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20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ocx

石笋依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中心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践行“活教育”,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依托古镇资源,开展幼儿民俗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浦东新区石笋幼儿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课题提出

1、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与《纲要》等对本课题的启示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世界瑰宝,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他还说“我所要讲的爱国家,是要爱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光荣历史,爱我们国家的前途,爱我们国家的人民......”。

陈先生的“活教育”教学原则中提到: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提到:

“儿童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大自然、大社会是最丰富的活动课堂,幼儿园的课程应以大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强调了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密切配合,强调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与价值,引发幼儿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其中指出:

“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同样提出:

“了解不同地域的人以及风俗与文化”。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教育中,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传递民俗文化,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让幼儿从小了解中华民族悠远灿烂的民俗民风文化,对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2、古镇丰富资源对课题实践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我园地处江南历史文化古镇——新场,新场镇历史悠久,极具江南水乡特色且保存完好。

原汁原味的古街、古桥、古寺、古树,无不折射出古镇独特韵味。

新场镇史载有“笋山十景”、“十三牌楼九环龙(桥)”、“马鞍水桥石驳岸”等名胜古迹;另外,新场的桃园是上海市一年一度桃花节的主景点之一。

更有现在闻名上海和全国的水蜜桃、8424西瓜、矮脚菜等......浓郁而独特的古镇文化,时刻围绕在孩子们的身边,为幼儿接受爱家乡的启蒙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如何将民俗以主题的形式呈现,有意义地开展各类活动,让幼儿感受古镇资源的魅力与民俗文化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实践。

3、前期的经验与成果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园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及成果,如陈研会课题《依托优秀民族艺术培养幼儿初步的爱国情感》、区级规划课题《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自主休闲活动的实践研究》,还有老师开展的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如《感受古镇民间艺术魅力萌发爱家乡情感》、《优化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等发表于《浦东教育》。

前期的经验与成果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作了良好的铺垫。

综上所述,本课题旨在通过挖掘我们新场古镇的资源,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让民俗发挥其教育价值,形成有价值的特色课程内容,让幼儿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萌发他们初步的爱家乡情感。

(二)关键词界定

古镇资源——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总和。

包括物质类资源(建筑文化资源、工艺品艺术资源、家乡特产资源等)、非物质类资源(民俗节庆资源、艺术文化资源等)。

民俗主题活动——将古镇资源中可利用的民俗文化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包括主题名称、具体活动内容等)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访谈、现场查看、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挖掘可利用的古镇资源,探索民俗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策略等,并形成一套有价值的、适合我们农村幼儿的民俗主题活动方案。

2、让幼儿感受与了解古镇的民俗文化,促进幼儿审美与表达表现力的发展,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3、使教师更深层次地了解古镇的民俗文化,提高教师践行与创新“活教育”思想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挖掘可以开展民俗主题活动的古镇资源的研究

2、挖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主题活动方案的研究

3、实施民俗主题活动的途径及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古镇资源、民俗主题活动相关概念,相关研究资料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对挖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主题活动的方案、途径及策略等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对挖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主题活动价值、指导策略、成效等的研究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4/2——2014/5)

(1)组建课题组,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资源。

(2)调查分析依托古镇资源并结合我园特色开展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3)制定研究方案和操作计划,完成课题论证。

2、课题研究与实施阶段(2014/6——2015/11)

(1)挖掘可以开展民俗主题活动的古镇资源的研究

(2)挖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主题活动的方案的研究

(3)实施民俗主题活动的途径及策略的研究

3、总结阶段(2015/12——2016/2)

(1)形成课题总结报告,汇总研究成果。

(2)资料归档,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三、研究结果

(一)挖掘可以开展民俗主题活动的古镇资源的内容研究

“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这是历代对新场镇繁华的赞词。

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古镇上现存的资源有哪些可以为我们教育所用呢?

我们因地制宜,对幼儿所处的环境、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挖掘、梳理和提升,并围绕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研究实践。

我们从古镇民俗文化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育内容。

我们把这些资源分成了四大类:

建筑文化资源、家乡特产资源、艺术文化资源、民俗节庆资源等。

建筑文化资源包括:

牌楼、家乡的桥、老街、茶楼等;家乡特产资源及艺术文化资源我们把它们归类为物产资源,有:

捏泥人、糖画、蓝印花布、彩豆画等;民俗节庆资源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桃花节、端午节、重阳节及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等。

最后,我们将这些资源进行了整合,在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的选择都立足于孩子的兴趣,并能整合到各个学科。

整合内容如下:

附表一:

可利用资源

年龄段

民俗节庆资源

物产资源:

家乡特产资源和艺术文化资源

建筑文化资源

小班

春节:

十二生肖的故事、美丽的窗花;

元宵节:

五彩花灯;

清明节:

欣赏风筝、踏青;

桃花节:

桃花和梨花、到果园远足;

端午节:

品粽子、屈原的故事;

重阳节:

重阳糕、爷爷奶奶的节日;

中秋节:

好吃的月饼、过中秋节啦。

好看的面人

纸人面具

捏泥人

扇子

欣赏染花布

欣赏水墨画

欣赏窗花

好吃的毛豆与芋艿……

参观牌楼

参观石拱桥

参观茶楼

远足——老街

中班

春节:

红包的祝福、十二生肖歌、舞龙、扭秧歌、剪窗花

元宵节:

元宵乐、猜灯谜、做元宵;

清明节:

放风筝、青团、踏青;

桃花节:

桃花门帘、桃花朵朵开、美丽的家乡;

端午节:

屈原的故事、包粽子、玩龙舟;

重阳节:

给爷爷奶奶捶背、重阳节的来历;

中秋节:

做月饼、中秋的传说。

古镇小吃

春笋、马兰头、挖野菜、家乡的蔬菜

有趣的泥土

蓝印花布

捏泥人

新场水蜜桃

古银杏树

植树节

参观南山寺

家乡的桥——千秋桥

参观桃花节

农家乐

马头墙

古镇老街

大班

春节:

过新年的由来、福字、十二生肖;

元宵节:

元宵节的故事、元宵灯展、舞狮舞龙;

清明节:

做风筝、踏青扫墓

桃花节:

农家乐、跳石板路;

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包粽子;

重阳节:

登高、敬老院慰问演出、民间游戏“斗鸡”;

中秋节:

做月饼、爷爷为我打月饼、快乐过中秋。

保护银杏树

参观古董店

品桃、品梨会

有趣的彩豆画

种植矮脚菜(等其它蔬菜)

我爱我的家乡

新场的土特产

工艺品展览会

家乡的桥:

洪福桥、玉皇阁桥、桥的发展

家乡的牌楼:

寻觅十三牌楼九环龙

家乡的古街:

走一走新场的古街、新场老房子新建筑

家乡的古寺:

南山寺、少林功夫、南山钟声

综合:

古镇建筑摄影展

(二)挖掘古镇资源开展民俗主题活动方案的研究

1、制定目标,明确开展民俗主题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

“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以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培养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

”因此,我们结合《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古镇资源中可利用的资源,从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为出发点,确定民俗主题活动总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和感受新场古镇的民俗、文化元素,感受民俗的丰富多样,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家乡情感。

(2)用绘画、手工、音乐、肢体律动、游戏、语言表达等多种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乐意与同伴分享经验与快乐。

(3)具有初步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创造力、探究、合作分享能力。

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幼儿感受、体验、动手操作和合作分享入手,尝试将优秀的古镇资源转化为特色课程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本土文化的机会,让幼儿在本土文化的氛围中形成爱家乡的感性认识,培养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创造能力,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

2、遵循原则,选择适宜、有价值的民俗主题活动内容

课题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讨论与研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挖掘、筛选最典型且具有代表性,并使幼儿感兴趣、能理解和接受的优秀健康的古镇资源作为主题内容,选择时遵循以下原则:

(1)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古镇资源是幼儿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现实世界。

对于一些幼儿来说,日常生活中已接触常见的本土教育资源,如周末或节假日家长时常会带孩子到老街游玩,或是和孩子欣赏古建筑、民间工艺品的美,或是带孩子到茶楼坐坐,尤其在传统佳节,更是带上孩子到古镇上参加赏灯、猜灯谜等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所以,我们将这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本土建筑、饮食、艺术、语言等特色资源纳入主题活动内容中。

(2)适宜性原则

首先要关注幼儿,理解幼儿的需要,选择适宜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要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古镇资源纳入活动内容。

(3)经验性原则

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儿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经验来选择和确定幼儿园课程。

《纲要》指出:

“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遵循以上原则,我们设计了若干民俗主题活动,列举如下:

【主题:

古镇特色小吃】

★小班:

活动目标:

1、了解古镇小吃的品种、名称,并愉快地参加小吃品尝会。

2、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

活动内容:

游古镇,看民间艺人制作各类小吃——听艺人介绍小吃的来历及各种有趣的小故事——幼儿品尝一样特色小吃——与同伴交流自己调查到的风味小吃名称和品种——家园配合,家长和孩子一起带一种古镇小吃到班级来——开展小吃品尝会。

★中班: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吃的概念,并知道古镇有哪些特色小吃。

2、感受家乡小吃的丰富,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内容:

1、参观古镇,寻找古镇小吃(观看小吃的制作过程,请个别幼儿品尝)

2、小吃制作(亲子在家制作,并拍好视频)

3、品尝家乡小吃(幼儿介绍,同伴一起品尝)

★大班: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尝尝、做做中知道古镇特色小吃的多样性,并对古镇小吃产生一定的兴趣。

2、知道一些小吃的简单制作过程,并有尝试制作的欲望。

3、感受新场古镇的美食文化,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内容:

1、带领幼儿去新场老街看看、了解部分特色小吃的名称、制作材料、做法等,并购买一些后回教室品尝。

2、各班开展集体交流和分享活动。

3、周六上午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吃品尝会”,要求每位幼儿带一种新场特色小吃,于周六早上带到班级。

4、各班组织幼儿了解小吃的简单制作过程,尝试制作新场古镇的部分特色小吃。

【主题:

古镇工艺品】

★小班:

活动目标:

了解家乡传统工艺品蕴含的文化艺术,对工艺艺术有初步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相关民俗工艺品——家长孩子共同把收集到的工艺品陈列在民俗一条街的各个展馆内——在布置好的展馆内尝试制作简易的民俗工艺品——互相交流,并说说自己制作的工艺品。

★中班: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了解古镇工艺品的丰富多样。

2、尝试表达、表现观赏后的感受与体验。

活动内容:

1、参观古镇,寻找古镇工艺品

2、说说自己了解的古镇工艺品(名称、材质、简单介绍制作过程)

3、亲子实践(亲子在家制作简单的古镇工艺品,说说自己制作工作品的过程及感受)

4、工艺品展示(将制作的工艺品布置在我园的民俗一条街内)

★大班:

活动目标:

1、综合利用新场古镇上的各种教育资源,使幼儿了解古镇上的民间工艺品,如刺绣工艺品、编织工艺品、彩绘工艺品、纸艺工艺品等。

2、大胆表达与表现,萌发创造潜能。

3、感受民俗内容的丰富,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内容:

创设优美环境,营造民间艺术氛围——走进古镇老街,感受手工艺品之美——开展家园合作,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渗透教学活动,展示交流幼儿作品。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过“古镇建筑欣赏”、“民俗节日”、“我们的桃花节”等民俗主题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我们古镇,感受到了古镇浓郁的家乡文化。

同时,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萌发了爱古镇、爱家乡的情感。

附表二:

年龄段

主题内容

小班

中班

大班

热热闹闹

过春节

《欢欢喜喜迎新年》(语言)

《我的属相》(科学)

《咚咚锵》(艺术)

《给新年树挂彩灯》(艺术)

《新年好》(艺术、社会)

《恭喜恭喜》(艺术)

《十二生肖》(语言)

《剪窗花》(艺术)

《新年贺卡》(艺术)

《春节习俗》(语言;、社会)

《“福”字的由来》(语言)

《新年的由来》(社会)

《春节序曲》(艺术)

《新年的笑声》(艺术)

《创意画“新年里的开心事”》(艺术)

《新年贺卡》(艺术)

愉快的元宵节

《搓元宵》(艺术)

《品元宵》(科学、语言)

《好看的花灯》(艺术、语言)

《玩灯喽》(艺术)

《快乐元宵节》(社会、语言)

《猜灯谜》(语言)

《卖汤圆》(艺术)

《花灯谣》(语言)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社会、语言)

元宵节到了(综合)

亲子做花灯(社会、艺术)

赏灯猜谜(语言、艺术)

闹花灯(艺术)

家乡的桃花节

《逛逛桃花节》(社会)

《好看的面人》(艺术)

《桃花节上的美食》(科学)

《手指点桃花与梨花》(艺术)

《桃花朵朵开》(艺术)

《春笋》(艺术)

《好吃的蔬菜》(科学、社会)

《做风筝》(艺术)

《桃花节上的民间游戏》(健康、社会)

《美丽的桃花》(艺术)

清明节

《踏青》(社会)

《好吃的青团》(社会)

《欣赏风筝》(科学)

《蔬菜印画》(艺术)

《绘画:

风筝》(艺术)

《谈话清明节你去了哪里》(语言、社会)

《古诗:

清明》(语言)

《踏青》(健康、社会)

《踏青扫墓》(健康、社会)

《清明节的由来》(科学)

《清明》(语言、音乐)

古镇建筑

古镇美食

古镇工艺品

《参观茶楼》(社会)

《家乡的美食》(社会)

《好看的面人》(艺术)

《参观牌楼》(社会、语言)

《家乡的桥——千秋桥》(语言、艺术)

《马头墙》(艺术)

《古镇老街》(语言、社会)

《我见过的银杏树爷爷》(语言、社会)

《古镇的美》(艺术)

《包馄饨》(社会)

《娃娃游古镇》(社会)

《家乡的桥》(科学、艺术)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粽子》(科学、语言)

《了解端午节》(社会)

《挂香袋》(艺术)

《了解端午节》(语言)

《赛龙舟》(社会)

《认识端午节》(语言)

《故事赋端午》(语言)

《端午节的习俗》(社会)

《粽子里的故事》(语言)

《快乐的端午节》(亲子活动)

《清明》(语言、音乐)

中秋节

《月饼真正多》(科学)

《认识中秋》(科学)

《好吃的月饼》(艺术)

中秋节的月亮(语言)

爷爷为我打月饼(艺术)

中秋节的习俗(社会)

做月饼(艺术)

认识中秋节(语言)

欢度中秋节(语言)

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艺术)

静夜思(语言)

重阳节

《九月九》(语言、音乐)

《为爷爷奶奶做脸谱》(艺术)

《找爷爷、奶奶》(艺术、亲子)

重阳节的习俗(社会、语言)

重阳节(艺术)

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艺术)

爷爷奶奶辛苦了(语言)

敬老节慰问演出(艺术)

(三)实施民俗主题活动的途径的研究

1、创设丰富的民俗主题环境

陈先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到,“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在《论幼稚园的环境布置》中,他提到“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在园内的长廊、主题墙创设了以民俗文化、风俗习惯、美食文化等为内容的环境,增进幼儿对民俗的了解及情感体验,帮助幼儿更好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如“纸艺品”互动墻上有家长、老师与幼儿的剪纸,也有亲子制作的纸艺品,如风筝、脸谱等;元宵节来临之际,幼儿园教室外的长廊里,有丰富多彩的各种灯,大多是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土布角”里,有土布做成的各类服饰,也有幼儿用土布拼贴成的一幅幅画作;在“古镇老街”个别化学习角里,收集了家长、幼儿与老师拍摄的古镇老街景物照片,幼儿的写生画等......这些具有浓厚古镇特色的内容,富有较强的教育性与艺术性,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深得幼儿的喜爱。

在园内,我们还布置了“民俗一条街”,分别设置了“京剧馆”、“陶泥馆”、“纸艺馆”、“青花瓷馆”等区域。

每班每周一次到两次组织幼儿去这些区域自主活动,教师们适时适宜地介入指导,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及时充实材料。

总之,幼儿园的许多环境自然地渗透了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在与老师一起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文化与艺术,感受到了古镇艺术的丰富多姿,激发了作为一名古镇幼儿的自豪感,萌发了爱家乡的情感。

2、融于一日活动的各环节

我们把能够融入民俗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在遵循生活性、适宜性、经验性的三大原则下把能够融入一日活动的内容再次进行归类,并组织实施。

如:

大班开展的“十二生肖”主题活动研究。

为了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们首先从孩子们的关注点——“我是属什么的”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自己的属相及父母的属相,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生肖属性”大调查活动,对家人及老师的属相进行调查,这样的活动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统计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幼儿不仅了解了有关十二生肖排序的故事,如“老鼠嫁女”“狐假虎威”等,还学习了生肖属性的儿歌,“我喜欢的动物”,并搜集十二生肖的谜语、成语,讲成语故事。

创建十二生肖轮回大转盘,让幼儿动手操作时,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序。

户外活动区也以十二生肖的动作状态,命名区域名称,“小兔子跳跃区”“小马奔跑区”“舞龙区”“猴子攀登区”等。

户外有“赶小猪”、“金鸡独立”、“揪尾巴”多种游戏活动,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竟然融入了多种的传统文化,深刻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精深。

3、走进社会自然的空间

陈鹤琴先生认为:

“幼儿与环境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能力也越充分。

”《课程指南》也提出“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的空间”。

我园坐落在郊区,四周都是农田、菜地、果园、河堤、翠柳,古镇上还有保存完好的千秋环龙桥、重新修建的牌楼、整修的具有浓郁水乡味的茶楼、寺庙等;也有具有现代韵味的一些建筑。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带孩子们去看农民耕作,寻找美丽的野花、嫩绿的小草;沐浴温暖的阳光,在乡间小路上散步、看柳树、庄稼;看小桥流水人家;观赏古玩店的工艺品、雕塑;丰收的季节看农民收割稻子的情景;桃花节上,去看民间工艺品展示、民间艺术表演等等。

古镇的资源利用,拓展了幼儿的眼界,在远足、散步、写生、谈话等活动中,幼儿领略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了解了一些文化景观、培养了文明礼仪及好问的好习惯,萌发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实施民俗主题活动的策略的研究

1、多元欣赏策略

即创设一个听视觉化的感受情境,以音乐、戏剧、舞蹈、创意动作、艺术游戏、亲近社会与自然等不同手段,从开放性、多元化的角度,全面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与价值的感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提出:

“引导幼儿在艺术欣赏时关注事物的外在形式特征,注重幼儿自身的自主感知、想象与感受,鼓励幼儿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新纲要》中也曾提出:

“要让幼儿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通过用语言、动作、表情、绘画等来表现自己古镇民间艺术的欣赏。

如,在参观古镇老街、鹤坡园后,围绕“牌楼、拱桥、茶楼、工艺品、公园”等,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观赏后的感受,并开展“我为古镇设计桥”、“家乡的公园”等创作画活动。

关于“桃花节”的活动,更是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契机——活动前,我们和幼儿一起作计划,让幼儿带着任务去观看与欣赏,教师或家长带幼儿到果园桃花节现场去玩、看时,会着重观赏皮影戏、土布馆、抬花轿习俗、歌舞表演、工艺品等,回来后,我们将幼儿、家长、老师的记录、创意画等制成PPT或展板,让幼儿大胆交流分享。

适合幼儿模仿学习的舞蹈,我们老师下载了音乐,和幼儿一起创编舞蹈。

在欣赏感受、表达与创造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古镇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提高了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力、艺术创造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的兴趣,萌发了爱家乡的情感。

2、互动交流策略

即创设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引发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增强幼儿的自信及学习的兴趣。

如:

“热热闹闹过春节”这个主题活动中,请孩子们回忆以往怎样过节的。

春节前,和幼儿一起设计春联,挂春联,引导幼儿制作鞭炮,悬挂班级门口,为班门贴福字,并且知道福字要倒贴;为幼儿讲关于“年”的故事,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春节”里的祥和与热闹;春节过后,请幼儿再次回忆春节里家里边是怎样过节的,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春节拜年时,说什么话;谁给的压岁钱,他们都说了哪些祝福的话等;为幼儿讲压岁钱的来历和寓意,让孩子懂得压岁钱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自己的护身符,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同时引导孩子,我的压岁钱怎样花的活动。

孩子们在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合理消费,并且学会献爱心,懂得珍惜。

3、环境支持策略

在学习了陈先生的《论幼稚园的环境布置》及环境教育的相关文章后,教师们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价值。

大家充分利用长廊墙壁、主题墙、展示角、创意角等,创设富有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环境。

在教室外的长廊墙面上,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点,在主题开展及特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创设有代表性的内容,并充分体现多元化。

如,创设了风筝艺术、金山农民画、古镇特产、古镇建筑、剪纸艺术等。

这些创设的内容,既有教师收集的,也有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的,像名画欣赏、民间艺术欣赏后,还有幼儿对作品的感受与感悟。

在园内,我们还布置了“民俗一条街”,分别设置了“京剧馆”、“陶泥馆”、“纸艺馆”、“青花瓷馆”等区域。

每班每周一次到两次组织幼儿去这些区域自主活动,教师们适时适宜地介入指导,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及时充实材料。

总之,幼儿园的许多环境自然地渗透了民俗文化的内容,让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