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12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docx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

【篇一: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

司马光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

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

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

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

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

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

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

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

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

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分享

【篇二:

历史小故事100左右人物】

81、腹朜大义灭亲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

秦国的惠王(对他)说:

“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

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

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

”腹朜(月改黄)回答道:

“墨家的法律说:

‘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

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

”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

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原文:

墨子有巨子腹朜,居秦,其子杀人。

秦惠王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朜对曰:

“墨者之法曰: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82、闵仲叔辞侯霸

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

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豆子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

建武年中,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

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谈及治国正事,只是嘘寒问暖罢了。

仲叔遗憾地说:

“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有了兴奋也没了恐惧。

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

既然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这是对人认识不清。

”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原文:

太原闵仲叔者,世称节士,虽周党之洁清,自以弗及也。

党见其含菽饮水,遗以生蒜,受而不食。

建武中,应司徒侯霸之辟。

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劳苦而已。

仲叔恨曰:

“始蒙嘉命,且喜且惧;今见明公,喜惧皆去。

以仲叔为不足问邪,不当辟也。

辟而不问,是失人也。

”遂辞出,投劾而去。

83、杨震论四知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呢?

”王密说:

“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

“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原文:

(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84、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

“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

”祁黄羊答道:

“解狐适合(补这个缺)。

”平公说:

“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

“好!

”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

”(祁黄羊)答道:

“祁午合适。

”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平公(又称赞)说:

“好!

”,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祁黄羊的话,真好啊!

(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原文:

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85、宋濂不隐真情

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皇帝派人进行秘密的监视。

第二天,皇帝问:

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

吃了什么食物?

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

好啊,你没有欺骗我。

皇帝曾经私下召见大臣们,向他们询问朝廷的官员谁好谁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来回答。

他说:

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

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

“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

“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86、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

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

“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

这一定行贿得来的美誉。

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

”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

“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

”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

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

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

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

一会儿,又命令给他马吃草,给他仆人吃饭。

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

“你为什么前边那么傲慢而后又那么谦恭?

”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

“去,到学堂休息去。

”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

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原文:

裴佶常话:

少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

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

“崔昭何人,众口称美。

此必行贿者也。

如此安得不乱!

”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

姑夫怒呵阍者,将鞭之。

良久,束带强出。

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

姑曰:

“前何倨而后何恭也?

”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

“且憩学院中。

”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好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贪利小人)

87、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或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

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

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原文: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这样的人怎么就被“高明”的皇上任命为宰相?

88、秦桧专横跋扈

秦桧到了后来权势更加厉害,平时都有几个军士,穿着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门口,走过路过的人稍微朝门里看几眼,就会受到训斥。

曾经生病告假一二天不上朝,另一个执政大臣独自在朝堂上应答皇上,这位大臣不敢说他什么,只是一直在皇上面前极力赞颂他。

第二天秦桧来早朝,突然问这位大臣:

“听说你昨天在皇上面前说了很久?

”执政大臣害怕地说:

“我只是赞颂您的功德举世无双,讲完了就退下来了,实在没讲别的。

”秦桧嬉笑着说:

“太感谢了!

”原来已经唆使官员上奏,这位执政大臣刚回到家里,内阁弹劾他的副本已经送到他的家里。

秦桧的狠毒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原文:

秦丞相,晚岁权尤重。

常有数卒,皂衣持梃,立府门外,行路过者,稍顾謦咳,皆呵止之。

尝病告一二日,执政独对,既不敢它语,惟盛推秦公勋业而已。

明日入堂,忽问曰:

“闻昨日奏事甚久?

”执政惶恐曰:

“某惟诵太师先生勋德旷世所无,语终即退,实无他言。

”秦公嘻笑曰:

“甚荷!

”盖已嗾言事官上章,执政甫归,阁子弹章副本已至矣。

其忮刻如此。

(还是皇上无能啊)

89、治国必先富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这样说?

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90、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对侍臣说:

“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91、陆贽论审察群情

德宗向陆贽询问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

陆贽认为,往日导致变乱,是由于上下之情不相通。

劝说德宗接触下情,听从谏诤。

于是他进上章疏,大略是说:

“我认为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在于详细察明众人的心志,如果是众人非常喜欢的,那么陛下先去施行它;如果是众人非常憎恶的,那么陛下先去除掉它。

陛下所喜欢和憎恶的与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归向陛下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是没有的。

一般说来,治与乱的根本,与人心密切相关,何况正当变故发生、人心动摇时,处于危险疑虑、人心向背的关头!

人心归向,就会万事振兴;人心离异,就会万事倾危。

陛下怎么能不审察众人的心志,与他们同好同恶,使民众向往归附,以安定国家呢!

这一点就是当前所最为急切的啊。

原文:

(唐)德宗问陆贽以当今切务。

贽以乡日致乱,由上下之情不通,劝上接下从谏,乃上疏,其略曰:

“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

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未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在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

此诚当今之所急也。

92、齐威王行赏罚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

“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

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

”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

“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

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

”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

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原文: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

“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

“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高举双手赞颂齐王威王的作为!

93、治国不私故人

濮州的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除职任,自己说曾经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

皇上可怜他,想让他重新归来担任(职务)。

魏徽规劝说:

“秦王身边宫内宫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赖亲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

”皇上开心的接纳了他,对相寿说:

“我今天总秦王,是一府的王,现在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不能够独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坚持的是对的,我怎敢违背!

”皇上赐他帛之后打发他走,相寿流着眼泪而去。

原文: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

“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

“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

”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94、孟子对滕文公

滕文公问道:

“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

“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

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原文:

滕文公问曰: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

事楚乎?

”孟子对曰: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

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95、晏子论“社鼠”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

“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

”景公问:

“说的是什么意思?

”晏子答道:

“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

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

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

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

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

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这就是国家的社鼠啊。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

“国何患?

”晏子对曰:

“患夫社鼠。

”公曰:

“何谓也?

”对曰:

“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

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

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96、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唐太宗在翠微殿,问侍臣:

“自古以来的帝王,虽平定中原华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数民族臣服。

我才能不超过古代帝王,而成绩比他们大,不知什么原故。

请你们坦率说说。

”群臣都说:

“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其他万事万物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唐太宗说:

“不能这么讲。

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劳,不过做到五条罢了:

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胜过自己的人,我见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

二是每人的行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弃其短取其长。

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怀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渊之中。

而我见贤才,则尊敬他;见表现不好的人,则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

使贤与不贤的人都各得其所。

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别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打击,没有那个朝代不这样。

而我即位以来,直言者比比皆是,没有一人因此而免职。

五是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

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原文: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

”群臣皆称:

“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

”上曰:

“不然。

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顾谓褚遂良曰:

“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

”对曰:

“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97、用心不倦

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司空(官职)裴寂说:

“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

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

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98、魏徵论隋炀帝

戌子这一日,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

“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

”大臣魏征答道:

“百姓的君主虽然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

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

隋炀帝这个人,却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

他没有自知之明,结果遭到覆亡的下场。

”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

“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

原文:

戊子,上谓侍臣曰:

“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魏征对曰: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99、创业与守成

太宗问身边大臣:

“创业与守成哪个难?

”房玄龄:

“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

”魏徵说:

“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

”太宗说:

“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

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玄龄等人行礼道:

“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原文:

上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

“陛下及此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