及西非利比里亚50万吨/年的钢铁厂及建材工业园等数十亿美元的重大海外订单。

预计,泰富重装2015年全年可实现海外订单20亿美元。

 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战略举措下,泰富重装作为湖南装备产业的后发之力,正逐渐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道路,与更多国际企业强强联合,在“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取得巨大先机。

 

最近,在湖南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专题报告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指出,“湖南是制造业大省,但不是制造业强省”;要破解瓶颈,变“制造”为“智造”,“创新驱动是制造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和关键一招”。

泰富重装的“智造”实践,正为湖南打造制造强省、助力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底气和动力!

未来的工业是“互联网+”时代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认为,德国人倡导工业4.0,美国人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如果是这样,就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现在是知识和信息时代的文明,我们和世界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首次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企业不可能都去改变,但你自身要做转型,必须进行系统性创新,才能迎战“互联网+”时代。

从产品到用户

一直以来,我们的企业就是一个制造产品的工厂。

所有的资源配置,都是以产品为核心的,比如有管生产的,有管技术的,还有管质量的,唯独就没有管客户的。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

为什么资源配置全是以自己为核心的?

显然在这个时代下已经不合时宜。

沈阳机床为什么要创立优尼斯(UnitedIndustrialServices,定位于工业服务商)公司呢?

我意识到一个企业的转型整体做不了,必须像打仗一样突破一个口子,把企业的资源导向用户。

为此,资源配置要从以产品为核心向用户转变。

2014年,我把权力交给了年轻的团队,让他们对终端客户进行全生命周期服务,以期适应智能化产品服务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从集权到授权

2008年我接任董事长的时候,我们的组织是正三角,现在则变成倒三角了。

原来的组织是集权型组织,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充分授权。

但是,2014年我们集团出台了一个强行要求文件,叫“营销服务和销售是领导”。

也就是谁贴近用户谁最大。

这颠覆了原来传统的制度。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对称。

组织内部也是,要把集权打掉,充分授权,把原来的制度取消。

自2015年一季度以来,我要求所有的管理部门,凡是出台约束别人的制度全部取消。

还有后台部门,如果不知道给市场前线提供什么支持,这个部门一个月内就要被撤掉,因为你不能发挥作用。

从集权到授权,本质就是高度的信任,信任会产生巨大的爆发力。

想想看,当你把命运系在他身上的时候,对方的责任是油然而生的。

我们就这么干。

从普通到智能

从原来低级的产品,到我们现在开发的i5智能机床,这可是不小的跨越。

在未来的生产方式中,智能装备是核心。

所谓的智能,就是每一种机器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手机一样。

所以,如果你是生产机器设备的企业,自己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实际相当于有了独立的思维能力,这是核心问题。

2007年我们开发这项技术的时候,倾注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

未来要迈向工业4.0,最重要的突破就是装备要成为智能产品。

从同质到独特

我是学机床也是做机床的,过去我们各厂家的产品其实同质化非常严重,我们背负着一个很难听的标签叫“复制”。

这肯定不行。

在我看来,企业的存在只有一个任务:

创造独特性。

现在看应该是唯一的任务。

哪怕是最致命的缺点也都是你独特的东西。

沈阳机床的独特性是什么?

一个是技术。

通过技术研发或者技术集成使得产品具有独特的特征,不再同质化。

i5上市以后,我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工业领域内,飞机、汽车行业全部算上,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目前只有沈阳机床,而且几乎不可超越。

另一个是我们的员工。

我们组织内部蕴藏着大量的技能好手和优秀的管理者,以业务为中心、以用户为导向,把我们的技能输出、管理输出,颠覆掉我们的功能型组织,在市场端能够建立起我们独特的服务品质,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再有一个就是商业模式,也就是基于i5智能机床诞生的分享模式。

要做商业上的创新,必须把你的劣势变成优势。

从买卖到分享

今年i5在北京参展的时候,因为一个新产品亮相,所有的销售经理都在问定价的问题,我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重要决策:

由用户定价。

内部人犯嘀咕了:

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定价呢?

定价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成本定价法,通常会把成本强加给用户,这是不对的。

而且懂会计的人知道,成本核算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所以成本是假象。

二是权利定价法。

物以稀为贵,一稀少就容易推高价格,你就盈利了。

这两种定价方式,其实都是一种主观行为。

我认为,互联网给人们提供的是自由选择权,每个人潜在的意识都是自主选择,不需要、也不希望被人控制,所以,在交易模式上,我们从传统的买卖转变为按时间、按工件、按价值来分享的方式,这称之为U2U模式。

也就是说,机床一开机,供应链上的伙伴都会分享到用户不停机所产生的价值。

U2U模式在深层次上,应该说改变的是生产关系。

这又一次挑战了权威与传统认知。

当新模式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相信,用户也不敢信。

不过,用户体验过后才知道这个东西是好使的。

从管理到激励

我看到很多企业的管理,其实就是管控。

我认为,靠管控不行,控制要变成激励。

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

许多年前我当车间主任的时候,出台了各种制度,却怎么也管不好,天天查岗,但突然有一天发现工人跑没了。

跑哪儿去了呢?

原来跑到小树林里打扑克,我就追过去说:

你们如果能打过我,我天天和你们干。

可他们不知道我是桥牌高手,结果一打就差远了。

管理就是这样,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原来规定罚款根本不好使。

靠天天管,基本上已经没有办法去管理和指挥了。

在我看来,未来一定会出现的是人选公司,而不是公司选人。

甚至于,会出现一个人有三份工作,给三家公司同时做事的现象。

那么,公司在管理方面有没有灵活的制度和组织去适应之?

真正有效的管理,更多的应该是把过去对人的约束变成一种激励。

从培养到发现

对于人才,企业的确需要培养,但我更加认同的是发现人才。

其实人才就在我们身边,但总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光。

我们过去着重于培养人才,但是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面向未来新经济方式、新生产方式以及新商业模式,组织及个人要真正具备利他思想与分享理念,特别是具备经营头脑极其重要。

而这种人大部分是天生的,很难通过组织后天培养出来,因为这不同于技能,技能可以培养。

这无疑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

如果企业是一个透明的平台,像我们上海研发团队所处的环境,你透明之后他自然就来了。

在创新的过程中,也许上帝真的存在,当你执著追求一件事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来帮助你。

从国内到国际

国际市场对很多中国企业而言还是空白。

我为什么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因为机会仍然是有的。

我在德国周边看到,很多小镇上诞生了一个个世界级的企业,产品行销全球,非常让人吃惊。

我们在家门口发展肯定不行,人家都能国际化,我们为什么不能?

但是,奔向国际市场的过程非常让人头痛。

我们在德国耕耘10年,非常艰难,因为德国的机械制造被全球树为榜样,到现在无人超越。

很多人询问进入国际市场的经验,我认为首先是建哥们儿关系,在工作中成为好伙伴,结下深厚的友谊。

然后才是文化融合,而不是所谓的整合。

为什么要整合人家呢?

就好像你去串门要遵守人家的规矩一样,反客为主怎么行?

必须是相互地适应。

综上所述,机床行业是最传统最古老的行业,既然我们能这样做,我想你们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