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750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95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docx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滑坡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方案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

滑坡灾害勘查设计书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2009年11月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

滑坡灾害勘查设计书

委托单位

:

西藏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

编写单位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项目负责

曹苏傲

副项目负责

:

樊德军

编写人

樊德军王传先张延辉杨兴明

预算编制人

王伟

单位负责人

张良

总工程师

:

燕长海

提交单位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日期

二○○九年十一月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滑坡灾害勘查

目标任务

滑坡灾害勘查依据有关规范进行,主要目的是查清滑坡的性质、成因、规模、范围,分析滑坡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及其稳定性,提出综合治理方案的建议。

定量分析该滑坡将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及其防治工程效益。

以满足编制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技术路线

在充分收集各种已有地质资料、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遥感地质解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井(槽)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充分利用我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多部门多科学相互结合和验证、优势互补的方法开展工作,为最终确定合理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提供可靠保障。

工作部署

滑坡及其影响区域布置工程地质测绘工作。

沿滑动主轴线布置一条主勘探线,在主勘探线两侧各布置一条辅助勘探线,在预计采取工程措施的滑坡坡脚和陡坎前缘各布置一条勘探线。

勘探点沿勘探线布置。

勘探点以钻探、物探为主,辅以井探、槽探。

工作方法

资料收集,遥感地质解译,工程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地球物理勘查,钻探、井(槽)探、试验与测试、滑坡灾害经济评价。

主要实物

工作量

1:

1000地形图测量2km2,1:

1000水工环综合测绘2km2,1:

500剖面测量0.97km2,遥感解译100km2物探600点,高密度物探600点,激电电测深15点,钻探1230m,探井27m,注水试验54台班/6组,水质分析3件,土物理力学指标测试60组,岩石试验12组,重型动力触探试验2500段次。

经费预算

本项目预算188.44万元,其中地形测绘15.27万元,占总预算8.10%;地质测量13.63万元,占总预算7.23%;物探31.53万元,占总预算16.73%;钻探63.53万元,占总预算33.71%;浅井2.8万元,占总预算1.49%;岩矿测试5.06万元,占总预算2.69%;其他地质工作36万元,占总预算19.10%;工地建筑11.47万元,占总预算6.09%;税金8.44万元,占总预算4.48%。

组织管理

和保证措施

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成立勘查项目组,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对项目的成果、质量负全责;各专业负责人负责所属专业的全面工作,并对其成果、质量负全责。

项目的实施及监督检查以项目涉及到的有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和项目工作方案为依据,严格执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项目质量实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严格执行有关安全及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措施。

预期成果

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滑坡灾害勘查报告、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附图附表等。

主要附图

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滑坡灾害勘查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序言1

1.1项目来源1

1.2勘查工作的必要性2

1.3目的和任务4

1.4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5

第二章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7

2.1交通位置7

2.2气象9

2.3水文9

2.4社会经济9

第三章环境地质条件和滑坡灾害现状9

3.1环境地质条件11

3.2滑坡现状21

第四章工作部署与工作量25

4.1勘查阶段和滑坡危害等级25

4.2工作部署原则25

4.3工作部署25

4.4工作量与工作进度27

第五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31

5.1技术路线31

5.2主要技术要求31

5.3勘查遵循的技术标准42

第六章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44

6.1组织管理44

6.2项目组人员分工及技术装备44

6.3保障措施45

第七章经费预算50

7.1预算编制说明50

7.2项目预算表55

第八章预期成果59

8.1成果报告59

8.2成果附图61

 

附图:

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滑坡灾害勘查工作布置图

第一章序言

1.1项目来源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昌都地区。

东与四川巴塘县隔金沙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相连,北与贡觉、察雅两县交界。

芒康县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是通往四川、云南的门户,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境内有深切割的金沙江、澜沧江,以及北北西向转南北向延伸的他念他翁山(东达山)和宁静山脉,受其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使该县成为昌都地区,乃至全区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灾害性气候增多,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频繁,给全县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和危害。

纳西村山体滑坡位于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距芒康县境内214国道2km。

中心地理坐标:

东经98°35′58″、北纬29°02′02′。

2003年以来,该滑坡受地震、强降雨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古滑坡复活变形迹象,中后缘出现大量裂缝,2003年到2008年间,裂缝以平均每年94mm的速度扩展,2008年到2009年间,裂缝宽度从1.47m迅速扩大至2m以上,滑坡体加速蠕动的特征非常明显。

该滑坡一旦发生整体滑动,将直接使澜沧江对岸的加达村93户572人和房屋、124亩耕地,356头牲畜、387棵经济林木和1545块盐田瞬间淹没;同时巨大方量的滑坡体冲入澜沧江,将在江面上形成堰塞湖,导致澜沧江断流,堰塞湖的形成将使上游曲孜卡乡沿江两岸的群众、农田、古盐田、宾馆温泉被淹,使上千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估算经济损失上亿元;而堰塞湖一旦溃决,大量的湖水形成涌浪,对下游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其潜在威胁可达数亿元之多。

盐井古盐田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每年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旅游收入,目前盐井古盐田正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项目,滑坡一旦发生,造成古盐田的冲毁和淹没,其历史价值损失和文化价值的损失无可估量。

鉴于该滑坡威胁非常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2009年根据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提交的《关于昌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的报告》,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作出对该滑坡治理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藏国土资复【2009】32号)。

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西藏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委托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滑坡灾害勘查及治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接到任务委托书后,我单位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设计书。

此前,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针对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滑坡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查与研究,为本次防治防治工程勘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基础资料。

1.2勘查工作的必要性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是昌都地区唯一的民族乡镇,全乡平均海拔2600m,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全乡共有724户,4419人,纳西族227户,1334人,占全乡人口的30%,集中居住在在纳西村。

全村下属7个村民小组,重金组就是其中一个组,该组耕地面积166亩,各类经济林木1424棵,盐田188块,该组西下方处距离近300m是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沿江两岸分布古盐田,坡体下方还有一条通往盐田和河对岸加达村的乡村公路,重金组下方的山坡坡体自2003年6-9月份雨季发生变形复活以来,变形裂缝以每年94mm的速度不断变宽加大,到2008年6月份,裂缝最宽宽度达到1.47m,项目踏勘时裂缝已发展至2m以上;观测资料表明,该滑坡滑动变形在不断地发展中,近期有加速变形的迹象,已达到了滑动临界状态。

如果不在大规模滑动前对该滑坡进行有效的治理,滑坡一旦发生,将有约1.31×107m3滑坡松散物直接冲入澜沧江中,从而导致澜沧江断流形成堰塞湖,其造成的威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将直接使澜沧江对岸的加达村93户572人和房屋、124亩耕地,356头牲畜、387棵经济林木和1545块盐田瞬间淹没;

2、巨大方量的滑坡体冲入澜沧江形成堰塞湖,使上游屈孜卡乡沿江两岸的群众、农田、古盐田、宾馆温泉被淹,上千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3、堰塞湖一旦溃决,大量的湖水形成涌浪,对下游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4、盐井古盐田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每年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旅游收入,目前盐井古盐田正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项目,滑坡一旦发生,造成古盐田的冲毁和淹没。

 

因此,该滑坡的发生将会对当地及上下游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初步估计经济损失将达数亿元之多。

而滑坡一旦造成古盐田的破坏,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损失无可估量。

而且滑坡一旦发生,后期治理的费用将大大超过前期治理费用。

因此,本次勘查很及时也很必要。

1.3目的和任务

本次滑坡灾害勘查依据有关规范进行,主要目的是查清滑坡的成因、类型、规模、范围、滑坡体的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提供工程设计所需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通过滑坡的推力计算,对滑坡的发展趋势、稳定性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提出综合治理方案的建议。

定量分析该滑坡将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及其防治工程效益,以满足编制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主要任务是:

1、充分收集已有资料,查明滑坡成因及变形发育史。

2、查明滑坡的类型、形态、分布范围、形成机制、活动规律、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3、查明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提供滑坡体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查明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地下水赋存条件、类型、流量、流向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地下水对滑坡的发育、发展所起的作用,分析地下水的腐蚀性;

5、分析滑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滑坡稳定安全系数;

6、对滑坡的整治设计和综合治理提出合理建议,并对综合治理方案效果进行预测;

7、对初步选定的治理方案进行前期试验工作,以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和设计方案;

8、通过对该滑坡即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分析和防治工程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效益定性及定量研究,为合理提出综合治理方案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9、编制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4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未开展较为系统的水工环地质调查。

前人在勘查区及附近地区先后进行了一些区域地质、地质矿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由于工作程度不同,涉及到勘查区的内容较少,与本次勘查工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藏地矿局在该区开展了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先后完成了全区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提交了区调报告,对全区的岩石、地层、构造进行了系统划分研究。

2、1980年前后,地学界为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如《三江地质志》、《青藏高原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与形成演化》、《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等,对勘查区的地层、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

3、198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写出版的《西藏第四纪地质》与《西藏地貌》,对全自治区的第四纪地层与地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涉及到勘查区附近。

4、198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编写出版的《西藏活动构造》,对西藏的活动构造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涉及到勘查区附近。

5、1999年—2001年,西藏自治区国土开发研究所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开展了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提交有《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及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子课题报告,对勘查区附近的地质灾害有所论述。

6、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出版的《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说明书》(1:

1500000),对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对勘查区附近构造单元、构造地层分区重新进行了划分,对本次地质灾害勘查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7、2002年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的《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对勘查区地质环境条件对本次地质灾害勘查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8、2005年由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共同完成的《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山体滑坡调查报告》对本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灾害发育程度和规模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对本次地质灾害勘查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二章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交通位置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东与四川巴塘县隔金沙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相连,北与贡觉、察雅两县交界。

芒康县是藏东重镇,四川、云南入藏门户。

境内318国道横穿县境东西,214国道纵贯南北。

芒康县城嘎托镇东距成都969km,西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1270km,北距昌都镇440km,距昌都邦达机场270km,南距昆明1200km,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芒康县尚有数条县乡公路,现已达到乡乡通车。

县乡公路均为碎石路面,一般情况下,交通尚属方便,但一到雨季,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水毁严重,通行困难。

即便是318国道、214国道,亦常有交通中断现象发生。

纳西村山体滑坡位于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距芒康县境112km,距离214国道2km,附近有通往古盐田的县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图2-1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2.2气象

勘查区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型气候。

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

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485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

夏季气候温和湿润,月平均气温略高。

冬季受北方干冷空气控制,气候寒冷而干燥。

年平均气温为3.5℃,1月份平均气温—6.3℃,7月份平均气温为11.5℃,日平均气温5℃以上持续时间160天,0℃以上持续时间210天。

无霜期270天。

2.3水文

芒康县境内有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两江支流有70条,两江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总河长1661公里,河网密度0.2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35亿立方米。

河水补给来源,上游多为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下游多为雨水。

其中,金沙江流域年降水量148.2×108m3,年径流量88.1×108m3,多年平均流量238m3/s;澜沧江流域年降水量234.4×108m3,年径流量108.5×108m3,多年平均流量364m3/s;据澜沧江昌都站的水文资料,地下水、融水、雨水三者的比例分别为35%、33%、32%,是混合补给型河流。

河水来源的季节变化是造成流量变化的基本原因之一。

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水基本上靠地下水补给。

进入雨季,河水上涨,流量猛增,往往在7月上、中旬出现一次高峰。

勘查区位于澜沧江东岸,高山峡谷,澜沧江在勘查区呈“之”字形流过,两岸地形陡峭,沟谷深切,坡体松散,江水暴涨时对两岸坡体冲刷作用明显。

2.4社会经济

芒康县属半农半牧业县,县驻地海拔3870米,幅员11632.2平方公里,辖2镇14乡(含一个民族乡)60个村民委员会357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76041人,耕地面积84904亩,草原面积9847860.2亩,森林面积6738853.1亩,有各类牲畜46万余头(只、匹),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铝、锌、煤矿、沙金、大理石等。

全县居住的有藏、汉、纳西、白、土、苗、僳僳等民族,其中藏族占98%。

芒康自古就是西藏的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

古朴、典雅、悠扬、舒畅的“锅庄舞”、“弦子舞”被誉为“古道神韵”,内容丰富的民间情歌、山歌、洒歌素有“歌的海洋”、“弦子的故乡”之美誉。

 

第三章环境地质条件和滑坡灾害现状

3.1环境地质条件

3.1.1地形地貌

芒康县位于西藏高原东南边缘,在南北走向山脉他念他翁山和宁静山之间。

大地貌属于青藏东南川西高原大区,县境内山岭重叠,山势雄伟,地形受金沙江、澜沧江水的切割影响,形成高山深谷、中谷、窄谷地貌。

海拔高度一般3000~5000m,最高海拔6090m,最低海拔2150m,岭谷高差悬殊;整个地势北部高,南部低,西南部高,东南部低;北部、中部山脉地势趋于平缓,其间多为中宽谷。

西部澜沧江河流下切作用大于侧蚀作用,地面起伏大,形成深切峡谷,地势陡峻。

海拔5000~5600m的高原是由相对高差不大的高原面组成,代表第三纪以来遭受剥蚀切割的古老夷平面,海拔4400~5000m的高原面代表挽近承受堆积作用为主的地形面。

由于金沙江、澜沧江等水流的侵蚀,地形有明显的阶梯型特征。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能量和水分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垂直分异,也影响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化。

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发生了明显的垂直差异,使土壤类型多种多类,分布也呈立体变化。

在漫长的隆升、沉降过程中,形成了县域内广大基岩山地挟持河谷的总体地貌态势。

勘查区位于澜沧江东侧,地貌单元属澜沧江峡谷地貌,谷底狭窄,两壁陡直,河谷剖面形态呈“V”,滑坡体地形变化较大,滑坡前缘高程2298m,后缘高程2575m,前后缘相对高差约277m。

地形坡度一般15—65°,坡体前缘形成35—80°的临空面。

坡体后缘张烈裂缝发育。

图3-1:

勘查区地形地貌图

3.1.2地层岩性

根据《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1:

1500000)说明书》,勘查区地层区划属羌塘—三江(含扬子)大区,羌北—昌都—兰坪区,沱沱河沿—昌都分区,勘查区附近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界三叠系中上统(T2-3)泥岩和第四系碎石土(Q)。

三叠系中上统(T2-3):

广泛分布于勘查区附近,岩性以陆相的杂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组合为主,中部夹泥灰岩、介壳灰岩及砾岩,厚度大,与上三叠统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

广泛分布于勘查区附近,岩性一坡洪积成因的碎石土为主,上覆于三叠系中上统之上。

岩性主要为碎石土、砾石类土及粘性土等。

滑坡体岩性为砾石类土,局部夹砂类和粘性土透镜体,结构较松散。

漂石、卵石含量约30%,粒径一般20—400mm,圆砾含量约30—50%,粒径一般2—20mm,充填物为粗中砂和粘性土。

照片1滑坡前缘基岩出露照片2滑坡后缘松散地层

3.1.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3.1.3.1地质构造

芒康县地处昌都~思茅微板块,西邻左贡~保山微板块,东接义敦微板块。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向南急拐弯部位,县境内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各主要构造单元急剧变窄,沉积岩相建造复杂,岩浆活动剧烈而频繁,区域动力变质、热液变质作用特别发育,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西南“三江”成矿带的重要地段。

芒康县境内可分为澜沧江岛弧、芒康中生代坳陷和莽岭接合带三个地体单元。

芒康县经历华力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岩浆活动和变质变形作用的叠加,形成一系列的北西向转南北向的褶皱和断裂,形成了现今地貌格局。

(1)褶皱构造

县境内由西向东,主要褶皱构造有:

登巴倒转背斜、塔雅背斜、芒康~盐井复式向斜、海通~多吉版复式背斜、莽错湖复式向斜、莽岭复式背斜等。

①登巴倒转背斜:

轴线沿北北西向延伸,长约25km。

枢纽北西倾伏,属深部变形相。

倒转背斜由下石炭统马查拉组变质砂岩、千枚岩、板岩夹大理岩组成。

北东翼倒转,南西翼倾角50°~60°。

轴面西倾,次级褶皱发育,南西翼被断层破坏,东翼隐伏于E2~3之下,为线型紧闭倒转背斜。

②塔雅背斜:

轴迹北西向延伸,长25km。

枢纽向南倾伏,属中部变形相。

背斜核部为中三叠统上兰组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翼部为中三叠统忙怀组。

西翼缓、东翼陡,轴面南西倾,属线形闭合斜歪背斜。

③芒康~盐井复式向斜:

近南北向展布,面积约2100km2。

向北延入昂多一带,向南急剧压缩变窄,轴长约80km,南端扬起,向北倾伏,宽约5~35km。

由一系列近南北向短轴~线状褶皱组合而成,主要包括:

拉屋向斜、夯达向斜、卧龙~澜泥坝向斜、尼德背斜、龙普背斜、火拉背斜和麻吉向斜等。

④海通~多吉版复式背斜:

西以老然~纳古断裂为界,东以灵芝河~加尼顶和家慈兰卡~九农断裂为界。

呈一南北向狭长地垒状复式背斜构造,面积约1700km2。

主要包括海通背斜、归则卡向斜、那扎茶麻背斜、多吉版背斜等。

⑤莽错湖复式向斜:

南北向展布,东以背江贡~察里断裂为界,西以灵芝河~加尼顶和家慈兰卡~九农断裂为界,面积约1800km2。

主要包括:

莽错湖向斜、大拉足背斜、纳么那卡~白纳向斜、主拉背斜、那那同向斜。

⑥莽岭复式背斜:

位于县境东部,西以背江贡~察里断裂为界。

出露最老地层为上石炭统变基火山岩,其上为下二叠统一套连续的变基火山岩系,岩石变质变形强烈,构造极其复杂。

再上为上三叠统跟古群,岩性为一套区域低温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夹流纹岩。

轴线近南北向延伸,面积约1350km2。

主要包括:

药巴倒转背斜、打呷丁背斜、门巴背斜、游宗向斜等。

(2)断裂构造

芒康境内延伸较长,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主要有:

哈里~荣喜断裂、曲登~乌拉牛场断裂、竹卡~起塘牛场断裂、老然~纳古断裂、灵芝河~加尼顶断裂、背江贡~察里断裂等。

①哈里~荣喜断裂:

断裂展布方向340°,延伸46km。

断面呈舒缓波状,旁侧发育挤压破碎带、糜棱岩带,构造透镜体发育,断裂面西倾,倾角54°。

北东盘为下石炭统马查拉组以及少量不整合于其上的下第三系红层;南西盘为东达山印支期花岗岩体,为一长期活动的压性断层。

②曲登~乌拉牛场断裂:

断裂呈近南北向展布,长约60km。

断裂带为一韧性剪切糜棱岩带,无明显界面,西盘为下石炭统马查拉组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变形变质复杂;东盘为中三叠统忙怀组、上三叠统小定西组火山岩。

糜棱岩面朝西倾,属中深构造层次的压性断层。

③竹卡~起塘牛场断裂:

北西向纵贯全境,沿澜沧江展布,从古通经竹卡、曲孜卡、木许西进入云南起塘牛场而继续南延,是澜沧江断裂带的主要断裂。

断裂面呈舒缓波状起伏。

旁侧岩石发育断层泥、断层角砾岩。

断面南西倾,倾角35°~50°。

下盘为中生界红层,并发育倒转拖拽褶皱;上盘中三叠统忙怀组火山岩逆掩于红层之上。

沿断裂两侧有石英脉、菱铁矿脉、黄铁矿化、硅化和铜、金、银、汞、铅锌多金属矿化和水系沉积物组合异常及重砂异常分布,曲孜卡温泉就是沿断裂带分布的高温热泉。

④老然~纳古断裂:

近南北向展布,南北均延出县境,为县境一条控制性断裂,北经芒康、老然等地延入察雅;向南经小昌都、盐井进入云南德钦纳古。

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变化大,总体向东倾,发育拖拽褶皱、碎裂岩带。

与次级小断裂构成“入”字型。

并有正长斑岩、花岗斑岩沿其分布。

北段西盘为中生界红层,东盘为上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南段东盘为上三叠统碎屑岩、火山岩,东盘由东向西推覆于侏罗系、白垩系红层之上,在芒康一带使中生界红层形成向西倒转的向斜构造。

老然~纳古断裂是勘查区附近的控制性活动断裂构造,近年该断裂相对活跃,1999年盐井地震与该断裂活动性关系紧密。

⑤灵芝河~加尼顶断裂:

近南北向延展,北延进入贡觉县境内,向南经然堆到达徐中乡哈扎,县境内延伸达130km,断面呈舒缓波状,西倾,倾角50°左右。

发育构造角砾岩、糜棱岩(化)带及拖拽褶皱,断裂具分枝复合现象。

西盘为古生界碎屑岩、灰岩及三叠系火山岩;东盘为中生界红层,为县境内规模较大的复式背斜边界断裂。

⑥背江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