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1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房檩(lǐn) 接榫(sǔn)

墁地(màn)斗拱(ɡǒnɡ)

B.戗兽(qiànɡ)水榭(xiè)

柁墩(tuó)蚂蚱(màzhɑ)

C.蒙骗(mēnɡ)提防(dī)

唱和(hè)穹隆(qiónɡ)

D.缅甸(miǎn)潜力(qián)

纯粹(cuì)脊背(jí)

解析:

 “脊”读jǐ。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临摹 一筹莫展 大张旗鼓 舍近求远

B.窜改 反唇相讥 若既若离 琼楼玉宇

C.厮杀 惝恍迷离 鉴往知来 穷源竟委

D.羁绊 理曲词穷 年高德劭 反复无常

解析:

B.若即若离;C.穷原竟委;D.理屈词穷。

答案:

 A

3.在下段文字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虚词。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  )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  )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  )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答案:

 除掉 甚至 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建筑体系。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解析:

 A.“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此处使用对象错。

B.“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

C.“无与伦比”,伦比,类比。

没有能够比得上的。

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且用“无与伦比”也与事实不符,故错。

D.“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B.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C.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

1915年至1923年,梁思成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

D.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使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解析:

B.“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句缺介词“对”;C.“约”与“多”语意重复;D.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者“使”。

答案:

 A

6.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正确的是(  )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②这是为什么?

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A.①②④③⑤      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③①④

解析:

 按照“建筑一般对称——特殊的建筑不对称——探究原因——自然成趣的需要”的逻辑顺序排列。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

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

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

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

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

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

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

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

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

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

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

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

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7.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解析:

 D项是对“油饰”作用的表述,而非对“斗拱”作用的表述。

答案:

 D

8.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解析:

 A.无中生有。

文中对应信息是“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答案:

 A

9.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解析:

 A.与在原文的对应信息“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或若干相连的院落”意思不吻合。

B.无中生有,原文对应信息为“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

C.主观臆断,原文对应信息为“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答案:

 D

10.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法”,文中将建筑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比作“文法”;其次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第四段中“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然后列举了四种“做法”,但对“石作做法”和“小木作做法”没在文中进行阐述;之前和之后的“斗拱”“空间的处理”部分虽做了阐述,但没总结出名称。

答题时,需要按第四段所列名称的形式自己归纳总结。

答案:

 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

(答出任意3个即可)

三、探究应用

11.仿写句子,另选事物写一句话。

示例: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桥,是水上交通建筑中一朵清雅幽静的奇葩,一条往来人心的路。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

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

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

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

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

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

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

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1)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建筑格局),是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有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2)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地开发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1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每空不超过5个字)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

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文段中的信息进行筛选,选出主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

所给材料是总分结构的说明性语段,考生需要先整体感知材料,把握说明的中心和特点,筛选出被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然后用符合字数要求的最精确的语言填空。

从题干中看,①处于一个总括句的位置,在语段的前面,可从语段第一句“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压缩为“以人为本”。

后面的语句用两个分号隔开,说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可压缩为“生态和谐”;第二层意思从“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可压缩为“空间舒适”;第三层意思从“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可压缩为“生活节能”。

答案:

 ①以人为本 ②生态和谐 ③空间舒适 ④生活节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阈值(yù) 模型(mó)

鳟鱼(zūn)拱券(xuàn)

B.穹顶(qiónɡ)苜蓿(mù)

岛屿(yǔ)蚁冢(zhǒnɡ)

C.迄今(qì)黏菌(nián)

蜂窠(kē)毛茸茸(rónɡ)

D.毗邻(pì)贮存(zhù)

触角(jiǎo)鲱鱼(fēi)

解析:

 “毗”读pí。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巢穴 乱窜 天衣无缝 青天白日

B.描绘 协调 魔魔道道 庞然大物

C.锯齿 微簿 苦口婆心 雄心勃勃

D.纤维 筹划 公布于世 瞎猫撞着死老鼠

解析:

 微薄。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B.“皇家圣骑士”劳尔带球突入禁区,只见他左冲右突,如白驹过隙,左脚猛一起射,球应声入网。

C.江河解冻,春意阑珊,熬过一冬的人们惊喜地注视着大地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黄莺的鸣唱尤其让他们心醉。

D.高考复习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那种在细节上纠缠不休的目无全牛的学法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解析:

B.“白驹过隙”指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C.“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阑珊,指将尽、衰落。

D.“目无全牛”指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建设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能够明显改善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登陆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尤其对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能进行有效监测。

C.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出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

 A.主语应为“医学家们”,而不是“海滨木板路”,应在“海滨木板路”之后加“上”,形成状语;B.动宾搭配不当,把“改善”改为“提高”;D.去掉“了”字。

答案:

 C

5.下面的语句已被打乱,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群居性昆虫就是这样。

②还有些动物只是在走过时彼此点点头,连直呼其名的关系也没有。

③有些种类,其成员彼此联系在一起,互相依赖,就像一个组织内接合松散的一些细胞。

④有的种类,群居性不这么严格,其成员一起建立家庭,集合资金,结成团体成群出游,分享食物,但任何个体离群独居都能存活下来。

⑤还有一些种类,之所以也算群居性动物,只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趣味相合,时时到一起聚会,利用社交聚会来进行进食和繁殖等特别活动。

⑥并不是所有群居性动物都具有同样程度的社会性。

⑦它们一生中都在集群中行动和生存;一个蜂窠就是一个球形的动物。

A.①②③④⑤⑦⑥    B.③⑦①④⑤⑥②

C.⑥③①⑦④⑤②D.⑥②③④⑤⑦①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排列这类语句,首先要找出其中的中心句,然后再找出表示语句前后关系的关联性词语,进而理清其中的关系。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

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乐器。

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

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

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钅虑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摩擦就发出声音。

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

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

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

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

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

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

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

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

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

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

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

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

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

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

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

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雄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

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

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

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

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

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

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

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

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亲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

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

(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

)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

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

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 ①螽斯:

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

②若虫:

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

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钅虑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摩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亲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答案:

 AD

7.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阶段:

卵孵化成若虫。

第二阶段:

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

第三阶段:

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

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8.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