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总备课
教学目标:
1.认读29个生字,正确读写2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
3.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背诵课文和名言。
7.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8.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9.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地进行口语交际。
10.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读书方法。
11.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1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读书的目标。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3.学习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
4.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单元重点:
1.书信。
2.修改作文。
3.阅读方法。
4.习作。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单元难点:
书信的格式与修改的习惯培养。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通过学习理解课文,知道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会积累四字词语,并抄写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及内涵。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搜集、阅读有关周恩来的书籍及文章。
学情分析:
(复备)
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两个班共计46人)
预习内容
生字词预习
初读课文
摘抄
搜集资料
正确完成
37人
42人
46人
10人
完成有误
9人
4人
36人
问题举例
数笔画字形错误:
振、巡、嚷、惩。
字音:
振、惩。
6人读书不流利,出现读音错误。
36人没有搜集资料。
分析:
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学生摘抄认真,能够摘抄有价值的词句,在搜集资料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
3、理清课文思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
2、理清课文思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我们已经学过的有关周恩来的课文内容。
(当学生不能完整的叙述时,注意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说。
)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课文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了解学情,为讲读课文做准备。
②、读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说说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③、理清课文思路,谈谈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词。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⑤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新词。
完成语文目标上的题目。
5、学习小组交流:
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周恩来所见、所闻、所感中体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当学生不能完整的叙述时,注意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说。
2、完成语文目标上的看拼音写词,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②读读周恩来与伯父对话的句子,谈体会。
③默读周恩来产生疑问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周恩来产生疑问的句子,理解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找出来读一读。
3、学生围绕周恩来疑问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分角色朗读全文,谈论: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的原因是什么?
6、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周恩来又有了哪些了解?
小组交流,汇报。
说话练习:
周恩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结合课文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侯的故事,你一定深有感触。
让我们来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
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①学生自主确定要了解的人物。
②小组模拟对所要了解人物进行了解的方式:
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了解活动。
展示学习收获。
8、教学总结。
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9、作业布置:
①找一找文中的四字词语,再抄写下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你还知道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哪些事情,找一找,讲给家人及小伙伴们听。
附: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与伯父对话
一连串疑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妇女受欺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方法的掌握)
②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对人物的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学情分析:
(复备)
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两个班共计46人)
预习内容
生字词预习
初读课文
摘抄
搜集资料
正确完成
40人
38人
46人
16人
完成有误
6人
8人
30人
问题举例
数笔画错误:
翻删。
字形及字音:
荐翻删燥昏糊
8人读书不流利,出现读音错误。
30人没有搜集资料。
分析:
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学生摘抄积极。
在搜集资料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划出生字新词。
②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
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
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说话练习: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的作文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分层布置作业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
未来**家。
(对文字感兴趣的学生完成)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27、乌塔
教学要求:
学情分析:
(复备)
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两个班共计46人)
预习内容
生字词预习
初读课文
摘抄
搜集资料
正确完成
40人
36人
46人
8人
完成有误
6人
10人
38人
问题举例
数笔画错误:
漱、惬、驳。
字形及字音:
惬
10人读书不流利,出现读音错误。
38人没有搜集。
分析:
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要求完成,摘抄作业认真,在搜集资料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学生在查找资料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这种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出示欧洲的地图)课前同学们查找了有关欧洲的资料,谁能根据自己的资料回答几个问题:
欧洲的面积有多大?
欧洲都有哪些国家?
一、课题导入。
1.(出示欧洲的地图)课前同学们查找了有关欧洲的资料,谁能根据自己的资料回答几个问题:
欧洲的面
积有多大?
欧洲都有哪些国家?
2.(师板书课题)有一位14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筹划,利用暑假游历了欧洲,
她的名字叫“乌塔”。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要求: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尝试自己理解,如果自
己解决不了的,请做下标记。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读书情况。
(1)同桌交流并读书。
(2)读字词。
(6个生字、洗漱、惬意、反驳、逻辑、筋疲力尽、电话号码、语塞、蒙)
(3)学生交流读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引发思考,辩论探究。
1.提出主要问题:
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
(两种观点。
其一:
不好。
不安全。
没有经济收入。
没有大人指导,怎样安排生活、增长知识?
其二:
好。
有独立性。
)
2.(引导读文)提示:
思考问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乌塔说,她在家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注意了安全)
*为此次旅游准备了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
为了挣旅游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
级市场分发
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解决旅游经费)
补充资料:
因为年龄小,买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不到400马克。
*“丁零丁零”的闹铃声——下午两点半了,小姑娘已经起身了。
这说明什么?
(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小结:
结合课文内容不难看出,同学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4.把5、6、7自然段内容变成对话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桌互练——指名练习)
四、总结课文,提高认识。
1.点拨8、9自然段中乌塔的两段话,想一想她的话会对你产生什么启发?
“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
(每一个孩子应投入到社会中去,家长应该积极地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
)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
(中国自古就有: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融入社会才会有真实的、切身的感受。
)
2.从乌塔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3.总结。
(1)虽未见其人,但是闻其声,观其行就可以照样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所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的方法之一就是抓住重点的语言和行为(动作、做法)来进行描写。
(2)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庆的不同,同学们不必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了。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以及“冒昧、疏远、采访、寂寞、分析、飘飘然、行只影单、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受益匪浅、年少气盛、年逾古稀”等词语。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围绕问题展开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懂得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达的道理。
3.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教学重点:
明白题目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书信的写法。
学情分析:
(复备)
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两个班共计46人)
预习内容
生字词预习
初读课文
摘抄
搜集资料
正确完成
30人
40人
46人
6人
完成有误
16人
6人
40人
问题举例
数笔画错误:
寂寞、和睦、受益匪浅、年逾古稀。
字形及字音:
6人读书不流利,出现读音错误。
40人没有搜集图片或文字。
分析:
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在搜集资料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之中很好的方式。
2.(板书课题: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课就是用书信的格式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和新词,把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解决不懂的词语,如果仍然不懂可以做上标记。
2.读词语并理解词义。
(质疑——答疑)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课文,思考:
张国强在给柯岩的信中主要提出了什么问题?
柯岩的回信中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读了这两封信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反馈问题,启发想象。
(1)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指导朗读。
复备:
感悟柯老师回信中语气的真诚、耐心。
四、合作交流,发现方法。
1.读课文,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
(自己试找——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开头称呼及称呼后的标点;信末祝语和署名的写法。
)
2.发现去信和回信的异同。
3.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写过的信、回过的信与文中书信格式的对照。
五课后延伸,拓展训练。
1.积累词语。
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2.想一想:
在家人、亲戚、朋友……中,你最想和谁沟通,把你想和他交流的内容用书信的形式写下来,要求书信格式正确。
复备:
自己试找——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开头称呼及称呼后的标点;信末祝语和署名的写法。
语文园地七
一、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
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
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
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
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
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
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
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
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
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
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
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
写谁的什么事。
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
《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
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
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
你的看法是什么?
你认为她该怎么做?
(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
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
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
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
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
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
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
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
(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