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5801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docx

《体育康复学》考试重点

体育康复

1.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进现代康复医学概念的。

1984年创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并被正式接纳为康复国际成员。

2.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的解释为:

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够重新回到社会中去。

3.康复领域包括:

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

4.康复医学:

是指以康复为目的,为解决病、伤、残者功能康复问题而服务的医学科学和技术。

5.康复医学又简称为“康复学”或“物理医学与康复”。

又有第三医学之称

6.康复医学的对象

(1)身体有残疾和身心障碍者

(2)老年人

(3)各种慢性病人

7.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是“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

8.残疾:

是指造成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功能缺陷,包括程度不同的肢体残缺、感知觉障碍、内脏器官功能不全、精神情绪和行为异常、智能缺陷等。

残疾:

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局限性。

9.体育康复:

是指用体育的各种手段进行康复,以达到使病、伤、残者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体育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10.体育康复治疗模式

(1)在每一种活动或技术中运动系统基本成分

①支持系统:

指心肺功能状态对运动的支持程度和潜力。

②运动基础成分:

指的是皮肤、软组织、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③运动调制因素:

主要指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的功能状态。

④生物力学因素:

指静态和动态运动学及运动力学功能状态。

⑤认知因素:

指与运动有关的心理系统功能状态。

(2)体育康复的活动与技术

体育康复的活动与技术是达到功能目标的手段。

体育康复活动与技术包括:

牵拉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神经肌肉再教育、发育活动训练、呼吸训练、有氧肌肉耐力训练、水疗、步态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姿势认知训练、身体力学和人类工程学训练、娱乐性运动和运动技能训练

(3)训练参数或训练量

这部分包括:

收缩的类型,运动强度,运动速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顺序,运动处方实施的环境,运动反馈调控

11.骨骼肌由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构成。

收缩成分由肌凝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组成。

弹性成分指的是肌键和肌膜。

12.肌肉收缩的分类:

(1)等长收缩:

是指肌肉为克服后负荷,肌张力达到最大值,但肌肉长度未改变的收缩。

(2)等张收缩:

是指在后负荷存在时肌肉收缩产生张力,肌张力与后负荷相等时,肌肉缩短,张力保持不变。

(3)等速收缩:

是指人为地借助等速性训练器将肌肉收缩速度保持一定,以便测定关节的活动度及处于任意关节角度时的肌力,并进行训练。

13.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1)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2)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3)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初长度)(4)肌力做功时的力臂长度

14.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15.脊髓水平的反射:

(1)牵张反射:

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

(2)屈肌反射(3)节间反射:

脊髓动物上下肢活动常常表现一定程度的协调性,称为节间反射。

(4)联合反应:

①对侧性联合反应。

②同侧性联合反应。

③相反性联合反应。

(5)共同运动

16.延髓脑桥水平的反射

(1)阳性支持反应

(2)紧张性颈反射(3)紧张性迷路反射

(4)抓握反射:

通过压迫刺激手掌或手指腹侧,引起手指屈曲内收活动,称为抓握反射。

17.中脑水平的反射—翻正反射

(1)迷路翻正反射

(2)颈翻正反射

(3)躯干翻正反射(4)视觉翻正反应

18.大脑水平的反射—平衡反应

(1)降落伞反应

(2)防御反应(3)倾斜反应

19.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区别

锥体系

锥外体系

起源

4区,6区,8区,3-1-2区,5区,7区

1部皮层,主要是额顶叶感受运动区及辅助运动区

2锥体束侧肢

特点

皮质脊髓束中10%~20%为

单突触联系,单侧性交叉支配

多突触联系常为双侧性支配

作用

调节四肢远端肌肉的精细运动

调节肌紧张、肌协调、运动幅度

20.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机能特征:

(1)、交叉支配

(2)、倒置安排(3)运动的精细水平与机能代表区大小的关系:

肌肉运动愈精细复杂,其机能代表区愈大。

(4)、运动柱

21.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自身修改以适应环境变化德能力

22.脑可塑性的主要机制?

(1)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

(2)潜伏通路的启用

(3)神经发芽(看一看:

神经发芽分为再生发芽和突触发芽。

前者是消失的神经突触本身的真正再生或形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较少见到,后者主要是从未受损伤的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轴突中向受损伤的神经细胞生长新芽)

(4)神经细胞的再生和移植

(5)长时程增强现象

(6)长时程压制现象

23.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的区别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性质

是一个生物学症状

是一种疾病,为就诊的主要原因,影响日常生活甚至致残

情绪反应

疼痛伴随焦虑

疼痛伴随抑郁

药物成瘾

少见

多重成瘾性

治愈

易于达到

通常很难达到

24.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1)体位性低血压

(2)心功能减退

(3)血容量改变(4)血栓栓塞问题

25.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简,填)

(1)关节挛缩

(2)肌肉萎缩及无力(3)骨质疏松

26.脊髓尤其是后角的第二层是痛觉整合、调制的第一站。

27.手法检查与1916年由lovett提出。

28.Lovett肌力分级标准

级别    

符号     

相对正常肌力的%

0       

O        

0

1       

T        

10

2       

P       

25

3       

F        

50

4       

G        

75

5       

N         

100

29.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

常用方法有通用量角器法和方盘量角器法。

30.上肢主要关节活动度

关节   

运动    

轴心   

正常活动范围

肩    

屈,伸   

肩峰   

屈0-180

                                  

  

伸0-50

腕  尺桡侧偏移

                    

腕背侧中点  

桡偏0-25

尺偏0-55

髋     伸     

股骨大转子  

0-15

膝     屈,伸     

股骨外踝

屈0-150

伸0

踝                   

背屈0-20

跖屈0-45

31.步态:

行走时人体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在外在表现,也是人体运动功能的综合表现之一。

32.通常的步态分析是以恒定步行状态作为对象。

33.步行周期:

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向前迈步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

34.步长两侧足跟垂直距离,正常人50-80厘米。

步幅是步长的两倍。

步频是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行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

35.哈拂指数=运动时间(s)×100/2×3次30s脉搏数之和

评定指数:

哈拂指数小于55差,哈弗指数55~64中下,哈拂指数65~79中上,哈拂指数80~90良,哈拂指数大于90优

哈拂台阶实验已广泛用于体质测试

36.病理步态?

(填空或简答)

(1)偏瘫步态:

上肢屈曲,内旋,下肢痉挛伸直,足内侧下垂,步型呈弧线型回旋向前,又称回旋步

(2)剪刀步态:

下肢僵硬,内收,两膝相互碰撞摩擦,两腿一前一后交叉,呈剪刀状

(3)颈前肌步态

(4)股四头肌步态:

因股四头肌无力,支撑期时不能主动伸膝,膝被动伸直,步行时用手按压大腿前方,以助伸膝

37.肌力检查方法可分为手法检查和器械检查两大类。

38.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Lovett肌力分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肌力分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肌力细分。

39.肌力训练的适用范围

(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

(2)促进关节和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

(3)矫治骨关节畸形(4)防治颈椎病/下腰痛

(5)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40.超量恢复规律无明显肌肉疲劳时则无超量恢复出现,训练间隔太短时,肌肉疲劳尚未完全恢复。

41.肌力训练方法:

助力运动(2级)、主动运动(3级)、抗阻运动(3级以上)。

42.肌力评定为2级的患者,可选择徒手助力运动和悬吊助力运动这两种方法进行肌力训练。

43.不同抗阻运动的优缺点

(1)等张抗阻训练

优点:

①阻力和控制量易于掌握②促进血液循环③可改善肌肉运动的神经控制

缺点:

①阻力为非顺应性②不可应用于ROM受限③无速度变化

(2)等长抗阻训练

优点:

①一般不需特殊器械②可用于ROM受限时

缺点:

①对运动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少②运动量偏低③有角度特异性

(3)等速抗阻训练

优点:

①阻力为顺应性阻力②可同时训练拮抗肌③为动力性练习方法

缺点:

技术要求复杂,训练操作费时,仪器价格昂贵。

44.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2)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

(3)调整阻力(4)适当动员患者

(5)防止出现疲劳和疼痛(6)防止出现心血管反应。

45.主动关节活动度是指被检查者作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由肌肉的主动收缩产生。

46.被动关节活动度是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无随意的肌肉活动。

47.关节活动度练习的基本原则是逐步牵张挛缩与粘连的纤维组织。

48.关节活动度练习的机制就是利用反复多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牵引,牵拉挛缩和粘连的纤维组织使其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

49.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1)关节面的面积差

(2)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度

(3)关节韧带的强弱和多少(4)关节盘

(5)关节周围的骨结构(6)关节周围的弹性程度

(7)年龄、性别及训练水平(8)生理状态

50.Salter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连续被动运动。

51.肌张力是指肌起点至肌止点之间的张力。

52.强直或称僵直,是指在肢体运动的全范围中,原动、拮抗肌群同时收缩,对被动牵张的抗阻增高,它与运动速度无关。

出现的现象:

齿轮现象、铅管现象

53.痉挛是指在肢体运动中肌肉对被动牵张的阻抗增高,产生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但这种阻抗的增高与运动速度有关。

54.平衡是指人体在静止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的能力。

55.平衡功能包括坐、立、行等三种状态的功能。

56.平衡练习可分静态平衡练习和动态平衡练习。

57.平衡的维持机制有:

视觉有稳定姿势和调节动态平衡的作用;前庭器官是感知平衡的主要功能结构;反射弧的完整性及大脑的整合作用是完成调节平衡运动的基础与关键要素。

58.在平衡练习中应遵循下述规律:

①平衡是逐步发展的,练习应从稳定的体位开始逐步转变至稍不稳定体位、最终至最不稳定的体位;②扩散规律即在平衡练习中,必须首先保持头于稳定的位置。

59.协调功能是指个体产生准确、平稳、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60.运动锻炼的基本原则:

①超负荷原则;②特殊性原则

61.骨性关节炎:

由于关节软骨损坏导致关节退行性变、骨赘形成的慢性关节炎。

62.骨性关节炎的多发人群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63.踝泵练习:

胫前肌收缩尽力背伸踝关节,小腿三头肌尽力收缩跖屈踝关节,可以使小腿肌群得到锻炼,还可以起到肌泵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64.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患肢踝泵运动,第5~6天开始伸膝练习。

65.骨折:

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称骨折。

66.骨关节损伤体育康复治疗术后第4~5天开始肘关节CPM机练习。

物理因子治疗:

冰敷每次10~15分钟。

蜡疗:

每次30分钟。

67.软组织损失的分期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重点是止痛、止血,防止肿胀,损伤后尽快局部外垫棉花,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冰敷30分钟

(2)稳定期.伤后48小时,治疗重点是血肿及渗出液的吸收。

(3)恢复期.局部肿痛消失后,渐进进行损伤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

68.关节镜半月板术后体育康复

初期:

原则:

保证肌力关节活动度。

(1)手术当天,踝泵。

(2)术后第一天,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

(3)术后第1周,主动屈曲大于90º。

早期:

原则:

加强活动度、肌力,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术后第2周,主动屈曲至120º~130º。

(2)术后第3周,被动屈曲至140º。

中期:

原则:

强化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同,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及部分体育运动基本动作。

(1)术后第5周,主动屈曲达150º。

后期:

原则:

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

恢复运动期:

原则:

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

69.脊柱侧凸:

指脊柱的某一节段偏离身体中线的表现。

70.脊柱侧凸的体育康复的机理

(1)通过肌力锻炼增加维持脊柱姿势肌肉的力量,主要是凸侧骶棘肌,腹肌、腰大肌和腰方肌的肌力,同时牵伸凹侧挛缩的软组织,调整肌力平衡

(2)主动姿势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3)主动肌肉锻炼配合支架治疗

(4)改善肺功能

71.支具疗法主要用于侧凸角度在20°~40°。

72.心脏病体育康复的分期

(1)住院期康复治疗(第一期心脏康复)

活动方式宜为等张或动态运动。

(2)出院后的心脏康复

美国做法:

第二期心脏康复,一般持续12-18周

英国做法:

第二期心脏康复(一期的延续)出院后的最初4-6周

73.高血压:

指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而导致的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又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

74.临界值140mmHg

Ⅰ期高血压  无器质性改变

Ⅱ期高血压  隐性冠心病的客观证据

Ⅲ期高血压  器官损害

75.影响高血压发病的因素

(1)遗传:

高血压发病过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患此病的可能性要大。

(2)饮食:

钠盐、脂肪、饮酒也与高血压的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

(3)职业及行为:

紧张状态的职业人群和性情急躁、个性较强的人发病的危险性较高。

(4)吸烟:

也是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不良行为。

(5)体力活动:

缺少有规律的运动易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性。

(6)肥胖:

肥胖人往往伴有高血压。

76.高血压预防和管理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侵入手段降低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保持血压低于140/90mmHg。

77.高血压的体育康复机制:

(1)运动产生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血管运动中枢,调整了其功能状态。

(2)运动促进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升高。

(3)运动促进了毛细血管扩张,降低舒张压。

(4)运动可以改善情绪,与饮食控制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78.高血压的运动处方三要素:

(1)运动强度:

40%~70%摄氧量储备或心率储备。

(2)运动持续时间:

30~60分钟。

(3)运动频率:

每周训练3~7天有降压的效果。

79.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想对不足,以及靶器官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80.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

81.耐力运动对糖尿病病人的体育康复机理

(1)经常的耐力运动可增强肌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功能,改善组织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保证较正常的血糖代谢。

(2)运动可改善脂质代谢和调节体重。

(3)耐力运动可增加肌肉毛细血管网密度,扩大肌细胞与胰岛素及血糖的接触面,改善血糖利用。

(4)运动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自身的体质。

82.Ⅱ型糖尿病患者:

有效心率范围为(220-年龄)×40%~60%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

相当于最大摄氧量的40%~50%或(220-年龄)×50%~60%。

83.糖尿病体育康复

(1)运动时间时间可以稍短,5~10min/次,随着时间逐渐延长。

保持时间到10~30分钟。

(2)运动频度每周3~5次为宜,运动量较大可间隔1~2天,但不要超过3天。

(3)运动种类①中等强度节律性有氧运动②全身肌肉都参与活动的中等强度的有氧体操③适当的娱乐性球类活动

84.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康复的注意事项

(1)空腹血糖在13.9mmol/L,餐后11.1mmol/L

(2)避免空腹及在注射药物60~90分钟后运动,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

85.肥胖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日常生活的教育指导。

86.肥胖症的体育康复机理主要在于调节代谢功能,增强脂肪消耗,促进脂肪分解。

87.

(1)肥胖症体育康复合理的运动强度在55%~65%的最大心率强度较为适宜。

合理的运动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①最大心率(次/min)=220-年龄(岁)

②心力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3适运动心率=心里储备×75%+安静心率

(2)合理的运动时间建议每天以中等强度持续练习30~60分钟,运动时间必须长于30分钟。

88.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被破坏,导致以骨脆性增高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

89.体育康复的目的

⑴通过各种方式的全身运动,使全身骨骼受到均匀持久的应力作用,以提高骨质强度,避免骨折发生。

⑵通过运动锻炼骨骼肌力量。

⑶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体液调节

⑷促进胃肠道蠕动,提高消化功能

⑸全面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性

90.

(1)骨质疏松体育康复的运动强度达到最大心率的70%~85%。

(2)运动时间与频度,总的运动时间大约为30~60分钟。

最适宜的运动频度为每周3~4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