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82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docx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

学校纪录片文字稿

巍巍太行绵延逶迤,滔滔黄河源远流长,在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一颗教育明珠冉冉升起。

这,就是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这里是雏鹰展翅的高空,这里是放飞理想的舞台!

这是一处产生思想的殿堂,希望里绽放着生命的光芒,高扬着人文的旗帜;这里是一方培菁育英的沃土,辛勤的园丁呕心沥血,把希望的种子播撒;这是一艘基础教育的航母,满载莘莘学子,驶向知识的海洋!

一、学校概况

济源一中始创于1926年,前身为济源师范讲习所,其旧址座落在被称为四渎之一的济水源头济渎庙内(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胜地)。

1992年学校迁至文昌路校区,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济源一中现址位于济源市政治文化中心——学苑路68号,2004年9月全部迁入,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超常规、跨跃式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示范性高中,把几代一中人为之奋斗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80多年来,学校三移其地,两度搬迁,多次更名,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一中人艰苦创业、薪火相承、青蓝继越,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犹如星星之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今天已成为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一所知名学校。

八十多年风雨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一中人秉承团结、勤奋、文明、进取的校训,高举育人为本的旗帜,求实创新,严谨治学,励精图治,甘于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作为济源人才培养的摇篮,建校以来,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余人,遍及世界各地,有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优秀才俊;有留学美、英、澳、日等国的学者博士;有教育家、科学家、军队高级将领,也有政坛精英和工商巨子,李钟玄、王汉功、葛道凯、段小曼……前贤后昆、桃李芬芳,他们达则兼济天下,平也木秀于林,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母校争得了荣誉,成为济源一中的骄傲。

目前,济源一中新校区占地515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整体建筑设计新颖、气势恢宏、造型别致、环境优美。

在校学生近6000人,教学班108个,教职工近500人,现有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120多人,90余人完成研究生课程进修,55名青年教师在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其中5人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

秉承先贤,激励后昆,继往开来,团结奋进。

济源一中正以创建全国名校为目标,以内涵式发展为依托,以教学模式创新和学校文化建设为两翼,举全校之力,用使命、责任、智慧,绘就济源一中百年蓝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而不懈努力。

二、校园设施

开阔的视野,大气的建筑,精致的雕塑,整洁的校园,小桥流水,树木滴翠,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若不是耳畔不时飘来琅琅的读书声和清澈的笑声,你一定怀疑莫非走入了“桃花源”?

这不是桃花源,却胜似桃花源,她就是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坐落在济源的蓝天碧水之间,与美丽的城市相映同辉。

济源一中坚持以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和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为契机,以满足优质教育资源放大需求为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为广大师生营造一流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2004年,济源一中进行了整体搬迁,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新校园总面积515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校园规划科学,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

教学区内三栋U字型教学楼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各年级分布相对独立;按国标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劳技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教学区教学设施齐全,建立了校园广播站、电视系统和校园局域网。

科技馆、图书馆、艺术楼各一栋,音乐教室、美术画室、琴房、练功房等各类艺术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运动区按国标建设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高规格建设了体育馆、游泳馆,各类健身设施一流,能充分满足学生文体活动的需求。

生活区有学生食堂三幢,拥有座位7000多个;有学生公寓楼6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学生生活环境宽松、安全、优美。

学校教学装备先进齐全,先后投入900多万元用于装备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全校装备标准化教室120个、多功能会议厅4个、微机室6个、通用技术实验室1个、理化生实验室20个;学校藏书50余万册、正版数字图书馆电子藏书10万册,生均90册;建有百兆主干计算机局域网为核心的校园网、现有高性能计算机终端700台,学校为500位教师配备高性能电脑一部,标准化教室装备了高亮度投影仪;学校建有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装备了数字摄录编播视音频系统;通过宽带与局域网、互联网直接联网,校内实现了信息共享、电子阅览、电子备课及办公管理一体化。

在校园绿化方面,学校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几年来,学校自筹资金500余万元,栽植树木9000余棵,品种达150余种,校园绿化面积达99000平方米,绿化率达51%以上,校园里树木品种繁多,广玉兰、桂花、雪松、女贞、法桐、银杏、合欢、红叶李、枫杨、枇杷、白皮松、三角枫等,交相互映,争奇斗妍。

现在的济源一中校园,竹林掩映、花木飘香、绿草如茵、水波荡漾、清风抚柳、淡月映竹、曲径通幽、奇石共赏,具有现代气息的宏伟建筑与优美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集观赏性与休闲性于一体,达到了景中有景的效果,既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又提高了园林的整体功能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实现了校园无裸地、处处有绿荫的规划目标,成为省市园林式学校样板校,学校因此也被授予“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园林单位”等称号。

三、办学理念

济源一中秉承济渎庙厚重的文化底蕴,积80余年优良的办学传统,在学校厚德载物、桃李芬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深刻的文化内涵、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学校特色。

一走进济源一中的大门,南广场那座“放飞理想”的雕塑,昂然昭示着一中人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尤其可贵的是,一中人形成了“放飞理想”的共识,校园里每个人,从校长、到教师、到普通学生,言行中处处闪现着这种共识,随便问任何一名济源一中师生“你来济源一中干什么?

”,回答的都是这执著而坚定的四个字。

2004年10月,由校长范亚平、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毓珊作词,中央民族歌舞团一级作曲李沧桑谱曲的济源一中校歌问世。

济源一中校歌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而且显示出奋发向上的时代气息,旋律雄壮激昂、气势磅礴,充分显示出了一中人继往开来、勇争一流、再创辉煌的精神面貌,深受全体师生的喜爱和广泛传唱。

济源一中校歌

黄河是我们奔涌的血脉,

太行是我们挺起的脊梁。

王屋山下荟萃着愚公的传人,

济水之滨升腾着青春的朝阳。

团结勤奋,传递不灭的薪火,

文明进取,创造明天的辉煌。

啊!

济源一中是放飞理想的地方,

啊!

济源一中是时代精英的摇篮。

是我们放飞理想的地方。

这首歌是济源一中精神的象征,充分反映了一中人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决心和勇气,昭示出济源一中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拼搏向上的进取意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济源一中广大师生众望所归的灵魂家园和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战斗号角。

在“放飞理想”的精神引领下,全校师生立于思、重于行、实于做,追求真知,探索真理,学做真人,形成了“团结勤奋、文明进取”的校训,“朴实无华、德才并重、同舟共济、争先恐后”的校风,“爱生如子,面向全体,严谨规范,科学民主”的教风,“尊师爱校,谦和勤勉,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学风和“以人为本,温馨服务,团队精神,跨越发展”的办学理念。

济源一中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一切工作为学生发展奠基,致力铸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培养自主发展型学生。

济源一中坚持把教师为先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致力于为教师成长铺路,让每个教师成为阳光教师、成功教师、幸福教师。

学校坚持制度化规范和人性化关怀相融合,以先进设施为保障,加强特色建设;以文化育人为基点,健全管理制度;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以创新教学模式为目标,打造教学特色;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规范师生行为;以班主任研修为导向,抓好校本研修;以全国一流名校为动力,把济源一中办成人民满意的百年名校。

四、办学特色

济源一中在8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主动适应社会进步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上水平的工作方针,在秉承和发展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并形成了济源一中鲜明的办学特色。

1、特色的管理模式

作为一所拥有100多个教学班、6000余名学生的巨型学校,济源一中并没有采用常规的管理办法,而是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探索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济源一中采取了“统一领导、条块联动”的管理措施。

即在保证校党委对学校全面工作的统一领导下,将学校的整个管理层面分为行政、教学、德育、后勤4个方面,设置相应职能部门,并弱化他们的管理权,突出职能部门的协调、服务功能,使其由管理逐步向服务转型。

为避免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职责监控效度、考核准确度和管理强度削弱,济源一中将管理重心下移,将全校分为三个年级部,每个年级部设立教学处和德育处,扩大年级领导的责、权、利,使年级拥有对教师的聘任权、考核权、评优晋升推荐权和相应的经费支配权,直接对校长负责。

这种结构模式使学校各个层面既相互合作,又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管理重心的下移和管理层次的减少,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学校管理由“大”变“小”,化难为易,极大地方便了管理。

为避免学校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失控,济源一中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提出了“学校OEC管理法”,即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

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制,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形成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利益共同体。

学校明确提出:

人人都要树立领导意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的责任分解与责任追究制度,用明明白白的制度,清清楚楚的“尺子”,保证工作扎扎实实,全校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的高效运行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效率和工作效率。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无情制度,有情管理”的原则,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合法合情合理,既突出对师生主体的关注和尊重,又做到依法治校、遵章办学,做到了约束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制度规范与人性关怀相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着力培养师生主人翁精神,使师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他们在互动的管理环境中得到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学高效有序运转;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校园安全平安文明和谐。

学校大力推进校务公开,设立了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心育信箱、网络平台,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学生家长评教活动,召开行风监督员例会,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学校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作用,在有关学校发展、师生切身利益等重大决策问题上,实行网上公示和听证会制度,让师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

这种人文管理模式的形成,在促进学校决策更民主、更科学、更合理、更贴近实际的同时,更是激发起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无形中铸造了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立起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每一位师生都觉得进这所学校工作、学习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学校已经成为学生求知求学和教师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家园。

2、特色的课堂教学

济源一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鼓励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反思和总结,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全校教师勇于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断追求方法的科学性、设计的多元性、手段的灵活性、情感的丰富性、思维的活跃性,主题的创新性,打磨出了绚丽多彩、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

他们贯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理念,以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来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生成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全体语文教师发挥“群研智慧”,创设“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思维灵动”的动态写作课堂,具体时间安排为50分钟作文,30分钟批改,10分钟讲评。

批改方式为小组对改,每份作文至少三人过目,其中一人为主评人,最后由主评人参考所有评阅人的意见为作文写出评语。

然后把作文返还给作者,由作者根据别人所提意见写出100字左右的后记。

教师挑选若干较优秀的作文,装订成册,有突出问题或优点的,教师还要作出点评。

然后将作文在班内传阅,学生可以在选集中的任何一篇作文上再加以点评,甚至可以另附纸张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这样的一次写作课,学生所写的文字应该有1000至1200字,大大超过了一般性的作文课。

学生的作品也频繁发表于《个性化作文平台》和《语文学习报》等报刊上,并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热烈深入,知识掌握扎实有效,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师生均得以从“满堂灌”和题海中解脱出来,切实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并且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了主动学习的甜头,学生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推动下,近年来在全国、省优质课大赛中,济源一中共有50余位青年教师荣获一等奖,这在全省是绝无仅有的。

更重要的是,“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

大容量、快节奏、好方法、高效率,济源一中的每一堂课无不体现着这样的特点,教师采用多梯度的教学方法,生成多维度的动态课堂,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增强了教学节奏。

同时,开放性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生成一节节自主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特色的“第二课堂”

近年来,济源一中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体艺为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个主体、两个特色、三条主线”的“第二课堂”。

“一个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近年来,济源一中先后组织了十多个兴趣活动小组,成立了艺术团、书画社、文学社、篮球队、足球队等学生社团,给他们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引导他们成立自治机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两个特色”,即体育、艺术特色的形成。

学校充分重视体育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一方面,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将体育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加大体育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设了现代化的艺术中心、田径场、篮球馆、游泳馆等,铺设了一流的塑胶场地、足球场等,购置了钢琴、电子琴、架子鼓、大提琴等一大批乐器,为艺术团成员配备了各种演出服装、道具,配备了灯光和音响设备,使学校成为全国体艺办学设施最为齐全的学校之一,为实施素质教育、强化体艺特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育艺术特色教育的开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为学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在历届河南省中学生运动会和“晨光”杯体育比赛中,学校代表队多次荣获团体、单项冠军,奖牌数位居参赛学校前列。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艺术教育同样璀璨夺目,近年来,学校共有80多个文艺节目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舞蹈《校园情怀》、《朝霞》、《红伞情》、《阳光网络》、《梦开始的地方》等多次参加全国艺术展演和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应邀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8周年文艺庆典演出及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进行访问演出。

2010年,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舞蹈《梦开始的地方》和学生书法作品《毛泽东诗词》荣获一等奖,这已是我校连续三届参加这一国家级赛事,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更为重要的是,体艺特色的形成,使全校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正如校长范亚平所说:

“体育象征着精神,艺术代表着文明。

”体艺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三条主线”,一是以重大节日和社会热点为主线,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如“唱红歌、迎国庆”、“向愚公家乡好少年学习”、“清明祭扫烈士墓”等,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以美育节、体育节为主线,广泛开展声器乐、健美操大赛,征文、演讲比赛,春季田径运动会、班级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特别是每年一度的美育节,成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展示艺术才华的广阔舞台,成了向学生传播人类文明成果,介绍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审美教育,弘扬民族传统和艺术精神的重要阵地。

三是以校园科技活动周为主线,成立了生物、美术、摄影、书法、奥数、计算机等十几个兴趣特长小组和学科竞赛小组,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大赛。

每年科技活动周,都要收到数百件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研究和制作的作品,其中,多项学生作品获得省市级奖励,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济源一中创造性地构筑了“一个主体、两个特色、三条主线”的“第二课堂”,努力打造“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层次化、活动对象多元化、活动过程规范化”的德育活动格局,将活动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内化素质,外化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队伍建设

1、领导队伍

凝心聚力谋发展,领导班子是关键。

建设一支团结务实、勤政敬业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

济源一中拥有一支敬业奉献、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现有校级领导6人,中层干部28人,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50余人。

学校领导班子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们立足学校发展,服务全体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辱感投入到工作中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每周一次的中心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一创双优”、“创先争优”等集中教育活动,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班子团结推动干部团结,以班子和谐推进校园和谐,引导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高,结构合理,经验丰富,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领导团队,带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教风,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做到在思想上尊重师生,感情上贴近师生,行动上深入师生,赢得了师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通过班子的“传帮带”的示范作用,全校上下风正、气顺、劲足,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心系一中,热爱一中,建设一中,发展一中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济源一中党委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从重职务管理向重职责管理转变,从重使用向培养使用并重转变。

在干部选拔上,坚持按照《党政领导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程序和要求办事,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通过民主推荐、公开演讲、民主测评、群众访谈等组织程序,真正把在教职工中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教育教学中的中层岗位上,先后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同志担任中层领导职务,使济源一中领导干部伍整体水平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动下,济源一中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增强,在2010年济源市进行的三次社会专项评议中,济源一中均名列第一;在《河南日报》组织的大型问卷调查中,学校被公众评为“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十佳中学”;校党委也多次被济源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反腐倡廉先进单位”。

2、班主任队伍

一所学校班主任的专业水准决定着这所学校德育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在济源一中,有这样一支班主任团队,他们成员众多,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他们年纪轻轻,却有着专业化的素质;他们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小事,却钻研出了大名堂。

这就是济源一中班主任“8+1”团队。

为什么命名“8+1”呢?

该团队负责人——济源一中教科室主任秦望这样解释说,“8+1”是指团队工作方式上的“8+1”,“8”指每天的八小时工作,这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工作室成员与其他班主任不同的一点就在于那个“1”,就是团队成员每天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多读一点点、多思一点点、多写一点点,最后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才华、有专业追求的专家型班主任。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团队每周进行一次研讨,研讨的内容一是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如班主任如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班主任如何协调科任教师关系的问题等,利用集体智慧解决个人班级管理的思维短板等。

二是交流共读感悟。

组织班主任系统研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著作及一线著名班主任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借鉴身边优秀班主任的做法,来提升团队成员的教育智慧。

三是资源分享。

把个人搜集到的有价值的德育资源拿出来供成员品评共享。

四是整体规划。

规划班级下一周的班会、活动及日常管理。

在这里,每个成员的每一次进步都得到了团队的鼓励,每一个困惑都得到了团队的关注,每一个想法也都愿意跟团队分享。

该团队还通过“四课”来规划团队成员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研究。

其中日课10项:

和学生一起跑操、每天阅读三小时、共写班级日记、和学生一起写寄语、和学生一起唱歌、和学生一起宣誓、学科教学德育化、营造温馨的“家”、共同品读美文、每天写千字文;周课5项:

周记、班会、家校联系、资源管理、团队研修;月课3项:

共读一书、活动策划、民主评议;年课2项:

课题研究、旅游开会。

这20项修炼被确定为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

班主任团队研修模式得到了济源一中班主任们的广泛认可,更多的年青班主任申请加入“8+1”团队,希望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获得引领。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原“8+1”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8+1”工作室,从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层次的班主任中吸纳新成员,随着张文庆等成员的加盟,工作室成员已增至23人,覆盖到了学校1/4以上的班主任队伍,并且有了自己的固定研修场所。

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济源市班主任研修团队纷纷组建,周边县市同类学校纷纷到学校来“取经”,秦望、王晓琳、杨兵、魏俊起等人被邀请外出讲学累计100余场,他们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本市许多学校做免费培训30余场。

现在的团队变得更加成熟,他们从单纯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到通过群体研修探索个人发展之路,再到规范化制度化地研究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每走一步都有自己清晰的规划,但又有着始终如一的追求:

不仅要做优秀的班主任,更要做专家型班主任;不仅要取得令人信服的现实成绩,更要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他们经过多次讨论,制订了一个规范的“行动纲要”,明确地提出了团队成员的奋斗目标——优秀成绩+研究成果+专家型班主任。

团队成员胸怀理想而又脚踏实地,取得了有目共睹、实实在在的成绩:

杨兵、郭海卫、魏俊起、张少斌、王向前、余维民、王磊、王成波等相继被评为济源市优秀班主任;秦望被评为河南省“十佳”班主任和济源市“十大杰出青年”;刚参加工作五年的青年班主任杨兵出版了其个人专著《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该书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王晓琳成为“教育在线”的副版主,2010年6月9日,《教育时报》以《王晓琳:

让阅读穿越生命》为题对她进行了专门报道……

2010年4月30日,《人民日报》以《创新大潮涌,扬帆正当时》为题报道了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的内涵发展之路,其中重点报道了济源一中“8+1”团队,诠释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成功路径。

春风吹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