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550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docx

股权激励限售股计缴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根据最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号文

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概念:

1、授予日

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日,是指公司根据其经过股东大会批准的《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在达到计划要求的授予条件时,授予公司员工限制性股票的日期。

更明确一点讲,这个授予日期就是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境外为证券登记托管机构)根据上市公司要求将限制性股票实际登记在被激励对象股票账户上的日期。

2、禁售期(锁定期)

禁售期是指公司员工取得限制性股票后不得通过二级市场或其他方式进行转让的期限。

目前,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限制性股票自授予日起禁售期不得少于1年。

3、解锁期

在禁售期结束后,进入解锁期。

在解锁期内,如果公司业绩满足计划规定的条件,员工取得的限制性股票可以按计划分期解锁。

解锁后,员工的股票就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出售了。

4、惩罚性条款

一般,上市公司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都会规定一些惩罚性条款,分授予前和授予后。

如果当期员工考核不合格,不符合解禁条件,则当期可以解锁的股份就终止解锁,一般由上市公司根据当初计划中的惩罚性条件进行回购或注销。

当然,当期的惩罚不影响其他批次的限制性股票的解锁。

对于限制性股票的征税方法,我们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规定,被激励对象取得限制性股票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应为每一批次限制性股票解禁的日期。

也就是说,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日不征税。

只有在实际的解禁日才纳税。

比如说,某上市公司的高管2007年1月1日取得上市公司授予的10000股限制性股票,2009年3月1日,根据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该高管的2000股限制性股票符合解禁条件,给予解禁。

此时,该高管取得的限制性股票所得才产生纳税义务,且仅限于这2000股解禁股的纳税义务。

未解禁股票无须纳税,待以后实际解禁时才纳税。

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的规定,上市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计划时,应以被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境外为证券登记托管机构)进行股票登记日期的股票市价(指当日收盘价,下同)和本批次解禁股票当日市价(指当日收盘价,下同)的平均价格乘以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减去被激励对象本批次解禁股份数所对应的为获取限制性股票实际支付资金数额,其差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被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股票登记日股票市价+本批次解禁股票当日市价)÷2×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被激励对象实际支付的资金总额×(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被激励对象获取的限制性股票总份数)

我们要注意,国税函【2009】461号文对于限制性股票个人所得税征税政策规定中的一个很大亮点就是在确认被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所得时,综合考虑了他们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

下面,我们就来解释一下:

根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规定,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高级管理人员个人股权激励预期收益水平,应控制在其薪酬总水平(含预期的期权或股权收益)的30%以内。

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在制定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时,一般都会根据方案公布日股票收盘价或前20日交易日股票平均价格与授予价格之差,测算预期收益,从而决定授予高管的限制性股票股数,以符合上述30%的比例标准。

因此,根据股票登记日股票市价减去授予价格计算出来的收益是当期股权激励计划实行时,被激励对象的预期收益。

而实际解禁日股票的当日市价和授予价格价差则是他们的实际收益。

被激励对象最终的实际收益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其预期收益。

从平衡纳税人和国家税收利益角度来考虑,这里取了两个收益的一个平均值。

3、应纳税额的计算

对于限制性股票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根据财税【2005】35号文和国税函【2006】902号文的规定,和股票期权所得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基本是一致的。

这里,强调大家应关注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

计算公式中的“规定月份数”如何确定

“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长于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

限制性股票中的“规定月份数”的计算,应当按照如下方式确定起止日期:

起始日期应为限制性股票计划授予日期,截止日期应为员工对于的限制性股票实际解禁日。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股票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限制性股票从授予日到禁售期结束不得少于1年。

因此,在计算限制性股票所得时,“规定月份数”一般就是12个月。

第二:

一个纳税年度内多次取得解禁限制性股票如何计算

根据国税函【2009】461号文的规定:

个人在纳税年度内两次以上(含两次)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和限制性股票等所得,包括两次以上(含两次)取得同一种股权激励形式所得或者同时兼有不同股权激励形式所得的,上市公司应将其纳税年度内各次股权激励所得合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6]902号)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公式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

【注:

一个月内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收益,算做一次】

第三:

享受优惠计税方法的条件

这一点在国税函【2009】461号文以前的文件中都没有明确。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国税函【2009】461号文规定:

财税[2005]35号、国税函[2006]902号和财税[2009]5号以及本通知有关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包含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权),适用于上市公司(含所属分支机构)和上市公司控股企业的员工,其中上市公司占控股企业股份比例最低为30%(间接控股限于上市公司对二级子公司的持股)。

间接持股比例,按各层持股比例相乘计算,上市公司对一级子公司持股比例超过50%的,按100%计算。

这里,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上市公司的控股企业计算仅限于两层。

比如A公司为上市公司,其持有非上市公司B60%的股份,B持有非上市公司C51%的股份,C又持有非上市公司D40%的股份。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A直接控股B,间接控股C(间接控股比例为51%),同时还间接控股D(间接控股比例为40%)。

但是,根据规定,只有B公司和C公司员工取得的各种股权激励所得才可以享受优惠计税待遇。

而对于D公司,虽然也由上市公司间接控股,但由于他已属于上市公司三级控股公司,不符合条件。

第二,第一层的控股比例只要不低于30%即符合条件了。

但是,对于第二层间接控股的公司必须是子公司。

因此,如果仅从持股比例的角度考虑,只有在上市公司持有一级公司股份超过50%,且一级公司持有二级公司股份比例也超过50%的情况下,二级公司才符合时上市公司间接控股子公司的概念。

这两个条件有一个不符合,二级控股公司员工都不符合先手优惠计税方法的资格。

但是,在实践中母子关系的形成既可以通过股份控制方式,也可以通过订立某些特殊契约或协议而使某一公司处于另一公司的支配之下形成母公司、子公司的关系。

这里,有些纳税人就可能会问,如果A上市公司持有非上市公司B的股份只有40%,但该上市公司通过其他方式实际控制B公司,他们是实质意义上的母子关系,此时,B又持有非上市公司C100%的股份。

此时,C公司员工能否享受优惠计税待遇呢?

我们认为,从该文件对于间接持股比例计算的规定来看,目前税务机关对于母子关系的认定可能还是仅限于通过持股比例的计算来确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按持股比例计算,A上市公司只间接持有C公司40%的部分,不符合母子公司条件,C公司员工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但是,对于B公司员工,由于A公司持股比例虽然只有40%,但已经超过了文件规定的最低标准30%。

因此,B公司员工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对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股权激励所得,不适用本通知规定的优惠计税方法,直接计入个人当期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1.除本条第

(一)项规定之外的集团公司、非上市公司员工取得的股权激励所得;

  2.公司上市之前设立股权激励计划,待公司上市后取得的股权激励所得;

  3.上市公司未按照本通知第五条规定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备有关资料的。

限制性股票税务资料备案值得我们关注:

虽然在总局以前的文件中,都一直在强调一个问题,就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必须履行向税务机关的资料备案要求,但对于备案哪些资料以及不备案的处理措施一直都没有明确。

而国税函【2009】461号文全面明确了这一要求:

1、实施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计划的境内上市公司,应按照财税[2005]35号文件第五条第(三)项规定报送有关资料。

2、实施限制性股票计划的境内上市公司,应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境外为证券登记托管机构)进行股票登记、并经上市公司公示后15日内,将本公司限制性股票计划或实施方案、协议书、授权通知书、股票登记日期及当日收盘价、禁售期限和股权激励人员名单等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3、境外上市公司的境内机构,应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境外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中(外)文资料备案。

4、扣缴义务人和自行申报纳税的个人在代扣代缴税款或申报纳税时,应在税法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将个人接受或转让的股权以及认购的股票情况(包括种类、数量、施权价格、行权价格、市场价格、转让价格等)、股权激励人员名单、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等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对这些资料的内容,我们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但是,大家要注意国税函【2009】461号文对于资料备案中留下的一个杀手锏,就是上市公司未按照本通知第五条规定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备有关资料的,不适用通知规定的优惠计税方法。

这个对纳税人的利益影响就是巨大的了。

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以后股权激励方案的税务备案,将从税务机关强制变为纳税人积极主动了。

这一点,广大的纳税人需要特别的关注。

限制性股票所得能否享受分期纳税待遇:

我们知道,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0号)的规定:

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取得股票期权在行权时,纳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自其股票期权行权之日起,在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他股权激励方式参照本通知规定执行。

这里,肯定会有人文,对于取得限制性股票激励人员能否也享受自解禁之日起不超过6个月的分期纳税的待遇呢。

我们认为,对于限制性股票形式的股权激励是不可以的。

因为,对于股票期权激励方式,被激励对象行权后取得的股票可能存在一个限售期,因此,考虑到被激励对象可能无法通过变卖股票取得收入来纳税,我们给予了一个分期纳税的待遇。

但是,对于限制性股票激励,我们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实际解禁日。

既然解禁了,被激励对象就可以自由卖出股票取得所得了。

因此不会存在纳税上的困难。

同时综合考虑国税函【2009】461号文关于被激励对象为缴纳个人所得税款而出售股票,其出售价格与原计税价格不一致的,按原计税价格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和税额的规定,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限制性股票激励,被激励对象应在解禁当期纳税,不能享受按不超过6个月分期纳税的待遇。

案例分析:

A为上海证交所上市公司,2006年5月31日经股东大会通过一项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决定按每股5元的价格授予公司总经理王某20000股限制性股票,王经理支付了100000元。

2006年7月1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将这20000股股票登记在王某的股票账户名下。

当日,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15元/股。

根据计划规定,自授予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为禁售期。

禁售期后3年内为解锁期,分三批解禁。

第一批为2008年1月1日,解禁33%,第二批为2008年12月31日,解禁33%,最后一批于2009年12月31日,解禁最后的34%。

2008年1月1日,经考核符合解禁条件,公司对王经理6600股股票实行解禁。

当日,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为25元/股。

2008年12月31日,符合解禁条件后,又解禁6600股。

当日,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为19元/股。

2009年12月31日,经考核不符合解禁条件,公司注销其剩余的6800股未解禁股票,返还其购股款34000元。

该公司已按规定将相关资料报税务机关备案,并依法履行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

解答:

限制性股票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实际解禁日。

2008年1月1日

应纳税所得额=(15+25)÷2×6600-10000×6600/20000=99000

应纳税额=(99000÷12×20%-375)×12=15300

【注:

由于授予日至实际解禁日根据规定至少在一年,因此,规定月份数直接就取12个月】

2008年12月31日

应纳税所得额=(15+19)÷2×6600-10000×6600/20000=79200

由于该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此取得限制性股票所得,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6]902号)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公式规定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

由于规定的月份数肯定是大于12,因此对于限制性股票,我们就无需按“规定月份数=∑各次或各项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与该次或该项所得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的乘积/∑各次或各项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这个公式计算了,直接就取12.

根据第七条规定:

应纳税款=(本纳税年度内取得的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累计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本纳税年度内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累计已纳税款

因此,2008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应扣缴该经理的个人所得税应按如下方式计算:

应纳税额=[(99000+79200)÷12×20%-375]×12-15300=15840

2009年12月31日,由于考核不符合条件,该经理取得的限制性股票不予解禁,公司全部注销后返还购股款,被激励对象实际没有取得所得,因此不产生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

 

限售股转让应纳税所得额如何计算

对于限售股各种转让情形下,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70号)文件给予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限售股转让所得,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属于财产转让所得。

对于财产转让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计算,除了费用外,核心就在于收入和成本的确定。

因为财产转让的费用一般是比较明确的。

比如财税[2010]70号文件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在扣缴税款时,佣金支出统一按照证券主管部门规定的行业最高佣金费率计算。

  财税[2010]70号文件明确了个人限售股转让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基本原则,即个人转让第一条规定的限售股,限售股所对应的公司在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前上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67号)第五条第

(一)项规定执行;在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后上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按照财税[2009]167号文件第五条第

(二)项规定执行。

  基本原则确定后,对于限售股转让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就在于转让收入和转让成本的确定。

  一、收入如何确认

  1.个人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或大宗交易系统转让限售股,由于是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转让的,价格一般都是公开、透明的。

因此,财税[2010]70号文件规定这种情形的转让收入直接按转让当日该股份实际转让价格计算。

  2.个人用限售股认购或申购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份额进行的限售股转让,对于通过认购ETF份额方式转让限售股的,以股份过户日的前一交易日该股份收盘价计算,通过申购ETF份额方式转让限售股的,以申购日的前一交易日该股份收盘价计算。

(ETF基金募集期内,个人通过限售股换购基金份额为认购。

ETF基金成立后,个人通过限售股换购基金份额为申购)

  3.个人用限售股接受要约收购,以要约收购的价格计算作为限售股转让收入。

  4.个人行使现金选择权将限售股转让给提供现金选择权的第三方,转让收入直接以实际行权价格计算。

  5.个人协议转让限售股,与以上形式相比,限售股的协议转让的公开、透明度较小,容易发生因关联交易而避税的情况。

因此,财税[2010]70号文件规定,协议转让一般是按实际转让价格作为转让收入,但是,如果转让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依据协议签订日的前一交易日该股收盘价或其它合理方式核定其转让收入。

  6.个人持有的限售股被司法扣划,转让收入以司法执行日的前一交易日该股收盘价计算。

  7.个人因依法继承或家庭财产分割让渡限售股所有权,转让收入以转让方取得该股时支付的成本计算。

  8.个人用限售股偿还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由大股东代其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转让收入以转让方取得该股时支付的成本计算。

  二、限售股成本的确定方法

  个人转让因协议受让、司法扣划等情形取得未解禁限售股的,成本按照主管税务机关认可的协议受让价格、司法扣划价格核定,无法提供相关资料的,按照财税[2009]167号文件第五条第

(一)项规定执行;个人转让因依法继承或家庭财产依法分割取得的限售股的,按财税[2009]167号文件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成本按照该限售股前一持有人取得该股时实际成本及税费计算。

  这里要注意,在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后,按照财税[2010]70号文件第三条规定确定的限售股转让的收入将被会被植入证券系统作为受让方持有限售的成本。

  三、转、送、缩股方式下的成本确认

  在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后形成的限售股,自股票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间发生送、转、缩股的,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应依据送、转、缩股比例对限售股成本原值进行调整;而对于其他权益分派的情形(如现金分红、配股等),不对限售股的成本原值进行调整。

  首先,限售股现金分红不影响限售股的成本。

同时,应持有限售股或获得的配股,配股取得股票的成本直接按配股价格计算限售股成本的计算。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每种情况下,如果进行限售股成本的调整。

  1.送股

  上市公司只有有了利润了,才能送股。

因此,上市公司可以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送股。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89号)的规定,股份制企业在分配股息、红利时,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应得的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为收入额,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这就是说,个人因限售股取得的上市公司送股,应按红股的票面金额为收入额50%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0%征收个人所得税。

上市公司股票的票面金额一般为1元1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上市公司紫金矿业股票的每股面值就是0.1元。

这样因限售股在解禁日前孳生的送股,每股成本按股票票面金额确定。

  案例

  某个人初始投入100万元,拥有了10万股限售股,每股成本10元。

在解禁日前,公司用未分配利润10送10,个人拥有了20万股。

此时,这10万股的成本为10万元(假设股票票面金额为1元)。

这样,这20万股属于征税范围的限售股的每股成本为5.5元/股(100+10)/20。

  2.转股

  除了用未分配利润送股外,上市公司也可以用资本公积中的股本溢价转股。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这样,个人取得的这部分转股的成本就按0计算。

  案例

  某个人初始投入100万元,拥有了10万股限售股,每股成本10元。

在解禁日前,公司用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0转10,个人拥有了20万股。

此时,这10万股的成本为0.这样,这20万股属于征税范围的限售股的每股成本为5元/股(100/20)。

  虽然《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可以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但是,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只能用资本公积中的股本溢价部分转增股本。

其他资本公积一般是不能用于转增股本的。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结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原城市信用社在转制为城市合作银行过程中个人股增值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1998]第289号)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中所表述的“资本公积金”是指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收入所形成的资本公积金。

将此转增股本由个人取得的数额,不作为应税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而与此不相符合的其他资本公积金分配个人所得部分,应当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于这个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10]54号)第二条第二款中给予了明确,对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的,要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依据现行政策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我们确实发现了有部分上市公司用其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这里要注意,个人取得上市公司用其他资本公积转让股本取得的股份,应比照红股征收个人所得税。

  案例

  某个人初始投入100万元,拥有了10万股限售股,每股成本10元。

在解禁日前,公司用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主要是资本评估增值形成的资本公积)10转10,个人拥有了20万股。

此时,这10万股转股的成本为10万元(假设股票票面金额为1元)。

这样,这20万股属于征税范围的限售股的每股成本为5.5元/股(100+10)/20.

  3.缩股

  比如上市公司吉林敖东股改方案中,公司全体非流通股股东以其持有的非流通股份按照1:

0.6074的缩股比例进行缩股,从而获得所持股份的流通权。

  案例

  假设某个人初始投入100万元,拥有了吉林敖东10万股限售股,每股成本10元。

在缩股后,作为非流通股股东实际拥有的股份为60740股,则每股成本为16.46元/每股(1000000/60740)。

  最后,财税[2010]70号文件对于因个人持有限售股中存在部分限售股成本原值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计算全部限售股成本原值的,规定了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一律以实际转让收入的15%作为限售股成本原值和合理税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