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36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docx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

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竞临”(5)活动综述及点评

  编者按:

临摹是学习篆刻的必由之路,也是不二法门。

目前印刷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我们的印学资料比之古人丰富而又全面。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印例,大多数人却显得迷茫和手足无措。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竞临”(5),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进而为我所用。

  本期“竞临”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发帖、组织评选、点评等方面,均得到了中国篆刻网()和本刊特约编辑薛元明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刊深表谢意!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我们知道:

只有致力于对经典的取法和学习,才能更长远地放眼于未来。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5),或许就是印人追求篆刻艺术精神与气息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熏染与陶冶的过程,是由对经典的迷茫到对经典的痴迷的一种引导。

将“竞临”活动用“察看经典、感悟经典、学习经典”来概括,我们认为是非常贴切的!

  本期我们推出了吴让之印“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的竞临。

吴让之为清代六大家之一,在他身后有三个人,黄士陵、吴昌硕和来楚生,无一不对其用刀极为服膺。

吴昌硕云“学完白不如径取让翁”,因而堪称承前启后。

赵之谦说:

“息心静气……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

”吴一生鬻印,不作怒张异态,“刻印以平正老实为上,以让头舒足为余事”。

但又能体现艺术性,极其可贵。

把吴自己的话和他人评价结合在一起来看,我个人以为有三个词评价最为恰当驱刀如笔、平中见奇、清雅古穆。

其一是刀法,其二是篆法,其三是章法。

临摹吴让之印作可以从这三方面来体会,缺一不可。

  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在启事中要求作者的临作分为实临和意临,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想法,并要求写出对“生气远出”“宛邻弟子”临摹时的理解和体会。

从作者临摹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作者对“生气远出”、“宛邻弟子”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临摹水平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

  临摹范本:

  

  “生气远出”宽29mm×高29mm,见《吴让之印谱》P178(上海书画出版社,方去疾编)

  “宛邻弟子”宽29mm×高29mm,见《吴让之印谱》P172(上海书画出版社,方去疾编)

  评选标准:

  刀法:

吴让之刀法是有方向感的。

  篆法:

安详,静中有动。

白文饱满,朱文有张力。

  气息:

娴静古雅。

  经过最终的评选,9位作者的作品入选。

本期“竞临”入选作者是(括号内为网名):

  王有军(归汉室主人)苑闻珉(若木苑)汪超(淳风堂)吴悬阳(河南土著)黄建文(黄建文)赵景生(老井)金晓飞(金晓飞)宋玮(石竹斋主)吴培勤(补拙)

  

  王有军临印感言:

  吴昌硕曾评价吴让之的篆书:

“下笔谨严,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吴让之篆刻也正体现出这一特点。

  首先,吴让之的篆刻继承邓石如“书印相参”的艺术主张,他的篆刻作品充分显示了篆刻的书法美,按他自己的说法,尽心研究邓石如已到了“尽弃其学而学之”的程度,并做到了“笃信师说,至老不衰”。

其次,吴让之书法受业于包世臣,同时又具备扎实的汉印功底,他在全面继承邓石如篆刻艺术的同时,又具有其强烈的艺术特色。

“生气远出”朱文作品在充分张显书法美外,方圆相参,浑圆清健。

不仅整体完美,细节变化更具匠心。

“气”“出”字的笔画处理圆转精到,不仅增添了作品装饰美,而又丰富“气”“出”字的笔画少而意味浓厚的变化体态。

作品中间四字起收笔处的转折避让,巧妙的自然布局,更突现吴氏严丽洒脱之情。

“宛邻弟子”白文印,处理更为得心应手,简繁相宜,在章法处理上顺应字势,相互避让,参差互济,为避让四字的机械划一,采取了字重心上收下放。

借助字的外形变化,特别是四字底部的自然留红,给整个篆刻作品空间带来了生动的气息。

  

  吴氏篆刻挺劲、苍朴、浑厚、逸畅等韵味的体现和他执刀如执笔,善用腕力,能八面用锋(刀),冲切披削并用等非凡的技巧是离不开的。

我是在读印的基础上,精心过渡印稿,用原作大小相同的青田石,以实临为主,坚守向古人学习融合生活,感觉艺术。

钤印临作及墨拓并呈方家面前,祈同道教正!

  薛元明点评:

  作者所临两印皆到位。

吴让之这两方印,朱文较之白文难度更大。

临印中有两个细节要注意,一是“远”字右侧与上边栏粘连,原印是一侧,临印为两侧,要注意变化,二是“气”字笔画末端开叉,也是不妥的。

所临白文印面气息宁静,唯一的不足细节就是“弟”字中竖画,原印略带弧度,临印拉直了,失却了一些韵味。

  

  苑闻珉临印感言:

  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今见“生气远出”一印篆法圆劲遒转,刀法自由舒展,极具韧性;章法上下左右之间顺时针弧线,形成一种向心的构成,并以旋转之势向外扩张,浑然统一,无懈可击。

线条亦有疏密对比,“远”字虽略小,由其笔画相之较多,膨胀感顺势而就,又与“气”字形成对角牵引,“生”一“土”字结构使得旋转之势由动化静,由此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宛邻弟子”一印着意追求线条的立体感,圆厚有余,转折起讫处强调书写之意趣,使刀如笔,而又酣畅痛快。

分红布白左右平匀,又见印中四字因字画取势,上下左右俯仰有态,“宛”、“邻”之间留红,使得“宛”字中间部分一跃居印眼,以朱白相和而后成印,亦以朱白相和而后成气,曲终奏雅耳。

  小女子初涉篆刻不甚多时,心拙力微,临印力求与原印相当,描摹篆刻之间,更是细处打动于我,无论是朱文抑或是白文印,细审之,其起收转折亦是精妙入微,叹之天成自然而然。

  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薛元明点评:

  作者所临朱文印整体上把握较为稳妥,欠缺的就是点画没有刀味,线条流于硬直,在行刀时还需注意。

可以将赵之谦、徐三庚和吴让之的篆刻进行对比,即使是看印面,也能体会到刀法存在的差异。

白文临印留红分布存在欠缺,感觉四字之间缺乏一些呼应,气息板了一些。

另外,收刀不自然,最明显的就是“邻”字三笔竖画,原印或圆中见方,或方中见圆不同,皆势出自然。

在这些细节上仍需体会。

  

  汪超临印感言:

  看到这次命题,我不禁手痒起来。

对于吴让之的大作我是心向往之,早年也曾在此中徘徊良久,对于这临摹两方经典作品命题,虽审度良久却迟迟未敢下刀。

能冠称大师的经典作品,其必然是经得起历史的推敲的,此二印大约作于其60岁期间,点画之间的布列谨严,线条衔接滴水不漏,披刀行走,以刻竹之法治石,堪称晚年达至化境之作。

  对于临摹作品,我也总是会习惯的去深入剖析一番,“生气远出”一印从视觉分割上来看,此四字中,“远”字较繁,而其他字较为简单。

让翁在布局上驾轻就熟,巧妙盘曲“出”和“气”二字,并多占了一些空间而使其舒展,从而避免繁简之间的尴尬场面,但放大后仔细观察此印,却发现了“远”字与其他字对比布局略显局促,是为白璧微瑕,我在画稿时有意将“远”字稍作分离些,在不改变原来字形的情况下尽量延展一下,再将“气”字略微收缩一些,以与之相适应。

“生”字两侧圆弧亦稍收敛些,这样从视觉上可以较为和谐一统。

是印临摹即成,视之原作相较,布局均衡有过之,但凝聚感稍逊了。

由是感叹大师之作不拘小节而神采毕现矣。

  让翁一生治印逾万枚,腕力指功可谓纯熟矣。

刀感果断利落,如行云流水一般。

“宛邻弟子”一印属于大师晚年的代表印作之一,印面布局匠心独具,文字左右挪让,繁简大小一任天然,书写笔意很浓,以刀代笔,线条挺健,力可扛鼎之势,是印在刀法上,单刀行走,辅助以补刀,冲切兼用,笔意外方内圆,骨力开张,八面出锋,于其作品中别开一面。

后世黄士陵乃至当代李刚田等名家皆从中受益甚巨。

  对于此印临摹我力求忠实于原作,以单刀单一方向镌刻,用刀模仿笔意取中锋,局部使用切刀以使线条出现挺健之态,力求刚健中见朴拙。

线条起收刀处最考究作者功力和观察力,对于原作理解的程度亦在于此。

临印即成,小心对照原作进行细节收拾,此处越少动刀越好。

描摹过多反会失却神采了。

此与书法同理。

  临摹要旨在于体会原作之精髓,七分象形者为中,神形兼备者为上,能于此间发现规律者并能超越之者为上上。

  薛元明点评:

  淳风堂的临印每次都能有自己的想法,难能可贵。

不拘小节,自践我意。

此二方临印,我以为与原印的落差主要在整个印面的气息方面,朱文有向线用刀之处,刀痕爆破。

白文冲刀迅猛,特别是笔画收笔处形成诸多较尖利的锐角,显得火气过旺。

这是需要引以为戒的。

  

  吴悬阳临印感言:

  以前曾临过一方让翁的“震无咎斋”,感觉就一个字:

“难”,形似易寻,神似难求。

这次篆刻网竞临又推出让翁“宛邻弟子”“生气远出”二印,就想一定要参与一下,学习一下。

  

  “宛邻弟子”一印,较为厚重大气,率直潇洒,刚柔相。

我大概用了两天时间去摹印,揣摩之后,上石动刀,打出印蜕感觉尚可,只是“弟子”部分稍窄了一些。

  “生气远出”一印给人感觉较为灵动,穿插挪让,尽显让翁书法委婉流畅的风采。

我用同样的方法刻了出来,但是打出印蜕发现和原印差距太大,没有丝毫的笔意可言,只是有个大概的形,于是决定放一放,利用业余时间静心摹印,直到截稿前两日才动手,刻好之后觉得比第一次好了些,但是临作与原作仍相距甚远,没办法,才疏学浅,与大师的距离不是一星半点儿,继续努力吧!

  薛元明点评:

  白文章法较松散,这在写印稿时要加以仔细对照,左侧印边有波浪形痕迹,有失自然。

章法一松散,整个印面的气息就容易涣散。

朱文主要是点画缺少张力,变化少。

此印点画弧度大,原印驱刀如笔,线条有一定的起伏,但是无论是折还是转,皆非几何形。

临印中“远”字“口”过圆过大,与整个印面冲突,人的视觉被吸引过去了,这不是好事。

正如罗丹所说,一个雕塑吸引人,应该关注全身,而不是局部。

  

  黄建文临印感言:

  从吴让之的篆刻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一定有深厚的篆书基础,要临吴让之篆刻作品也必须对其篆书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我临这两印前先有针对性地临摹了他的篆书,以熟悉其结构特点和起、转、收的规律,等到对其篆法形态有个初步的了解后就开始临写印稿,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我的做法是用拷贝纸临,第一次临不准用另一张纸蒙在上面再摹一次,要把第一次写得不好的改过来,照此直到满意就可以把印稿水印上石。

  刻吴让之的朱文和白文都一样,要有一种若不经意的轻松感,行刀如使笔一任自然,要充分表现笔,要不事修饰以免流于做作。

我刻长线条主要是用冲刀以求畅达;短线用切刀以立其骨;圆转的地方就用披削刀法以其变化。

  刻就,打出印花细看顿觉白文印少了些含蓄蕴藉、若无其事的味道,可能是披刀角度太大了些。

  薛元明点评:

  朱文线条弱,使得印面看起来很虚,不充实,很单薄,这是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最为明显的就是“出”字,缺乏必要的变化。

左上角没有残断,也使得气息不够流动,这些细节都要照顾到。

白文印存在个人发挥,我个人以为不妥,还是尽量接近原印更好。

书法可以意临,篆刻只能实临,黄士陵晚年以完白法作“逸休堂”印章,还是最大程度上接近邓石如风格。

篆刻在这方面较之书法要小得多,再比如,书法可以同时临摹几家,篆刻只能一家一家地临摹学习。

白文临印起收刀转折处理上,有意保留方锐的刀痕,与吴让之印面的古厚清穆是有距离的。

  

  赵景生临印感言:

  

  吴让之先生的印我非常喜欢,但是从没有下刀临摹过,这次临摹的内容竟然是先生的“生气远出”和“宛邻弟子”一朱一白两方经典之作。

此印以前也没少看到过,对此也心中揣摩过其刀法和章法,只好试一试!

于是操刀准备,当然第一要度稿上石,先通过薄宣纸把其印稿按原印稿描绘下来,度稿上石,开始动刀先刻朱文印“生气远出”,刻前分析“生气远出”这方印,线条活泼流畅,不失笔意,字与字之间互相缠绕,互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远”和“生”之间的留白、“气”与“出”之间的留白也相呼应。

印的中心位置笔画比较密集,处理纤细一些,这和边缘的线条又形成了呼应。

这方印刻起来并不算太费劲,沿稿线以刀就石一气呵成,最后与原稿对比,认真收拾了一下,大体上还算满意。

  刻“宛邻弟子”白文印时,我先对章法和刀法细细分析,“宛邻弟子”四个字的布局上形成了互让错落分布,“宛邻”两字的位置占去了整个印的面多半部分,这是因为邻字的笔画过多不让其太拥挤,“弟子”两字笔画简单就占了少许位置,虽然位置小些,但是也没有感到拥挤,“邻”字笔画多比“宛’字又多占些空间,这样“宛”字和左边的“子”空间上形成了对角呼应,留红也有了呼应。

由于“邻”字笔画密集,留红很少,“弟”字为了和其对角呼应故意把笔画变得粗壮有力。

我刻的这方印有5厘米大,因为把原印放大看很是精彩,才试刻了这方大印!

  薛元明点评:

  朱文临得平了一些。

吴印平中见奇,平中有不平,有一些细节如果失去了则索然寡味。

“远”字左侧笔画残断显得不自然,“出”字与“远”字穿插如何“和平共处”?

“出”字笔画统一是上方细下方粗,程式化了。

“气”弯弧不自然。

整个印面点画缺乏必要的张力,问题根源还是在刀法方面。

白文生硬了一些,“子”字安排有些局促,“宛”宝盖头过于硬直,缺乏必要的“柔”,所以相应地缺少回味。

  

  金晓飞临印感言:

  看到此次竞临篆刻命题内容,我注视了很久,迟迟不敢动刀。

让翁之印作,刚健婀娜,早在我幼时就深为折服。

我走上篆刻之路,让翁可谓我入篆刻之门的启蒙印风。

  让翁始习秦汉印玺,后入完白之门,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深刻阐释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

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

  我怀着朝圣心理,先临摹了一些让翁之书法,从中领悟其舒展飘逸的书风,其目的就是结合让翁之印风找感觉。

“宛邻弟子”印,章法平稳,“宛邻”二字笔画较繁较宽,占据空间较大。

“弟子”二字取天发神谶碑意,以竖长排列。

并采取对角对称的章法安排,“弟”和“邻”纵向所占较多空间,“宛”和“子”相对较少,“子”字下笔向左下方斜出,以使“子”字右下方留虚,以与“宛”字下方所留虚呼应。

“弟”字最后一笔呈左下右上斜置,以使其空间饱满与“邻”相呼应。

宽可走马,密不容针。

整方印章笔意甚浓,并且采用冲刀为主,间杂碎切,方中寓圆,使之气韵古朴生动。

“生气远出”印,以灵动飘逸的线条为主,穿插得当,挪让有度。

两印均为让翁晚年所刻,运刀以至于化境。

对原作临摹出稿,尽量求其笔意,然后反纸上石,以冲刀为主,间以碎切,尽量求其韵味。

但由于技不如人,所临作品与原作仍相差深远,由此足见己之差距,定当继续努力!

  薛元明点评:

  临印线条流畅,能够考虑到笔意,难能可贵,但是细节上仍存在一些失误。

“生”字竖画过于粗臃,“远”字篆法有欠安稳,“远”字“衣”部与两侧皆有粘连,为刻印大忌。

在写印稿时多注意一些细节,细节失则格调失。

白文印主要在篆法方面,“弟”字右侧笔画过长,有冲撞,“子”字转折生硬了一点,白文印一定要注意行刀方向,才能体验驱刀如笔的美感。

  

  石竹斋主临印感言:

  让翁是一代宗师,传世书画印作品甚巨,向为世人景仰。

就篆刻作品而言,大多数人还是通过几本普及版的印刷品来了解的,诸如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吴让之印谱》、西泠印社的《吴让之印存》等,真正能亲眼得见原印原拓的毕竟是少数。

我少时迷上刻印,《吴让之印谱》就是为数不多的用暑假卖旧报纸和过期的教科书所得在新华书店买来的印谱资料之一,时至今天已近30年了。

  此次网站活动主题是临让翁的朱白两印“生气远出”和“宛邻弟子”,不仅勾起我的少年回忆,更使我反复体会自己学印刻印的历程。

应该说,篆刻越来越是我生活中的快乐。

  说到这次临印,其实事先的功课做了不少。

特别是让翁的印谱和书法作品,加深理解和体会印从书出的路子。

真正动手临稿上石奏刀拓印一气呵成,只用了半天时间,自有一番乐趣天成。

细细做了比较,感觉白文印形似之中更体现内在的刀笔意趣;而朱文印相比原印线条的劲挺和连贯的弹性来说,要达到意境实属不易了。

  薛元明点评:

  此二临印缺少起伏变化,不论朱白,点画皆过于光滑,行刀中注意节奏,起收刀和转折处理注意自然一点,不能过方。

“邻”字在原印中是有行刀顺序的,可以对照原印再观察。

朱文一旦过于光滑,会流于油气。

虽然我们面对吴让之的印章是印谱中的印刷品,但亦然能感觉到其中的变化是无处不在的。

所临朱文近乎铁线篆,是为不妥。

  

  吴培勤临印感言:

  吴让之的“生气远出”和“宛邻弟子”两印,可谓代表性佳作。

其刀上的妙处,在于不仅擅长前人硬入切刻必求中锋的手法,而且还采用了浅削披转的灵活运刀法,不拘成法,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中切浑然,或刀角轻勒,整体用刀的使转却以笔意的表现为指归。

特别是在篆法和章法上的处理,更是锦上添花,“气”字与“出”字的线条婉转遒劲,内相呼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宛邻弟子”一印挪让得趣,错乱有致,方圆结合,协调平和。

我学习篆刻几年,曾临摹秦汉秀韵一路,于明清流派涉猎甚少,初次临摹吴让之,感觉在刀法上、气韵上不易把握,线条还缺乏力度,只能做到形似而已,要神似还需要下一番苦功。

  薛元明点评:

  所临朱文印线条失之粗臃,“生”字竖画中段突然弯曲,就像人的坐姿不正,看起来很别扭。

“远”字上半部分安排处理没有到位。

吴的篆书呈现圆鼓状态,白文显得饱满,极富张力,需要加以体会。

所谓对照临印,感觉白文细了一点。

在临印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朱文容易变粗,白文容易变细,造成一定的视觉差,显得力度弱而不够浑厚,在写印稿时要到位,笔画之间的距离以及留红要注意衡量把握。

临印与创作是有差别的,创作注重发挥,临印主要是观察细节,前者大胆,后者拘谨,但是如果临变成创作,不感到拘谨,也就走向了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