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857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docx

产业经济学期末重点考点

一、“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1、“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其实质是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问题。

“马歇尔冲突”是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经历的“生成一发展一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2、不完全竞争:

只要垄断的存在,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哈佛大学的梅森、克拉克、贝恩、谢勒等。

  哈佛学派首创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由具有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要素构成,简称SCP分析框架。

  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哈佛学派重要特征: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有效竞争理论由克拉克提出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是反垄断。

哈佛学派认为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形成限制产出、固定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这就必然会影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

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2芝加哥学派——“效率主义者”

  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

  芝加哥学派认为,在SCP分析框架中,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并进而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哈佛学派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因此主张放松反垄断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3可竞争市场理论

 鲍莫尔提出可竞争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市场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

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上,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磨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

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了就跑”“hit-run-out”策略。

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类似,可竞争市场理论依据的也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并强调长期分析。

在长期内达到的均衡是市场进入与退出过程均处于静态状态,即一方面处于现存市场上的企业不存在退出市场的动机,因为它们都没有亏损;另一方面处于潜在竞争地位的企业也不存在进入这个市场的动机,因为这个市场不存在高额利润。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

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4新奥地利学派

强调市场是一个发现的动态过程,并从主观主义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所谓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

在新奥地利学派看来,市场过程是自然淘汰的过程,只要不是因为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经历了市场激烈竞争而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

与SCP范式所认为的广告、产品差别化和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和构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不同,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广告、产品差别化和规模经济是正常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构成进入壁垒;至于企业通过兼并提高集中度,只要不存在法律上的市场进入限制,可以实现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新奥地利学派的政策主张

在政策上,新奥地利学派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基本持批判态度,强烈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的信息也是不完备的。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最有效的促进竞争的政策首先应该是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反对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的结构主义政策主张。

5新制度学派

科斯第一定理:

若交易成本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通过市场交易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科斯第二定理:

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权利的初始分配将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企业边界的决定:

交易成本

1、交易和交易成本的概念

交易成本也就是从契约的角度定义的“运用经济体制的成本”。

具体来说,交易成本包含事前的和事后的两个部分。

•事前的成本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的成本和保障协议被执行所需的成本。

•事后的成本包括四种形式:

错误应变成本、争吵成本、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运转成本、约束成本。

3、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

  威廉姆森认为区分各种交易的主要标志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交易发生的频率。

  资产专用性:

即投入特定交易关系中的资产不能改变其用途的程度。

资产专用性可分成五种类型:

场所专用性;有形资产用途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专向性资产;品牌资产的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所产生的交易费用越大。

  不确定性:

即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交易者行为的不确定性。

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强,交易费用越大。

  交易频率:

即在某段时期的交易次数。

经常发生或者多次发生的交易,较之于一次性发生的交易,更容易使治理结构的成本被抵消。

四、SCP范式

五、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产业集中度很低

(2)产品同一性很高(3)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壁垒(4)完备信息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因为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

(2)没有替代产品(3)进入壁垒非常高

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1)产业集中度高

(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3)进人和退出壁垒较高

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1)产业集中度较低

(2)产品有差别(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六、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四种方式:

CRn,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HHI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即集中程度的指标。

(二)衡量指标

1、行业集中度:

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式中:

•CRn-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集中度;

•Xi-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产量、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

在行业分析中,一般取n=4或n=8,计算前4家或前8家最大企业的集中度;

•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若干企业;

•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2、洛伦兹曲线:

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均等分布线)

3、基尼系数:

也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

4、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指数)。

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

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Si—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产业内的企业数。

•赫芬达尔指数直观性较差,但能够灵敏地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集中度的影响。

•HII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七、产品差别化的类型与影响

产品差别化:

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品差异程度的影响:

影响市场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3、基本度量方法:

(1)需求的交叉弹性

(2)广告密度

4、产品差异化决策:

(1)产品主体差异化

(2)品牌差异化(3)价格差异化(4)渠道差异化(5)促销差异化(6)服务差异化

5、产品差异的传播与沟通——广告

(1)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

(2)广告与绝对成本优势

6、不同产业市场的产品差异程度

(1)消费品产业

(2)工业品产业。

八、博弈的四种基本类型

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指的是各博弈方同时决策,或者决策行动虽有先后,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的博弈。

(二)博弈的策略式表达

•策略式表达更适合于静态博弈,而扩展式表达更适合于讨论动态博弈。

(三)博弈的得益矩阵表示

•两人有限博弈的策略式表达及其求解可以方便地用得益矩阵直观地给出。

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指的是各博弈方先后行动,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的博弈。

•在动态博弈中,策略并不简单地等于行动。

•一个动态博弈就会有多个甚至无限个博弈阶段。

三、重复博弈

•第一,阶段博弈之间无物质上的联系。

•第二,所有参与人都观察到博弈过去的历史;

•第三,参与人关心的是整个博弈的总得益。

四、不完全信息博弈:

博弈的各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得益函数不完全了解的博弈。

九、囚徒困境

•警察抓住了两个罪犯,但是警察局却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

如果罪犯中至少有一人供认犯罪,就能确认罪名成立。

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分别关押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分别跟他们讲清了他们的处境和面临的选择:

如果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l年徒刑;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重判10年徒刑;果两人都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8年监禁,问两个罪犯会如何选择(即是坦白还是抵赖)

囚犯B

囚犯A

坦白

抵赖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1-1

如果每个嫌疑犯都只是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亦即被判的刑期最短),且无法影响对方的行为,那么,惟一可能的答案就是:

两人都坦白交代,各自被判8年徒刑。

“坦白”是他们每个人的超优策略。

每个囚徒都希望对方抵赖,自己坦白而释放。

当他们都这样想并这么做时,就形成(坦白、坦白)的策略组合,(坦白,坦白)的策略组合是一个纳什均衡。

可以从上述讨论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超优策略均衡虽然是惟一可以预见到的结果,但却不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策略。

于是乎,“囚徒困境”常常被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说明:

自利的个人理性行为并没有导致一个社会的最佳结果,亦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冲突。

十、占优策略均衡与纳什均衡

1、占优策略均衡

•不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他的最优策略是唯一的,这样的最优策略被称为“占优策略”。

3、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构成纳什均衡的策略一定是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过程中(留下的)不能被剔除的策略,即没有任何一个策略严格优于纳什均衡策略。

•纳什均衡是指在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选择的策略的情况下,该参与人选择了最优策略以回应对手的策略。

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策略均衡。

十一、

博弈类型

决策变量

静态博弈

动态博弈

以产品产量为竞争手段

古诺模型

斯泰克伯格模型

以产品价格为竞争手段

伯特兰模型

价格领导者模型

一、静态竞争策略:

(产量决策——古诺模型;价格决策——伯特兰德模型;) 

静态竞争:

指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各竞争参与人只竞争一次,同时作出决策且对各参与人可能有的策略和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的竞争模式。

1.产量决策—古诺模型 

☐某寡头市场上有:

厂商1和2。

☐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c

☐市场需求P=A-Q;

☐市场供给Q=q1+q2。

☐只要一个厂商变动产量,另一个厂商也必须跟着变动自己的产量。

两个厂商的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需求函数:

P=A-q1-q2。

☐成本为零。

☐厂商1利润:

π1=(P-c)q1=(A-q1-q2-c)q1=Aq1-q1q2-q12-cq1

☐假定厂商2产量不变,则厂商1利润最大化:

dπ/dq1=A-q2-2q1-c=0。

☐求得:

q1=0.5(A-q2-c)

即为厂商1的反应函数。

同样B的反应函数:

q2=0.5(A-q1-c)

古诺均衡——反应函数图示

二、动态竞争策略 

1.产量领先策略——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第一步,领导者(厂商1)先宣布自己的产量q1

•第二步,在市场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跟随者(厂商2)依据q1来最大化自己利润,从而决定自己的产量q2

具体解题思路:

逆向归纳法

第一步,作为天真的跟随者,厂商2在给定厂商1的产量下,最大化自己的利润,这样,厂商2有自己的反应函数:

q2=R2(q1)

第二步,作为领导者,厂商1会预测到厂商2的反应函数,从而据此来选择最优的q1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π1(q2)=P[q1+q2]q1–C1(q1)=P[q1+R2(q1)]q1–C1(q1)

先求厂商2的反应函数:

•厂商2的利润函数为π2=(A-c)q2-q1q2-q22

在q1固定下,π2最大的一阶条件为

•厂商1的利润函数为

•由于厂商1为领导者,而厂商2为跟随者,因此厂商1可根据厂商2的反应函数来找出其利润最大的产量。

现在可以把厂商2的反应函数代入厂商1的利润函数可得:

•厂商1的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代入厂商2的反应函数后可得:

•相应地得到均衡价格和利润分别为:

●如市场需求如下所示,求古诺均衡解,并相应地求出π1和π2。

解:

利润最大化下,有:

求之,得:

●如市场需求如下,求Stacklberg均衡解,并相应地求出π1和π2。

解:

(1)追随者的利润函数为:

令其对q2的一阶条件为0,得

于是追随者的反应函数为:

(2)领导者把追随者的反应函数纳入自己的利润函数,则企业1的利润函数便为:

不难看出,与古诺均衡解(80,30)相比,总产量不同,产量在两个企业间的分割也是不同的。

领导者企业1比在古诺均衡中的产量增加

利润增加

这便是先行一步给领导者带来的优势。

价格决策——伯特兰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模型具有唯一的均衡解:

P1=P2=c,π=0

•Bertrand均衡的含义在于:

如果同业中的两家企业经营同样的产品,且成本一样,则价格战必定使每家企业按的原则来经营,即只获取正常利润。

但是如果两家企业的成本不同,则从长期看,成本低的企业必定挤走成本高的企业。

十二、伯特兰悖论

两家寡头垄断企业的竞争最后会得到与完全竞争同样的结果,即不存在市场势力和垄断利润。

这与现实社会中的情形不符,从而被称为伯特兰悖论。

伯特兰悖论的三种解释

①埃奇沃斯生产能力约束解释。

由于现实生活中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制的,所以,只要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能力可供量不能满足全部社会需求,则另一个企业对于残差的社会需求就可以收取超过边际成本的价格。

②博弈时序解释。

如果Bertrand只是一个同时的价格博弈,则不应包括一家企业降价造成的消费反应这样一个带时序性的博弈过程。

因为企业怕降价引发长期的价格战,所以两家企业很可能在的某一点达成协议,不降价了。

这就是所谓的“勾结”

③产品差异解释。

Bertrand均衡假定企业间产品是同一的,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但事实上,企业间在产品上是有差异的,即使出售同一产品,也会有差异。

十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六个相关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他认为,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并作用于其他产业部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四)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他发现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提出3个阶段6个时期的划分。

(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他根据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六)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一国到另一国的产业转移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

雁行理论认为先行国(地区)与后期国(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梯度的产业传递和吸纳的动态过程,由此形成了先行国(地区)和后期国(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循环和连锁型变化机制,促进了后起国(地区)产业结构向着更高层次转换。

十三、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

•任一产业总产出=该产业中间需求+该产业最终需求

•任一产业总投入=该产业中间投入+该产业附加价值(针对价值形态)

•任一产业总投入=该产业总产出

•各产业中间需求合计=各产业中间投入合计

•各产业最终需求合计=各产业附加价值合计

十四、产业结构优化:

高度化,合理化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和联系

✓地区产业结构:

区位商的计算

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四、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和联系

主导产业:

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持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

 

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

四、地区产业结构分析的经济指标

(一)反映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的经济指标

1、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简称LQ),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

2、人均产量系数和人均产值系数。

3、地区产业区际输出指标。

4、区域产业输出系数。

十五、我国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

产业布局的非均衡发展理论

1、增长极发展模式:

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内向型和资源分配不均决定了中西部地区更适合采取这种战略。

2、点轴布局模式:

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

“T”形模式、“弓箭形”模式

3、网络布局模式:

是点轴分布的延伸。

如珠三角洲地区。

4、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由于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存在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

十六、产业政策的三个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说:

产业真格是弥补市场缺陷、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的需要。

(二)“赶超战略”说

发展中国家由于“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实现经济发展,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三)“国际竞争”说

各国政府都需要以产业政策为基本工具,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争取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

十七、产业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

1、作用

(1)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加速赶超,实现超常规发展

(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4)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2、局限性

(1)调节对象的局限性

并非对任何产业都有同样的作用

(2)调节功能的局限性

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力量

(3)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成本

(4)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也存在着“失灵”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