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70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教学设想

《茶馆》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也没有贯穿全剧的统一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时,不要硬性地去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只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弄清本文特殊的矛盾冲突,整体欣赏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可把朗读和分析王利发这个人物形象结合起来。

他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采用不同的语气,要注意读出区别。

要注意台词的动作性。

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要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有条件的,可以阅读整部剧本,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展示的人民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可以组织学生看话剧或电影。

●学法指导

1.从概括主要场景入手,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

本文的主要场景为:

①李三的困苦②难民的哀告③兵警的敲诈④唐铁嘴的生意⑤常、松二人的境遇⑥吴宋两特务的敲诈⑦康顺子的遭遇⑧刘麻子的生意⑨崔久峰的悲哀⑩刘麻子的悲剧

2.通过上述场景的归类、弄清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可归为下面三类:

①人民生活的苦难。

②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③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

3.从上面三类场景中,各选出一场进行分析,看看王利发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从而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

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这就是学习课文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1.理清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2.介绍本剧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

●师生互动设计

1.课前阅读,了解全剧剧情;课堂分角色朗读,了解剧中人物身份。

2.梳理情节,归纳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3.欣赏人物语言,体会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

4.写一篇短评。

5.组织学生观看该剧录像。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该剧本第二幕剧情及结构。

2.了解《茶馆》中的众多人物。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为三幕话剧《茶馆》中的第二幕,第一幕与第三幕的剧情见课文注解①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成就。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

“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

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

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舍说: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2.简介《茶馆》的第一、三幕剧情后,阅读课文内容,即《茶馆》第二幕。

了解剧本中先后出场的人物,理清全文的主要情节。

提示学生:

课文以茶馆为舞台,围绕人民与时代的主要矛盾展开情节。

老舍先生的《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近50年的社会画面:

第一幕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社会面貌;第二幕展示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面貌;第三幕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

3.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言行举止,概括情节。

(见板书设计)

总结、扩展

在话剧创作中,《茶馆》的结构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

以课文节选的第二幕为例。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台词也不多,只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事情,在茶馆中一闪而过。

比如崔久峰的出现,只是表现他理想破灭后的悲观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不过反映了他那类封建遗老的没落。

即使是起着贯穿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不过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着自己。

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馆中的一个画面,把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成了一幅画卷,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除了人物,这一幕也没有统一的情节。

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很单一。

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

这样,一个一个小情节,一个一个小故事,像画面一样,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茶馆》这幅长长的画卷。

布置作业

附:

板书设计

情节概括表现的内容

1.李三的困苦

2.难民的哀告人民生活的苦难

3.康顺子的求工

1.巡警摊派索贿

2.大兵强取豪夺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3.特务蛮横敲诈

4.地痞流氓的肮脏交易

1.常四爷愤世嫉俗参加义和团1.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感情和反抗意识

2.松二爷软弱无力回忆大清国2.遗老遗少的哀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第二幕。

2.注意揣摩人物的语言,力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与时代的联系。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该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2.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些邪恶之处。

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三、教学过程

1.温习并检查上节课对情节的梳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剧中的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等角色由平时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担任。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注意揣摩人物的语言,透过语言理解人物,力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析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比如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决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

对巡警、特务则不同,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一点不满。

对刘麻子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

但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

”蕴含着他的不满、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

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

“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

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写他们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常四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松二爷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剧中人物反映时代特征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世代相传的茶馆,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迁,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70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

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1.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

精明、干练、自私、圆滑、善于应酬。

2.常四爷——旗人。

对清王朝不满,对洋人痛恨。

坐过清朝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

卖菜为生,敢作敢为,有正义感,最后仍穷困潦倒,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3.松二爷——旗人。

胆小怕事,懒散无能。

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4.刘麻子——地痞无赖,拐卖人口。

5.唐铁嘴——麻衣相士,算命骗人。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标目标

1.欣赏《茶馆》的语言特色。

2.评析“茶馆”这个小社会。

二、整体感知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

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

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

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的生涯非常吻合。

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滑,傲慢无礼,一看就是老牌的特务。

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

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幽默是本剧语言的又一特色。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

明明是受人侵害,却偏偏要自我炫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

又如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看起来也像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却蕴含着对动荡时局的强烈不满,带着不易让人察觉的讽刺。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在这个剧本中特别突出。

简短的台词,儿化词语的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等,使作品更具特色,也更真实。

三、教学过程

1.重点: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2.难点:

讽刺不易察觉,幽默寓庄于谐,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3.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各种语言,反复品读。

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抱怨“越改越凉,冰凉”,抱怨“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这些抱怨的话非常符合在茶馆已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的身份。

王利发善于同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猾,傲慢无礼,几句话一出口,就是老牌特务的腔调。

总结、扩展

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各不相同,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茶馆中人物的语言带有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更真实。

如松二爷说:

“哎哟!

四爷,可想死我喽!

”如王利发说:

“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解题指导:

剧本中的语言往往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应该能够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

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

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

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

3.是通过谐音双关构成的。

用“凉”谐“良”,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

4.松二爷是个旗人,虽然已经没有了“铁杆庄稼”,已经挨了饿,但是一提到鸟儿,他就来了精神,有了活力。

他把鸟儿看得比自己还重,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让鸟儿饿着;一见着鸟儿,就舍不得死。

让人听了觉得很可笑。

但是在这可笑的后面,却使人感到心酸:

一个能写能算的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来维系自己的生命。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5.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

“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

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2.课后练习四

结合有关对话和情节,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茶馆来反映社会的。

也可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看看不同的作者是怎样通过相似的情节来反映不同的社会的。

附:

板书设计

人物

个性化语言

幽默的语言

王利发

(对难民)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对大兵)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

(递钞票)

(对唐铁嘴)福气不小!

不小!

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李三)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right

唐铁嘴

(对王利法)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我改抽“白面儿”了。

你看哈打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

●有关资料

一、老舍的戏剧创作

老舍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以写小说为主,中年写小说、杂文,也写剧本,晚年则以剧本为多,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剧作家。

他的戏剧创作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抗战爆发以后。

这时他南下武汉,辗转于四川、江西、山西等地,主持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抗战八年,他先后写下《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等十几个剧本,弘扬爱国精神,歌颂爱国将领,鞭挞社会的丑恶,宣传抗日救国等,为抗战文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高潮是全国解放以后。

这期间他担任了很多社会工作,但仍坚持创作,话剧成为他的主要创作形式。

主要作品有《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西望长安》等,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解放后的新中国,歌颂新的生活。

在老舍的全部剧作中,《茶馆》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

1951年,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

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

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

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

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

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

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

“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

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

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

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

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

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三、作家本人谈《茶馆》

问:

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答: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问:

您怎么安排这些小人物与剧情的呢?

答: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

我采用了四个办法: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

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

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

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

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连续。

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

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连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

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

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

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这样安排了人物,剧情就好办了。

有了人还怕无事可说吗?

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

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剧。

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因为那么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

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问:

请谈谈您的语言吧。

答:

这没有多少可谈的。

我只愿指出:

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

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

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

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既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唐铁嘴说:

已断了大烟,改抽白面儿了。

这的确是他自己的话。

他是个无耻的人。

下面的: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便是我叫他说的了。

一个这么无耻的人可以说这么无耻的话,在情理中。

同时,我叫他说出那时代帝国主义是多么狠毒,既拿走我们的钱,还要我们的命!

(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叙述了三个时代的茶馆生活。

头一幕说的是戊戌政变那一年的事。

今年又是戊戌年了,距戏中的戊戌整整60年。

那是什么年月呢?

一看《茶馆》的第一幕就也许能明白一点:

那时候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

有些知识分子见此情形,就想变变法,改改良,劝皇帝维新。

也有的想办实业,富国裕民。

可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反把维新派的头脑杀了几个,把改良的办法一概打倒。

戏中的第一幕,正说的是顽固派得势以后,连太监都想娶老婆了,而乡下人依然卖儿卖女,特务们也更加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第二幕还是那个茶馆,时代可是变了──到了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

洋人为卖军火和扩张侵略,操纵军阀,叫他们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他,打上没完。

打仗需要枪炮,洋人就发了财。

这么一来,可就苦了老百姓。

这一幕里的事情虽不少,可是总起来说,那些事情的所以发生,都因为军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