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09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一、 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

(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文卷第12题)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

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你好积累,你好感悟,你好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课件及文言文断句方法说明简表

文言文断句方法说明简表

 

方法

举例说明

(一)反复阅读全文,把握全篇大意。

基本了解文章大意,是断句的基础。

对记叙文,首先把握大概说的什么事,事件大致经过。

对议论文,首先把握论述什么问题。

(二)先易后难,联系前后文意,攻破难点。

“(刘秀)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这一句的难点在于“谁”曰,是刘秀,还是某将军。

根据下面文意,应断为“(刘秀)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

(三)抓住语句核心,一般是动词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这里“游”是主要动词,再考虑“谁”游,在“哪儿”游。

“衣”、“至”也是动词,进而考虑主动者。

这段话可断为: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四)注意古文讲究语句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根据古文语句对称的特点,应断为:

“帝令主坐屏风后。

因谓曰:

‘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弘曰:

‘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五)注意对话标志“曰”、“云”、“言”等。

例如:

(1)诗言: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2)孙子云:

“置之死地而后生。

”(3)子曰:

“逝者如斯夫!

(六)注意虚词的用法:

(1)有些语气词常置句首,如“夫”、“盖”、“唯”等;

(2)有些语气词常置句末,如“也”、“矣”、“耶”、“哉”等;(3)有些关联词常置句首,如“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等。

例如:

(1)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有时“夫”也在句中或句末。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

③唯大王命之。

(《史记》)

(2)④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有时“也”在句中)

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⑥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童区寄传》)

(3)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⑩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第一,通文意。

   拿到一个文言文篇段,先不要急着进入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比如说文体,不同的文体往往表达的顺序、采用的方法乃至语言风格不容,确定了文体之后就可以帮助断句。

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

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

第二,标名词。

   标名词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第三,看标志。

   首先是虚词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比如发语词等句首虚词:

夫、盖、初、唯、斯,常常用在句子的开头;对话标志的词语,如:

曰、云、言,都属于我们现在说的对话提示语,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

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所连接的是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联系的前后很紧密,一般在其前不断开,但是如果“而”是连接的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其前面要断开;其他的如:

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有时放在句首,它的前面需要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如:

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一般要断句。

第四,用语法。

   尽管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的,但是我们后人还是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了一些文言表达的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句式规则(主要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来断句。

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

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第五,明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现代汉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几乎都可以从文言文中找到影子,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很好的断句。

如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等,都是我们断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的。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

“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曰:

“舌在也。

”仪曰:

“足矣!

”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

①四国之为:

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

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

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

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

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

“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

”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

他妻子说:

“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

”张仪对他妻子说:

“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妻子笑着说:

“舌头还在。

”张仪说:

“这就够了。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3.断句: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

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

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文言文断句练习

  【示例】

例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例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例3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例4: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公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2004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给以下一段文字断句(用“/”线隔开)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

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

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

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

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

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四、巩固练习:

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断句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

 

参考答案: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

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

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

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