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91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 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docx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

中考语文阅读高分答题技巧解题篇记叙文说明文答题高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

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题目规定了答题角度,题目提供了答题思路,题目隐含了答题信息,题目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

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

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

因此,我们在平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训练时,我们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取得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

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

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我们在统计分析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平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失分却较少,而有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却失分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出题规律,并记住如何针对各种特定问题去进行解答的技巧。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

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总说篇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

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

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

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

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

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

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

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

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

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作用:

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

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

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

分两类: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

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

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

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

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

(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

(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

(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

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A篇说明文常见题型例析

说明文常见题型:

1、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顺序的判断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5、说明文的结构6、综合素质考察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常见题型:

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3、说明文有关“语言”的题型: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题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题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例如:

《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

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例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

  三、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点:

  1、整篇文章语言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严密、B、简明平实、形象生动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题目,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如可选择一句话为例。

  常见题型: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结合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格式: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或事理。

  例题:

《看云识天气》该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结合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分析。

  

  答:

该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基本同上。

  例题:

《看云识天气》的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点,试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答:

《看云识天气》的第一段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如“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

  【典型试题】:

  1、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

更、大约、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表估计:

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

当时……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和句子的具体意思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甚至还要加上“使用替换的词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第三种题型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使用(保留)和删去有什么不同,也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试题讲析】

  A、“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注:

“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B、“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C、“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