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24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docx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

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普通班语文期末试题

第I卷阅读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

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

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未必有关。

C.一家人各看各的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有时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

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不论这种生活是好是坏,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

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1)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锱铢:

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

泛指农田

  ③九土:

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

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

孤单的人     ⑥戍卒:

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

指刘邦      ⑧焦土:

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5、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6、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阿房宫赋》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妃嫔媵嫱:

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王子皇孙:

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C.幸: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燕赵、韩魏、齐楚: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

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寄荆州张丞相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注】①张丞相:

指张九龄。

他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曾举荐王维为右拾遗。

王维写此诗时,张九龄已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贬到荆州担任长吏。

②艺植:

栽植。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借用乐府诗语调,用一个反问句开篇,表明诗人对张丞相的思念。

B.“怅望深荆门”中的“深”字用的十分精当,诗人遥望故人的神情如在眼前。

C.“举世无相识”追忆往事,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这一略显夸张之语更强调了张丞相的知遇之恩。

D.“终身思旧恩”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张丞相赏识、提拔自己的感激之情。

“终身”一语,强化感谢之情。

E.“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写出了在张丞相被贬后,诗人艰难的生活状况。

10、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表达感情时所使用的艺术技巧。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煜《虞美人》将抽象的“愁思”形象化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17分)

徐悲鸿与田汉的战斗友谊

徐悲鸿和田汉,一个是著名画家,一个是著名的剧作家兼诗人,由于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艺术观点,徐悲鸿和田汉彼此情投意合,结下了一生的深厚友谊。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文艺界不少进步人士从事新文艺活动。

田汉对徐悲鸿的作品和艺术造诣非常佩服,特地向上海文艺界人士推介徐悲鸿。

 

 1927年8月,徐悲鸿结束了欧洲留学生活,回到了上海。

当轮船靠近上海码头时,田汉前来迎接他。

徐悲鸿紧紧握住田汉的手说:

“寿昌(田汉字寿昌),我没有失信吧?

”田汉笑呵呵地说:

“悲鸿,我接到你即将回到上海的信,高兴得一夜没睡好。

”他那近视镜片后的双眼闪着热切的目光:

“我正在积极恢复上海艺术大学,你……”田汉的话还没说完,徐悲鸿就高兴地说:

“好,我一定尽力支持你!

复兴中国美术,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责任。

” 1928年1月,由于上海艺大原校长的无理取闹,学生会宣布全校学生脱离上海艺大,请求田汉另组学院。

田汉与徐悲鸿商议筹建南国艺术学院。

他们有共同的艺术观点,所以,在追求这个革新艺术的运动过程中,他们是十分默契、十分亲密的。

1935年初,田汉突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徐悲鸿急忙赶到田汉家,田母一见徐悲鸿,立刻痛哭失声。

徐悲鸿悲愤不已,含着眼泪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营救田汉。

为营救田汉,徐悲鸿茶饭难咽,四处奔走,却全无效果。

最后徐悲鸿不得不去求已当上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老同学张道藩。

经徐悲鸿再三恳求,张道藩不得已,同意试试看”。

 1935年7月下旬,田汉终于出狱了。

田汉出狱后,徐悲鸿将田汉全家接到自己的寓所,让田汉安安心心养病。

妻子对此十分恼怒,徐悲鸿非常生气地说:

“田汉是我多年的至交,我怎么能见死不救?

后来,徐悲鸿为了缓和家庭矛盾,不得已放弃了在南国艺术学院的教学。

作为老朋友的田汉,十分理解他的苦衷。

田汉出狱后发起成立“中国舞台协会”,组织了几轮大规模“为中国民族独立,自由而战”的戏剧公演。

徐悲鸿赞赏说:

“田汉是条好汉,他喊出的声音是民众的声音。

” 此时电影《风云儿女》已在南京上映,而《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歌声,已为群众耳熟能详。

徐悲鸿闻听此曲,十分激动。

他赞扬田汉、聂耳所作的这首中华民族的战歌“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其民族之必不亡”。

 

 田汉也十分关注徐悲鸿,1934年,田汉评论徐悲鸿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田汉在文章中说:

“在一九二七年前后,我曾亲见悲鸿先生画过许多马。

但他更应该画那惨毒的羁勒与驱策下发出反抗的嘶鸣的怒马,他应该画那在白山黑水间,在长城下,与那些使敌军为之起敬的抗日男士一道冲锋陷阵,以及在飞机炸弹下浴血疆场还自挣扎的战马!

” 奇怪的是,我们没看到徐悲鸿的反驳,而徐悲鸿与田汉的兄弟之情,也并没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俩的战斗友谊并没有由此而中止。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徐悲鸿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

田汉看到后,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当局迫使徐悲鸿南下,这时田汉秘密来到北平。

徐悲鸿听田汉述说了解放区的情景,特别是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的嘱咐:

“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

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深受感动,决心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春天,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徐悲鸿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逝世。

田汉匆匆赶到医院,向徐悲鸿的遗体告别,就在前些日子,徐悲鸿曾给田汉画过速写。

如今阴阳两隔,怎不叫人伤心。

田汉双手掩面,恸哭失声。

1968年12月10日,田汉逝世,终年70岁。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悲鸿与田汉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这友谊延续一生,令读者动容,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友谊之课”。

B.徐悲鸿营救田汉出狱后,不顾妻子的感受将田汉全家接到自己的寓所,可见其固执,而这也影响了徐悲鸿家庭的和谐。

C.徐悲鸿被共产党的真诚感动,决意留在北平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之所以能够如此,与田汉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叙事中夹杂着议论,用典型事例来表现徐悲鸿和田汉两人坚不可摧的深厚友谊。

(2)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徐悲鸿的性格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悲鸿与田汉的战斗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们的友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

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字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字富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最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1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

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__________________。

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

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

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_________________。

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7、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

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

不超过40个字。

(6分)

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进入高二,班主任在班会上讲:

“辛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

”张明不以为然,他想:

“做人开心就好,这阵子都不开心,还谈什么一辈子?

对于“一阵子”和“一辈子”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

请据此作文。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选项中“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2.D(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错误,原文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

3.A(选项中“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倒置或强加因果。

4.B(独夫,指独裁者。

) 

5.C(没有同情。

) 

6.D  

7.B(王子皇孙:

在文中指的是六国王侯的的女儿孙女。

8.答案:

(1)唉!

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

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

(2)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他们的)族呢?

9、AE(答A给3分,答E给2分。

A反问句错误,应该是“设问句”;E这两句诗写

的是诗

人隐居田园的决心)

10、①融情于景。

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的大雁,但鸿雁飞尽,无人寄书,表达了诗人深情难寄的痛楚。

②采用疑问句式。

怎样才能将我的思绪传于远方的

故人呢?

意指没有办法传达情意,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与隐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2、

(1)B(3分)

(2)①重情重义;②有强烈的责任感;③有爱国热忱;④爱憎分明,有正义感。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3)表现:

①两人志趣相同,有共同的艺术观点,一起从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文艺活动;②患难与共,田汉入狱,徐悲鸿尽力营救;③相互理解,田汉理解徐悲鸿放弃在南国艺术学院的教学,徐悲鸿理解田汉对自己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的批评。

(每点2分)

启示:

真正的友谊不是一起

吃喝玩乐,而是并肩同行,同甘共苦,共同进步,能坦诚相待,能分担对方的痛苦,能经得起现实的种种考验。

(2分,意思对即可)

13.B

14、C

15、B

16(6分)答案①都变成了太空垃圾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17(6分)【答案】示例:

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18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