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34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测试内容及要求]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了解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

2.了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3.了解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

4.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高潮

(1)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

时间

作用

戊戌变法前后

维新派创办报刊——《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创办报刊——《民报》,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

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3.发展

(1)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2)新中国成立后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知识点拨] 

1.《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报纸的优缺点:

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限制,互相传阅,经济实惠;缺点在于即时性差,浪费资源,震撼力较低,有文化程度限制。

3.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内因

(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起步: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思维点拨] 电影媒介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易混易错]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娱乐生活。

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

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思维点拨]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各种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主题 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变迁

1.报刊

材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

①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②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史料解读]

①划线句子强调报刊对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

②划线句子说明报刊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巨大。

[问题思考]

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示 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促进报刊业的发展。

近代报刊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影视

材料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

——1909年《大公报》

[史料解读]

从划线部分信息“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和“1909年”判断“开眼界”描述的媒体。

从划线部分信息“开眼界”“看欧美各国风土人情”归纳其“比听戏强”的表现。

[问题思考]

材料中使人“开眼界”的是什么?

“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 电影。

表现:

可以直观感受各国风土人情,可以较快感受生活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3.互联网

材料一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①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

材料二

[史料解读]

①用夸张的比喻说明互联网发展迅速。

②漫画形象地说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负面影响。

[问题思考]

(1)据材料一反映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成本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结合材料二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提示 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

[史论总结]

1.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入侵由外国人创办的。

②“报”“刊”不分。

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纸,也包括各种期刊。

③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因政治斗争需要而创办的。

(2)影响

①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成本低廉。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影响

①积极方面:

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②消极方面:

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

1.(2017·江苏扬州期末)《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记载:

“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________、《湘学报》等……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材料中“____”部分应为(  )

A.《申报》B.《时务报》

C.《民报》D.《新青年》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可知题目要求回答甲午战争之后宣传维新变法运动的报纸,《申报》创办于1872年,故A项错误;《时务报》由维新名人梁启超等创办,用于宣传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民报》是创办于东京宣传革命派三民主义的刊物,故C项错误;《新青年》创办于1916年,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民主科学的刊物,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宿迁期末)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19世纪4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期

代表刊物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

《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内容,主要讲述了报刊业发展的史实,而没有叙述所报道内容,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往后推移,19世纪90年代多为维新派所办,20世纪初多为革命派所办,可以体现基本以国人创办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了近代报刊发展的史实,无法说明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故C项错误;因为材料中没有说明其传播的内容,也没有反映人们思想解放的证据,故D项错误。

3.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1895

7

3

1896

11

7

1897

49

45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A.②③B.①③④

C.①②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表格是反映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而非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材料是考查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题凡是含③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

4.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其中“m”为“movie”的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答案 A

解析 “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5.(2016·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

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

这种传媒是(  )

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答案 D

解析 报纸的信息不具有可选择性,故A项错误;电影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故B项错误;电视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故C项错误;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详细、系统,具有可选择性、可保留性,成本低,故D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

(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

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解析 第

(1)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一,依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归纳。

(2)问可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情况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基础达标]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B.信件

C.报纸D.电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

2.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

“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目的是(  )

A.报导重大时事B.评价社会风气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 D

解析 材料指出了报纸的功能。

从“商贾贸易”“生意价值”“船货往来”可知,该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无从体现。

3.(2016·甘肃学业水平考试)报纸具有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知识传播、舆论宣传等功能,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列报刊中属于共产党创办的是(  )

A.《万国公报》B.《民报》

C.《中央日报》D.《新华日报》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党创办”,故D项正确。

4.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展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A、B、D三项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要求,故排除。

5.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

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  )

A.青年女子穿旗袍

B.家家户户看电视

C.有些商人住洋房

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

答案 B

解析 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时间不符,故B项符合题意。

6.(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

《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答案 D

解析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而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熟,故A项错误;电影《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材料中“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也非西方影片,故B项错误;1905年,民国还未成立,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故C项错误;材料中“《定军山》《长坂坡》”都是京剧传统名戏,故D项正确。

7.(判断题)《申报》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由中国人自己创办于上海。

(  )

答案 B

解析 《申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也不是最早的中文报刊。

8.(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这部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  )

答案 B

解析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能力提升]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

“《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的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①传递国内外信息;②传播知识,开启民智;③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可以直接得出特点。

(2)问,依据材料二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

第(3)问,从材料三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