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62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docx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以下是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

(1)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将参观著名的荆州古城。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一提起荆州,您一定会自

然而然地想到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失荆州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

千百年来,到荆州古城探询三国历史烟云陈迹的凭吊者、访古者、探幽者络绎不绝。

作为大家的实地导游,我很荣幸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把荆州古城逾两千年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画卷展现给大家。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荆州城东门外,大家面前的这条几

米宽的河流就是护城河,在打仗之时,它是抵御敌人攻城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如今在这条河上,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国际龙舟邀请赛。

入城之前,首先请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荆州古城的历史背景。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

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也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时,以荆州古城为中心的荆州市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回顾荆州的历史,可以说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紧密相连。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并统一华夏后,“割地布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荆州即为这古老的九州之一。

荆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典籍《尚书?

贡》中的“荆及衡阳惟荆州”,当时荆州的区域面积是很大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便是兴起于荆州域内。

据史料记载,周庄王八年(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都城迁往今天荆州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楚国在此建都长达411年,前后经历了二十个国王,创造了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辉映并重,并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

相传楚成王(公元前671至

525年)在位时,为了毕览长江胜景,在荆州城区营建了“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的诸宫和宫船码头,这诸宫和宫船码头就是今天荆州城的雏形。

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江汉之间的地域,秦随即在楚都设南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后来,秦又在今天荆州城的地方设立江

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

江陵”。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建立荆州刺史部,为全国为十三州之一,从此,荆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自秦汉以后,荆州成为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一直是州、郡一级治所,有的朝代还曾在此建都立国。

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孙刘联合在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刘备遂于次年向孙权借得荆州,并以此为根基迅速发展蜀国势力。

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

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

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

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

宋朝建立后,于此置江陵府。

元初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

明初又改设荆州府。

清代则沿用明朝制度。

民国时,荆州属湖北省第四行政都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荆州城是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和江陵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

1994年,原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成立荆沙市,1997年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城为荆州市六县市二区的荆州区所在地。

荆州城地处天下之中,江湖之会,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诸葛亮曾说: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汉代以耿直忠烈闻名的宰相李固,三国名将关羽、周瑜、吕蒙、陆逊,晋代文武双全的大司马陶侃都曾镇守过荆州;晋代诗人谢灵运、鲍照,唐代开明宰相张九龄、张柬之,大文学家韩愈、元稹以及宋代大政治家王安

石等著名历史人物,也都曾在荆州担任过大小不同的职务。

此外,历代的许多次重大农民起义,也都把荆州作为重要的攻夺

目标,如西汉末年的王匡、王凤,唐末的黄巢,元末的陈友谅,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都曾攻占过荆州城。

除了是军事要地,古代荆州城的经济与文化也是非常活跃和繁荣的。

由于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它已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名列南方五郡之首。

南北朝时,便成为“长江中游第一城”,与下游著名的商业城市扬州齐名,史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

虽然在西魏时期曾一度毁于战难,但到中唐又逐渐恢复繁华且其规模约十倍于以前,所以荆州城在当时被定位“陪都”,与长安、洛阳并称。

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是“钟鸣楚天”的音乐、舞蹈之邦,享有“惟楚有才”的盛誉。

千百年来,这里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孕育有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宋代“小万卷”朱昴等一大批江陵才子。

在政坛,从荆州走出的宰相有唐代刘洎、段文昌和“一门三相”的岑之本、岑长清、岑羲祖孙三代,最为著名的是明代宰相张居正,他力主革除弊政,发展经济,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后人所崇敬。

同时,荆州城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吸引了历代众多知名文人志士前来观光游览、咏诗会友,汉代的司

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王粲、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宋代的苏轼、陆游及明清的袁宏道、王士祯等都曾游历过荆州城,并留下大量的诗文佳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李白《下江陵》一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绝句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荆州古城的过去一定有了进步地了解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来看看现在的荆州城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请大家紧跟着我沿着右边的人行道上城,左边是马道,如果您留意的话,就会发现砌成马道的砖上刻有文

字,这就是荆州古城墙上极为珍贵的铭文砖,又叫文字砖,它们记载了历代修建荆州城墙的漫长历史过程,反映了荆州所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变迁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传在汉代荆州就筑有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12次维修扩建,使荆州城更加坚实壮阔,但这都是土城墙。

据史料记载,荆州最初的砖城墙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出于割据荆州自立为王的目的,于公元912年动用十几万军民大修荆州砖城墙,筑城的砖不够,就下令四处挖取墓砖,方圆五十里内的坟墓尽遭挖掘。

据说城墙筑成后,每到深夜,墙上便游荡出无数的磷光,看上去像“鬼火”,令人毛骨悚然。

北宋末年,因“靖康”战火焚烧,城墙大毁。

到了南宋时,荆州安抚史赵雄为了加强荆州防御,上奏淳熙皇帝准许,于公元1187年大兴土木,在11个月的时间内重修起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这次筑城的砖为政府下令烧制的“专用城砖”,砖上有责任铭文,但没有年号记载。

后来,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除。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再次依旧基修复,并在城周开掘护城河。

明末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愤怒的义军所拆除。

直至清顺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第三次在旧基上筑起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荆州古城墙。

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了防止城墙因水侵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

垒砌,墙面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尽管曾遭三毁三建,且历经三百多个春秋寒暑,该城墙依然保存完好。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荆州古城进行了重点保护,对荆州城及周边环境加以改造、整治、修缮和扩建,修建了内环道和外环道,疏通治理了护城河,在东门外和新北门分别建起了凤凰广场和天问广场,使荆州古城更加美丽、雄伟、壮观,这就是各位今天看到的荆州城古老而新鲜的面孔。

另外,据专家考证指出,到目前为止,荆州城墙上发现最早的、有年号的文字砖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砖比新华社报道的、在万里长城上发现的万历年间的文字砖要早207年。

更令人称奇的是,从文字砖上记载得知,这些砖不仅仅出自江汉平原,还有的来自省内

其他地方及省外的湖南、陕西、江西等地,由此可见当时筑城工程之巨大。

古代筑城,还体现出一种质量管理的思想,历代

建筑或维修城墙所留下的或详或简的责任铭文,实际上都是一种公开的责任状。

从城砖上文字记载的内容看,是十分细致严格的,除了记录有制砖的时间和地点外,还有关于监造人、制砖人、烧窑人、制砖费用、承担者姓名和具体负责的地方官员的详细铭文。

可见在当时修筑荆州城墙时采取了“全民动员、上下动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做法。

荆州之所以在古代一直被誉为“铁打的荆州”,与这种“责任制”是分不开的。

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从先贤那里学习和借鉴的。

大家仔细的观察这些文字砖,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在文字刻法上,既有阴刻,也有阳刻,还有阴阳兼刻;在书法字体上,既有行书,也有楷书;在字的写法上,则既有繁体字,又有简化字。

因此,这些文字砖还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值得进开发和利用。

现在,我们登上了东门城楼,凭栏远眺,遥想关羽当年,朱颜长髯,手握青龙偃月刀,您是否也壮心勃发,能够体验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呢

从空中鸟瞰,荆州城墙就像一条游龙绵亘在水泊湖沼之中,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整个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

1.2公里,周长10.5公里,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

城墙高

8.83米,顶面宽3至5米不等,底座宽10米左右。

城墙上建

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以及藏兵洞4个。

这些都是古代战争防御进攻的工具。

荆州古城共建有六座城门,东北各两座,西南各一座。

东门名叫寅宾门,小东门名叫公安门,大北门名叫拱极门,又名柳门,小北门名叫远安门,南门名叫南纪门,西门名叫安澜门。

每座城门的名称都与荆州的地理、历史和习俗有关,如小东门,当年刘备把油江口改为公安,迎娶孙夫人后乘船回荆州,在此门下舟登岸进荆州城,故名公安名;又如大北门,古时候城北有通往京都的大道,仕宦迁官调职时,皆出此门,官员友朋送行时,在此折柳相赠,故又称柳门。

为什么古人不折桃李,却偏要折柳相赠呢?

这可是有来由的,据史书记载,我国自

汉代起,亲友临别时折柳相赠渐成习俗,是因“柳”是“留”的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留恋”之意。

除小东门之外,其他五座城门均有闾门,为二重门,二门之间有瓮城,二重门各设一个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

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

此外,六座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门楼,东门城楼叫宾阳楼,小东门城楼叫望江楼,大北门城楼叫景龙楼,小北门城楼叫朝宗楼,南门城楼叫曲江楼,西门城楼叫九阳楼,由于朝代更替,历史变迁,加上战火的破坏,原有的城楼除大北门上的景龙楼为清朝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重修保存至今外,都已不复存在了。

我们现在所在的东门宾阳楼,是国家为了发展荆州旅游事业,修缮和保护荆州古城于20

世纪80年代拨款仿古重建的。

荆州城内外还零星散落着一些历史遗迹,也是值得大家前往一游的地方,如城内的开元观、玄妙观、铁女寺、文庙、关帝庙,城外的太晖观、关公点将台、张飞一担土等,除了城墙和这些历史遗迹外,在荆州城内再难看到古老的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随着时间的推进,昔日荆州城内

的小街小巷也有宽阔的马路代替,形成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公路网。

为了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在东、南、北三面的城墙上又开凿了适合公交车辆通行的三座新城门,使今天荆州城的城门变为了9座。

荆州古城内四处透射着现代气息,商业氛围非常浓郁,大型的商场有荆州商场、荆州百货大楼、荆州华联商厦、荆州楚天大楼等,在这些商场里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如果您想购买一些荆州的土特产品带回家作为纪念或馈赠亲朋,我在此可以如数家珍地把荆州风物介绍给大家,请大家用心听好喽:

在聚珍园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饭店里可以买到正宗的江陵八宝饭,在荆州百货大楼里可以买到香酥可口的江陵九黄饼,在荆州丝绸厂里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织锦缎、仿古绸等丝绸产品,在荆州工艺美术厂还可以买到品种各异的仿古漆器

好了,荆州古城的有关情况就给大家介绍到这儿了。

现在给大家一刻钟的时间自由活动,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

(2)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莲花山旅游区观光旅游,我是景区导游员今天能与大家共游莲花山,感到非常高兴,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希望今天的莲花山之行,能给您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走进莲花山,我们不但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学到了修身养心的知识,聆听人与自然的交响,更是在一座文化的宝山、智慧的海洋中畅游。

现在我们来到了莲花山最具特色的景点——莲花山碑林,我们的祖先摩崖咏怀,勒石铭记,为中华大地凭添了无数人文胜景。

这座吞古纳今的碑林,为千秋万代镌刻了一部立体的文化巨著。

莲花山碑林始建于1994年,于2002年秋竣工,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以整座山为基址,依山就势兴建而成。

山是一座碑,碑是一座山,碑林前有三座高高矗立的门碑,山下的圆形碑廊周长360米,8条旋转上行的碑廊汇通到山顶的碑阁,形

成了全国罕见的一组球面建筑群。

这些错落有致的仿古式建筑,综合了南北建筑风格,造型独特,气势恢宏。

莲花山碑林容碑一万块,收刻了儒、释、道、医、武、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各民族文化精华,将历代艺术珍品、民间收藏品、历代书法、绘画代表作、当代名家墨迹、出土文物

描图、著名科学家肖像、科学发明图解等,包容兼收,分类概括。

莲花山碑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碑林,那么它都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碑林的总体设计以整座白猿山为主体,这样的构造既富有动态感,又能体现出碑林的雄伟气势。

其次,碑林的内容汇集了古今中外文化精粹,既继承儒释道医武的精华,又融汇了时代的特色;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创新精神,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积极作用。

第三,碑林巧妙地将端庄、高超的书法艺术和精湛的绘画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碑刻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

第四,碑林所征集组刻的大型系列作品,不仅历史跨度大,而且内涵极其丰富。

比如《论语画解》刻石53块,《法界源流图》95块,《淳化阁法帖》98块,《中华名匾》100块,

浮图大观》105块,《周易画传》448块,《五百罗汉图》

500块。

碑林的刻碑采用的是阳刻、阴刻相结合的手法,比如脸部和外露的皮肤全部用阳刻,这种刻法能达到反差效果,使图像变得更生动、逼真。

碑刻的不同刀法,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色

调。

碑林所刻的人物及书画,线条流畅,虚实分明,毫发纤真,受到书画家一致的高度评价。

碑林的石材选用河南“皇坑”出产的石灰岩青石,这种青石石质细腻,颜色均匀,历经千年仍能保持完好。

其中最难开采和制型的是大碑,莲花山碑林得到的重9吨以上的大碑都是几经周折从深山中开采,再千里迢迢运回来,其中,中心阁碑整体高9.1米,重达50吨,碑林外的主门碑中,主碑“莲花山碑林”高9.8米,重达73吨,两座副碑高7.8米,重各达40

吨。

我们现在看的是一号长廊——儒家文化,主要有《四书》、《茶经》、《论语画解》等作品。

其中《论语画解》是由台湾当代著名画家江逸子在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周年时精心绘制,从孔子《论语》中选取51则语录和《大学》、《中庸》的各一则语录,配以工笔人物画,绘制而成《论语画解》,阐发儒学大义,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图文并茂。

孔子第七十七代

嫡传孙女孔德懋女士称赞此举乃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

二号碑廊——释家文化,主要有《金刚经》、《心经》、

无量寿经》等佛家上乘经文。

三号碑廊——道家文化,主要有《道德经》、《玉皇心印妙经》等。

其中《老子出关图》是我国著名画家黄迪杞经过三次反复修改的作品;还有《八仙过海图》。

四号碑廊——医学文化,主要有历代名医画像、《神农本

是我国最全、最多的一套名医图。

中药图谱收刻了常见中药图共200余块碑。

五号碑廊——武学文化,主要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兵法》、《三十六计》等古时候有名的兵法,以及我国从商朝时期至清朝时期每个朝代的兵器、士兵服饰,还有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武术,如少林内廊秘法、李氏太极拳等。

六号碑廊——民族文化,主要有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介绍、曹雪芹的《曹氏风筝图谱》、日本的《源氏物语画卷》等。

其中,《曹氏风筝图谱》为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绘,详述风筝起放、扎糊、分类、彩绘的诀窍,图谱图样精美,技艺精湛,堪称艺术珍宝。

抗日战争期间,这一国宝流落日本,几经劫难,终得以重见天日。

日本的《源氏物语》是日本最早的小说,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是日本的文学瑰宝,日本画家又将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描绘成画,形成了《源氏物语画卷》。

七号碑廊——吴楚文化,主要有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汉漆器图案、秦简、《离骚》、随州曾乙侯编钟、古铜镜系列等。

鄂州是古铜镜之乡,碑林收刻的124面古铜镜均是国家一级文物,艺术价值极高。

随州曾乙侯编钟是我国成组出土编钟数量

最多、重量最大,铸造最为精美的一组,充分展现先秦楚文化的辉煌,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八号碑廊——科学技术文化,主要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四大发明、乾隆御题棉花图、西昌卫星发射纪念章等。

其中,《御题棉花图》由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承观画成,他将当时棉花的整个生产过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由清朝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幅画题诗、作序,堪称艺术与古代科技结合的上乘之作。

外围的篆刻碑廊——主要有《清明上河图》、中华胜境图、七十二候印谱、黄庭坚《松风阁》诗卷、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莲花山风景、无锡惠山泥人等。

其中《七十候印谱》为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雪渔所治、清代篆刻家童叔平摹刻,按二十四节气,每节气五日为一候,以每候内自然界的典型事物的变化为文,由于原刻石早已无存,这个印谱更为珍贵。

《松风阁》长卷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行楷书中的力作,结字内紧外松,笔法浑圆,出笔长而苍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昂藏有态。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其画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以全景式

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1956

年畅游长江时所写,词的宏大意境和气吞山河的雄伟气势与书

法的流畅奔放相得益彰,体现了一代伟人的乐观、豪迈和睿智,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中心阁是莲花山碑林的中心建筑,也是八条碑廊的汇聚处。

中心阁的外侧有12根通天柱,上面雕塑着十二生肖,中间八根通天柱,是金猴攀援;里面四根通天柱,盘绕着四条金龙上顶外圈凸塑先天八卦,地面用大理石嵌镶后天八卦。

阁内彩绘面积约为1987平方米,将中国传统的彩绘手法和西洋写实的油画工艺结合为一体,画面真实自然,境界开阔。

穹顶正中的九条巨龙,神态各异,翻腾游动,穿云破海,九龙四周的穹壁上东边的太阳和西边的月亮相对,日月并明。

四周深蓝天空布满星辰,整个内顶为一个浩瀚的宇宙。

穹壁的外圈是四幅东春南夏西秋北冬四时的景象;第二圈是以油画展示八卦内涵:

风代表巽卦,雷代表艮卦,电代表震卦,火代表离卦,水代表坎卦,泽代表兑卦,天代表乾卦,地代表坤卦;第一圈与第二圈之间的穹壁和第二圈外与中心阁外圈的穹壁上,以灯饰形成河图、洛书布局及星座。

中心阁内最为有名的就是这组《法界源流图》碑刻了。

图源于宋代《大理国梵像卷》,历经宋、元、明、清500余年,至清乾隆年间入贡皇宫。

乾隆皇帝视为珍宝,命宫庭画师丁观鹏在“四大活佛”之一的章嘉国师的指导下临摹而成。

原本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此画卷刻石95块,场面宏大,描绘精细,色彩绚丽,形象繁多,其人物神态生动,形神特质千变万化,代表了清代工笔人物画和佛像画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佛教绘画艺术的百科全书,也是我国艺术史上的奇珍。

莲花山碑林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无数书画家、篆刻家、文史专家、收藏家纷纷献策献宝,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结晶和家藏的书画精品。

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都相继报道,在海内外形成了较大影

响。

徜徉碑林,纵横慧海,感受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得到心灵的调和与思想的充实。

来莲花山旅游,既可以饱赏自然风光之美,还可以学习养生之道、处世之理,感悟人生,陶冶性情,在旅游中感受健康与幸福,岂不悠哉乐哉!

湖北著名景点导游词(3)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镇水井村阎王三片的半山腰上,南距利川城

42公里,东北距重庆市奉节港约100公里,利(川)--奉(节)公路绕经门前而过。

整个建筑群由大水井李氏庄院、高仰台李盖五住宅和大水井李氏宗祠三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

建筑选地奇、建筑规模大、建筑时间长、建筑方式多是其显著特点。

三座建筑朝向基本相同,北望齐岳大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

九龙雄关,近得长江三峡之利,内拥崇山峻岭之奇。

层峦叠嶂,山势磅礴;白涯深涧,地势险要;翠竹古枫,风光如画。

1992年,大水井古建筑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井李氏庄院基地原有土家族人黄氏住宅。

元、明属龙潭安抚土司辖区,清乾隆年间,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由湖南西迁,李廷龙落业利川大水井,李廷凤落业奉节马鞍山。

廷龙始为小商,继为黄氏帐房,籍管钱粮之机,很快暴发为川鄂边境上的巨富。

从李廷龙落业大水井至利川解放,李氏子孙繁衍,先后已历廷、祖、远、胜、先等六代,官绅迭出,田连阡陌;大兴土木,屋宇连栋;练兵造枪,称霸一方。

现大水井李氏庄院面积多达6000平方米,有24个天井、

174间房屋,鳞次栉比,规模宏大。

从迥异的两种建筑方式和风格判断,该庄院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

西南后角原为黄姓土家老宅,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曲雅,民族地方特

色浓郁;其余部分为李氏清乾隆后不断改修扩建,建筑时间前后端有小姐楼及绣花楼各一座,楼上以土家吊脚楼的特有建筑方式一柱六梁形成转角,飞檐走翘,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整个庄院保存基本完好,其主体共三进四厢。

朝门建于东北,与正屋中轴线形成450夹角,讲究堪舆,取"龙跃大海"之

意,力求正对远山当地河流汇入长江处之"龙口"。

门上仿石匾额乳白如玉,上书"青莲美荫"四个大字,铁画银钩,行书洒脱。

朝门内,两厢吊脚楼高雅灵秀,规整条石铺成的院坝宽敞整洁。

过院坝上石级十余步入正门,正门后为大厅,一条西式

柱廊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气势粗

天井粉壁上一个一米见方的正楷"忍"安,笔力遒劲。

前厅、中堂及后堂地面均以天井隔开,檐下均以楼道联结,彩楼迂回,四通八达。

后堂左右为李廷龙玄孙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桂子飘香,阶下花草簇拥,十分幽静。

整个庄院内窗棂花样及柱础浮雕多达20余种,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风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圆,一室一景,形态各异。

原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床、案、椅、几全以杂木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