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8836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docx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精品文档19页

烹饪与营养

一、谷类

(一)谷类的营养特点

1、谷类结构和营养素分布

谷类有相似的结构。

但各营养成分分布不均匀。

最外层是谷皮:

谷皮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组成。

粗糙,不容易消化,加工中除去。

谷皮内是糊粉层:

糊粉层含较多纤维素,以及磷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无机盐。

有重要营养价值,加工时,常与谷皮一同脱落。

再内为占谷粒绝大部分的胚乳:

胚乳含大量淀粉和一定量蛋白质。

越靠近周边,蛋白质越高。

加工越精的大米,淀粉含量高,但其他营养素含量低。

胚芽:

胚芽中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丰富和维生素E。

加工时,容易分离。

相关资料:

小麦是人类最早栽培谷物之一,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但现在的人们片面地追求“精粉”,在小麦加工时,将其中的营养精华——小麦胚芽随着麦麸去掉了,缺少了胚芽的营养成分,变成了营养不全面的食品。

麦芽素为我国传统医药中小孩消食化积的良好药物。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也重视利用胚芽开发新食品,其中麦胚饼干、麦胚面包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大众化营养食品。

美国哈桑博士最早提出,小麦胚芽是高营养天然食品,1951年,他在《想年轻长生不老》一书中写道:

“小麦胚芽包含着丰富均衡的且对生长发育又是必需的营养素,半杯小麦胚芽胜过四个鸡蛋的蛋白质成分”。

据测定,小麦胚芽含蛋白质30%,其中球蛋白18.9%,麦谷蛋白0.3%~0.37%,麦醇蛋白14%,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营养源。

小麦胚芽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质,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是总氨基酸的34.74%,其中赖氨酸占1.85%,蛋白质生物效价可与蛋白质模式食品的鸡蛋相媲美。

其所含维生素B1、B2、铁和钾,分别是等量面粉的3倍,8倍,4倍和8倍。

此外,其还含丰富的锌。

麦胚油中每百克含维生素E220微克,为大豆油的13倍;鱼肝油的4倍多,是现在已知含维生素E最高的食物之一。

所以,小麦胚芽是一种理想的抗衰老和美容食品。

小麦胚芽还含有一种含硫抗氧化物——谷胱甘肽,它在硒元素的参与下生成氧化酶,能催化有机过氧化物还原,使体内化学致癌物质失去毒性。

并且还有保护大脑、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等功能。

它所含食物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预防糖尿病、结肠癌的效果。

另外,它对肠内有益菌群的发育,也起着促进作用。

2、谷类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

含量一般在7.5~15%之间,主要由谷蛋白、白蛋白、醇溶蛋白和球胆白组成。

常见谷物类蛋白质含量高低依次为:

燕麦、小麦、高粱、大米、玉米。

一般谷类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普遍的赖氨酸含量少,有些苏、色氨酸也不高。

为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常采用赖氨酸强化和蛋白质互补的方法。

与豆类或者肉类混合食用,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

菜品举例:

豆面馒头、包子、稀饭;腊肉饭等花色饭。

(2)碳水化物

主要为淀粉。

含量在70%以上,此外为糊精、果糖和葡萄糖等。

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一般直链淀粉约为20~25%,籼米含直链淀粉比粳米高,糯米几乎全为支链淀粉。

研究认为,直链淀粉使血糖升高的幅度较小。

(3)脂肪

约为1%~4%。

主要存在于糊粉层和胚芽中。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80%左右,其中亚油酸又占有不饱和脂肪酸的60%。

因此,胚芽油是很好的油脂。

从米糠中可提取米糠油、谷维素和谷固醇。

从玉米和小麦胚芽中可提取玉米和麦胚油,80%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60%,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4)矿物质

约为1.5%~3%。

主要是磷、钙,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消化吸收差。

面粉发酵,可以使植酸含量下降,提高矿物质的利用率。

菜品举例;各种发面包子、馒头、花卷。

相关资料

炒馒头:

凉馒头切片两面粘水再改切成丁,先用平底锅煎至金黄色,用炒锅炒白菜丝,可以放些肉末,加盐、酱油炒至白菜软了,放馒头丁,接着炒,馒头吸干汁,颜色匀即可。

(5)维生素

是B族维生素重要来源。

如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泛酸等。

玉米和小米含少量胡萝卜素。

过度加工的谷物其维生素大量损失。

我国于50年代初的标准米(95米)和标准粉(85面)比精白米、面保留了较多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和无机盐,在节约粮食和预防某些营养缺乏病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二)、谷类原料在烹饪中的营养问题

1、谷类的结构:

2、谷类的淘洗:

谷子经碾磨去壳后已有一部分营养素损失掉,如果在做米饭前,过分淘洗,就会有30~60%的维生素B1,20~25%的维生素B2和尼克酸,70%的无机盐,15.7%的蛋白质,2%的碳水化合物再次损失。

用水量越大,淘洗次数越多,水温越高,搓洗程度越强,损失就会越严重。

正确的淘米方法是:

不用流水冲洗,不用手搓,不长时间浸泡,水温不宜太高,淘米换水不超过三遍。

3、谷类的烹调过程:

蒸烤食物会使维生素损失10~30%

油炸会使维生素B1全部损失,维生素B2损失45%以上。

煮面条和馄饨,应连汤食用,这样可减少B族维生素的损失。

制作面食时,放碱要适当。

加碱多了会破坏维生素,少了则会降低食品质量,影响食用。

因此,在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鲜酵母发酵法。

带馅食品应注意保护馅心的营养素。

切忌切好馅后用开水烫,用水冲泡,使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流失。

(三)、谷物类的营养烹调

(1)与蔬肉类一同烹调:

三色抄手、蔬菜面

(2)采取水传热方法:

(3)粗粮细作:

窝头、菜团子、荞麦蒸糕(稀糊——蒸——冰镇(晾冷)——切片——酱油、醋、芝麻酱、蒜水、萝卜干等)

二、豆类

(一)、豆的营养价值

1.大豆的营养成分

大豆含有35~40%的蛋白质,是天然食物中含蛋白质最高的食品。

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且富含谷类蛋白较为缺乏的赖氨酸,是谷类蛋白互补的天然理想食品。

大豆蛋白是优质蛋白。

大豆含脂肪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以亚油酸为最多,达50%以上。

大豆油含1.6%的磷脂,并含有维生素E。

大豆含碳水化物25~30%,其中一半为可供利用的淀粉、阿拉伯糖、半乳聚糖和蔗糖,另一半为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棉子糖和水苏糖,可引起腹胀,但有保健作用。

大豆含有丰富的钙、硫胺素和核黄素。

2、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豆制品,除去了大豆内的有害成分,使大豆蛋白质消化率增加,从而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大豆制成豆芽后,可产生一定量抗坏血酸。

(二)、豆类在营养烹调

1、大豆中的抗营养因素

(1)蛋白酶抑制剂(PI)生豆粉中含有此种因子,对人胰蛋白酶活性有部分抑制作用,对动物生长可产生一定影响。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含有豆粉的婴幼儿代乳品,尿酶实验必须是阴性。

(2)豆腥味主要是脂肪酶的作用。

95℃以上加热10~15min等方法可脱去部分豆腥味。

(3)胀气因子主要是大豆低聚糖的作用。

是生产浓缩和分离大豆蛋白时的副产品。

大豆低聚糖可不经消化直接进入大肠,可为双歧杆菌所利用并有促进双歧杆菌繁殖的作用,可对人体产生有利影响。

(4)植酸影响矿物质吸收。

(5)皂甙和异黄酮此两类物质有抗氧化、降低血脂和血胆固醇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其更多的保健功能。

(6)植物红细胞凝集素为一种蛋白质。

可影响动物生长。

加热即被破坏。

总上所述,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但也存在诸多抗营养因素。

大豆蛋白的消化率为65%,但经加工制成豆制品后,其消化率明显提高。

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大豆中的多种抗营养因子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这使得大豆研究成为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2、豆类营养菜肴的制作

蘑菇烧豆腐、沙锅豆腐、煎烧豆腐、酿豆腐、虾仁豆腐、猪肉烧豆筋、豆浆煮豆腐

三、蔬菜、水果

(一)蔬菜水果的营养成分

(一)碳水化物

包括糖、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物质。

其所含种类及数量,因食物的种类和品种有很大差别。

(二)维生素

新鲜蔬菜水果是维生素C、维生素B2、胡萝卜素等的主要来源。

叶菜类、花菜类、茎菜类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

一般深绿色蔬菜比浅色高,叶菜比根茎果菜类高。

辣椒、苦瓜、菠菜、番茄、花菜以及柑橘类、山楂、草莓、猕猴桃等含量多。

胡萝卜素在黄色、红色、紫色、绿色蔬菜中含量高。

如胡萝卜、南瓜、韭菜等中。

芒果、柑橘、杏、枇杷等。

叶类蔬菜含量少。

(三)无机盐

其含量丰富,如钙、磷、铁、钾、钠镁、铜等,是无机盐的重要来源,对维持机体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绿叶蔬菜一般含钙在100mg/100g以上,含铁1~2mg/100g。

要注意在烹调时去除部分草酸,可有利于无机盐的吸收。

(四)芳香物质、有机酸和色素

蔬菜、水果中常含有各种芳香物质和色素,使食品具有特殊的香味和颜色,可赋予蔬菜水果良好的感官性状。

芳香物质为油状挥发性物质,称油精。

水果中的有机酸以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为主,此外还有乳酸、琥珀酸等,有机酸因水果种类、品种和成熟度不同而异。

有机酸促进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同时有机酸可使食物保持一定酸度,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具有保护作用。

此外,蔬菜水果中还含有一些酶类、杀菌物质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成分。

(二)蔬菜果品的营养烹饪

1、蔬菜水果的营养素特点

蔬菜是人体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维生素C,是人体每日必需而又不能在体内合成和贮存的,又是动物性原料所不能提供只能从蔬菜水果中摄取的;加上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同属水溶性,易在空气中、光照下、碱性溶液中、某些离子的影响下、高温时遭到破坏或溶于水中流失。

2、蔬菜水果的营养烹调

提倡生食。

生拌蔬菜要比经过加热后的菜品能保留更多的营养素。

如黄瓜、西红柿、萝卜、地瓜等,能生吃尽量生吃,或作凉拌菜。

但蔬菜一定要洗净,消毒后再加工切制。

拌时还可调入蒜、醋,起到调味和消毒的双重作用。

热炒蔬菜也要尽量炒嫩些。

现买现食。

蔬菜受空气、温度、光照的影响,其中所含无机盐、维生素易被氧化变质。

有些绿叶菜贮存过久甚至变黄产生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因此蔬菜不宜多买久存,以现买现炒现吃为好。

如需暂时存放,应选择阴凉通风处;不能晒太阳,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等营养成份。

先洗后切。

将蔬菜切碎后破坏了其断面细胞组织,使其与空气接触面增大。

这样,蔬菜中所含无机盐、维生素易被氧化;在水中搓洗时,无机盐、维生素会随菜汁浸溶于水中流失。

而整棵蔬菜洗净后再切,营养素损失极少。

切后应立即烹制,不应放置过久。

试验表明,黄瓜切后放置3小时后,维生素C损失40~50%。

利用菜汁。

制包子、饺子馅时,往往将蔬菜剁碎后,挤出菜汁扔掉。

其实,菜馅中的蔬菜细胞组织被破坏,蔬菜中无机盐、维生素大部分流失在菜汁中。

可将菜汁澄清净化后用来和面,做成翡翠包子、翡翠饺子,既保存了蔬菜中的营养,又别具特色。

也可将菜汁作菜汤食用。

烹调工具。

烹调时不要用铜锅,否则可使菜品汤汁中溶有铜离子而加速营养的破坏。

也不要用铝锅,最好用铁锅。

铁锅比铝锅预热大,同样火力下可减少烹调时间。

使用铁锅、铁勺炒菜,还可使菜品中增加易被人体吸收的无机铁,能预防和治疗因缺铁而引起疾患。

适量放醋。

烹制菜品在出锅前适量放醋,可使菜品汁芡呈酸性,而大部分无机盐、维生素在酸性环境下保持稳定状态,不易被氧化、破坏。

醋还有溶解钙、磷等无机盐的能力。

但应注意,不要在烹饪过程中放醋,因为青菜中的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其分子中的镁离子可被酸中的氧离子取代,营养价值会大大降低。

快速烹调。

蔬菜中各种营养素尤其是无机盐和维生素在烹调中的损失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尽量减少菜品烹调时间。

烹调时可采用旺火快炒、提前兑汁方法,不要将菜品在锅里久煮久炒,这是烹调中减少营养素损失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据测定,炒菜时加水煮10分钟,蔬菜中维生素C可损失21.1~77.8%,维生素B2损失8.6~23.1%;如急火快炒,维生素C仅损失0.7~30%,维生素B2损失极少。

煮菜汤也应等水煮沸后,再将菜放入锅中,避免长时间的熬煮。

握温度。

虽然旺火可减少烹调时间从而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但温度过高,特别是高温干炒会导致蔬菜中大部分无机盐、维生素损失破坏。

而烹调温度过低,会使烹调时间延长,并使蔬菜汁液浸入锅中,呈炖煮状态,会增加营养素损失。

烹饪时,不要等到油冒烟再放菜,以免温度过高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此外,煮好的菜最好不要再煮第二次。

汤汁勾芡。

在烹调中,最好将菜品的汤汁挂上团粉芡。

勾芡能使蔬菜间接受热,并可使流失的营养素随着浓稠的汤汁一起被食用。

团粉中还含有还原性谷胱甘肽,对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

因肉类也含此类物质,故荤素同炒也可起到同样效果。

炒后即食。

菜品炒好后应立即食用。

那种将各种菜品炒好后,放在蒸锅中,等人来齐后再行食用的方法,实际上等于使菜品继续长时间加热,对无机盐、维生素的损失尤其巨大。

蔬菜炒好后,如不马上吃,也不要炖在火上保温,宁可让其冷却,吃时再重新加热,因为蔬菜放在锅中长时间保温,会损失更多的营养成份。

试验表明,烹调后的蔬菜放置15分钟,维生素损失25%,90分钟损失75%。

注意回收。

要克服传统的饮食观念中不合理的部分,在烹调蔬菜时注意到“废物”的回收。

如买莴苣将嫩茎炒制成菜时,不要忘记将其嫩叶洗净沾酱或切碎后凉拌生食;

用芹菜梗炒菜后,可将芹菜叶用开水略焯,再配醋、酱油、味精、香油等拌食,风味也很别致;经科学测定,这些深色的菜叶较菜茎营养价值更高,如芹菜叶所含的胡萝卜素比茎高88倍,维生素B1高17倍,维生素C高13倍,蛋白质高11倍,钙高2倍。

属于这类的还有茄子皮、冬瓜皮等,用它们制馅、做汤,不仅风味独特,又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有些蔬菜的老叶子,由于生长期长,接受光照时间长,养分积累多,故不可一概丢弃;有些蔬菜如南瓜、土豆、萝卜、西红柿、茄子等的营养成份大都集中在皮下,在削皮过程中易使营养成份连皮一起带走,所以只要表面无污染,就应连皮一起吃。

3、蔬菜水果的几个注意事项:

(1)木薯

木薯(Manihotutilissima)的可食部为根块,内含淀粉和少量蛋白质,为我国南方的个别地区主工杂粮之一。

木薯的根、茎、叶中都含有亚麻苦甙(linamarin),经水解后可析出游离态的氢氰酸,致组织细胞窒息中毒。

潜伏期6~9小时,也有1小时发病者。

主要是氢氰酸中毒症状。

可因抽搐、缺氧、休克,呼吸麻痹而死亡。

防治:

洗胃,并按氢氰酸中毒处理。

加强卫生宣教。

掌握安全食用方法:

去皮,反复浸洗薯肉,煮时将锅盖敞开,使氢氰酸挥发;弃去汤汁,将熟薯用水浸泡,再行蒸熟方要食用。

木薯制成淀粉去毒效果很好。

(2)、四季豆

未熟四季豆含有的皂贰和植物血凝素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可导致中毒。

一般在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一般病程短,恢复快,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3)荔枝中毒

大量进食大量鲜荔枝史。

主要突然发作低血糖症,饥饿感,苍白,心悸,出冷汗,脉速,严重者抽搐,昏迷。

实验室检查:

血糖含量减低。

治疗预防措施:

.及时催吐,洗胃,或口服糖水。

(4)、土豆

马铃薯(土豆)发芽后可产生较高的有毒生物碱——龙葵素(Solanine),食后可引起中毒。

马铃薯中龙葵素的一般含量为2~10mg/100g,如发芽、皮变绿后可达35~40mg/100g,能引起中毒。

龙葵素在幼芽及芽其部的含量最多。

当食入0.2~0.4g龙葵素时,就能发生严重中毒。

引起发芽马铃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马铃薯贮藏不当,使其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葵素,食后便发生中毒。

中毒症状

潜伏期为数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舌、咽麻痒、胃部灼痛及胃肠炎症状;瞳孔散大,耳鸣等症状;重病者抽搐,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5)毒蕈

四、畜、禽肉及鱼类营养价值

(一)畜肉的营养价值

1、蛋白质

畜肉类蛋白质含量为10~20%,其中肌浆中蛋白质占20~30%,肌原纤维中40~60%,间质蛋白10~20%。

畜肉蛋白必需氨基酸充足,在种类和比例上接近人体需要,利于消化吸收,是优质蛋白质。

但间质蛋白必需氨基酸不成不平衡,主要是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其中色氨酸、酪氨酸、蛋氨酸含量少,蛋白质利用率低。

畜肉中含有能溶于水的含氮浸出物,使肉汤具有鲜味。

2、脂肪

一般畜肉的脂肪含量为10~36%,肥肉高达90%,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随肥瘦程度、部位有很大差异。

畜肉类脂肪以饱和脂肪为主,熔点较高。

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少量卵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胆固醇在肥肉中为109mg/100g,在瘦肉中为81mg/100g,内脏约为200mg/g,脑中最高,约为2571mg/100g。

3、碳水化物

其碳水化物主要以糖原形式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

4、矿物质

含量约为0.8~1.2mg%,其中钙含量7.9mg/g,含铁、磷较高,铁以血红素形式存在,不受食物其它因素影响,生物利用率高,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5、维生素

畜肉中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内脏如肝脏中富含维生素A、核黄素。

(二)、禽肉的营养价值

禽肉的营养价值与畜肉相似,不同在于脂肪含量少,熔点低(20~40℃),含有20%的亚油酸,易于消化吸收。

禽肉蛋白质含量约为20%,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禽肉含氮浸出物较多。

(三)、鱼类的营养价值

1、蛋白质

鱼类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易于消化吸收,其营养价值与畜肉、禽肉相似。

氨基酸组成中,色氨酸偏低。

2、脂肪

鱼类脂肪含量一般为1~3%,范围在0.5~11%,鱼类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周围。

鱼类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占80%,熔点低,消化吸收率达95%。

鱼类脂肪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鱼类胆固醇含量一般为100mg/100g,但鱼子含量高,约为354~934mg/100g。

3、矿物质

鱼类矿物质含量为1~2%,稍高于肉类,磷、钙、钠、钾、镁、氯丰富,是钙的良好来源。

虾皮中含钙量很高,为991mg/g。

且含碘丰富。

4、维生素

鱼类是良好来源,如黄鳝含维生素B22.08mg/100g。

海鱼的肝脏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富集的食物。

(四)动物原料的营养烹调

1、动物的冷冻和解冻

合理解冻:

温度要低,时间要短。

冷冻食品解冻的适宜温度为5~15℃。

可在15℃左右的自然空气中解冻,也可用15℃左右的自来水喷淋解冻,可在10℃左右的流水中解冻。

切忌在静水中慢泡,这会因微生物和酶活动能力的恢复,引起食品变质。

不能放入热水中解冻,因冷冻食品的组织结构已有损伤,如热水浸泡,会加速表层蛋白质的变质变性和营养物质的流失,影响食品的味道和营养价值。

倘若时间来不及,将冷冻食品切成小块,便可缩短解冻时间。

立即加工:

解冻应在食用前进行,解冻后不宜长时间搁置待用,否则会因微生物和酶活动能力的恢复,引起食品变质。

冷冻食品一经解冻,应立即进行加工,特别是冻块大的(指20公斤左右的)食品,表面一开始解冻,即可清洗,边清洗边解冻,加工后随机烹调;如等全部解冻后再处理,冷冻食品如鱼肉等就会失去原有的味道。

此外,解冻后吃不完的生食品,不能再放回冰箱重新冷冻。

烹调得当:

一是火候,二是用水。

烹调的温度、时间要根据食品的种类、老嫩度、分量等情况来掌握,一般开始用大火,烧至沸腾后改用小火;用水宜少不宜多,用水越多,则水溶性维生素溶解越多,大多数食品的营养成份会溶于水中,如无机盐的10~25%、各种维生素的15~25%。

不可反复冰冻、解冻:

新鲜肉类经过急冻之后,组织的表面形成一种高密度的保护膜,使肉类能够保持新鲜可口。

已冻过的肉类,在解冻之后,这层保护层随之解体,表层肉类组织也相应受到破坏;当将解冻的肉类再放于低温下冰冻时,原来表层组织已失去鲜肉的结构和性能,难以迅速形成首次冷冻那样的保护层,使保险效果显著降低。

而且,将肉类反复冰冻、解冻,肉中所含的致癌物质B12硝酸铵随着反复次数的增多而含量增高。

因此,冷冻时应先将肉类分成小块,每份肉类取出解冻后一次食用,以免因此增加冻肉内的有害物质

2、不同烹调方法对原料的影响:

(1)煮类:

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钙磷等。

(2)蒸:

同煮,但钙磷影响少。

(3)炸:

对所有维生素都有影响

3、肉类原料的营养搭配:

荤素搭配

五、奶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

(一)奶的营养价值

奶类是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的理想的天然食物。

奶类能满足出生幼仔生长发育的全部需要,也是体弱、年老和病人的较理想食物。

奶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和钙。

1、蛋白质

平均含量3%,由79.6%的酪蛋白、11.5%的乳清蛋白和3.3%的乳球蛋白组成。

其消化吸收率高(87%~89%),生物学价值为85,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构成与鸡蛋近似,属优质蛋白。

由于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较人乳高三倍,且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构成比与人乳蛋白正好相反,可利用乳清蛋白改变其构成比,调制成近似母乳的婴儿食品。

2、脂肪

牛奶脂肪含量约为3%,呈较小的微粒分散于乳浆中,易消化吸收。

乳脂中油酸含量占30%,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占5.3%和2.1%。

3、碳水化物

奶中所含的碳水化物为乳糖,其含量(3.4%)比人奶(7.4%)低。

乳糖有调节胃酸、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钙吸收和消化液分泌的作用;还可促进肠道乳酸菌的繁殖而抑制腐败菌的繁殖生长。

用牛奶喂养婴儿时,除调整蛋白质含量和构成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加甜度。

有的人吃牛奶后发生腹胀、腹泻等,是因为肠道缺乏乳糖酶所致,称为乳糖不耐受症。

4、无机盐

牛奶中矿物质含量为0.6~0.7%,富含钙、磷、钾。

其中钙含量尤为丰富,容易消化吸收。

牛奶中铁含量很低,仅为0.003mg%,如以牛奶喂养婴儿,应注意铁的补充。

5、维生素

牛奶中含维生素较多的为A(24ug%),但B1和C很少,每100ml分别为0.03mg和1mg,但奶中维生素含量随季节有一定变化。

(二)、奶制品的营养价值

鲜奶经过加工,可制成许多产品,主要包括炼乳、奶粉、调制奶粉、奶油和奶酪等。

1、消毒鲜奶

是鲜牛奶经过过滤、加热杀菌后,分装出售的饮用奶。

其营养价值与鲜牛奶差别不大。

市售消毒牛奶常强化维生素D等。

2、奶粉

根据食用要求又分为全脂奶粉、脱脂奶粉、调制奶粉。

全脂奶粉鲜奶消毒后,除去70~80%的水分,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奶粉制成雾状微粒。

生产的奶粉溶解性好,对蛋白质的性质、奶的色香味及其它营养成分影响很小。

脱脂奶粉生产工艺同全脂奶粉,但原料奶经过脱脂的过程,由于脱脂使脂溶性维生素损失。

此种奶粉适合于腹泻的婴儿及要求少油膳食的患者。

调制奶粉又称人乳化奶粉,该奶粉是以牛奶为基础,按照人乳组成的模式和特点,加以调制而成。

使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种类、比例接近母乳。

如改变牛奶中酪蛋白的含量和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补充乳糖的不足,以适当比例强化维生素A、D、B1、C、叶酸和微量元素等。

3、酸奶

酸奶是将鲜奶加热消毒后接踵嗜酸乳酸菌,在30℃左右环境中培养,经4~6小时发酵制成。

该制品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还可刺激胃酸分泌。

乳酸菌在肠道繁殖,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繁殖,调整肠道菌丛,防止腐败胺类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牛奶中的乳糖已被发酵成乳酸,对“乳糖不耐受症”的人,不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现象。

因此,酸奶是适宜消化道功能不良、婴幼儿和老年人食用的食品。

3、奶酪

奶酪(cheese)被誉为乳制品中的“黄金”,因为每公斤奶酪浓缩了10公斤牛奶的蛋白质、钙和磷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奶酪的营养成分特别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其中蛋白质的吸收率达到96%-98%,对青少年生长发育、提高身体耐力有极大的益处。

目前世界上的奶酪已经超过700种,可以按照不同出产国家和地区、不同制作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