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897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x

新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沃克环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举例说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沃克环流

1.含义:

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接近东西向的①热力环流。

2.成因及意义:

沃克环流的②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⑥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

(1)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⑦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水温度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⑧减少,旱灾严重。

(3)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3.成因

⑨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时,南美洲西岸的⑩寒流被⑪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1.含义: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异常⑫降低的现象。

2.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⑬增大,沃克环流⑭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3.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联性:

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⑮之后。

4.减轻和预防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带来危害的途径

(1)加强对二者的⑯监测与预报。

(2)加强⑰地区与国际间的合作。

(3)研究并预测其影响。

思维活动

1.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受灾严重的有哪些地区?

答案 受灾最重的地区就是太平洋和环太平洋地区,由于太平洋东南信风的消失和西太平洋热水东流,使得太平洋西部地区变得不仅风平浪静,而且炎热、干旱,草木枯萎,易发生火灾。

此外,受厄尔尼诺影响的另一个地区是南美大陆的中纬和低纬地区,因沃克环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减弱或消失,甚至带来上升气流,给这里带来狂风暴雨。

2.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地区,分别会引发水灾还是旱灾?

为什么?

答案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出现旱灾加剧,主要受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而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会引发洪涝灾害,主要受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而成。

3.拉尼娜现象对我囯天气有何影响?

答案 

(1)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高。

(2)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低。

(3)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气压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4)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流”温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风发生的次数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相应增多,台风的移动范围向西增加。

探究点一 沃克环流

探究活动

 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上画出箭头,形成完整的热力环流。

(2)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分别是湿润还是干旱?

为什么?

(3)该环流减弱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4)请分析赤道附近大西洋东西两岸能形成沃克环流吗?

答案 

(1)标注略。

(顺时针方向)

(2)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因盛行下沉气流而以干旱气候为主;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的气候以湿润为主,主要是受上升气流的影响。

(3)厄尔尼诺

(4)由于赤道附近的大西洋海域同样受信风带的影响,大洋东岸海水也会上涌,加上寒流的影响,海水温度要低于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因此在该纬度的大西洋东西两岸海洋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有差异,大洋西岸近海面大气的温度高于同纬度的大洋东岸近海面的大气温度,因此同样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即同样存在“沃克环流”,只不过要比太平洋中的沃克环流微弱。

反思归纳

 沃克环流的形成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

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同时,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寒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低。

在西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

这样,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

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迁移应用1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若某些年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

读下面“沃克环流示意图”,回答

(1)~(3)题。

(1)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2)正常年份,甲海域沿岸(  )

A.温和少雨B.炎热多雨

C.寒冷干燥D.火警级别提高

(3)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南方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

(1)题,沃克环流实际上就是赤道太平洋海区的一个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在该热力环流中,甲地为低压,乙地为高压,故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甲地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故正确答案为C。

(2)题,正常年份,甲处盛行上升气流,炎热多雨。

第(3)题,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探究点二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探究活动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处为“5℃”,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M处海面水温为5℃

B.M处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5℃

C.M处海面水温比海底高5℃

D.M处海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5℃

(2)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现象。

(3)下图中,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海水运动图是________图。

厄尔尼诺对南美西岸降水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图中首先在甲、乙旁边正确标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名称,然后画出高空与低空的气流运动方向的箭头,完成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图。

(5)图中有一世界著名渔场,说明其名称、形成原因及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受到的影响。

答案 

(1)D 

(2)拉尼娜

(3)甲 降水增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4)甲:

厄尔尼诺,气流运动方向为逆时针;乙:

拉尼娜,气流运动方向为顺时针。

(5)秘鲁渔场。

 秘鲁沿岸上升流将海水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类带来丰富饵料,形成著名渔场。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表层海水增温,上升流减弱,鱼类缺乏饵料,导致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反思归纳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

增强

减弱或消失

东南信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南赤道暖流

赤道逆流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太平洋

水温

东岸

降低

升高

西岸

升高

降低

太平洋两

岸气候

东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西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迁移应用2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指出,太平洋温度在前几周里愈发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

据此回答

(1)~

(2)题。

(1)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说明(  )

A.沃克环流即将形成

B.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形成

C.拉尼娜现象即将形成

D.沃克环流已经削弱

(2)受“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的影响(  )

A.秘鲁西海岸出现暴雨的几率增加

B.秘鲁渔场减产几率增加

C.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增加

D.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减少

答案 

(1)C 

(2)C

解析 第

(1)题,太平洋温度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均说明沃克环流增强,受沃克环流增强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即将形成。

(2)题,受其影响,澳大利亚东海岸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渔业产量增多

C.印尼境内热带雨林易发生大火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答案 C

解析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会造成以下影响:

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多,有的地区可能导致洪水泛滥;温暖的海水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等地出现严重的旱灾。

2.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往往(  )

A.盛行上升气流B.干燥少雨

C.海水温度升高D.多雨

答案 B

解析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加剧,干燥少雨。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无关

B.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渔业遭受严重损失

C.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秘鲁发生旱灾,印度、澳大利亚发生水灾

D.2011年春季我国北方连续多次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根据科学家研究,与拉尼娜现象有密切联系

答案 B

解析 厄尔尼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引发旱灾。

4.目前人类为减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人工降雨 ②监测和预报 ③国际合作

④控制和疏导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加强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监测和预报、加强地区与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并预测其影响,是人类当前为减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主要措施。

5.下图为“正常年份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和“厄尔尼诺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两图中的大气环流(用箭头在线段上标出)。

(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______,海面水温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的洋流类型与成因:

类型__________________,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厄尔尼诺年,秘鲁西岸海域受____________(洋流)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______________,可能盛行________气流,出现________________等异常天气。

(5)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见下图

(2)较多 较高 盛行上升气流 (3)上升补偿流 近海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向西运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充形成补偿流 (4)赤道逆流 升高 上升 多降水 (5)秘鲁西海岸上升流受抑制,鱼的饵料减少,鱼类减少。

解析 该题以太平洋部分海区的两幅水温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题,热力环流可根据海平面气温高低绘制,气温高的海域上空气流上升,近海面形成低压;气温低的海域上空气流下沉,近海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题和第(3)题,从等温线分布图可知温度高海面蒸发旺盛,气流以上升为主,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150°E附近)受上升气流影响,降水多,南美洲西岸(80°W附近)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干旱。

第(4)题和第(5)题,厄尔尼诺年,赤道逆流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温暖的海水“杀死”了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还使南太平洋两岸大气环流发生变化,导致澳大利亚、印尼等地出现严重旱灾,秘鲁沿海洪水泛滥。

[基础过关]

读下图,完成1~4题。

1.下列海域中水温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图中①④之间海面大气运动的方向是(  )

A.东→西B.西→东

C.南→北D.北→南

3.①~④海区中,多暴雨天气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正常年份,④海域沿岸(  )

A.干旱少雨B.炎热多雨

C.寒冷干燥D.盛行下沉气流

答案 1.D 2.A 3.D 4.B

解析 该题组以赤道太平洋附近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沃克环流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1题,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越多。

第2题,海区①的温度低于海区④,受其影响,海区①附近海面气压高于海区④,故大气运动方向为由东向西。

第3题,海水温度高的海区气流上升,多对流活动。

第4题,④处盛行上升气流,炎热多雨。

新华社日内瓦2014年4月15日电,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15日发布新闻公报称,鉴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据此回答5~6题。

5.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会发生(  )

A.水灾B.旱灾C.火灾D.蝗灾

6.许多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是由于(  )

A.东北信风的减弱B.东南信风的减弱

C.东北信风的增强D.东南信风的增强

答案 5.A 6.B

解析 拉尼娜现象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降水增加。

每隔几年东南信风会突然减弱,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此回答7~8题。

7.在下列世界著名渔场中,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域的是(  )

A.纽芬兰渔场B.北海道渔场

C.秘鲁渔场D.北海渔场

8.当“拉尼娜”发生时,往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多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该海域位于西北大西洋纽芬兰岛附近,为纽芬兰渔场。

第8题,“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热带太平洋东部不是暴雨频繁,而是易出现旱灾;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东南亚地区因上升流增强而降水增加。

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是太平洋海域海水、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图乙气压中心的气压变化密切相关。

据图填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完成厄尔尼诺成因及其对秘鲁沿海地区影响的说明。

1月份,图示低压中心气压值变大,高压中心气压值变小→东南信风风力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变弱,赤道逆流变________→秘鲁近海海域出现向南流动的________(冷暖性质)洋流,即厄尔尼诺→秘鲁沿海地区可能出现________等自然灾害。

(2)正常年份,A地降水丰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厄尔尼诺年时,A地沿岸国家会久旱无雨,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强 暖性 洪涝

(2)①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②大陆沿岸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沃克环流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从而易发森林火灾

解析 由于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改变南太平洋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分布状况,从而形成南太平洋两岸的多雨地带和干旱地带的异常。

如秘鲁沿海由原来的年降水量约为25毫米~125毫米变为高达360毫米,出现洪水泛滥;而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由原来的多雨变为少雨,出现旱灾。

[能力提升]

下图表示某海域水温与正常年份相比较的状况。

读图回答10~13题。

10.关于图示海域水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水温可知该海域位于高纬度地区

B.该海域水温比正常年份水温偏高

C.南极臭氧空洞在扩大,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D.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答案 B

解析 从图示可知此海域位于低纬度,海域水温比正常年份偏高。

11.该海域水温分布状况(  )

A.是大气逆辐射增强造成的

B.导致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

C.导致该海域热量收支失衡

D.可扰乱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

答案 D

解析 该海域水温异常偏高,会扰乱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

12.受图示海域水温影响(  )

A.马来群岛出现持续多雨天气

B.智利北部出现台风活动

C.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

D.秘鲁渔场产量大幅增长

答案 C

解析 受此地水温比正常年份偏高的影响,马来群岛出现长时间干旱;智利和秘鲁则出现洪灾;由于水温升高,秘鲁渔场的渔业产量会下降。

13.图中甲处海域水温(  )

A.低于-2℃

B.高于-2℃

C.比多年平均值低2℃以上

D.无法判断

答案 C

解析 甲处在-2℃等值线以内,比多年平均气温低2℃以上。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拉尼娜现象示意图与拉尼娜现象影响图(丙)。

(1)上图中,甲为________现象示意图,乙为________现象示意图。

(2)请在图中字母A、B、C、D处添加箭头,表示气流可能的垂直运动状况。

(3)丙图中,数字符号的正确含义分别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填字母代号)

A.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水温下降

B.菲律宾东部形成的热带气旋数量增加

C.热带气旋形成及位置西移

D.热带气旋移向我国东海

答案 

(1)厄尔尼诺 拉尼娜

(2)A-箭头向下 B-箭头向上 C-箭头向上 D-箭头向下。

 (3)A C B D

解析 第

(1)题,根据东风的强弱可以判断。

(2)题,水温升高,该地区的气流就上升,反之则下降。

第(3)题,根据台风的形成及影响可以判断。

[案例探究]

16.读“拉尼娜现象与天气异常图”(北半球冬季),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推测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原因。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地区降水偏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温偏冷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

(3)收集资料,为组织一场“拉尼娜现象的利与弊”的辩论写一份辩论提纲。

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南信风过于强盛,向西运动的海水增加,秘鲁寒流过于强盛,冷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2)西太平洋、亚马孙平原及附近海域 秘鲁西北部及其附近海域、太平洋中部 规律:

赤道附近的大洋西岸降水偏多,赤道附近的大洋东岸和太平洋中部气温偏冷。

(3)略。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并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现象;降水偏多的地区也就是偏湿的地区,气温偏冷则要受洋流、天气等要素的影响。

分析拉尼娜现象的利与弊一般从工业、农业、生活、物种或群落等生态问题角度分析。

答案不唯一,关键让学生养成综合评价某项地理事象的习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展示思维过程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