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19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7—2018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孔子》是彭富春教授继《论老子》《论国学》之后又一部探讨和研究中国先秦思想的学术专著。

全书既有译解,又有论述。

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作者上下求索、左右探源,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精义要旨。

当然,这不是一般化的译读和阐释,而是富有新意地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并且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基于《论语》文本,作者对其进行了忠实的现代汉语翻译,为了使语言表述更加完美畅达,作者还试图弥补了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

作者还对《论语》篇章进行了全面分析,精邃深微,要而不繁,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

如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一般把“束脩”释为“十条干肉”。

而彭富春的看法是:

“此为束带修饰,喻十五岁的成人。

”故他把此句译为:

“凡十五岁以上自行束带修饰的人,我未尝不教诲的。

”其根据是:

“孔子所教并非小学(发蒙之学),而是大学(成人之学),大学的根本是学道。

”这是颇有道理的,大学旨在培养高级人才,不然孔门三千弟子中何来七十二贤人?

还有,作者的解析不仅在理论底蕴上有深层的开掘,而且在行文运笔上也彰显了个性风采。

他的语言凝练、精粹,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不少句子写得很美,像箴言,像诗篇,耐人咀嚼和寻味。

如“逝者。

流逝就是时间。

它不仅是过去,而且是包括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整体。

流逝不仅是消逝,而且是生成,是生生不息。

天地人的本性就是这种永远的生成。

天旋地转,日出日落,月明月暗,春去秋来,暑尽冬临。

”姑举一例,窥豹一斑。

《论语》全册的第一个字,即“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充满了原发的思想含义。

所学者何?

道也。

它是人生命的根本规定,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在解读《论语》的基础上,彭富春抓住了孔子思想的这个核心主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他指明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

孔子下学万事万物的知识,上达到那唯一的道本身。

他一方面将形而下的问题上达为形而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形而上的问题化为形而下的问题,彭富春特别强调这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之处。

在书中,彭富春提出了一些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如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育人应当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体两翼。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释,彭富春指出,人应当唤醒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走向精神、心灵的自由和高蹈。

这本书的卷终语是:

“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这是一位学者诚挚的心声。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1月08日10版,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富春对中国先秦时期的道家、儒家等都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在写了《论老子》

《论国学》之后,又写了《论孔子》。

B.彭富春的研究,不仅关注《论语》的字、词、句、篇章结构等,而且能够透过局部与

整体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核心思想。

C.彭富春不仅自己追求语言表述的完美畅达,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还试图帮助他

人修改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

D.彭富春不仅在微观上对《论语》各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能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论

语》,指出各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作者引述彭教授对“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的“束脩”的解释,是为

了论证“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这一论点。

B.为了使自己关于彭教授的著作的语言特色的观点有据可依,作者引述《论孔子》一书中“逝者。

流逝就是时间。

它不仅是过去,而且……”这段深刻而富有文采的文字。

C.作者指出彭富春“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育人应当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体两翼”这个事实,其论述的目的是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

D.“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是彭富春抓住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并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富春的《论孔子》一书的基本特点是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B.孔子所教的是大学,他把人格修养的培养作为办学的宗旨,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因此,培养出了七十二贤。

C.“学而时习之”的“学”字十分重要,而“道”则是“学”的对象与内容,它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D.“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这句卷终语表明,彭富春研究孔子是立足于当下社会生活而不仅仅在于对学术的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

曰:

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

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

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①喑②聋瞽③,暴为桀纣,不加失也。

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

……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

(摘编自《墨子.尚贤下》)

【注】①躄(bì),跛足;②喑(yīn),哑巴;③瞽(gǔ),瞎子。

4.下列对划线句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译文:

如果没有知识,让他们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混乱,是可以预知的。

B.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

译文:

然而你为什么能够得到富裕尊贵,避免贫贱呢?

C.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

译文:

王公大人的骨肉亲人、无故富贵、面目美好的人,这不是可以学习就能达到的。

D.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

译文:

所以,奖赏的不是贤才,惩罚的不是暴徒。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2分)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

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①。

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

“某事岂便于国乎?

某事岂便于民乎?

”朴曰:

“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罐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

“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

“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

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②,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

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

蔡京将强致之,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

“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

”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

“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

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①推鞫:

审问,审讯。

②立额买扑:

缴纳额定的赋税,租赁土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赦,注汀州司户会:

适逢。

B.失今不治治:

矫正。

C.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嗾:

唆使。

D.朴至,请罢之罢:

罢免。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

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B.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

/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C.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

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D.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

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用一

个年号,如元狩、绍圣、永乐、乾隆等。

B.教授两字源自“传教授业”,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宋代以后指掌管学校课试的学官。

C.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唐朝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算学、书学,各学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

D.中书令在汉朝开始设置,郎称之为中书郎;魏由通事郎改置,晋朝加“侍”,正式称

为中书侍郎,东晋又曾一度改为通事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直言。

因进言不应当将隆祐太后废置于瑶华宫这件事,而遭受审

讯,他还奉劝翰林承旨范纯礼要敢于直言,知无不言。

B.李朴指陈时弊,认为不可败坏心术。

他指出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不矫正,

后患无穷;还提出,要让士大夫用心研学,摆脱王氏理论的束缚,才可能造就英才。

C.李朴不畏权贵,拒绝高官。

蔡京想招引李朴,答应让他担任帝王侍从,李朴却坚决拒

绝,蔡京没有加害于李朴,是因对李朴还是有几分敬服和畏惧的。

D.李朴官位不高,但名扬天下。

他先后担任过临江军司法参军、西京国子监教授、虔州

教授、肇庆府四会县令、承事郎等职,就职之处都留下了好名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耶律仁先,字纠邻,小字查剌。

仁先魁伟爽秀,有智略。

重熙三年,补护卫。

帝与论政,才之。

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

十一年,升北院枢密副使。

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六符使宋,仍议书“贡”。

宋难之。

仁先曰:

“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

”宋无辞以对。

乃定议增银、绢十万两、匹,仍称“贡”。

后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

女真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

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

时北、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忌之,请以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

耶律乙辛奏曰:

“仁先旧臣,德冠一时,不宜补外。

"复拜南院枢密使。

九年七月,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

仁先曰:

“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

”帝趣仁先捕之。

仁先出,且曰:

“陛下宜谨为之备!

”未及介马,重元犯帷宫。

帝欲幸北、南院,仁先曰:

“陛下若舍扈从而行,贼必蹑其后;且南、北大王心未可知。

”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及交战,贼众多降。

涅鲁古中矢堕马,擒之,重元被伤而退。

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

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

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

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成雍元年,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

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

恤孤弱,禁奸慝,宋闻之震服。

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

上谕曰:

“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

"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

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

北边遂安。

(摘编自《辽史·耶律仁先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

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B.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C.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D.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

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币,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

B.补外,是指地方上官员转调其他地方任职。

C.帷宫,是帝王出行时用帷幕布置成的行宫。

D.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耶律仁先不辱使命。

与刘六符出使宋朝,据理力争,义正词严,让宋朝政府官员无言

以对,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贡”。

B.耶律仁先受百姓拥戴。

曾开挖山地疏通道路来控制女真的侵犯,使边疆百姓安居乐业。

再度担任北院大王时,百姓走到几百里外欢迎他。

C.耶律仁先智勇双全。

耶律重元围攻皇上,耶律仁先劝说皇上应亲自率领侍卫应战。

召见五院部萧塔剌,派人招集各军,最终打退了叛军。

D.耶律仁先深受皇帝信任。

耶律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讨伐阻卜塔里干,皇帝特地赏赐

鹰纽印及尚方剑,赋予他处理政务先行后奏的权力。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

(5分)

译文:

(2)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

(5分)

译文:

三、诗歌鉴赏(21分)

(一)阅读下面宋诗,完成第13题。

13.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

“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

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A.诗歌首句“暗”“淡”二字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B.“融融”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传达出自己看到金黄色的菊花时那一种温暖的感受。

C.诗歌颔联借典故来赞赏菊花之色和菊花之香,表明了自己安心归隐田园的乐趣。

D.诗歌颈联既赞扬了秋菊傲霜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的忧虑。

E.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了期望被朝廷赏识,入朝做官的心绪。

(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14题。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吕温

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A.诗歌的题目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缘由,“甚”字交代出权门移植芍药花之多。

B.第一句的“渐成尘”描绘了绿草、青苗在太阳的炙烤下逐渐干枯死亡的场景。

C.第二句中的“日日新”指农民汲井抗旱渐见成效:

庄稼的长势一天比一天好。

D.第三句叙写在严重旱灾面前“权门”的所作所为,点出题中“移芍药”三字。

E.诗歌以议论作结,针对“权门移芍药”一事抒发感慨,表达强烈的愤怒之情。

(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5~16题。

(11分)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逢

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

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

(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15.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一、二句写夜深人静之时,是谁在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从梦中唤醒?

此二句明

写离别,意境优美。

B.三、四句写词人把自己的愁绪融人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中,将整个送别情景托出,清新自然。

C.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了送别的感伤氛围。

D.下片一、二句实写落花飞絮之中,友人欲去又留的场景,情意真切。

E.下片造境传情,渲染出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能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受。

16.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结尾的好处。

(6分)

答: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

“彼采萧兮,一日

不见,如三秋兮。

”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

(2)《离骚》中表现作者只要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了解不了解也不在乎的句子

是:

,。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地区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是历史上跟京口有关的的风流人物,辛弃疾曾在《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赞叹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诗句是:

“,

五、语言运用(18分)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文化恰似长河,__①__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也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__②__不舍昼夜、源远流长。

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__③__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

__④__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__⑤__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__⑥__是考验文化应变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

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

A

不但

既然

然而

必须

/

B

于是

只要

可是

如果

那么

C

因而

只有

/

D

/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

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②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

怀,对作家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③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个别地方酿出了一届领导班子近三成被查、“政治塌方”

的恶果,让人痛不欲生。

④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但一场小雨却不期而遇,淅淅沥沥,既洗去了笼罩在宜宾的雾

霾,也带给人们清凉滋润的感觉。

⑤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

半月。

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

⑥校园暴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一方面会纵容施暴学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

面也会使受欺凌学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伤害。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④⑤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两孩政策在全国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

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B.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我们非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才行。

C.东部电商发达地区的物流规模增速开始放缓,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物流功能向外疏解等国家战略方针影响,北京市快递物流规模增速已降至27%。

D.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主旨,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2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像骆驼一样坚忍不拔,不遗余力,奋力向前,那么你面前就不会有无法跨越的“死亡之海”。

你可以蔑视面前的困难和不利的环境,,,但那沉甸甸的壮丽的旅程,足以使你感叹自己拥有着无悔的人生。

A.使自身的力量与勇气积蓄起来,也许是成功,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

B.使自身的力量与勇气积蓄起来,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也许是成功

C.积蓄自身的力量与勇气,也许是成功,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

D.积蓄自身的力量与勇气,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也许是成功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点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

(不

超过40字)(4分)

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并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物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一剂强有力的镇定剂。

答:

23.在下面划线处补写一句,组成一副与中秋节相关的对联。

(2分)

,明月千里寄相思。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60分)

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快速化的趋势,整个社会就会出现碎片化的特征。

在“互联网+”日益盛行的今天,碎片化信息充斥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也影响到学校的学习生活。

为此,某公共网络教育频道举办一场“碎片化与我”的征文活动,吸引不少中学生积极参与。

倘若你也参与此次征文活动,将表达怎样的观察、思考或体验?

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9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的首句。

B.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的“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作者上下求索、左右探源,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精义要旨”。

C.“还试图……”是对原文第2自然段中的“作者还试图弥补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的曲解。

D.对应原文第2自然段的“作者还对《论语》篇章进行了全面分析……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

2.C(C.“目的是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表述错误,其实,它的作用是证明“彭富春提出了一些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这一论点。

3.B【A.对应文章第1自然段“富有新意地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并且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B.“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并不是作者观点,原文中的“孔子所教并非小学(发蒙之学),而是……”并没有提到“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

C.对应文章第4自然段“‘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充满了……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D.对应文章结尾段,通读全文可以得知其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