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979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

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1.症状:

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

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

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

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

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 发热:

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分度: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

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

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

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全身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

14.发绀:

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

即紫绀。

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

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

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

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18.黄疸: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3.4~17.1μmol/L,胆黄素在17.1~34.2μmol/L(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按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巩膜黄染是连续的,远角巩膜缘黄疸重,染色深。

溶血性黄疸尿胆红素阴性

19.charcot三联征:

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21.血尿尿三杯试验:

①起始段血尿,病变在尿道②终末段血尿,病变在膀胱颈部 ,三角区后或后尿道的前列腺和精囊腺③全程血尿,病变在肾脏或输尿管

22. 意识障碍:

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出现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23.意识模糊:

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24.谵妄(delirium)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系统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25.嗜睡:

病理性倦困,表现为持续性睡眠状态,但可唤醒。

唤醒后回答问题正确,但停止呼唤后又立即进入睡眠状态。

26.昏睡:

呼唤或推动患者肢体不能使其觉醒。

对痛觉刺激可有较强反应并能短暂觉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27.昏迷:

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个等级,深昏迷时觉醒状态、意识内容以及随意运动严重丧失,可引起巴宾斯基征,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28.深部触诊法包括:

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

29.生命体征包括:

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

30.发育正常的指标:

①头部长度为身高的1/7~1/8②胸围为身高的1/2③双上肢展开,指端距离与身高基本一致④坐高等于下肢长度

31.营养状态的判断:

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观察皮下脂肪充实的程度,前臂曲侧或上臂背侧下1/3处脂肪分布的个体差异最小,为判断脂肪充实程度最方便和最适宜的部位

32.体位分为:

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33.端坐呼吸:

患者坐于床沿上,两手置于膝盖或扶持床边,便于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二狭和心衰)

34.角弓反张:

因背部肌肉抽搐而导致身体向后挺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如弯弓,见于破伤风和小儿脑膜炎

35.步态分为蹒跚步态、醉酒步态(小脑疾病)、共济失调步态、慌张步态(震颤麻痹者)、跨阈步态(腓总N麻痹)、剪刀步态、间歇性跛行

36.间歇性跛行:

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患者被迫停止行进,需稍休息后方可继续行进,见于高血压和A硬化

37.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皮下出血3~5mm称为紫癜

38.蜘蛛痣: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其大小不等。

39.肝掌: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

40.头颈部淋巴结的检查顺序:

耳前、耳后、枕部、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上肢淋巴结的检查顺序:

腋窝(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胛下群、外侧群)、滑车上;下肢淋巴结的检查顺序:

腹股沟部(先上群后下群)、腘窝部

41.恶性肿瘤淋巴转移:

肺癌→右侧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

胃癌或食管癌→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进颈静脉的入口,这种重大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

42.落日现象:

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见于脑积水

43.单侧上睑下垂见于动眼N麻痹,双眼睑闭合障碍见于甲亢,单闭合障碍见于面N麻痹

44.甲亢眼症:

瞬目减少(Stellwag征)、两眼内聚减退(Mobius征)、眼球下转时上睑不能下垂(Graefe征)、上视无额纹(Joffroy征)

45.Honer综合征:

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面部无汗

46.集合反射:

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5~10cm,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同时伴晶状体的调节,因此双眼内聚,瞳孔缩小,晶状体的调节三者又称近反射

47.扁桃体三度:

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48.甲状腺触诊包括甲状腺峡部和甲状腺侧叶的检查,功能肿大分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49.胸骨角(Louis角):

位于胸骨上切迹下5cm,由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两侧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平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相当第5胸椎的水平

50.乳房触诊:

健侧→患侧,外上象限→外下→内下→内上→乳头

51.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

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通过肺脏排出CO2进行代偿,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之为酸中毒大呼吸

52.潮式呼吸:

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述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53.间停呼吸:

又称比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54.触觉震颤:

又称语音震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

55.语颤减弱或消失见于①肺气肿②肺不张③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④胸膜增厚粘连⑤皮下气肿;语颤增强见于①肺实变,大片肺梗死②肺内巨大空洞

56.肺前界:

当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包积液、主A瘤、肺门淋巴结肿大浊音区扩大,肺气肿使其缩小

肺下界:

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

肺下界的移动范围6~8cm

57.一般距离胸部表面5cm以上的深部病灶,d<3cm的小范围病灶或少量胸腔积液,叩诊音常无变化

58.胸部病变除了肺气肿是过清音,气胸为鼓音,巨大空洞表面光滑为空瓮音,其他为鼓音

59.异常呼吸音:

异常肺泡呼吸音(机体需氧量增加)、异常支气管呼吸音(肺组织实变、肺内大空腔、压迫性肺不张)、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60.简述肺部湿性啰音的分类、产生机理、特点

分类:

粗、中、细湿啰音和捻发音

产生机理:

湿性啰音系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

或认为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特点:

是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断续而短暂,连续多个出现,吸气末明显,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61.Velcro啰音: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吸气后出现的细湿啰音,音调高,类似撕开尼龙扣带的声音

62.局限性湿啰音见于支扩、肺炎、肺结核;两侧肺底湿啰音见于心衰所致肺淤血和支气管肺炎;两肺布满湿啰音见于急性肺水肿和严重支气管肺炎

63.简述干罗音的发生机制及听诊特点 

产生机理:

干罗音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

特点:

持续时间较长,呼气时较明显,其强度、性质、部位易改变。

移动性浊音:

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从中间向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不动,让患者右侧卧再叩诊,如果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

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64.胸腔积液少于300ml症状不明显

65.心前区隆起见于先心病;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和重度右室肥大;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为2.0~2.5cm;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左下移位;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左侧移位;剑突下搏动见于右室肥大或腹主A瘤,深吸气鉴别;左室肥厚,抬举性搏动

66.震颤的发生机制和杂音一样,触及震颤心脏一定有器质性病变,有杂音不一定有震颤,有震颤一定有杂音

67.心浊音界改变:

左室增大,心浊音界左下增大,心腰加深,似靴形,见于主漏;左房增大,心腰消失,似梨形,见于二狭

68.心脏听诊的内容:

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69.心脏瓣膜听诊区和听诊顺序

心尖部(二尖瓣区):

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心尖区)

肺动脉瓣区:

胸骨左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区:

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胸骨左缘第3肋间

三尖瓣区:

胸骨体下端左缘(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听诊顺序:

从心尖部开始至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70.大炮音:

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心室几乎同时收缩时S1增强

71.S2分裂分为生理性分裂、通常分裂和固定分裂,后者不受呼吸影响,见于房缺

72.额外心音包括舒张期~、收缩期~、医源性~

舒张期:

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缩窄性心包炎)、肿瘤扑落音

收缩期:

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二尖瓣脱垂)

73.奔马律是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分为舒张早期~(室性奔马律)、舒张晚期~(房性奔马律)和重叠型~,前者是病理性S3(S3奔马律),提示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后者为S4奔马律

74.杂音的分类、产生的机制及听诊要点。

分类:

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连续性杂音(先心病)

机制:

①血流加速②瓣膜口狭窄③瓣膜关闭不全④异常血流通道⑤心脏异常结构⑥大血管瘤样扩张。

听诊要点:

①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②心动周期中的时期③杂音的性质④强度与形态⑤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75.舒张期杂音:

二狭(隆隆样递增)、主漏(叹气样递减)

收缩期杂音:

二漏(全收缩期高调吹风样)、主狭(粗糙喷射性递增递减型)

76.收缩期杂音: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伴震颤,提示室间隔缺损

连续性杂音:

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稍外侧闻及粗糙、响亮持续整个舒张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胸骨左缘第3肋间杂音见于主肺A间隔缺损

舒张性杂音:

①二尖瓣区:

AustinFlint杂音(功能性)、二狭(器质性)②主A瓣区:

主漏③肺A瓣区:

GrahamStell杂音(功能性)

77.GrahamStell杂音:

肺A扩张导致相对性关闭不全所致的功能性杂音,呈舒张期递减型、吹风样,常合并P2亢进,见于二狭伴明显肺A高压

78.AustinFlint杂音:

主要见于中、重度主漏,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79.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称~,系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或存在分流所致,见于甲亢、严重贫血和主漏

80.交替脉:

系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系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为左室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AMI和主漏

81.奇脉:

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见于心包压赛或心包缩窄

82.脉压:

SP-DP,平均动脉压=DP+1/3脉压

83.周围血管征(脉压增大):

枪机音、Durozie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点头运动

84.主漏三联征:

心绞痛、呼吸困难、晕厥

85.Ewart征:

大量胸腔积液心脏压迫左肺,引起左肺下叶不张,左肩胛下角出现肺实变,表现为左肩胛下角成浊音,语颤增强和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是渗出性心包炎的体征

86.腹部检查的顺序:

视听触叩

87.鉴别腹壁或腹内肿块:

仰卧位屈颈抬肩动作,使腹壁肌肉紧张

88.Grey-Turner征:

左腰部皮肤紫蓝,为血液自腹腔后间隙渗到侧腹壁的皮下所致,见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89.Cullen征:

脐周或下腹壁皮肤发蓝,为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见于宫外孕破裂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90.结核性炎症由于粘连导致腹壁柔韧具有抵抗感,即揉面感

91.反跳痛:

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表明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

92.胆囊压痛点:

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

93.肝-颈静脉回流征:

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

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94. 简述脾肿大的测量法及临床分度

Ⅰ线:

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Ⅱ线:

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Ⅲ线:

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轻度:

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中度:

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

重度:

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前正中线,即巨脾

95.Murphy征:

检查时医师用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见于急性胆囊炎

96.Courvoisier征阳性:

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

97.肾脏压痛点:

①季肋点(前肾点)第10肋骨前端,相当于肾盂位置

②上输尿管点:

脐水平线腹直肌外缘

③中输尿管点:

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输尿管第2狭窄处

④肋脊点:

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季脊角)的顶点

⑤肋腰点:

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交角(肋腰角)顶点

98.腹部包块的触诊内容:

详细描述包块的部位、大小、表面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搏动以及与腹壁和皮肤的关系

99.振水音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8h以上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100.移动性浊音:

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从中间向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不动,让患者右侧卧再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

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

101.巨大卵巢囊肿与腹水(移动性浊音)的鉴别

①卵巢囊肿浊音仰卧在腹中部,鼓音区则在腹部两侧,这是由于肠管被卵巢囊肿挤压至俩侧腹部所致;

②卵巢囊肿的浊音不成移动性;

③尺压试验鉴别:

当患者仰卧时,用一硬尺横至于腹壁上,检查者两手将尺下压。

若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的搏动可经囊肿壁传至硬尺,使尺发生移动性跳动;若为腹水,则搏动不能被传导,硬尺无跳动

102.透光试验:

用不透明的纸卷成圆筒,一端置于重大的阴囊部位,对侧阴囊以手电照射,从直筒另一端观察阴囊透光情况,区别鞘膜积液和阴囊肿物

103.输精管(精索)串珠样肿胀见于输精管结核;蚯蚓团样多为精索V曲张

104.脊柱结核常为成角畸形

105.直腿抬高试验(抬高不足70°伴下肢后侧放射痛)/拾物试验阳性见于腰椎间盘突出

106.放射痛:

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107.牵涉痛:

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

108.肌力的六级分级法

0级:

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

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

肢体在床面上能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

能做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

5级:

正常肌力

109.肌张力增高可变现为折刀现象和铅管样强直

折刀现象:

又称痉挛状态,在被动伸屈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为锥体束损害现象

110.铅管样强直:

伸肌和屈肌肌张力均增高,是锥体外系损害现象

111.不自主运动:

患者意识清楚,随意肌不自主收缩产生的无目的的异常动作,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

分为:

震颤(静止性震颤(麻痹震颤)和动作性震颤(意向性震颤:

小脑疾患))、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

112.临床常用的检查共济运动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检查?

⑴指鼻试验:

被检者手臂外展伸直,再以示指尖触自已的鼻尖,由慢到快,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

小脑半球病变时同侧指鼻不准;如睁眼时指鼻准确,闭眼时出现障碍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⑵跟-膝-胫试验:

被检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

小脑损害时,动作不准;感觉性共济失调者则闭眼时出现该动作障碍

⑶快复轮替动作:

被检者以前臂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

⑷闭目难立征:

被检者足跟并拢站立,闭目,双手向前平伸,若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提示小脑病变。

如睁眼时能站稳而闭眼时站立不稳,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