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26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x

西南网大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出发点。

3、衡量教育测量的质量,可以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4个指标。

4、教育起源论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人的成长需要起源论。

5、(学≡)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6、教育的发生包括(起源)与出现两个阶段。

7、(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指出教育具有巨大政治功能的思想家

8、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育内容。

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能与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壬戌学制),也称

杜威)

9、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从而主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

10、《学记》提出朱发先预”、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藏息相辅、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

11、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沛西利托尔诺。

1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或参观法)。

13、中国近代以来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是(六三三学制。

14、在美国最有代表性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15、从性质划分,教育活动可分为教授活动、(学习)活动和管理活动。

16、以(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

17、(课程)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而确定的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所有学习科目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18、三级课程包括:

(国家)、地方、学校。

1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说教育具有(长期性)。

2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21、(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

22、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23、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的是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郎)。

24、(赫尔巴特)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也是最早将教育建立在心理学体系上的人。

25、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直接性)、非独立性、同一性。

26、道家,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27、个体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个体职业角色和身份的社会化。

28、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被称为(发现法)。

29、在学校的正式课程中,主要有两种课程类型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30、(法国)是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

31、(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性质和法律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系统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称。

32、唐代将儒经分为大经、中经、小经,大经包括《礼记》《左传》,中经包括《诗经》《周

礼》《仪礼》;小经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不包括有《孝经》和《论语》。

(错)

33、康德不是第一个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正式讲授的。

(令昔)

34、古雅典产生了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以及青年军训团等教育机构。

(M)

35、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属于精神生活,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令昔)

36、原始的社会教育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相结合,社会生活和

社会劳动是教育的载体。

二是全体人员都要接受教育,并且都接受类似的教育,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

三是教育与政治、宗教联系在一起。

(只寸)

37、自然环境中的构成因素很多,包括光照、空气、气候、污染、地质构造等等,这些众

多的因素都影响着生命的生长发育。

(对)

38、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师需综合地完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品质

和任教育学原理务所决定的。

(对)

39、道家不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其思想精髓是无为”与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令昔)

40、社会发展,从广义上讲不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向前运动的过程,包括了社会的

流动与变迁。

(令昔)

41、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仕通过师”与巫”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对)

42、人的发展的二个方面,既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在人的

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令昔)

43、荀子说: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是指得教育对人的发

展具有促进作用。

(令昔)

44、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一一’我一你”关系。

(对)

45、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基于其心理学的视角,以儿童的无意识模仿为基础,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模仿是教育的基础。

(对)

46、根据道家的教育功能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即人性复归”,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

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对)

47、儒家文化不作为封建政治构架的符号化表征,其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

儒家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但几乎都是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

(错)

48、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对)

49、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影响波及世界的教育改革运动。

这是是新教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对)

50、儒道互补的视野下,教育既重视社会的发展也关注个人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的根本又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

(错)

51、在古希腊,柏拉图从社会的角度,苏格拉底从美德的角度,亚里士多德从人自身的角度,他们将专注的焦点放在教育所能达到的目的一一理想人格问题上来。

(对)

5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摆脱教会对学校独霸局面的时期,教育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

53、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不是利托而诺。

(令昔)

54、荀子则认为教育目标在化性起伪,使人初为士,次为君子,最后为圣人。

(对)

55、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产婆术或问答法。

(对)

56、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包括: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作关系、教师与学生间衍生出人际关系。

(错

57、按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可以把课程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

(对)

58、、教育本质生产力说”指教育劳动属于生产劳动的一种,教育劳动的对象是人、教育

者是生产者,教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某种影响,受教育者对施加外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智慧等,从而形成生产能力,教育也就成为了直接的生产力。

(对)

59、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以个人及其利益为唯一或主要目标,它首先不是社会用以不断更

新它自己的生存情况的方法。

(令昔)

60、教学过程本质:

刺激一反应说以桑代克和斯金纳为代表,他们从不是从生物化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安排刺激情境,控制反应,使学生形成适应的感应性,并通过练

习和强化,最终形成习惯的过程。

(令昔)

61、教学过程本质:

刺激一反应说以桑代克和斯金纳为代表,他们从不是从生物化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安排刺激情境,控制反应,使学生形成适应的感应性,并通过练

习和强化,最终形成习惯的过程。

(令昔)

62、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资本主义教育。

(对

63、道家比较重视从个体发展角度来阐释教育价值,道家的教育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本体

论”倾向。

在道家教育价值观中,个体内在价值”重于个体外在价值。

(对)

64、从19世纪下半叶起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发展规模扩大和速度加快的时期,也是近代

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和初步完善的时期。

(对)

65、教学过程的本质活动说是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

(对)

66、斯宾塞在其名著《教育论》中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knoWledgeisOfmostworth?

)的问题,认为凡是人们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的大小和性质却不一样。

(对)

67、最早提出终身教育论的是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

(对)

68、教育目的大致可以归类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一一治世,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育人,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个社统合一一不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这样三种类型。

(错)

69、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归结为遗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二个方面。

(令昔)

70、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对)

71、夏代,作为有较为完整形态的第一个王朝,就开始了较早的形式化教育,设置了序”校”学校。

(对)

72、教育本质文化说”:

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教育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

(对)

73、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容校貌、校纪校风、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以及藏此之下的价值观念等构成,(对)

74、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之中。

(对)

75、教育本质实践说”有的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人类自身再生产实践;有的认为教育是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实践。

(M)

76、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社

会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对)

77、在教育发展历史上,就有了关于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的争论。

(对)

78、教育不产生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生存的需要;另一个则是群体协调的需要。

(错)

79、教学以师生的交往为一般存在形态,因此,教学不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形式。

(错)

80、教师的教指教师不仅仅需要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教学过程密切相

关的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系统科学。

(M)

81、现代发展心理学一般将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

产前期(围产期)、婴儿期、

儿童前期(幼儿期)、儿童后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令昔)

82、人类进入原始社会时,教育没有产生。

(错)著名的教育史家孟禄不是教育心理起源

说的代表人物。

(令昔)

83、、简答古代教育及其特征。

答:

古代教育及其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分)

(1)专门育人的学校出现。

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教育活动发生了分化:

一方面,劳动阶层的教育继续在生活、生产中进行,父母担当教育者的角色而对子女进行生活、生产知识与技能的

传授活动;同时,父母与遗留民间的巫师还承担了对青年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活动等方面的教育。

另一方面,统治阶层的教育则转移到学校进行。

学校由此出现。

(2分)

(2)使人成为人的做人教育。

古代教育还具有众多的特性,但其以伦理教育为基本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2分)

84、简答教学过程的规律。

答:

教学的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1分)

(2)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1分)

(3)教和学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教和学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教与学两种活动既是双边活动又是双向活动,还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两种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分)(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教学过程中包含有多种要素,各要素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1分)

85、简答课堂管理。

答: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

(3

分)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

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2分)

86、简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答: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分)

(1)客观因素。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第二,生产关系以及产生的其他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重要影响。

(2分)

(2)主观因素。

第一,受教育者身心规律及其发展需要对教育目的具有制约作用;第二,制定者的自身因素制约教育目的的确定。

(2分)

87、简答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答: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表现为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为教育发展的社会制

约性,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0.5分)

(1)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整体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1.5分)

(2)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走向进步文

明,离不开教育这一重要条件。

(1.5分)

(3)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之一,还是社会发展

的动力因素,特别是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1.5

88、简答环境对人身心发展影响的特点有那些。

答:

环境因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有(0.5分)

(1)所有环境的影响都具有自发性,即环境由自然、社会、前人、他人所创设的,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先在的、给定的。

(1.5分)

(2)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客观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不一定能影响个体的发展,如果个体接受环境

的影响,那么这种特殊的环境就会对个体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但如果个体对环

境的影响有抵抗意识,特别是能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特殊的环境因素也就不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到影响作用。

(1.5分)(3)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即使环境对个体产生影响,但个体的态度却决定着这种影响的效

果。

(1.5分)

89、简答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作为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分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这两个方面:

(1分)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

(2分)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即人的发展只有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去促使人的社会化,个性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

(2分)

90、简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签:

除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与制约之外,教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逻辑与规律性,这些逻辑与规律决定自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具体包括: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

(2分)教育与生产力的不平衡性。

(1分)教育与一定社会生产力是息息相关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机械对应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平衡性。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继承性。

(2分)、

91、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

(0.5分)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0.5分)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0.5分)第三、教育的历史性。

(0.5分)第四、教育的继承性。

(0.5分)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0.5分)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0.5分)

第七、教育的民族性。

(0.5分)

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1分)

92、简答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

首先,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

(3分)一是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影响教育内容的状态,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二是文化影响教育的模式、方法与手段等,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内容选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显著差异。

其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巨大,既可以通过对文化的传递、发展、交流、整合,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也会因为教育不当而导致文化的扭曲、缺失,甚至中断。

(2分)

93、简答什么是课程。

答: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

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

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

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

(2分)其最重要的特征

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

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94、简答潜在课程的特点。

答:

潜在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

(1)影响因素的弥散性。

潜在课程所涵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涉及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

(1分)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潜在课程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明显的、间接的。

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某种影响,而且影响又是比较持久的,是潜移默化的。

(1分)(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潜在课程中的众多教育因素再不同学生的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

兴趣、态度、爱好和学识,自觉自愿的接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1分)(4)学习

结果的非学术性。

潜在课程的学习结果更多的是兴趣动机的激发,情感意志的陶

冶以及想象、直觉的发展等。

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1

95、简答班级授课制。

答: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

(4分)班级授课

制具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等特点。

(1分)

96、简答主体性原则。

答: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6、简答什么是教学。

答:

人们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给教学下定义。

(1分)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做广义的教学。

在广义的教学中,教的人不限定为教师,可以是各种有关的教育者,学的人不限定为学生,是指各种有关的学习者。

(2分)

而狭义的教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以教学内容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双边统一活动。

教学活动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三个因素。

(2分)

97、简答未来教育及其特征。

答:

未来教育及其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终身化下的终身学习。

(2)教育全民化下的全民教育。

(3)教育民主化下的民主育人。

(4)教育个性化下的个性育人。

(5)教育多元化的多元育人。

(6)教育信息化下的科学育人。

(5分)

简答教育目的的特点。

答: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

(1分)

(1)第一,宏观性。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

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1分)

(2)预期性。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1分)(3)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1分)(4)时代性。

教育目的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客观条件下所作出的主观选择。

(1分)

简答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

(1)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适应。

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1分)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1分)(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1分)(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分)

101、简答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具有有以下几

个方面。

(0.5分)

(1)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因此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且蕴含着观念价值。

(1.5分)

(2)指导功能。

教育目的的指导功能,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

(1.5分)(3)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1.5分)

102.运用课程原理评价新课程改革。

答: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

经济的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就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分)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的课程改革都顺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建构了适应现实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但是就当前而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仍有许多不足,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等。

针对时代的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颁发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有步骤地全面推进。

(1分)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有如下方面:

倡导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关注每

个学生的成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分)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分)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

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0.5分)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

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0.5分)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0.5分)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