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03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docx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设计

前言

1、项目名称、隶属关系及所在位置

本项目为陕西交头煤业有限公司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陕西交头煤业有限公司煤矿位于交头县城西南约30km处的交头县中村镇村,行政区划属交头县中村镇管辖。

地理位置为交头盆地西部南缘,中条山隆起的北东部。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47"―35°35′38″,东经111°55′56″―111°57′35″。

2、承办单位概况

陕西交头煤业有限公司原名煤矿,始建于1991年,1996年投产,井田面积3.473km2,批准开采2号煤层,现开采2号煤层,原设计生产能力150kt/a,经采改核定生产能力为210kt/a,现实际生产能力为210kt/a。

该矿采用一竖一斜混合开拓,井筒均采用料石砌碹,主井为斜井,主要担负提煤、出矸、下料、行人及进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风井主要担负回风任务,兼作另一安全出口。

井下生产采用走向长壁式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主井采用带式输送机提升,井下大巷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工作面采用刮板机运输。

大巷采用木棚支护,工作面采用木棚支护,工作面采用ZH1600/16/24Z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支护。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负压抽出试通风,矿井涌水量一般在290~440m3/d之间,正常为370m3/d,据2005年度瓦斯等级鉴定,为高瓦斯矿井。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1、《设计委托书》;

2、2004年5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换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1400000430770。

3、2006年5月由陕西省煤炭地质公司提交的《陕西省交头县中村镇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4、陕西省煤炭地质技术委员会评审中心晋煤地技评字发【2007】1565号文“《陕西省交头县中村镇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评审意见书”。

5、陕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行发【2007】744号文《关于对陕西省阳城县庄头联办煤矿等五座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评审意见书”的批复》。

6、陕西煤炭工业局晋煤安发【2006】964号文《关于晋城市156座煤矿矿井2006年度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

7、陕西交头煤业有限公司煤矿提供的基础资料。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主斜井提升系统与地面主生产系统改造顺畅衔接,地面主生产系统留有主井提升的原煤旁路环节,设计简单实用,尽可能减少改建工程量,设备选型先进合理,保证运输过程中转载环节尽量少,运输通路连续、顺畅,满足国家环保政策。

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井田概况

陕西交头煤业有限公司煤矿井田陕西地台背斜南部之交头盆地南部西缘,阳城山字型构造西翼弧的内侧。

井田面积为3.473km2,批准开采2号煤层。

井田内沁东公路由中东部向西南-西岩上阁河-河北岸向西穿过,并在井田东南部与沁中公路相接,往东南约5km至中村镇。

往东北30km至交头县城。

陕西组和太原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陕西组地层平均厚度32.80m,共含煤三层(1、2、3号),其中,2号煤层为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1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3号煤层为不稳定零星可采煤层。

煤层总厚为4.93m,含煤系数为15.03%;太原组地层平均厚度78.60m,共含煤8层(5、6、9、12、13、14、15、16号),其中,15号煤层为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9号煤层为不稳定零星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煤层总厚为5.44m,含煤系数为6.92%。

矿井设计开采2号煤层。

位于陕西组中部,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上距K8砂岩13.20m,下距15号煤层76.10m。

煤层厚度2.16~5.06m,平均厚4.13m,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含1层夹矸,井田东南部含2层夹矸,夹矸一般为泥岩、炭质泥岩,单层夹矸最大厚度为0.30m,为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

顶板以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底板为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

2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为17520kt。

2号煤层属于低灰—高灰分、特低硫分、低磷分、特高热值、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WY),经洗选后,可作为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

井田内2号煤层赋存稳定,地层产状较平缓,地层倾角4°~15°,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为高瓦斯矿井,煤尘无爆炸危险性,属不易自燃煤层,煤层顶底板条件适中,适宜于综合机械化规模开采。

二、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特征

1、本次地面生产系统改造工程设计生产能力由210kt/a提高到600kt/a,净增生产能力390kt/a。

2、原煤产品分级按以下四个品种分类:

+50mm大块,25~50mm中块,13~25mm小块,-13mm末煤。

+50mm大块需进行人工拣矸,块煤进入块煤方仓存储,末煤进入末煤筒仓存储,各仓均留有汽车装车闸门,装汽车外运。

三、项目总投资及效益情况

建设总投资为2482.86万元。

其中:

土建工程投资为1670.75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投资为382.81万元,安装工程投资为429.30万元。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设计生产能力:

600kt/a;

2、建设工期:

10个月。

第二节地质构造

一、地层

井田属于半掩盖区,基岩出露主要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地层,第四系分布于山梁、沟河谷及其两侧阶地。

现根据井筒揭露及钻探对地层揭露和西闫精查报告地质成果,对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为含煤地层基地,由厚层状灰色致密石灰岩组成,质纯、性脆,夹薄层泥质灰岩,节理发育,多为方解石脉充填,厚度大于100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度3.00~10.00m,平均6.00m,岩性主要由灰白色或蓝灰色铝质泥岩、深灰色泥岩、薄层粉砂岩组成,底部铝质泥岩下含褐色铁矿(“陕西式铁矿”),层位不稳定。

本溪组在区内厚度小,不稳定。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连续沉积于下伏本溪组地层之上,自K1石英砂岩底至K7砂岩底,厚度为68.10~89.20m平均为78.60m,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底部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K1);下部由铝质泥岩和15、16号煤层组成;中部为K2、K3、K4石灰岩夹泥岩、铝质泥岩、细砂岩及12、13、14号薄煤层;上部以黑色泥岩、细砂岩,含5、6、9号薄煤层及K5石灰岩。

4、二叠系下统陕西组(P1s)

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地层之上,自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厚度为27.50~38.00m,平均为32.80m,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下部岩性主要由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及3号煤层组成。

底部细粒砂岩(K7)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分选性较好,钙质胶结;中部由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及2号煤层组成;上部以黑色泥岩和极不稳定的1号薄煤层组成。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自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厚度为97.50~125.80m,平均为110.30m,整合覆于陕西组地层之上。

底部为K8灰白色中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分选性较好,孔隙式胶结;下部为灰色及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细粒砂岩组成;上部为浅黄色、灰绿色及黄绿色细、粉砂岩夹紫色斑块状泥岩互层;顶部为一层紫红色含铁质鲕粒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层位稳定,特征明显,为本区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分界的辅助标志。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K10砂岩底至K14砂岩底,厚约470.00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整合接触,井田内本组地层赋存不全,残留层段属上段中部以下的地层,最大残留厚度413.00m。

岩性为黄绿色、灰黄色、灰绿色砂岩与暗紫色、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底部为K10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较好,钙质胶结。

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主要为残积黄土和次生黄土夹砂粒层和数层棕色亚粘土组成,黄土颗粒及颜色受当地影响,在河谷两旁偶见有搬运沉积粘土和砂,底部含钙质结核,厚0~50.00m,平均25.00m左右。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第四系全新统(Q4)

由砾、砂砾、砂不同粒度的岩块及次生亚砂土组成。

分布于现代河床和沟谷中,厚约0~20m,平均15.00m左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2、地质构造

井田总体呈向北倾伏的宽缓开阔的向斜构造,轴向近南北,向北倾伏,两翼地层基本对称,由于断层的切割影响,轴部被分割成三段,由东向西滑移。

向斜中南端地层较平缓,倾角4°~9°;中北端地层陡缓变化大,一般在5°~14°之间,井田内向斜轴向延伸合计1600m左右。

另外,井田断层构造较发育,分布8条正断层,分述如下:

1、F33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北部,走向总体近东西,在井田中部向北弯曲,倾向南,局部倾向南南西和南东,倾角75°~80°,为井田内第一条走向延伸最长的纬向断层构造。

落差H=10~15m之间,在井田内走向延伸2610m左右。

2、F34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偏北,走向近东西,由东向西略向南弯曲,倾向北,局部倾向北北西,倾角75°~80°之间,落差H=35~100m之间,在井田内走向延伸2530m左右。

为井田内第二条延伸较长的纬向断层构造。

3、F38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F34断层的南盘,为F34大断层的伴生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最大落差H=10m之间,走向延伸长度440m左右。

4、F39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F34断层的南盘,为F34大断层的伴生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南东,倾角75°,最大落差H=5m之间,井田内走向延伸长度265m左右。

5、F40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F34断层的南盘,为F34大断层的伴生小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75°,最大落差H=5m之间,井田内走向延伸长度为70m左右。

6、F50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南部,走向北东东—南西西—南西,倾向北北西—北西,倾角70°,最大落差H=24m之间,井田内走向延伸长度1130m左右。

7、F51正断层

位于井田南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70°,最大落差H=5m之间,井田内走向延伸长度240m左右。

8、F52正断层

位于井田南东角,走向北北东—南南西,倾向南东东,倾角75°,最大落差H=30m之间,井田内走向延伸长度410m左右。

总之,井田内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岩侵入体,断层较发育,但分布相对集中,故根据现行勘查规范,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为二类。

第三节井田可采煤层

一、含煤性

陕西组和太原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陕西组地层平均厚度32.80m,共含煤三层(1、2、3号),其中,2号煤层为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1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3号煤层为不稳定零星可采煤层。

煤层总厚为4.93m,含煤系数为15.03%;太原组地层平均厚度78.60m,共含煤8层(5、6、9、12、13、14、15、16号),其中,15号煤层为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9号煤层为不稳定零星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煤层总厚为5.44m,含煤系数为6.92%。

二、可采煤层

井田内自上而下的可采煤层为2、15号煤层,详见“可采煤层特征表”,现分述如下:

1、2号煤层

位于陕西组中部,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上距K8砂岩13.20m,下距15号煤层76.10m。

煤层厚度2.16~5.06m,平均厚4.13m,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含1层夹矸,井田东南部含2层夹矸,夹矸一般为泥岩、炭质泥岩,单层夹矸最大厚度为0.30m,为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

顶板以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底板为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

表1-2-1        可采煤层特征表

地层单位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m)

煤层间距

(m)

煤层结构(m)

稳定性

可采性

顶板

岩性

底板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平均

夹矸层数

西

2

2.16~5.06

4.13

简单

1~2

稳定

全井田可采

粉砂岩

泥岩

砂岩泥岩

72.50~80.70

76.10

15

2.73~3.79

3.44

简单

1~2

稳定

全井田可采

石灰岩

铝质泥岩

2、15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K2灰岩之下,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上据2号煤层76.10m。

煤层厚度2.73~3.79m,平均3.44m。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含1~2层夹矸,夹矸多以泥岩为主,单层夹矸的最大厚度为0.50m。

为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

顶板为K2石灰岩,底板为铝质泥岩。

可采煤层特征表,见表1-2-1

三、其他技术条件

1、顶底板条件

1)2号煤层:

顶板以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

粉砂岩厚约5.00m,岩石较坚硬,属于半坚硬顶板;泥岩厚约0~2.00m,岩石松软,为半松软顶板;底板以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粉砂岩厚约3.60m,泥岩厚约0~1.50m,为半坚硬—半松软底板。

2)15号煤层,顶板为K2石灰岩,厚度平均9.20m,为坚硬顶板;底板为铝质泥岩,厚约7.00m左右,为松软底板。

第四节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性及地温

一、瓦斯

据该矿井2006年度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开采2号煤层时,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8.47m3/t,绝对涌出量为5.13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5.08m3/t,绝对涌出量为1.41m3/min。

二、煤尘和煤的自燃

据该矿于2006年11月26日经陕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检验2号煤层煤样:

火焰长度0mm,岩粉用量0%,煤尘无爆炸性;吸氧量1.3099m3/g,自然等级为Ⅲ级,倾向性质为不易自燃。

三、地温地压

据西闫精查勘探资料,本井田未发现地温、地压异常现象,属地温、地压正常区。

第五节水文地质

一、水系

井田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续鲁峪河上游支流,井田中南部发育河,其东段汇聚了上阁河、中村河,在井田内汇聚了两岸沟谷的雨季洪水、村村民的生活废水及煤矿的矿井排水。

属季节性河流,平时水流不大,雨季汇聚各支流及井田内各冲沟洪水,水量增加,瞬时最大洪水流量可达10m3/s,由东向西排出井田,后穿过井田西南部边角注入续鲁峪河,最后向西汇入汾河。

二、含水层

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中奥陶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厚约400m左右,出露在本区外围西部。

井田内未出露。

其上部峰峰组石灰岩岩溶不发育,且夹泥灰岩隔水层,一般裂隙均被方解石脉充填,其下部上马家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为主要含水层,据西闫精查区10号钻孔观测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55L/s·m,渗透系数为16.35m/d,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井田附近推测奥灰水水位标高932.6~941.40m,地下水流向由东南向西北。

2、太原组K2、K3、K4、K5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K2石灰岩平均厚度9.20m,K3石灰岩平均厚度4.70m,K4石灰岩平均厚度1.30m,K5石灰岩平均厚度1.97m,其中以K2、K3,灰岩富水性中等,K4、K5灰岩富水性较弱。

据西闫精查勘探10号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18L/s·m,渗透系数为6.65m/d,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

3、陕西组K7、下石盒子组(K8)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陕西组K7矿砂岩平均厚度2.10m,下石盒子组K8砂岩平均厚度4.40m,西闫精查时,钻孔所见岩芯裂隙不发育,钻进消耗不大,单位涌水量0.03L/s·m,渗透系数为0.251m/d,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属富水性较弱的含水层。

4、上石盒子组(K10)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K10砂岩平均厚9.50m,属中细粒砂岩,在井田南部赋存较浅,被风化形成基岩风化裂隙带,富水性变化大,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受季节控制:

中北部埋藏渐深,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调查泉流量0.10~0.76L/s,水质类型为HCO3·CL4-Ca·Na型水。

5、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Q2+3)

广泛分布于井田内坡梁、沟、河谷两侧,富水性不均一,且含水层连续较差,一般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为主,受季节控制,雨季含水、透水,旱季基本不含水。

6、第四系全新统砂砾层孔隙含水层(Q4)

一般厚度0~20m,主要分布在井田中南部河,东部的上阁河、中村河,西部的续鲁峪河河床及河北岸的冲沟底,为近代河床、冲沟冲积形成的砂砾层,据调查,民井单位涌水量0.94~12.5L/s·m,富水性较强,为富含水层,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

三、隔水层

1)中石炭统本溪组:

由铝质泥岩组成,平均6.00m左右,系一较好的隔水层。

2)上石炭统太原组及二迭系陕西组、上、下石盒于组:

主要由具有可塑性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各层砂间及灰岩间均有泥岩分布,一般厚度2至数米不等,可起到良好的层间隔水作用。

四、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井田构造总体呈向北倾伏的宽缓开阔的向斜构造,向斜有一定的聚水作用。

井田内断层较发育,落差大小不一,断层裂隙带局部导水,井田批采的2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裂隙水,富水性一般较弱,间接充水含水层奥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推测水位标高在932.6~941.4m之间,远比本区2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690m高224.4m。

下面对奥灰水的突水危险性进行预测:

其中:

K——突水系数(MPa/m)

P——底板承受的静水压力(MPa)

M——底板隔水层的有效厚度(m),本井田2号煤层以下取100m。

Cp——开采破坏厚度(m),取经验值10m。

=0.0244

小于受构造破坏块段临界突水系数值0.06MPa/m,一般奥灰水突水危险性不大,但遇到断层导水裂隙可能会突水,故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类型。

第六节煤类、煤质与煤的用途

井田批采2号煤层,现根据本矿实际煤质化验资料,结合西闫精查勘探与井田相关的2号煤层煤质化验资料叙述2号煤层煤质特征如下:

一、煤的物理性质、宏观煤岩特征

灰黑色,似金属光泽,多具线理状结构,层状至块状结构,贝壳状断□,比重中等,致密坚硬,煤岩组分以亮煤、镜煤为主,夹暗煤及丝炭,为半亮型-光亮型煤。

二、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能

2号煤层

水分(Mad):

原煤0.63~2.23%,平均1.04%,

浮煤0.74~1.86%,平均1.20%;

灰分(Ad):

原煤12.60~30.49%,平均19.58%,

浮煤4.41~6.31%,平均5.43%;

挥发分(Vdaf):

原煤8.52~14.29%,平均11.78%,

浮煤8.25~10.85%,平均9.73%;

全硫(St,d):

原煤0.37~0.46%,平均0.42%,

浮煤0.36~0.52%,平均0.41%;

磷(Pd):

原煤0.30165~0.0225%,平均0.0195%,

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

原煤29.89~31.10MJ/kg,平均为30.70MJ/kg。

元素分析:

Cdaf:

91.61~92.32%,平均92.00%,

Hdaf:

3.88~4.11%,平均4.00%,

S+Odaf:

2.02~3.03%,平均3.00%,

Ndaf:

1.28~1.43%,平均1.40%。

可磨性(HGI)>0;

煤灰成分以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铝(Al2O3)十三氧化二铁(Fe2O3)十氧化钙(CaO)为主,其中SiO2:

46.39%;Al2O3:

38.35%;Fe2O3:

2.74%;CaO:

3.06%。

煤灰熔融:

DT>1500℃

热稳定性:

TS+6:

19.4;TS6-3:

17.2;TS3-0:

3.4

固定碳(Fc,d):

76.06~78.42%,平均77.24%。

焦渣特征(CRC):

2

粘结指数(GR.L):

1~2

胶质层最大厚度(Y):

0

浮煤回收率:

62.50%

三、煤类的确定

2煤层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为8.25~10.85%,平均9.73%,可燃基氢元素含量(Hdaf)为3.88~4.11%,平均4.00%。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2号煤层煤类属于无烟煤(WY)。

四、煤质特征及工业用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24—2004)关于“煤炭质量分级”标准,现将本井田批采的2号煤层煤质特征及工业用途叙述如下:

2号煤层

灰分:

原煤干燥基灰分(Ad)为12.60~30.49%,平均19.58%,属低灰—高灰分煤。

全硫:

原煤干燥基全硫(St,d)为0.37~0.46%,平均0.42%,属于特低硫分煤。

高位发热量(Qgr,d):

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9.89~31.10MJ/kg,平均30.70MJ/kg,属于特高热值煤。

综上所述,2号煤层属于低灰—高灰分、特低硫分、低磷分、特高热值、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WY),经洗选后,可作为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

五、煤的风、氧化

井田内2号煤层埋藏较深,地表无露头,不存在风氧化现象。

第二章 地面生产系统

第一节主斜井提升

本矿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后设计生产能力为600kt/a,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该矿主斜井已安装一部带宽800mm的深槽式大倾角带式输送机,承担矿井原煤提升任务。

一、主斜井带式输送机

1)设计选型依据

以矿井年产量600kt/a作为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运量来对现以安装的带式输送机进行校核计算。

2)原始资料

(1)年输送量:

Q=600kt/a

(2)工作制度:

年工作330d,日提升16h

(3)松散原煤密度:

r=0.9t/m3

(4)煤的粒度:

0~300mm

(5)带式输送机设计长度:

斜长L=493m,水平长度Lh=457.1m

(6)安装倾角:

α=22°

(7)提升高度H=184.68m

(8)给煤机选型内容:

根据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确定输送量Q=(600000/330/16)×1.2=137t/h,主斜井设有井底煤仓,设计选用GLD-K3X型甲带式给煤机,当曲柄位置位于3档时,给料能力为150t/h,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相配套,主井带式输送机的运量与给料能力一致,即Q=150t/h。

3)选型计算:

(1)胶带宽度选择计算

带速V=2m/s

胶带宽度B={Q/(K·γ·v·C)}1/2

其中:

K——断面系数,取435

γ——物料密度,取0.9t/m3

C——倾角系数,取0.76

Q=150t/h,计算得B=0.50m

取胶带宽度B=800mm。

现有带式输送机带宽满足要求。

(2)各种参数的确定

胶带强度ST1000N/mm钢丝绳芯输送带

上托辊转动部分重量:

q′=11.7kg/m

下托辊转动部分重量:

q″=4kg/m

托辊阻力系数:

ω=0.03

胶带每米荷重:

q=Q/3.6v=20.83kg/m

胶带每米自重:

q0=18.48kg/m

(3)运行阻力计算

带式输送机上分支运行阻力:

F1=(q+q0+q’)ωLh=699.5kg

带式输送机下分支运行阻力:

F2=(q0+q”)ωLh=308.3g

物料提升阻力:

F3=qH=3846.9kg

带式输送机总运行阻力:

F=F1+F2+F3=4854.7kg

(4)张力计算:

本带式输送机采用单滚筒驱动,滚筒包角取210°

按满足垂度要求,取带式输送机尾部上分支张力S4=1000kg

则带式输送机尾部下分支张力S3=S4=1000kg

头部上分支张力S1=S4+F1+F3+q0H

=8959.3kg

头部下分支张力S2=S3-F2+q0H

=4104.6kg

(5)核算:

正常运行时:

S1/S2=2.18<eua=3.6u=0.35α=210°合格

采用尾部重载小车拉紧方式下,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