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663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

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

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

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

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

写道:

“脱身独骑。

”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

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

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

有些朦胧,因而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

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

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

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

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

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因而使乱臣贼子害怕。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

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女法官的泪水

奚同发

刘大爷走进那间两面流水檐的平房时,索小叶已在那个办公室当了七年的小镇法庭庭长。

与以往不同的是,刘大爷面对热情让座的索小叶却摇头摆手说:

不坐,不坐,小叶法官,跟我出来一下嘛!

行!

女法官说着双手整理一下头发,把放在桌头的大盖帽拿起来,戴端正,跟刘大爷出门。

左腿跨出门槛,右腿还在门里,眼前的情形让她大吃一惊。

院里站着一个个树桩似的小伙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人,个个身强力壮,而且不像往常庄稼人那样穿得松松垮垮。

刘大爷说话时嗓音有些沙哑,态度却异常坚决:

小叶法官,你可不能走呀。

索小叶一头雾水:

我到哪儿去啊?

刘大爷说,乡亲们都知道了,都在传,你要调走哩。

他们找到我,让我一定把你留下。

我知道,你三十多岁,要相亲哩,咱这儿有的是好小伙。

你看,刘大爷用手一指院子说,这是我从各村找来的,你随便挑哪个都行……

索小叶的脸“腾”一下红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杂陈,双眼噙上泪花子……

原来,几天前索小叶与外地来的同学在镇上小饭馆吃饭,同学给她介绍对象,并说对方有能力把她调到市里。

这事被乡亲听到,就传开了。

索小叶当法官的小镇,依山天成,其权力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山的深处。

加上经济不发达,穷乡僻壤,几乎没有一个法官可以干三年以上。

索小叶却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村民们已习惯了有事就找索法官。

针对村民的官司,索小叶尽量庭外调解,以减少当事人的花费;就是开庭,也常常是带着书记员把法庭搬到农家的小院或炕头。

断案环境一变,案子办得顺利多了。

农村乡邻,鸡零狗碎,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呀!

七年中,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多的是。

她不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她不会跟别人说,也不能跟别人说。

索小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做起,由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后来参加考试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审判员。

当法官,是她儿时的梦,农村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太深的烙印。

邻居上访被警察打死在派出所里,虽然行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可判给他家的经济赔偿,一直因为派出所缺少经费而不能执行。

一位身躯如弓的老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一床黑乎乎的被卷外裹塑料布走南过北,让人心酸。

当时年幼的索小叶咬牙,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法官,虽然如愿了,但她的理想很快被破坏了……

那是一个让她感到无比屈辱的过程。

看完卷宗,经历几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能平静如水的她怒气冲天地把材料摔在案头:

严惩!

脑海里飞快地以各条款法律量刑。

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

对方暗示她这个案子不能判有罪,而且说这不是他本人的意思,是谁谁的意思。

她的大脑乱起来,第一次面临艰难的选择:

一边是法律的公正,一边将影响到她未来的发展,甚至是这个案子后她的直接命运。

最终让她崩溃的是她无法回避的制度。

虽然想顶住,但由于院长的压力,三人的合议庭两位陪审员以二对一的比例,压倒她的意见。

作为审判长,她不得不第一次流着泪去写判决书,几次把笔摔了,又不得不捡回来,这是她的职责,不仅要写,还要找理由,把这个她本来反对的结果写得有理有据。

作为一名法官,自己竟然受到法律的伤害……最终选择离开,在得知小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来了。

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怎么可能走?

她能到哪里去?

望着刘大爷,索小叶哽咽着说:

都回吧,让大伙……都回吧……

老人像做错了事似的,结舌说,看……不上,再,另寻……

她强忍着泪说:

回吧,让大家回吧……我不走……

说出最后一句最关键的话,她摇摇手回到办公室,顺手关了门。

腿发软,背倚门,泪水肆无忌惮地奔泻而下,已听不清小院里的人是如何离去的……

这是索小叶当法官后第二次流泪。

果真一诺千金,她在小镇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出嫁,49岁因病而逝。

临终时她说:

真的舍不了小镇,就让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家吧!

此前,小镇从来没有立碑的习惯,但是大家在进镇的路口为她立了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

石碑正面,因大家争执不休,不得不写成“闺女姐姐妈妈”三个并列竖排称谓,下面才是“法官索小叶”,但是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由于每年清明都有人用金粉为字一层层上色,进镇的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闺女。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让索小叶安心在小镇工作,刘大爷费尽心思地找来许多小伙子让索小叶

相亲,索小叶被深深地感动,因而答应大家不离开小镇。

B.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脸‘腾’一下红了……

双眼噙上泪花子”就写出了索小叶当时的羞涩和感动。

C.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很多,她不想走的原因是以前自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案

时得罪了上级领导,她怕这件丑事被乡亲们知道。

D.小说通过典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如“立碑”的情节就体现了索小叶在村民

特别是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索小叶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特点。

5.小说中的索小叶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分)

 

6.主人公索小叶是可敬的,但她的一生也让人觉得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索小

叶“可敬”和“可怜”的原因。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

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

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

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

这个资质平庸、又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

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四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他61岁去世,也不间断。

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

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

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

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

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

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

那么遇到困难时他又是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

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

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

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

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悔过自新。

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

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

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

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他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

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

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

学者则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平定新疆之功。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

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的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着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

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

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

楼高易倒,树高易折。

曾国藩曾说:

“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

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

”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

“克勤克俭,宜耕宜读。

”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

其二,曾国藩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

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万册。

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摘自XX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

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这个活泼有趣的开头,是为了说

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光。

欲扬先抑,为后文写他“一普通小孩最终

成为儒学大师”做铺垫。

B.曾国藩拥有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

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C.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

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

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D.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

“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

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E.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

等方面来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8.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轨迹。

(4分)

9.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一清,字应宁。

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

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进士。

一清善权变①,尤晓畅边事。

弘治十五年,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

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以去疾。

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

久而寖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②为利,番马不时至。

一清严为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马大集。

劾罢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裁镇守中官冗费,军纪肃然。

  

武宗初立,寇数万骑抵固原,总兵曹雄军隔绝不相闻。

一清帅轻骑自平凉昼夜行,抵雄军为之节度,多张疑兵胁寇,寇移犯隆德。

一清夜发火,响应山谷间。

寇疑大兵至,遁出塞。

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兼领之。

即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

而刘瑾憾一清不附己,诬一清冒破边费,逮下锦衣狱。

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力救得解。

仍致仕归。

安化王寘鐇反。

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中官张永监其军。

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之。

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

张永旋亦至,一清与结纳,相得甚欢。

知永与瑾有隙,乘间扼腕言曰:

“赖公力定反侧。

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

”永曰:

“何谓也?

”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

永难之曰:

“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

”一清慷慨曰:

“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

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永曰:

“脱不济,奈何?

”一清曰:

“言出于公必济。

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

苟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

”于是永勃然起曰:

“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

”竟如一清策诛瑾。

 

一清性阔大。

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

凡为瑾所构陷者,率见甄录。

朝有所知,夕即登荐,门生遍天下。

馈谢有所入,缘手即散之。

因引疾乞归,帝慰留之。

(节选自《明史•杨一清传》,有删改)

注:

①权变:

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②阑出:

擅出,不得许可而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公

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B.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公

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C.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

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D.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

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

明清时代,秀才主要是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

的生员。

B.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

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

C.擢表示升官,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还有加、升、超、提、陟、徙、行等。

D.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于是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

字,以表其德,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杨一清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

禁止奸人带私茶擅自出关牟利,把茶利完

全集中到官府手中,使西番人前来贸易,从而使番马大都聚集过来为朝廷军

用。

B.杨一清统管三镇军务,大权奸刘瑾痛恨杨一清不归附自己,于是诬陷并逮捕

杨一清。

最终在大学士李东阳、王鏊极力救助下,杨一清才得以解脱。

C.杨一清富有军事才能。

在总兵曹雄的军队被隔绝不通音讯的情况下。

杨一清

率领轻骑兵从平凉昼夜兼行,抵达曹雄军中,为他调度指挥,多设置疑兵逼

迫敌寇,迫使敌寇转移进犯隆德。

D.在平定安化王朱寘反叛后,杨一清利用宦官、监军张永与刘瑾的矛盾,力劝

张永剪除刘瑾,张永最终协助杨一清铲除了刘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乘间扼腕言曰:

“赖公力定反侧。

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

(2)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

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

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

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

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

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蜀道难》中由静写动,写出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壮观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3)《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之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作为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

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②俗话说得好:

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

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③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疑案》,他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④电视剧《琅琊榜》因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因此成了近几年来少有的经典之剧。

⑤科隆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科隆市长发言人说,政府决不容许“无人区”的出现。

⑥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A.①③⑥B.①②④C.②⑤⑥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俄罗斯战机被土耳其击落后,全力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与IS“暗通

款曲”的种种罪名坐实,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

B.一个书店,十五年时间,换了三个地方,西安万邦书城一再从城市的商业中

心向外撤离,证明围绕以图书经营为中心的传统书店未来依然挑战巨大。

C.在“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一案中,官方披露的证据显示,不仅嫌

疑人利用QQ群、XX贴吧出售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名字、习性,“不

识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早已站不住脚。

D.这是一个可以将相亲、求职等社会传统话题搬上电视荧幕并对其进行娱乐化

改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电视生态环境下,职场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