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66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docx

质检科长岗位培训思考题答案

质检科长岗位知识培训思考题

1、答案:

(1)近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为: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记录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不同团(如甲基、亚甲基,苯环等)或同一基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近红外吸收波长与强度都有明显差别,NIR光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非常适合用于碳氢有机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测量。

但在NIR区域,吸收强度弱,灵敏度相对较低,吸收带较宽且重叠严重。

因此,依靠传统的建立工作曲线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是十分困难的,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数学基础。

其工作原理是,如果样品的组成相同,则其光谱也相同,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建立了光谱与待测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测得样品的光谱,通过光谱和上述对应关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的质量参数数据。

近红外光谱法在制药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有:

①原料质量控制:

药品生产中的原料主要有原料药品、天然产物和医药辅料等。

近红外光谱在原料药品和天然产物鉴别、辅料识别、活性组分含量测定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②药物生产过程监测: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药过程主要环节如化学反应过程监测、制剂过程等均有应用研究。

具体来说,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药品生产过程涉及到了混合、造粒过程干燥、包衣、消毒、反应过程监测、发酵过程检测等各方面。

③成品药分析:

1.活性组分含量测定: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药物活性组分的定量分析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应用包括天然产物和化学药物两方面,已对三七中的有效成分及总皂苷、冬虫夏草中的甘露醇,氨基酸以及黄连中的生物碱进行了含量测定,透射和漫反射技术均有应用。

2.固体制剂物化参数的表征:

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颗粒及粉末等)是一类重要的药品制剂,大部分的口服药都是固体剂。

固体制剂的物理性质如颗粒大小、湿度及结晶度对药物的稳定性、溶解性及生物利用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近红外光谱不仅可以反映样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还可以反应样品的物理性质。

由于近红外光在固体中的穿透程度相对较深以及适宜采用漫反射技术的特点,使它成功地用于固体制剂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湿度、颗粒大小分布、结晶度及硬度的定量表征。

3.真假药品判别:

用漫反射近红外识别了临床使用中具有多种效价的同一药品以及过期药品等。

运用近红外反射和透射光谱对12种片剂,以及胶囊剂、涂剂和液体制剂进行了真假识别。

(2)光阻挡型液体微粒计数仪的基本原理为:

当液体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体积大小相关。

光阻挡型液体微粒计数仪可用于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无菌原料等的不溶性微粒检查。

2、答案:

GMP是英文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GMP的要领是:

防污染、防交叉污染、防混淆。

GMP的产生与发展:

GMP是社会发展中医药实践经验教训的总和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质量的至关重要性。

为确保药品质量,世界各国政府对药品生产都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有关法规的约束,并先后制定药典作为本国药品基本的、必须达到的质量标准。

这种管理方式属于质量管理的质量检验阶段,未能摆脱“事后把关”的范畴。

因此,因药品质量而引发的人身事故仍时有发生。

鉴于这种情况,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的研究,于1963年率先制定了GMP并由美国国会作为法令正式颁布,要求本国的制药企业按GMP的规定,规范化地对药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否则,就认为所生产的药品为劣药,不允许出厂。

GMP的实施,使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有了切实的保证,效果显著。

  继美国制定、实施GMP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仿照美国的先例制定了本国、本地区的GMP。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建议各成员国的药品生产采用GMP制度,以确保药品质量和参加“国际贸易药品质量签证体制”(GertificationSchemeontheQualityofPharmaceuticalProductsMovinginInternationalCommerce,简称“签证体制”)。

1975年l1月WHO正式公布GMP;1977年第28届世界卫生大会时WHO再次向成员国推荐GMP,并确定为WHO的法规,经过修订后,收载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记录》第226号附件12中。

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宣传、认识、起草GMP。

到1980年有63个国家颁布了GMP;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实施了GMP。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国在执行GMP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规则和有关的指导原则。

  随着GMP的不断发展和完善,GMP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作用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国际间实施了药品GMP认证。

早在1972年,美国就声明,不按GMP生产的药品不准进入美国。

其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贸易药品质量签证体制”中明确规定,出口药品的生产厂必须按GMP规定进行生产,并接受出口国药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参加这一签证体制的成员国早在1983年就已有103个。

目前,GMP是药品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准入证”已是不争的事实。

3、答案:

工艺用水的要求与用途:

①饮用水:

为天然水经净化处理所得的水,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药品包装材料粗洗用水、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清洗、浸润、提取等用水。

《中国药典》同时说明,饮用水可作为药材净制时的漂洗、制药用具的粗洗用水。

除另有规定外,也可作为药材的提取溶剂。

②纯化水:

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得的制药用水。

不含任何添加剂,其质量应符合纯化水项下的规定。

非无菌药品的配料、直接接触药品的设备、器具和包装材料最后一次洗涤用水、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工艺用水、制备注射用水的水源、直接接触非最终灭菌棉织品的包装材料粗洗用水等。

纯化水可作为配制普通药物制剂用的溶剂或试验用水;可作为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

也用作非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

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③注射用水:

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

应符合细菌内毒素试验要求。

注射用水必须在防止细菌内毒素产生的设计条件下生产、贮藏及分装。

其质量应符合注射用水项下的规定。

直接接触无菌药品的包装材料的最后一次精洗用水、无菌原料药精制工艺用水、直接接触无菌原料药的包装材料的最后洗涤用水、无菌制剂的配料用水等,注射用水可作为配制注射剂、滴眼剂等的溶剂或稀释剂及容器的精洗。

④灭菌注射用水:

本品为注射用水照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备所得。

不含任何添加剂。

灭菌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其质量应符合灭菌注射用水项下的规定。

4、答案:

工艺用水的处理对象包括:

泥沙、悬浮物、胶体、有机物、异味、重金属、二价铁、锰、无机盐等。

工艺用水的检测项目有:

pH值、氯化物、硫酸盐、钙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二氧化碳、易氧化物、不挥发物、重金属、总有机碳、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等。

5、答案:

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

应符合细菌内毒素试验要求。

注射用水必须在防止细菌内毒素产生的设计条件下生产、贮藏及分装。

配制大容量注射剂所使用的注射用水,必须采用多效蒸馏水器制备。

注射用水可以作为配制注射剂的溶剂。

注射用水的制备、贮存和分配应能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污染。

贮罐和输送管道所用材料应无毒、耐腐蚀。

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应避免死角、盲管。

贮罐和管道要规定清洗、灭菌周期。

注射用水贮罐的通气口应安装不脱落纤维的疏水性除菌滤器。

注射用水的贮存可采用80℃以上保温、65℃以上保温循环或4℃以下存放。

6、答案:

理想的过滤器的基本特性是:

①冲洗时间短,冲洗用水少,冲洗自动化。

②过滤精度范围大,且根据实际应用可调节。

③.过滤部件不易损坏或滤料不易板结。

④占地面积小。

⑤制造成本低,维护简单或不需维护。

7、答案:

在药品生产企业常用的灭菌方法有:

①湿热灭菌,一般适用于耐热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灭菌。

②干热灭菌,可去除热原物质,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如金属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石蜡及玻璃仪器等。

③辐射灭菌法,适宜于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等。

④气体灭菌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等。

适用于在所选气体中稳定的物品消毒灭菌。

⑤过滤除菌法,常用于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原料的除菌。

8、无菌药品在制造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法去除微生物及污染:

(1)控制生产挂出环境的中的微生物:

无菌室、无菌操作、无菌设备等;

(2)灭菌:

①湿热灭菌,一般适用于耐热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灭菌。

②干热灭菌,可去除热原物质,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如金属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石蜡及玻璃仪器等。

③辐射灭菌法,适宜于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等。

④气体灭菌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等。

适用于在所选气体中稳定的物品消毒灭菌。

⑤过滤除菌法,常用于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原料的除菌。

如无菌原料药、冻干粉针生产除菌。

9、答案:

增加溶出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1)溶出度仪的适用性及性能确认试验除仪器的各项机械性能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用溶出度标准片对仪器进行性能确认试验,按照标准片的说明书操作,试验结果应符合标准片的规定。

(2)溶出介质应使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出介质,并应新鲜制备和经脱气处理(溶解的气体在试验过程中可能形成气泡,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溶解的气体应在试验之前除去。

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脱气处理:

取溶出介质,在缓慢搅拌下加热至约41℃,并在真空条件下不断搅拌5分钟以上;或采用煮沸、超声、抽滤等其他有效的除气方法);如果溶出介质为缓冲液,当需要调节pH值时,一般调节pH值至规定pH值±0.05之内。

(3)如胶囊壳对分析有干扰,应取不少于6粒胶囊,尽可能完全地除尽内容物,置同一溶出杯内,按该品种项下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每个空胶囊的空白值,作必要的校正。

如校正值大于标示量的25%,试验无效。

如校正值不大于标示量的2%,可忽略不计。

10、《中国药典》收载需要做微粒检测的静脉输液品种及注射剂,根据其性状可分为:

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

11、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操作注意事项: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必须注意背景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对测定的干扰。

仪器某些工作条件(如波长、狭缝、原子化条件等)的变化可影响灵敏度、稳定程度和干扰情况。

在火焰法原子吸收测定中可采用选择适宜的测定谱线和狭缝、改变火焰温度、加人络合剂或释放剂、采用标准加人法等方法消除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中可采用选择适宜的背景校正系统、加人适宜的基体改进剂等方法消除干扰。

具体方法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用。

12、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操作:

一、实验前检查

检查实验室环境(控制%RH<40%,温度16-18℃)、门窗、卫生、水电、空调、安全等状况;检查全部电路开关、插座、仪器电源、计算机系统、各主机系统部件是否整洁、完好、正常;质谱仪标准方法运行是否正常;检查氮气、氦气钢瓶压力是否正常;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开机操作

1.高效液相色谱仪开机操作顺序:

依次打开混合器、四元泵、柱温箱、检测器等单元控制电源开关;打开显示器、打印机(如不用可不开)、计算机;若有异常或运行故障请立即按相反顺序关机检查,待排除问题仪器恢复正常后才能继续开机)、启动安捷伦化学工作站。

2.离子阱质谱仪开机操作顺序:

打开氮气(控制0.69MPa)、打开氦气(控制0.25MPa),打开静化电源开关、主机电源开关(白色双闸),抽真空8小时以上;打开质谱仪主机电源开关(黑色),最后打开显示器、计算机;启动Xcalibur软件(仪器运行中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待仪器自检完成后,启动LCQ软件,打开仪器控制主界面。

三、运行试验:

1.在高效液相色谱仪运行控制界面中,单击“ON”打开并设定四元泵、柱温箱、检测器等控制单元;设置流量小于0.4mL/min,以20%水-80%甲醇为流动相,运行10分钟,待压力信号和检测信号平稳后,打开质谱仪“扫描”,应出现正常信号。

2.按照试样要求的溶剂配比,设置流动相;待运行正常后,开始按要求的浓度进样(按下进行样阀),并同时打开质谱仪的“照相”按钮,记录实验数据。

3.注意事项:

质谱仪正常运行时,每天需要振气15分钟(不能开扫描);换气过程中,管路中不能有空气,安装后先通气,再接入质谱仪;硬件操作必须关扫描。

四、结束实验

1.关闭质谱仪的“照相”按钮,“扫描”,运行标准方法,用钢针将进样毛细管堵上;使质谱仪处于待机状态(不关机)。

2.用适当的溶剂冲洗色谱柱60分钟,在高效液相色谱仪运行控制界面中,单击“OFF”关闭各控制单元;先关闭设安捷伦化学工作站,然后依次关闭检测器、柱温箱、四元泵、混合器;关进样阀并插入进样针头。

关计算机、显示器及液相电源系统。

拔下电源插头,盖好防尘罩,作好仪器使用记录。

3.质谱仪关机操作:

测完样品后,需用合适的溶剂清洗仪器,对仪器进行正常维护,同时避免上次样品对下次测定造成影响。

关掉质谱开关,停30-60秒后再关真空泵开关。

关计算机、显示器及质谱静化电源系统;关闭氮气、氦气钢瓶阀。

4.卫生与安全检查:

进行卫生清洁工作,然后关闭水、电、空调,并进行安全、环境检查后,关好门窗。

1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仪的一般要求:

由样品引入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离子源、接口、离子透镜系统、四级杆质量分析器、检测器等构成,其他支持系统有真空系统、冷却系统、气体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等。

样品引入系统中要求:

蠕动泵转速稳定,泵管弹性良好,使样品溶液匀速泵入,废液顺畅排出;雾化器雾化效率高、稳定性高,记忆效应小,耐腐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离子源中要求:

持续稳定的高纯氩气流(纯度≥99.99%);接口系统关键部件是采样锥和截取锥,平时应经常清洗;离子透镜系统参数的设置应适当;设置适当的四级杆质量分析器参数,优化质谱分辨率和响应并校正质量轴;设置适当的检测器参数,以优化灵敏度,对双模式检测信号(脉冲和模拟)进行归一化校正。

14、制药用水总有机碳测定的注意事项:

(1)测定的各环节都应注意避免污染。

取样时应用密闭容器,容器顶空应尽量小,取样后,应立即测试,以减少塞子和容器带来的有机污染。

(2)所使用的玻璃器皿必须严格清除有机残留,并必须用总有机碳检测用水做最后的漂洗。

(3)在线测定水的质量应注意仪器安放的位置必须能真实反映所用水的质量。

15、SephadexG-10凝胶色谱法分离原理:

一个含有各种分子的样品溶液缓慢地流经凝胶色谱柱时,各分子在柱内同时进行着两种不同的运动:

垂直向下的移动和无定向的扩散运动。

大分子物质由于直径较大,不易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而只能分布颗粒之间,所以在洗脱时向下移动的速度较快。

小分子物质除了可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可以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中,即进入凝胶相内,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从一个凝胶内扩散到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如此不断地进入和扩散,小分子物质的下移速度落后于大分子物质,从而使样品中分子大的先流出色谱柱,中等分子的后流出,分子最小的最后流出。

16、过敏反应检查法德操作方法:

本法系将一定量的供试品溶液注人豚鼠体内,间隔一定时间后静脉注射供试品溶液进行激发,观察动物出现过敏反应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是否引起动物全身过敏反应。

供试用的豚鼠应健康合格,体重250〜350g,雌鼠应无孕。

在试验前和试验过程中,均应按正常饲养条件饲养。

做过本试验的豚鼠不得重复使用。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除另有规定外,按品种项下规定的浓度制备供试品溶液。

检査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上述豚鼠6只,隔日每只每次腹腔或适宜的途径注射供试品溶液0.5ml,共3次,进行致敏。

每日观察每只动物的行为和体征,首次致敏和激发前称量并记录每只动物的体重。

然后将其均分为2组,每组3只,分别在首次注射后第14日和第21日,由静脉注射供试品溶液lml进行激发。

观察激发后30分钟内动物有无过敏反应症状。

结果判断:

静脉注射供试品溶液30分钟内,不得出现过敏反应。

如在同一只动物上出现竖毛、发抖、干呕、连续喷嚏3声、连续咳嗽3声、紫瘢和呼吸困难等现象中的2种或2种以上,或出现二便失禁、步态不稳或倒地、抽搐、休克、死亡现象之一者,判定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17、原辅料取样操作规程:

1.质保部取样员接到取样通知后,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1根据请验单的品名、规格、数量计算取样样本数,取样量,原则如下(n为来料总件数):

当n≤3时,每件取样;当n<300时,√n+1;当n≥300,√n/2+1。

取样量至少为一次全检量的3倍.

1.2准备清洁干燥的取样器、样品盛容器和辅助工具(手套、样品盒、剪刀、刀子、标签、笔、取样证等)前往规定地点取样。

固体——不锈钢探子,不锈钢勺、不锈钢镊子等取样器

液体——玻璃取样管、玻璃或塑料油提。

样口盛装容器——具盖玻璃瓶或无毒塑料瓶。

需取微生物限度检查样品时,以上相应器具均应灭菌。

2、取样

2.1取样前应先进行现场核对:

2.1.1核对物料状态标志。

物料应置待验区,有黄色待验标记。

2.1.2请验单内容与实物标记应相符,内容为品名、批号、数量、规格、产地、来源,标记清楚完整。

进口原辅料应有口岸药检所的检验报告单。

2.1.3核对外包装的完整性,无破损、无污染,密闭。

如有铅封,扎印必须清楚,无启动痕迹。

2.1.4现场核对如不符合要求应拒绝取样,向请验部门询问清楚有关情况,并将情况报质保部负责人。

2.2按取样原则随机抽取规定的样本件数,清洁外包装移至取样室内取样。

2.3取样程序

打开外包装,根据待取样品的状态和检验项目不同采取不同的取样方法:

2.3.1固体样品用洁净的探子在每一包件的不同部位取样,放在有盖玻璃瓶或无毒塑料瓶内,封口,作好标记(品名、规格、批号等)。

2.3.2液体样品摇匀后(个别品种除外)用洁净玻璃管或油提抽取,放在洁净的玻璃瓶中,封口、作好标记。

2.3.3微生物限度检查样品用已灭过菌的取样器在每一包件的不同部位按无菌操作法取样,封口,做好标记。

3、取样结束

3.1封好已打开的样品包件,每一包件上贴上取样证。

3.2填写取样记录。

3.3协助请验部门将样品包件送回库内待验区。

3.4按规定程序清洁取样室。

4、取样器具的清洗、干燥、贮存按《取样器具的清洗》(编码)执行。

18、检验工作管理制度:

1着装

1.1检验员开始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工作鞋,离开工作岗位时应脱下工作服、工作鞋。

1.2检验员到车间取样,应按生产车间要求着装(如戴帽、戴口罩、戴手套、或换洁净工作服等)。

1.3严禁穿工作服上厕所或进食堂。

2取样

2.1生产车间及仓库,对需检验的样品及时填写请验单送检。

检验员可每天早上主动与其联系,及时办好请验工作。

2.2检验员取样时应进行现场核对,检查样品名称、批号、数量是否与请验单一致,样品包装是否完整,有无污染等;如有较大差异时,应拒绝抽样,及时向主管领导反映。

2.3取样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可抽取一定量充分混匀后缩分得适量,尽量注意取样的代表性。

2.4取样后必须进行取样登记。

3检验

检验员应按规定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对各种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检验、复核,在一定检验周期内完成。

检验完毕,必须按检验要求书写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4复核与复验

4.1检验员在样品检验完毕后,必须按标准的项目、指标、计算公式等认真核对并签字。

4.2经原检验本人核对后,必须由检验室组长进行再复核,核对完毕,复核人签字。

当检验结果不合格或处于边缘状态不易判定或出现异常数字时,检验员应立即用原样品复检。

4.3当本人自查结果不能下结论时,检验员应将情况上报主管领导,并由他人复检,必要时,可重新抽样。

5工作规范化

5.1检验员不得擅自改变检验标准或检验方法。

5.2所有操作必须符合检验室基本操作要求,不得随意进行。

5.3检验结果的精密度及相对偏差,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5.4检验员每日工作应由检验室组长统一安排。

5.5检验员不得擅自将未经审核的结果报告给车间、仓库或其他无关人员。

5.6检验员应如实反映检验结果,严禁擅自更改检验数据。

5.7检验用的仪器、工具只应在检验室内使用,严禁私自拿走或挪作他用。

6安全与卫生

6.1所有检验员均应规范操作,严格遵守检验室安全规程,防止事故发生。

6.2检验室实行专人负责区域卫生,定期进行打扫、清洁。

6.3每日工作结束,各人应将所用仪器、试剂放回原位,清理使用过的玻璃器皿,整理各自工作台面,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