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87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docx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开题报告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民族教育

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

【开题报告】...............................2

【实施方案】...............................3

【成果报告】...............................4

【中医概况】............................7

【中医的发展】..............................8

【中医的理论】..............................13

【历史上的名医】.......................14

【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15

【中医养生知识】..............................16

【学习体会】..............................19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2011年12月

课题题目

中国传统医学

指导教师

成员

组长:

所在班级

303

背景介绍

通过历史文化的学习,粗略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知识。

课题目的

通过对中医的了解与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提高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识。

主导学科知识

历史

相关学科知识

人文、微机

活动步骤与具体安排

阶段

时间

任务

目标

2013年11月底选题选出合适的课题

2013年12月上旬开题报告进行答辩

2013年12月中旬调查、收集资料进一步熟悉课题

2013年12月下旬分析材料初步形成见解

2013年12月底结题报告答辩、展示、评比

活动所需的条件:

相关书籍、微机、相关音像资料

预期成果:

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了解与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我研究学习的水平。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

中国传统医学

成  员

所在班级

实施时间

2013-10

指导教师

研究目标

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了解与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我研究学习的水平。

研究容

中国中医药

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归纳总结法。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

搜集相关资料,提炼观点。

第三阶段:

整理资料,总结成果,汇报形成文字。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人员分工

负责整理记录

参考资料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题目:

中国传统医学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

课题组成员:

报告执笔人:

课题成果:

中国传统医学即是我们常说的“中医”。

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了我们的民族。

了解和学习中医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学习的过程。

中医在千百年来褒贬各异,很多人认为中医对治病没有效果,又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治病效果非常明显。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针对以上种种看法,我们课题小组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详细的查阅了各种资料和书籍,对中医的起源、发展、壮大及衰落做了详细的了解,认识到中医在治病方面的优点也看到中医方面的不足。

通过这次调查了解,我们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了深入的认识,了解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史,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中医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书目及资料:

校本课程、历史资料。

附录材料:

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报告正文

一、课题的选择

1.背景说明

一提到中医,我们就想到中药的苦涩难咽,针灸的疼痛等,好多同学对中医失去兴趣。

所以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就是我们的责任,既不盲信也不否认中国的传承,以科学的眼光去了解中医和传承中医。

2.目的意义:

了解中国传统医药发展史,了解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方法,传承中医文化。

二、任务分工

组长:

1.与组员、教师以及其他人联系,起到协调的作用。

2.把握课题发展的方向。

3.主持会议。

4.和组员讨论,组织资料。

秘书:

1.记录每次活动过程。

2.在网上查询信息。

3.保存记录。

管理员:

1.保存成员收集到的信息。

2.搜集书面资料。

3.为全组收集讨论所需要的信息。

成员:

浩佳、晴、杜天浩、冷倩1.搜集有关资料。

2.进行社会调查。

3.配合组长搞好协调工作。

三、实施计划

9月:

开题报告进行答辩

10月上旬:

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进一步熟悉课题

10月下旬:

分析资料初步形成见解

11月:

总结资料研究成果展示

四、过程记录

(1)用查找资料、上网的方法,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况。

(2)用查找资料、采访的方法,了解中医中药治病的科学道理。

(3)用查找资料、上网的方法,了解中医、中药其他相关知识。

五、研究体会

这次我们进行的第一次课题研究,从开始慎重的选题,到老师给我们分工,再后来我们各自分头行动收集资料,再到资料的集中整理,逐渐对课题研究产生了兴趣,从中医的概况、发展、理论、中国历史上的名医、中药的了解以及中医养生的方面的知识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感觉到,在这次研究中,每个人的作用都很重要,离开谁这次研究都不会成功。

所以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团结协作,把每一样事情都做好。

 

 

一、中医概况

 有许多概念,其实我们并没有认真地去分别清楚,比如:

中医、西医、现代医学等等。

我想,可能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为了简明一点地讨论,我们不妨把讨论围限定在两种医学理论之中,即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

  

  这里所谓的现代医学就是指我们现在医院所实行的那种医疗体系,说的直白一点吧,人有病了,就去医院,挂号、检查、打针、吃药、做手术等等。

支持这一套诊疗体系的,其实就是现代的医学理论。

而所谓的中医是指我们传统的那种靠大夫望闻问切做为检查手段,用按摩、针灸和汤药为治疗手段的那种医疗体系。

 

  现代医学理论起源于西方,所以我们叫他是西医。

据我们了解,西医最早可以说是经验医学,就是从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除病的方法,十分简单原始,没有理论体系。

后来,有人为了弄明白人为什么有病,就想着去解剖病人,瞧个究竟。

于是,解剖学奠定了西医的理论基础,然后,化学工业成就了现代药学,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医学检查手段带来了方便。

但现代医学理论却一直是在建立中,是进行时,至今没有完善。

而中医则不同,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成就了完善完美的理论体系,中医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是一种经验医学,他绝不是来源于生活经验,而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发现了经络——人类至今无法看到且难以理解的一种客观存在。

现代科学证实经络的存在,也承认针灸的作用,却不知道经络是什么。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我们华夏先祖朴素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

很简单,就是说,我们既然能生于宇宙中,便具备了宇宙的运行规律,便应该遵从宇宙的规律。

我们华夏先祖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经》可以说是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和诊断治疗学,而《神农本草经》则是中医的药物学。

汉代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是相对比较近代一点的医学专著了,他与前两部相比还是有概念上的差别:

前者是医学理论,后者则是临床应用。

严格地说来,《伤寒论》并不包含在我前面所说的两千年前就已完善的中医理论体系中。

但《伤寒杂病论》不仅保留了失传的古代方剂著作中的部分容,还教给了我们许多具体的辩证与治疗法则。

  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上述几部中医经典?

如果你认真地读过,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神奇与伟大。

在没有纸的远古年代,祖先写成如此完美的作品并有幸留传至今,实在是我们民族的幸运。

 

二、中医的发展

远古时期,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荒原上,和猛兽、鸟类生活一起,经常受到猛兽猛禽的攻击,为保护部落的人类,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屋、狩猎、生火和耕种。

随着生活条件的转好,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就是疾病了。

这时出现了一个部落首领叫神农氏,他通过尝试百草来验证那些能够为人类治病,最后写成了《神农百草经》,神农也就是炎帝。

另一个叫轩辕氏的部落首领和自己的臣子岐伯、雷官等讨论医学,最后写成了《黄帝经》。

《黄帝经》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在治疗方面针灸多于方药。

《黄帝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它最早建立了医学理论体系,最早研究和描述人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血液循环有最早认识,最早总结针灸、经络的理论和实践。

轩辕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黄帝。

由于周围部落的人们都受到神农和轩辕的照顾,部落不断壮大最后统一了中原地区的所有小部落,所以后来我们中国人也叫做炎黄子。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周朝诸子百家,百花争鸣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医圣仲景,据说他根据《伊汤液经》(伊是商朝的一位大臣,据说也是一名名医)整理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补充了大量中医治病方剂。

同一时期还出现了一名医生号称神医华佗,据说他也写了一本治病的书叫《青囊经》但是没有传承下来。

到了晋朝又出现了一名医生叫皇甫谧的写了一本《针灸甲乙经》,从此中医从药学、病理学、治疗学、方剂学才全部完善了。

 

三、中医的理论

  

谈到中医治病很多人都想的中医是迷信的是骗人的,但是在二千多年前《黄帝经》就谈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迷信鬼神者是不可以给他讲中医治病的道理,不相信医生的人是不可以给他治病的,即是治疗了他也不会认为是医生给他治好的。

所以中医治病理论不是迷信而是科学,一门高深的医疗学。

中医治疗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并不神秘,就象我们说的矛盾差不多,是指事物的两种状态。

古人将纷繁杂乱的自然事物,概括为两大类,这是很科学的分类方法。

比如:

白天为阳,晚间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

阳有阳的规律,阴有阴的规律。

阳的东西偏于动,阴的东西偏于静。

阳偏热,阴偏寒。

阳向上,阴向下。

等等。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去分类,古人又把事物分为五类,叫做五行,用水木金火土来表达。

这五种性质的物质相互之间的关系,又用相生与相克来表示。

这没什么迷信的,请注意不要将后来运用阴阳五行分类法去算命的那些东西跟阴阳五行理论等同起来。

 

水这种物质很润,它有向下走的特性,所以中医说水性润下。

火呢,则叫火性炎上,是有热的性质,有向上的趋势。

金呢,坚硬,质量较重;木呢则有生发生长的性质,有曲有直。

土呢,性情敦厚,能包容很多。

在地球这个我们生存的环境中,金木水火大都包在土中。

这还是一种归类方法,请再次注意。

    在此基础上,很多东西都可以根据上述这五种物质的特性规律进行分类:

声音分为五类,宫、商、角、徵、羽(我国古代音律的划分)。

如,颜色分为五类,红、黄、黑、白、青。

再分到人体:

心、肝、脾、肺、肾。

古人称这几个器官是五脏。

这是重要的脏器。

古人并没有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研究人体,因为当时也没有那个条件。

但古人却知道这五个器官很重要,这和经络的发现是一样的,我们现在不理解。

和脏相对的是腑:

大肠、小肠、胃、胆、膀胱。

古人认为,五脏具有收藏的性质,所以过去的脏字就是藏字或者月旁加个藏字,而腑具有仓库一样的性质。

用五行分类方法,心与火同,肾与水同,肺与金同,肝与木同,脾与土同。

五色中,红与火同,黑与水同,白与金同,青与木同,黄与土同。

联系起来,则心与红属火,肾与黑属水,类推。

于是,中医的望诊中,便通过看五官部位的一些异常颜色来推测五脏的病变,比如,面有黑色,便是肾的异常,面有红色是心的异常,面有白色则是肺的异常等等。

这是简单的说,其实还有很多相互的关联,包括了经络的关联,十分详细。

但用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思维逻辑,很容易说这是不科学的。

 二、脏腑的功能与经络

  中医的脏腑分类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略有些区别,这个我们一定要大注意了,不然会钻牛角尖的。

中医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既是指某个脏器,同时也包括了一些相关的功能,不能认为就是那个解剖意义上的心肝脾肺肾。

比如说,中医的心,既主管血脉还主管神明,就是说既有现代所说的心脏的部分,还有现代大脑的部分。

再如脾,现代医学中的脾,其实是淋巴系统中的一个最大的淋巴结,而中医的脾,则包括了整个淋巴系统,甚至还有现代的胰腺等。

这是比较专业的东西,我们尽量不去深入讨论。

反正五脏主管了我们身体的最重要的功能:

心主血、肝主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肾主骨。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心喜、肺悲、肝怒、肾恐、脾思。

等等。

我们常说魂飞魄散、神魂颠倒、意志不坚,而这些其实都是来源于中医的。

正因为五脏很重要,所以人体对五脏被保护得也相对较好,如果人有病,一般是先病经络,再病腑,而后才病脏。

但一旦脏病,就难治了。

在了解中医的情况下,当病在经络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就好了,病在腑的时候,针灸一下或是吃点汤药,也就好了。

而病在脏,黄帝和歧伯说,那就是半死半生了。

咱们看现代人,常发生一些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等的病,那大都是病到五脏了。

而这些病其实在之前是有征兆的,只是由于人们不重视,没能在病经络和病腑的时候及早治疗,才一步步发展成了大病。

中医一直是强调人们要注意养生,注意小病及时治疗,不要等到大病的时候,再治疗就晚了。

《黄帝经》在开篇就提到关于养生防病,并提到治未病的观点,“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现代医学也是同意这种观点的,提倡人们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病情提前治疗。

仲景的书中甚至说,晚上有了病,要马上吃药,不要等到天亮。

养生和预防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人见到美食会淌口水,我们就用中医解释一下:

口水也叫涎。

在中医里,按五液分类是脾所管的,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脾脏与胃腑是一对,主管运化,就是相当于消化食物,产生并输送营养的。

胃主消化,脾则运输。

想不想吃取决于脾,能不能吃取决于胃。

脾不振则虽然饿但没有食欲,因为你消化了我送不出去,那我脾就告诉胃,你别消化了。

胃不好则想吃却吃不多,脾想运送营养,胃说,我干不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饿了才会见到美食淌口水的,那就是脾气至。

脾气至就是脾的功能调动起来了,所以他所主管的涎,也随着就多了。

口里装不下,就会淌出来。

有两种情况会淌出来,一种是脾对涎的管理能力正常,但涎出来的数量太多,则会淌出来。

另一种情况是,涎出来的数量正常,但脾的管理能力不够,口水也会流出来。

比如我们常会见有的小孩子总淌着口水,中医见了会说,这个小子脾虚。

就是这个道理

三、致病的因素

  中医认为,致病的因素有这么几大类:

第一类,自然界的一些气候因素:

风、寒、湿、燥、署、火(热)。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正常气候和不正常气候,不正常的气候多会令人生病,而正常气候则不容易让人生病。

正常气候就是春天是由寒渐暖、夏天由暖变热、秋天由热转凉、冬天则由凉转冷。

冬天该冷反热,我们叫暖冬,那是不正常的,人就容易生病。

春天该暖了,可天气还是很冷,那也不正常了。

中医说该至而未至,就是该来的还没来。

还有不该来的来了,都是不正常。

不正常有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

这些不正常的气候会让人容易生病,但能否生病,还取决于个体的身体状况,现在叫免疫力,中医叫正气。

外界不正常的气候,中医称为邪气,正邪对比,邪胜则人病。

第二类,情绪:

过喜会伤害心,过怒会伤害肝,过悲会伤肺,过于思虑会伤脾,过于恐惧会伤肾。

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喜伤心的例子,思念或思虑太多,不爱吃饭,就是思伤脾的例子。

总爱生气的人,肝功能爱出毛病,大家都能找到例子。

受了惊吓有人会尿裤子,那是因为恐伤肾,肾控制膀胱的能力不足了。

这些都是过度的例子,如果不那么过度,但天长日久,慢慢地损伤,最终会导致五脏发生病变。

这也是大概,由于五脏之间还有相互作用,所以病因病情会比这复杂得多。

那是专业问题,不做过深入的讨论。

第三类,饮食劳作与外伤:

跌打损伤、虫蛇咬伤、酒色、劳累这些因素同样会伤及经络脏腑。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四、防病与治病

  在我们了解了人体以及致病的因素之后,那么自然而然地,我们首先应该躲避那些致病因素,这就是中医理论中关于养生与预防的部分,这是中医的重要容。

有许多工作人在讲这方面的知识,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到。

做不到养生,再加上情绪和外伤之类的因素的作用,人就有病了,那么如何治疗呢?

中医有一整的方案,我们叫做理法方药。

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些,生理学病理学的东西;法,就是治疗的法则。

什么法则呢?

就是纠正偏差,恢复平衡。

人体也分阴阳的,前面说的脏及以其经络就是阴,腑以及其经络就是阳。

中医说的气是阳,血是阴。

致病因素中,风属阳,寒属阴。

火属阳,湿属阴。

如果气受了病,那就叫阳受病,如果血受了病那就叫阴受邪。

腑受病,是阳病,脏受病是阴病。

如果受了风邪,就是阳邪,如果受了湿,就叫中了阴邪。

邪是不正之气的意思,不要和迷信的东西混了。

人体中的阴阳原本是平衡的,受了邪以后就不平衡了,那么我们根据不平衡的状态和程度,给予调整,使之恢复平衡,人就不病了。

具体法则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平为期等等。

方,就是组方,用药也好,用针也好,都要拿出个方案来,这就是方。

药,中医把药物也分了类,分类主要是按味道来分的,苦、酸、甘、辛、咸五种味道,也分属五脏。

苦味入心、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同一种味道又按寒热的特性再分,分为寒、凉、温、热。

这样一分,使用起来就很方便了,如果受了热邪,那我们就用寒凉药物,反之,则用温热药物去调整平衡。

而五味归属五脏,你就可以针对五脏的虚实进行补与泻。

四、历史上的名医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医,其中很多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咋们就通过历史了解一下中国的名医吧。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医,其中在上古时期的神农、岐伯、雷臣等且不说。

咱们就从商朝说起。

据说商朝的宰相伊就是一名著名的医生,他写下了一本《伊汤液经》,为后世医圣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周朝时期出现一名叫扁鹊的医生,其实他的名字叫越人,而扁鹊是一只上古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它能够看透人类身体的毛病,人们为了称赞越人治病的神奇手段就叫他为“扁鹊”。

在汉朝有连续出现了淳于公、华佗、仲景等著名医生,仲景写下了《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家治病提供了精确的方剂学。

在中国医药史上共有三个不太出名的人,但是他们对中医的发展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一就是王叔和,据说他是仲景的徒弟。

在仲景去世后由于三国纷争,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逐渐散失,后来是王叔和整理的散失的《伤寒杂病论》,后世所说的“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说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另一个就是唐朝叫王冰的人,据说是一名道士,道号启玄子,他整理了《黄帝经》。

最后一位是明朝叫开美的人,他是一名书商,但是爱好医学。

在中医界,宋朝时刻印的《伤寒论》元祐本被称为“小字本”,宋代原刻的大小字本到了明代就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我们的开美却偶然看到了一套小字本,这令他喜出望外,于是就立刻借来,给翻印了下来,因为刻印得太接近原貌了,所以现在通称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宋版《伤寒论》原貌的只有开美本了,今天开美本世上仅存五部,最好的一部在的中国医科大学。

其后在晋朝时期出现在中国历史比较出名的道士叫洪的人,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

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人),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

洪就是中医中常说的“医者易也”佼佼者,他就是通过研究《易经》和道家的各种经典最后成为一名著名医生的例子。

随着朝代的更替在唐朝出现了叫思邈的医生,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思邈整理出了《千金方》,后来在他阅读一部分《伤寒论》后根据上面的方剂,完善了《千金方》称为《千金翼方》,意思是前期的方书完善后就想长上了翅膀一样,更加完美了。

随着中国历史经济的发展,中国中医在宋朝发展到了极致,宋朝成立国家药局,专门根据各种经典方剂配置各种药剂以利于民众看病买药。

到了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医治病开始出现衰落趋势,但此时也是中医名医层出的时候,在这一段时期先后出现了元素、东恒、子和、完素、朱丹溪等著名医生。

到了清代先后出现黄元御、徐灵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著名医生,其中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后人称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他们对于温病的理论和治疗坐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

祖国的药物宝库,不仅极为丰富,并且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神农尝百草然后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

该书载有药物365种,总结和肯定了有关药物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

例如,将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性(此外,尚有平性),将药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此外,尚有淡味)等。

在公元659年,唐朝颁行《唐新修本草》,载药844种,附图25幅。

称为当时的法定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公元1578年,伟大的医学家兼药学家时珍,撰成《本草纲目》一书,共25卷,这部书,近百年来已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有名的著作,不仅对本国本草学有巨大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科学也有很大的贡献。

中医的治病讲究药食同源,能够通过食物治疗的一般不会用药物治疗,所以中药材有很多是我们日常食用到或食用后的物品,如:

大葱、花椒、、大枣、梨子、山楂等食品和海蛎子壳、蛤蜊壳、鲍鱼壳、墨鱼、鸡金、羊骨、狗骨、羊角等我们使用过的废弃物。

所以说中医治病使用的很多药材就是我们日常食用的食材,相对是安全可靠的。

 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这个园地,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药材,只要用对了,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六、中医的养生知识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名著《黄帝经》就提出“治未病”的医学理念,并提出如何防病的养生观念,其中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的一段对话就深刻的将如何养生和不养生的后果详细的论述出来。

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将人失之耶?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以上讲的就是以前的人知道天地运行的法则,懂得阴阳的规律,饮食有节制,按时作息,不费尽心力的劳作,所以能够长寿。

而现代的人以酒作为饮料,以不切实际的想法作为常态,被世间的各种花样繁多的物质所迷惑,不懂的节持,耗散精力,只求自己感官的快乐,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所以到五十岁就变得衰老了。

《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

一点也不玄!

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

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

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

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

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

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够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