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34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青县历史沿革.docx

高青县历史沿革

高青县历史沿革

高青县位于鲁北平原,淄博市北端,北依黄河,南靠小清河,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3′至118°04′,北纬37°04′至37°19′。

北部、西北部隔黄河与滨州市滨城区、惠民县相望;东部、东北部与博兴县、滨城区接壤;南部以小清河为界与邹平县、桓台县相望,东南部、西南部与桓台县、邹平县毗邻。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公里,总面积831平方公里,系平原。

县政府驻田镇。

高青县主要包括原高苑县和原青城县。

大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在这里发展自己的文明史,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秦时,置狄县(今高城—带)。

西汉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

1948年前,高青县东部属高苑县,西部属青城县。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在今高城置高苑县。

金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置青城县。

1948年4月,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为高青县,置县城于田镇,初属第三专员公署,后属清河专员公署,隶渤海行署;1950年迁县城于青城,同年5月,废渤海行署,高青县隶属惠民专署。

1952年,高青县城复迁田镇。

1956年3月,高青县与齐东县合并,改称齐东县,政府驻田镇,隶惠民专署。

1958年11月,将齐东县析入博兴、邹平县,皆属淄博专署。

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政府仍驻田镇,隶惠民专署。

1990年1月1日,高青县划归淄博市,东北部的旧镇镇划归滨州市。

2010年,高青县改为省辖县,属省政府和淄博市双重管理,县城驻地田镇。

全县设田镇镇、青城镇、高城镇、黑里寨镇、唐坊镇、花沟镇、常家镇、木李镇、赵店镇和县城区办事处等9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辖767个行政村,741个自然村。

2010年10月,撤销赵店镇,将赵店镇合并到常家镇,将田镇镇划分为田镇街道办事处和芦湖街道办事处,至2011年底,全县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759个行政村。

历史名人

田横生于公元前250年,秦末狄城(今高青县高城镇)人。

是齐王田氏后裔。

与堂兄田馆、胞兄田荣、胞弟田衍同为齐国贵族。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虽家族败落,但仍为—方之豪门。

田横自幼习文从武,17岁时常于狄邑西北的密林间游猎,并开始结交本地的豪侠义士。

25岁时在原齐地已有较大影响。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

九月,陈胜派周市平魏,彻地狄城,田檐乘机与荣、横密谋,计杀狄县令,自立为齐王,并率部击退周市;继而东进占领了原齐都——临淄。

公元前208年元月,田储率兵救魏,被秦将章郎所杀;田横闻之,带兵至东阿,与田荣收集余部,联合楚兵,击败章郎。

七月,引兵东行,八月逐田假、田角,重占临淄,立檐之子田市为齐王;田荣为相、田横为大将。

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封田都为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安为济北王。

田荣、田横不满项羽的封侯,五月发兵驱走田都,六月追杀田市,田荣自立为齐王。

七月,击败田安,统—了三齐之地。

公元前205年正月,齐、楚战于城阳,田荣败走平原,被民所杀。

四月,田横西进,收散兵数万人,占城阳,项羽率兵攻之,未克。

五月,田横东归,再收齐地,立荣之子广为齐王,横自为相,专国事。

并派华元伤、田解屯兵历下防御汉军,大将田光镇守临淄,田既驻守即墨,回吸守卫博阳(今泰安市)。

公元前203年,刘邦遣邮食其游说于齐,田横遂与之签约。

十月,汉将韩信乘历下防守松懈之机袭破齐军,驱兵临淄城。

田广、田横大悟,烹杀邮食其。

田广东走高密,且派人求救于楚;田横直奔博阳。

十—月,韩信大败齐楚联军于激水,杀田广,占齐地。

田横闻之,自立为齐王,令弟田衍为将;在赢下还击汉将灌婴,败后投奔彭越。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封彭越为梁王。

田横为免不测,遂率徒属500余人遁人海岛(今即墨)。

刘邦恐横为乱,派使者赦其罪且召之,横婉转谢曰:

吾曾烹降下之使邮食其,今闻其弟邸商为汉将,恐有不便,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岛终生。

刘邦复诏曰:

田横若来,大者封王,小者封侯;若不来,举兵诛之。

八月,田横与二门客随使者诣洛阳。

行至河南但师西(今赫田寨),田横谓门客曰:

横与汉王俱曾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为亡虏,其耻已甚;且我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事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但我却有愧于心;且隆下召见,不过欲见我容颜,今斩吾头,去洛阳三十里,面容未能败,犹可观也。

遂自俐。

刘邦闻之,甚为感慨,发兵2000人,以王者礼葬。

二门客在其家旁亦穿穴自尽。

岛上500人闻之,皆自杀以殉横。

后人慕田横之气节,在但师筑基树碑;把海岛称为田横岛,并修墓建祠;蓬莱有田横山、田横寨;连运港市有田横将军墓和庙;原高苑县亦修有田横墓。

唐韩愈作"祭田横文";明郑成功在《复台》诗中云: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龚自珍在《咏史》诗中写道:

"回横五百人安在?

难道归来尽列侯";叶剑英在同学录誓言中写有:

“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1954年,陈毅在《初游青岛》诗中云:

"其后有田横,抗汉鲁之顽,从义五百人,立儒而廉贪";徐悲鸿费时两年绘出《田横五百壮士图》巨画。

倪宽(?

—公元前103年)西汉千乘人。

自幼勤奋好学,善诗书,达礼仪。

初拜欧阳和伯为师,后从孔安国研学《尚书》,在当地颇有名气,公元前124年,经考试入朝为宫,任朝廷掌故。

后被补为廷尉文学卒史。

因其代廷尉写了—篇难度较大的奏章,受到汉武帝赏识,被举为侍御史。

此后,兄宽常与武帝谈论经学,帝奇其才,被提为中大夫。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被任命为左内史。

任职后重视发展农业,亲自审理案件,减缓刑罚,礼贤下士,深得同僚及百姓的信赖和拥戴。

克宽曾奏请武帝批准,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引水灌溉农田,使灌区百姓大受其益。

收租税时,量民之财力而行,且贷款于民,使营生业,故租税不能如数收缴,并因此负罪欲免职;百姓闻之,争相缴纳租税。

由此兄宽愈受武帝器重,后任御史大夫。

曾与司马迁共同制定"太初历"。

《汉书·艺文志》有"倪宽九篇",今有清马国翰辑本。

牟建字君高,狄城人,处于西汉末东汉初。

少习欧阳尚书,不仕王莽。

公元26年(东汉建武二年)被大司空弘辟拜为博士。

稍迁河内太守,因垦田不实被免职。

在河内讲学,有弟子千余人。

著《尚书》章句,前后万言,号称"牟氏章句"。

后为中散大夫,告老还乡。

卒于家。

董积躬字师道,青城人,生卒年不详。

1137年(金天会十五年)参加德州举试,获第2名。

金天德年间中进士。

历任县尹,勤政平讼。

摧知海州。

再调陕西治理疏泼京兆府三白(太白、中白、南白)渠,以便民为己任,整修水利,灌溉农田,深得民心。

后任山东东路转运都司判官兼提举学校事。

皇帝赐紫金玉带以彰其绩。

官至中宪大夫。

刘玉辉(1876—1939年)字蕴山,高青县元河乡武刘庄人。

幼时从学,少年中秀才后,经考不第,遂无意仕途,执教于乡村。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响应,带头剪掉辫子。

民国成立后,出任县劝学所所长,极力主张废科举,兴学堂,推行普通教育。

在其倡导下,1912年,高苑县乡村小学由10多处发展到40处。

1913年,刘蕴山力排众议,在高城创办第—所县立女子小学,亲自动员女子入学。

1924年县劝学所改为县教育局,刘蕴山任教育局长,仍以推行普通教育为己任。

并多次培训私塾中的青年教师,使之转为小学教师。

至1929年高苑小学达77处(包括完全小学2处),入校学生2133人。

1930年,刘蕴山出任高苑县立第—小学校长。

当时学校只有学生50余人。

为扩大校舍,广开生源,他将学校从北门外长乐书院旧址迁到西门里当铺内,并深入农户动员家长送子女人学,遇家境贫困者,便解囊相助。

由于其训育有方,高苑第—小学迅速扩大到7个班、171名学生。

刘蕴山学识渊博,性情刚直,乐于提携后进,攫育人才。

高青县许多知名人士如孙健萍、孙明光、郑自修、李苦争、马勋臣等均出其门下。

其德行、学识深得学生尊敬,几十年后,学子们一提起蕴山先生仍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1933年刘蕴山曾参与续修《高苑县志》。

1934年被推举为高苑县商会会长。

1937年后,因时局混乱,回乡隐居。

1939年日军侵占高苑后,企图借刘蕴山的威望为之服务,遭其拒绝。

后日伪将刘裹挟入城,迫其就范,他便躲在朋友家中,托病不出。

日伪时常寻机谩骂、羞辱,为保持民族气节,于是年绝食而终,享年63岁。

孙林庭原名孙玉仑,又名孙林。

1908年生于齐东二区(今高青县黑寨镇)孙家庙村—个普通农民家庭。

192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济南正谊中学。

期间,接触了省立—中学生、中共地下党员李林;读了《十月革命》、《马列主义浅说》等书籍,开始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秘密会议。

1927年到曲阜二师学习,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1930年在章丘县民众教育馆工作。

"九·—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激愤难抑,在家信中说:

"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我们决不会屈服,—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

"1931年后,他辞职回乡,先后在高苑、齐东(今邹平九户)、青城—带教书。

与九户第—高小教员王继武(中共地下党员)经常组织学生上街演讲,宣传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投笔从戎。

到处张贴进步传单、标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同乡孙玉荣等人动员刘信南村大地主李庆兰,把看家护院的枪支献出来,建立了—支10余人的抗日游击武装。

12月,率游击小组参加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齐东教导团,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春,在沂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主办的抗日干部学习班,3个月后又进入参谋学习班学习。

回齐东后,任国民党抗日义勇军齐东二团少校副团长兼二营营长;活动在齐东、青城边境—带,部队发展到300余人。

1939年春,日伪军到黑里寨、孟集—带扫荡,他率部阻击,毙伤敌7人。

是年冬,与八路军三支队李曼材、韩子恒建立了联系,相互支持,配合作战,在吕家、龙桑树—带歼灭日军8人,缴获武器—宗。

1940年3月,当得知住在齐东的日伪军要到南寺庄扫荡的情报后,立即派人通知李曼村部队,两军配合消灭日军10人。

是年冬,孙林庭接受八路军"青齐边区抗日游击队"的番号后,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率部队官兵—致,军纪严明,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孙林庭还十分关心本地的教育事业,筹资兴建了刘家镇和十六户两处高等小学。

每到—村他都先到学校同教员交谈,询问情况,因此,当地群众和部分战士都亲切地称他"林庭老师"。

1942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初六),他准备接受清西军分区整编,不慎走漏消息,在刘家镇被国民党保安五团团副、汉奸郭众权(绰号郭瞎子)杀害,时年33岁。

史文彬字志卿,1887年11月29日出生于高青县杨家坊乡史家村。

父亲史德森、母亲史李氏都以农为生。

史文彬兄妹5人,他排行第四,上有—兄二姐,下有—妹。

因少年时患天花,脸上留有麻点。

1895年,史家村西—里处黄河大堤决口,8岁的史文彬随父母去济南谋生。

4年后,父母相继去世。

史文彬14岁时,长兄史文成因无力供其上学,便托人将其送到由教会主办的济南公益学校边做工、边读书。

1907年,史文彬转入济南铁厂做工。

1912年,因与欺压工友的工头作斗争险遭警察局逮捕而离开铁厂,以其娴熟的钳工手艺考入北京长辛店铁路工厂当白铁匠。

他为人刚直不阿,乐于助人,在工人中威望较高。

1915年,经工友介绍,与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李家胡同的张姓姑娘结婚。

1918年秋,湖南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到长辛店铁路工厂学习,受到史文彬的热情帮助。

何长工曾回忆说:

"还记得我们那麻子师傅,钳工技术很高,……费了好多苦心来教我们……"。

史文彬也从学生中昕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并阅读了学生们带来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劳工神圣》等宣传革命道理的文章。

12月,毛泽东、蔡和森到长辛店铁路工厂看望学生,了解工人的劳动、生活状况,曾同史文彬进行交谈,启发了他的阶级觉悟。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为抗议北京军阀政府逮捕爱国学生,6月上旬,史文彬等组织工人在长辛店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卖国贼"、"释放爱国学生"等口号。

并参与组织长辛店各界联合会、爱国十人团,开展捐款救国、抵制日货等活动。

1920年4月,邓中夏带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到长辛店演讲,史文彬热情接待,组织群众听讲演,并认识了罗章龙、张国焘等人。

1921年5月,成立长辛店工会,史文彬被选为工会委员长。

邓中夏说:

"无论按阶级成份,按觉悟程度,按为人的诚恳实在,史文彬都是最可信赖的—个"。

是年7月,由邓中夏等介绍,史文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4月9日,共产党组织的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召开第—次会议,史文彬被选为筹备委员。

5月,他代表长辛店铁路工人出席全国第—次劳动大会。

6月,组织长辛店工人痛打了势力很大的工头邓长荣。

8月10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在郑州召开第二次会议,史文彬被选为筹委会副主任,并接受了率先发起罢工的任务。

8月24日,为改善工人的生活待遇和劳动条件,史文彬领导了以长辛店为主的京汉铁路北段工人大罢工,迫使铁路当局给工人每人每月加薪3元,开除了几个作威作福、打骂工人的工头。

10月10日,史文彬参加了在天安门前召开的各界人士要求裁兵大会。

并作为代表在会上讲话、留影。

11月,组织工人惩办了被路局收买的工贼谢德清,赶跑了经常欺压工人的外国厂长祥曼。

1923年1月5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在郑州开会,决定2月1日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并讨论了总工会章程(草案)。

1月30日,史文彬与李震癫、杨德甫等5人应召去洛阳同吴佩孚进行关于成立总工会的谈判,未谈妥。

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如期举行,杨德甫被选为总工会委员长,史文彬当选为副委员长。

但因会场被军警包围,并实行戒严,使大会受到破坏。

总工会当夜决定:

2月4日举行京汉铁路总罢工。

1日上午9时,史文彬主持大会,宣布京汉铁路总罢工的命令及罢工的方法、纪律,揭开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的序幕二3个小时内,京汉铁路各站客、货、军车—律停驶。

南北交通中断后,吴佩孚大为恼火,翌日指使宛平县知事汤晓秋找史文彬单独交谈,要其下令停止罢工,被史文彬严词拒绝。

吴遂出动军队镇压。

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总工会法律顾问施洋等40余人先后遇难。

6日夜,吴佩孚派两个营砸了长辛店铁路工厂工会,并逮捕了史文彬、陈励茂等11人。

7日史等被解往保定监狱。

史文彬在狱中受过鞭打、跪铁钉等刑,始终不屈。

敌欲加害,但慑于工人的压力,未敢轻举。

为营救史文彬等人,党组织曾派全国铁路总工会干事王尽美假充禁卒探监。

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党组织乘机将史文彬等营救脱难。

出狱当日,史文彬专程赴天津渴见孙中山,为因京汉铁路罢工失业的工人请求复工。

经孙中山干预,"二七"罢工失业工人恢复了工作。

1925年初,史文彬任中共保定市委书记和保定铁路工会委员长。

2月7日,为纪念"二七"大罢工两周年,在郑州召开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和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史文彬继续当选为京汉铁路总工会副委员长,同时被选为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

1926年1月,史文彬代表全国铁路总工会去石家庄参加了高克谦烈士追悼大会。

3月,出席在天津召开的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会议,被选为执行委员。

会后,史文彬代表全国铁路总工会赴京汉铁路抚慰伤亡难友和家属,因工贼告密在北京被捕,并被判处4年徒刑,解送张家口,经张家口工会保释出狱。

此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党派史文彬到国民军胡景翼部的铁道大队工作。

7月,国民军与直、奉军战于南口,史文彬身处危境,侥幸混在难民中存生。

国民军败退西北后,他转去广东国民军革命政府任铁道大队顾问,抢修铁路,支援革命军北伐。

10月,北伐军光复武昌后,史文彬随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12月,共产党派人加入国民革命政府,史文彬任国民政府劳工部副司长。

1927年"四—二"反革命政变后,史文彬随中共中央秘密迁往上海,转入地下,在特别保卫科负责中央的交通工作。

1928年2月,史文彬在《中国工人》第6期发表了《"二七"的精神是什么》的文章。

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史文彬虽未与会,但却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29年1月,史文彬主持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白色恐怖下,组建起豫南、豫北两个特委。

9月,参加了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太平洋职工会议。

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五次劳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继续从事他所熟悉的工人运动。

1930年春,史文彬在《劳动》第22期特刊上发表《"二七"热血激起了全国革命的浪潮》—文。

是年夏,为发动工人反对国民党军队进攻苏联,党派他到哈尔滨秘密工作了—段时间。

9月,他出席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上,史文彬与罗章龙等人反对王明,并加人罗章龙组织的"非常委员会",任常委,参与了罗章龙的宗派分裂活动。

7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决议,开除史文彬等人的党籍。

史文彬旋即借妻子携带长子长庚、次子保寅、三子苏辰和长女小凤、次女苏兰秘密离开上海经青岛回到济南,翌年,返回故乡青城,易名石志清,在西门里路南开"鼎新"修表铺,以维生计。

1934年秋,青城县国民党保安队以"来路不明,思想可疑"为由,将史文彬逮捕,毒打审讯。

史文彬只说在外作生意,后取保出狱。

1939年,日军侵占青城后,八路军地方部队在小清河北开展抗日活动。

为便于同八路军部队联系,翌年,史文彬关闭修表铺,迁到徐家寨居住。

1941年,由邹七区官庄乡干部王凤祥带领,史文彬见到了八路军清西地委书记李曼村。

经清西地委向中共山东分局和中央查询、请示,中央电示:

先将史文彬接出,待机转送延安。

1942年初冬,史文彬由其三子苏辰陪同、清西军分区派—个排护送去清河区委,因体弱于途中患病,至清河区委驻地博兴纯化镇时,周身浮肿、泛铁青色,中共清河区委书记景晓材、军区司令杨国夫热情接待,并送医院治疗。

史文彬住院5天,医护人员虽尽心医治,但终因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低,错用针剂"撒利隶",致使病情恶化,猝不及治逝世。

时年55岁。

1984年清明节,中共惠民地委、行署受山东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和省民政厅的委托,将史文彬的骨灰移放于惠民地区烈士陵园。

马勋臣(1910-1942年)高青县丁家庄乡马庄人,系高苑名绅马连池之子。

马勋臣自幼读书,1937年毕业于高苑五县联立乡村师范。

后去鲁南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先后担任过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每到—地他十分注意搞好军民关系,以扩大影响,壮大革命力量。

并关心战士、干部的疾苦,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战士同甘苦、共患难。

1942年12月12日,在沂蒙山区—次对日作战中,马勋臣奉命率部打阻击,于蒙阴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掩护大部队撤退后,他又带领12名战士掩护全团突围,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菜刀、扁担与敌人搏斗。

终因寡不敌众而为国捐躯。

韩秀章(1906—1943年),字子恒,高青县樊家林乡陶唐口村人。

1930年毕业于长山中学,自幼为人正直,学生时期即已接受进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亡关头,他和孙象辉等人,以串乡赶集"打彩"的形式宣传抗日,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不久任长山县六区区长。

为组织民众抗战,他在六区建立了联庄会。

并在刘家套成立青年农民武装自卫团,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1月,他配合长山抗日游击队司令廖容标,在小清河安家渡口伏击日军汽艇—艘,毙伤日军12人,击毙日军司令官松井山村;缴获军用电台1部。

小清河伏击战后,他以区中队为基础,发动群众,扩大武装,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人。

3月,率部加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任第五支队第十九中队队长。

10月,由李寿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初,他奉八路军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之命,赴高苑开辟清西地区抗日根据地。

2月,在三支队—营任副营长,与教导员李曼村率部活动在高苑、邹平、长山边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带出了—支坚强的抗日队伍。

作战中,以英勇善战而著称,两次担任突击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1年,任八路军三旅八团(即清西二团)三营营长,在长白山区,曾以灵活机动地战略战术,突破4000多敌人的合围,所属无—伤亡。

1942年任八防军清西二团参谋长。

是年,日军对清西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他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声东击西,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1943年1月14日晚,日军调集重兵合围清西地区,二团陷于敌人重围,他率九连采取"外线突围"的战术向根据地边缘转移;15日黎明在庙子村被敌人发现,继而驻扎在田镇、寨子的敌人跟踪而至,将村子团团围住,他指挥部队冲出敌围。

午后,在大王家村南又被四方聚拢来的日伪军合围在—片开阔地带,处境十分险恶,战士们顽强的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歼敌180余人。

激战中他左肩、大腿和腰部受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并鼓励周围的战士:

"同志们拿着武器坚决突围,冲出去就是胜利!

"他亲自断后,掩护战士们突围。

在即将被俘时,毅然自娥,以身殉国。

陈宝凤乳名大安子,1925年出生于高青县寨子乡丁家村—农民家庭。

为人忠厚老实。

1937年小学毕业后务农。

1939年初日军侵占高苑,在—次"扫荡"中,烧掉了他家仅有的两间房屋,侵略者的暴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种子。

1941年春,年仅16岁的陈宝凤和同村青年陈孝敬、陈家兴、陈家吉组成民兵爆炸小组。

在高苑县、区抗日武装的领导下,活动于高苑三区—带,展开地雷战。

1941年2月,陈宝凤等在高苑通往魏家堡的公路上埋设两颗地雷,炸死日军4名,炸毁汽车1辆,首战告捷。

他年纪虽小,但胆大心细,机智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战术,将日伪军炸的晕头转向。

十里堡有个汉奸办事处,来往于高苑、魏家堡的敌人常在此休息,陈宝凤便瞅机会在办事处的床底下埋下大号地雷,炸死汉奸—个班。

1942年春,陈宝凤得知在魏家堡修据点的敌人经常到村东北角的—个坟地里烤火,便在火灰附近布下地雷,炸死敌人4名。

1943年夏,驻博兴的顽军周胜芳派700人分三路来高苑抢粮,陈宝凤带领爆破组配合主力作战,炸死敌人20余名。

—次,爆破小组在大树下埋下"连环雷",然后掐断敌λ的电话线,诱敌出动,将十几名架线后到大树下乘凉的日军全部炸死。

同年11月12日,日伪对高苑三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声称"3天内扫平三区"。

陈宝凤等于是日早晨在交通要道埋下地雷,日伪军的汽车刚到丁家村,下车探路的驾驶员即被地雷炸死,车上的日伪军吓得跳车逃窜,被埋设在周围的地雷炸得血肉横飞。

心惊胆战的日伪军搬来工兵,接连破坏了3~4个地雷后又猖獗起来。

对此,陈宝凤又琢磨制造出了"筷子雷",把排雷工兵炸得连滚带爬。

他曾在两个月中埋地雷90多个,爆炸成功60余个。

丁家庄的"铁西瓜",使日伪军闻风丧胆,望而生畏。

1944年2月28日(农历二月初五)晚上,陈宝凤与陈家兴在通往高城的公路上埋地雷,二人在复土时,敌炮楼突然打了—枪,陈宝凤回头观望,不慎引起地雷爆炸而牺牲。

1945年2月,在渤海军区人民武装代表大会上,陈宝凤被迫赠为"爆炸英雄"。

景丹云(1870-1944年)字耀南,高青县樊家林乡樊家林村人。

清光绪末年为康生,天资聪颖,学识渊博,为人沉默寡言,洁身自好,有清高隐士之风雅。

青年时代,目睹清廷腐败,人民贫病交加,病者甚多,遂无意宦途,立志行医,为民解除病痛。

他博览《内经》、《难经》、《伤寒》、《杂病》等医学名著,广纳各家之长,医术日精。

临床实践中看病细心、谨慎,能诊治多种疑难病症,在当地堪称名医。

1935年高苑县组织社会闲散中医考试,由其命题主考。

晚年悬壶应诊时,遇—疑难病症,经采用仲景《伤寒论》经方仍久热不退,他便让病人服用大青龙汤加附子药剂,取得显著疗效,深为同行赞誉。

李苦争(1921—1945年)原名李秀清,高青县樊家林乡后池村人,1935年毕业于高苑完小,后随外祖父去南京读书。

1937年12月,因南京遭日军洗劫,李苦争被迫返乡。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运动的影响下,他于1939年在家乡成立了抗日游击小组,宣传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救国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