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导游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99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白云观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云观导游词.docx

《白云观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云观导游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云观导游词.docx

白云观导游词

白云观导游词

篇一:

陕西白云观导游词白云观,位于陕西省XX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因山上建有古迹白云观,山下黄河峡谷风貌奇异而闻名遗迹,素有“关西名胜”、“白云胜景”之美称。

白云观创建于1605年,是由全真教道人李玉凤(后称玉凤真人)主持修建。

清乾隆年间扩建。

1618年,明神宗皇帝朱翊钧发圣旨并颁赐御制道藏经4726卷,敕建白云观藏经阁,从此,声名大振,当地官民信士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葺,形成今日的格局。

白云观总占地8.1万平方米,有庙宇殿堂54处,各类古建筑99处,壁画1900幅,石碑l60块、匾额40余块,还有石狮、古钟、旗杆、浮雕、石刻等珍贵文物。

白宏观内现存明、清时期种植古松十余棵,为庙观平添了几分幽静庄严。

1947年秋,毛泽东转战陕北,曾两次登上白云观,赏古迹,览名胜,尽领北国风光,感悟传统文化,留下了一代伟人同四方群众共度重阳节的千古佳话。

白云观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前低后高,鳞次栉比,层层上升。

建筑可分两部分,即道路区和宫殿区:

道路为东西走向,从小石牌楼至真武大殿是一条700余级的石阶磴道,它连接木牌楼和四道天门,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险,宫殿区位于白云山主峰上,是建筑主要分布区。

建筑按南北走向的三条平行轴线排列,并高低错落,主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等。

东北角有文昌楼,西北为圣母祠,西南为玉皇阁;第二轴线位于主轴线东侧下方,由南向北是七圣楼、三圣楼、东岳大殿等;第三轴线位于第二轴线东侧下方,由南向北是关帝庙、财神庙等。

由于各组院落分别供奉不同的主,其面积大小不同,空间布局上亦有差别。

院落顺序的排列依照各主的位次顺轴线前后而建,体现了道家的主从秩序。

屋顶采用多种形制,有重檐、歇山、硬山、悬山、十字歇山、攒顶等多种形式,同时分别覆以高贵的琉璃瓦和普通布瓦,产生主次分明、高低有别的效应。

白云山庙观的建筑,既有统一的格调,又富于变化,建筑空间的连接体则更是丰富多变,这些建筑结合了明清两代的营造方法,又明显融人了地方风格,使之更臻完美。

白云观山头院落,松柏掩映,整个环境寂静幽雅,虚幻神奇。

近年来,白云观新修养真楼、石牌楼,复修超然阁,新修山门、望云亭、点墨廊、元辰殿、东升桥等建筑,使这座古建筑群更加完善。

山借庙而扬名,庙以山而隆盛。

白云观现在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白云观以“北极镇天真武玄大上帝”(俗称“真武祖麻爷”)为主神,配以玉皇大帝,“三清”天尊、天地水三官“五行”老祖、六十元辰星君、东岳大帝、关圣帝君、西天如来、冥府阎君、魁星文昌、送子娘娘、赐福财神等300多位诸神,其中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会,既供华夏大地供奉的传统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白云观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谓诸神荟萃,集于一观,这在各地的古观、古寺中是少见的,其间记述和演绎了许许多多宗教故事、神话传说。

因此,白云观也就能满足各种人的各种要求,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寄托精神的圣地,人们对白云观寄托着某种美好愿望,这也许就是白云观香火鼎盛、历代不衰的原因。

一年中,白云观较大的庙会有三次,农历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师降生之日;四月初八,是白云观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师飞身之日。

欢迎大家到时来赶我们的庙会,那时真是热闹非凡。

白云山原名对龙岭,这里白云缭绕,双龙蟠曲,加之山脚下黄河奔腾,水流神韵。

一日山上来了一个蓬头赤脚道人,自称玉风真人,他在山上结了个草庵,白日采药,晚上打坐诵经。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为百姓医病无不手到病除,当地群众敬之如神,白云观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员张总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资助而修建的。

相传修建时正逢盛夏,工匠们头顶烈日,酷热难忍,突然,天空出现了一片白云,正好将烈日遮住,真人感而灵之,便把对龙岭改名白云山。

白云观修好后,真人便去云游出走。

为纪念这位开山鼻祖,人们把他住过的窑洞叫做“真人洞”,明神宗朱翊钧对真人洞为白云洞。

直到今天,洞上仍有一块石匾,上书“大明赖封白云洞”儿个大字。

现在就请跟我登上白云山,走进白云观。

天下名山必赋名门,这座官式形制的大牌坊就是白云观的山门,它的建筑为四柱三门七楼牌楼,三昂七踩半拱,歇山顶。

门楣上携刻着明万历皇帝敕谕的“白云山”三个大字,充分显示着它的等级地位及威严神圣。

入山门来到滴翠园,只见涓涓细流不断,据说这洗心泉是专门供朝山的贤士净身的地方,以示洗去凡尘俗土。

越过滴翠园,小石牌坊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小石牌坊为明代遗迹,清嘉庆年间重修。

为二柱单跨石构建筑,上下游人须低头而过,故又称为“低头牌坊”,以示虔诚朝山之意。

穿过小石牌楼,映人我们眼帘的便是360余级的石阶,这便是登山之道,俗称“神路”。

这一级一级石磴,采用699块青石依次砌成,从山根直达山顶,愈高

篇一:

陕西白云观导游词白云观,位于陕西省XX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因山上建有古迹白云观,山下黄河峡谷风貌奇异而闻名遗迹,素有“关西名胜”、“白云胜景”之美称。

白云观创建于1605年,是由全真教道人李玉凤(后称玉凤真人)主持修建。

清乾隆年间扩建。

1618年,明神宗皇帝朱翊钧发圣旨并颁赐御制道藏经4726卷,敕建白云观藏经阁,从此,声名大振,当地官民信士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葺,形成今日的格局。

白云观总占地8.1万平方米,有庙宇殿堂54处,各类古建筑99处,壁画1900幅,石碑l60块、匾额40余块,还有石狮、古钟、旗杆、浮雕、石刻等珍贵文物。

白宏观内现存明、清时期种植古松十余棵,为庙观平添了几分幽静庄严。

1947年秋,毛泽东转战陕北,曾两次登上白云观,赏古迹,览名胜,尽领北国风光,感悟传统文化,留下了一代伟人同四方群众共度重阳节的千古佳话。

白云观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前低后高,鳞次栉比,层层上升。

建筑可分两部分,即道路区和宫殿区:

道路为东西走向,从小石牌楼至真武大殿是一条700余级的石阶磴道,它连接木牌楼和四道天门,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险,宫殿区位于白云山主峰上,是建筑主要分布区。

建筑按南北走向的三条平行轴线排列,并高低错落,主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等。

东北角有文昌楼,西北为圣母祠,西南为玉皇阁;第二轴线位于主轴线东侧下方,由南向北是七圣楼、三圣楼、东岳大殿等;第三轴线位于第二轴线东侧下方,由南向北是关帝庙、财神庙等。

由于各组院落分别供奉不同的主,其面积大小不同,空间布局上亦有差别。

院落顺序的排列依照各主的位次顺轴线前后而建,体现了道家的主从秩序。

屋顶采用多种形制,有重檐、歇山、硬山、悬山、十字歇山、攒顶等多种形式,同时分别覆以高贵的琉璃瓦和普通布瓦,产生主次分明、高低有别的效应。

白云山庙观的建筑,既有统一的格调,又富于变化,建筑空间的连接体则更是丰富多变,这些建筑结合了明清两代的营造方法,又明显融人了地方风格,使之更臻完美。

白云观山头院落,松柏掩映,整个环境寂静幽雅,虚幻神奇。

近年来,白云观新修养真楼、石牌楼,复修超然阁,新修山门、望云亭、点墨廊、元辰殿、东升桥等建筑,使这座古建筑群更加完善。

山借庙而扬名,庙以山而隆盛。

白云观现在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白云观以“北极镇天真武玄大上帝”(俗称“真武祖麻爷”)为主神,配以玉皇大帝,“三清”天尊、天地水三官“五行”老祖、六十元辰星君、东岳大帝、关圣帝君、西天如来、冥府阎君、魁星文昌、送子娘娘、赐福财神等300多位诸神,其中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会,既供华夏大地供奉的传统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白云观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谓诸神荟萃,集于一观,这在各地的古观、古寺中是少见的,其间记述和演绎了许许多多宗教故事、神话传说。

因此,白云观也就能满足各种人的各种要求,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寄托精神的圣地,人们对白云观寄托着某种美好愿望,这也许就是白云观香火鼎盛、历代不衰的原因。

一年中,白云观较大的庙会有三次,农历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师降生之日;四月初八,是白云观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师飞身之日。

欢迎大家到时来赶我们的庙会,那时真是热闹非凡。

白云山原名对龙岭,这里白云缭绕,双龙蟠曲,加之山脚下黄河奔腾,水流神韵。

一日山上来了一个蓬头赤脚道人,自称玉风真人,他在山上结了个草庵,白日采药,晚上打坐诵经。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为百姓医病无不手到病除,当地群众敬之如神,白云观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员张总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资助而修建的。

相传修建时正逢盛夏,工匠们头顶烈日,酷热难忍,突然,天空出现了一片白云,正好将烈日遮住,真人感而灵之,便把对龙岭改名白云山。

白云观修好后,真人便去云游出走。

为纪念这位开山鼻祖,人们把他住过的窑洞叫做“真人洞”,明神宗朱翊钧对真人洞为白云洞。

直到今天,洞上仍有一块石匾,上书“大明赖封白云洞”儿个大字。

现在就请跟我登上白云山,走进白云观。

天下名山必赋名门,这座官式形制的大牌坊就是白云观的山门,它的建筑为四柱三门七楼牌楼,三昂七踩半拱,歇山顶。

门楣上携刻着明万历皇帝敕谕的“白云山”三个大字,充分显示着它的等级地位及威严神圣。

入山门来到滴翠园,只见涓涓细流不断,据说这洗心泉是专门供朝山的贤士净身的地方,以示洗去凡尘俗土。

越过滴翠园,小石牌坊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小石牌坊为明代遗迹,清嘉庆年间重修。

为二柱单跨石构建筑,上下游人须低头而过,故又称为“低头牌坊”,以示虔诚朝山之意。

穿过小石牌楼,映人我们眼帘的便是360余级的石阶,这便是登山之道,俗称“神路”。

这一级一级石磴,采用699块青石依次砌成,从山根直达山顶,愈高

愈陡,宛若天梯。

白云观的初建者,似乎把道观视为天界,这些石阶便是人们“上天”的必经之路,善男信女们只有循着这条“神路”,才能到达仙界,一睹仙颜,拜神问道,祈求神灵保佑。

所以,尽管入观之途有多条,近年又修通了直达山顶的公路,但人们大多还是由这条神路上山,以显虔诚。

登上神路,立于阶顶,当你环顾四周时,定会产生空灵豁达、心旷神怡之感。

我们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一座精美俏丽的青石牌楼赫然在目,我们驻足在此,俯视黄河,习习清风,阵阵松涛,沁人心脾,解人疲倦,游人至此,则心旷神怡,游兴倍增。

前面又是一座牌楼,这是一座纯木结构的木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高8.5米,四柱三门三楼,正楼单檐,歇山式顶,升龙正吻,琉璃吻兽,蓝色琉璃瓦覆顶,更显得脱俗肃雅,通座牌坊无依无托,搏击风雨400余年,依然如故,它特殊的结构和构造,显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

穿过木牌楼,我们便步入了白云观庙群。

庙观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云观由崇尚道教而建庙成形,同时它又兼容佛教、儒教,形成风格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宫、殿,楼、阁、祠等,可谓诸神荟萃融为一体,博大精深集于一山。

现在我们来到五龙宫,五龙宫为白云观的底层建筑,也是白云观重要建筑之一,建于1690年。

五龙宫由正殿、两廊,观音楼组成整齐的小四合院,在古柏青松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幽静庄严。

五龙宫也称“五龙择圣宫”,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脱胎成仙的宫殿,殿内供奉着赤、黑、白、黄、绿五条龙,象征五龙择圣。

传说,真武修炼成仙,天尊为了试其诚心,便派遣神仙下凡,变成美女,戏弄真武,真武大怒,便挥剑驱赶女子,一直驱至悬崖下,投入江中。

这时祖师心中又想,自己修炼多年,现在却要屠杀生灵,岂不前功尽弃,越思越想,后悔不已,便毅然跳下悬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出现了五条巨龙盘舞,将真武捧在太空,从此真武超凡人圣,修成正果。

五龙宫正殿两壁及后墙上,有百余幅壁画,讲述“五龙捧圣”及真武武师降生和修炼的故事。

越过五龙宫,就是白云观的四道天门,仰望天门一处高过一处,上接云天,如人天宫。

头天门也称蒙汉庙,是蒙汉两族人民世代民族团结的象征,建于1606年,其建筑为硬山顶带前廊建筑,中为通道,两侧为护法神殿。

供有正一、黑虎两位灵宫。

二天门为单檐硬山顶带后廊建筑,左右供有开道神方弼,显道神方相,这两位神源于《封神演义》。

过了头天门、二天门后,是一所宽敞的庭院,北有白云洞,南为新建的点墨廊。

白云洞原名真人洞,是白云观开山道人李玉凤真人修炼之静室,真人羽化后,XX县人塑其像于内,尊为神,朝夕祭祖。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万历皇帝敕封其为“白云洞”。

点墨廊建于1989年,全国著名人士及书法家来此多有留墨。

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白云胜景”,赵朴初题写“道法自然”,高峡题写“天为守静”,吴三大题写“道法天边”,以及张达志、王感烈、胡采等文人墨客题写的40余幅书法作品,亦可称为当代书法宝库。

登上三天门便踏上白云观建筑群的主轴线。

三天门建于1606年,中为过洞,两侧为护法天王,即佛教中所说的哼哈二将。

四天门又称朝圣门,同时也是真武大殿的院门,建于1606年,悬山式屋顶,中为走道,两侧是东西南北四方天神塑像。

现在我们便进入了白云观的中心——真武祖师殿,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俗称正殿。

真武祖师殿由前后两殿组成,古建筑专家考证,后殿为明代建筑,建于1605年;前殿为清代建筑,该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

游人迸大殿院首先看到的是一株参天古柏,冠盖如云,一对石狮雄踞院中。

正殿两厢建有五祖祠、七真祠,祠南是相对而立的钟鼓楼,正殿对面是彩绘乐楼,真武祖师殿处处显示着主殿的威严,整个院落错落有致,古朴幽深。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真武大殿院内的这些古柏,它们已活了300余年,你看它树上长满瘤节。

相传真武祖师经36世修炼,终成正果,白日脱凡胎,其肠化为火蛇,其胃变成水龟,在人间兴风作浪,祸及生灵。

祖师听说之后,只身下凡,制伏龟蛇。

为了防止龟蛇再次危害人间,将其携于身边,这些树瘤便是龟蛇变化而成。

进入殿门,真武祖师塑像端坐平台,这座铜像高达3米,重5000斤,两边有泥塑十大元帅,选型美观,栩栩如生,神威赫赫,喻以真武祖师出巡之势。

民间传说,真武祖师乃玉帝分身投入凡胎,修炼三世又42年而成。

大殿内悬挂“玉虚宫”金匾,“玉虚宫”三个字苍劲有力,传说为玉凤真人手书。

两壁的壁画为明、清所留,描绘了祖师降生和修炼的神话故事。

真武祖师内的壁画绘于明万历年间,它以极其宏大壮观的场面,描绘了道教诸神拜谒真武祖师的情景。

全面共绘星宿、神王、天丁、力士等各类神仙150尊,这些神仙上下交错,分为两层。

下层诸神高约1.5米,正好与人的视线持平,上层则有

所缩小,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近大远小、主次分明、排序井然之感。

画中人物须发舒展,有的凝视前方,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倾听教诲,有的茅塞顿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连环画形式的壁画大都出自民间画匠之手,其笔法精细,人物生动,颜色明丽,显示了画家们非凡的才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是一座艺术殿堂,是一座文化宝库,令我们赞叹!

真武祖师殿供桌上长年花灯闪烁,白烛长明,香烟缭绕,前来拜神求签的人络绎不绝。

五祖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为琉璃雕花脊兽。

白云观道教属全真道北宗(道教亦有南北之说)即东华帝君王实甫、证阳帝君汉钟离、纯阳帝君吕洞宾、海蟾帝君刘海蟾、重阳帝君王重阳五位百尊全祖师。

这里是七真祠,内供奉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7位高徒,即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正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现在我们来到真武祖师殿外的钟鼓楼。

钟楼建于1605年。

钟楼上悬挂的钦钟是1606年所铸,重一万斤,这口钟的传奇之处在于此钟比普通大钟多出两耳,传说在这两耳上,对着雹灭、恶风、暴雨敲打,有退云止雹、禁恶风、止暴雨的神奇功效。

每当古钟敲响,响彻八方,隔河的山西也能听得见,有白云晨钟之美誉,列为XX县八景之一。

鼓楼与钟楼对应,十字歇山顶,两滴水木构建筑,鼓楼上的特别之处是不挂皮鼓,而挂铜鼓,传说与名宦海瑞有些瓜葛。

相传道观中的鼓面原先都是牛皮所制,一日海瑞来到道观朝拜,闻听道人讲:

“修炼之土,三餐素食拒不杀生”,海瑞提问:

“既不杀生为何用牛皮制鼓?

岂不言不副实?

”道士听后幡然悔悟,从此道观中所有的鼓面都改用了铜皮。

乐楼,俗乐戏楼,位于真武大殿正南方,建于明万历年间。

194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登上白云观,适逢九月初九庙会,毛主席曾在这里与民众一起观看晋剧《反徐州》,并以“亚洲部”的名义向剧团赠旗一面,书“与时并进”。

毛泽东主席还说:

“白云观的山不高,庙还不少,烧香的人也不少。

”并给当时中共XX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做了指示:

“这些都是文化遗产,都要保护下来,不要毁了,你明天就出个布告,要保护。

”此事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

由此可见白云观这颗璀璨的民族瑰宝,保存得如此好与国家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一贯方针政策是分不开的。

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白云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白云观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白云观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走出正殿,来到通仙桥。

通仙桥为三孔联拱砖质玉带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桥孔内还有放生池。

玉带桥的尽头为“三元考校木牌坊”,这里翠柏苍松竞相争辉,真可谓别有洞天。

“三元考校木牌坊”坊棍正面书有“三元考校”四个大宇,取意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以考核人间的功过善恶,校对人死后在阴间应给予的赏罚。

现在我们来到三官殿,三官殿坐落在高出地面一米的平台上,单檐歇山式,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大家看到金字匣额“三官殿”上悬前檐,这是著名书法家吴三大手迹,殿门两侧橱联上书,“天地水三官之灵纲纪造化,上中下三元之气流行古今”。

三官殿建于明代,三官又称三元。

这里供奉着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

其职责为掌管鬼神升迁之事和人间祸福,在三元节下界考校记录人间善恶,对照考校结果,分别予以赐福、赦罪、解厄。

对三官的信仰源于古人神天、地、水的自然祟拜。

殿内壁画为《三官出巡地狱图》。

告别了三官殿我们来到藏经阁,首先我们看到一座牌楼,牌楼建于1618年,悬山式砖木结构,坐南面北,内立“圣旨”碑,龙首碑额,龟跌,上刻神宗皇帝给白云观颁发的圣旨,圣旨原件保存完好,现藏于XX县档案馆。

这圣旨碑虽历经风雨,但不失其威严与显赫,展示着白云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藏经阁建于1619年,封护檐硬山式,二层走马楼砖木建筑,三昂七踩斗拱,五脊六兽,升龙吻兽雕花琉璃垂脊,琉璃瓦顶,“日月凤凰”琉璃墀头。

为白云观主要建筑之一,内存有道经4726卷。

白云观建成后,御马太监叶忠,将白云观的修建始末及玉风真人种种神奇的故事面奏神宗皇帝,朱皇帝是个信奉道教的人,便于1616年特降圣旨,亲派叶忠给白云观送来御制道藏4726卷,圣旨既出,迎送圣旨的队伍洁洁荡荡,从京城出发护直至XX县白云观。

消息传开,全国各地无不为之震动,从此白云观声名大振,名扬四海,成为道教圣地。

传说修建当年,适逢农历九月九日,佳州知州卢杨辉登临阁上,大家正在浏览经卷,观瞻经阁之际,忽见二楼西南梁上,长出一枝一茎三花、光彩夺目、异香扑鼻的灵芝来,众人皆惊叹不已,以为神灵显示,灵芝献瑞之兆,所以藏经阁也叫瑞芝阁。

玉皇阁建于1605年,是白云观主要建筑之一。

三滴水十宇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四面回廊,阁分上下两层,三层挑檐,楼脊八卦

攒顶,飞戟刺空,玉皇阁内供奉着民间信仰的玉皇大帝。

传说中的玉皇大帝是万神之主,所以玉皇阁高出群宇,以示玉皇之尊。

现在我们来到文昌楼,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层走马楼。

文昌本指紫微垣中的六颗星辰,古代视为神座星辰,文昌帝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科举士子的保护神。

文昌君两旁的侍从一为天聋,一为地哑,所谓“闻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

玉皇阁西侧还有马王庙,对面有圣父圣母词,北面为五老祠。

这是三清殿,位于白云山山巓,是白云观最早的庙宇,扩建于1642年。

三清,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的三位至尊天神。

殿内壁画有明代艺术的绘画风格,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的老子八十一化的故事《太上老君八十一论图说》。

当你站在三清殿前,四周环望,秦晋高原群山起伏,茫茫大河滔滔东去,山上苍松翠柏,殿堂鳞次栉比,白云胜景尽收眼底。

三清殿东西两侧有南斗词、北斗祠、玉皇庙等建筑。

现在我们来到超然阁,这里可供游人歇脚乘凉。

当我们驻足在这座重檐歇山式木构方亭时,风铃声声,清风习习,一种远离城市的喧嚣之感油然而生,于是烦恼顿消,顿觉天地之大,胸怀无量,豁达超脱。

白云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举办传统羊道会,据说七月二十一日是白云观魁星神像开光日,届时文人志士、社会名流荟萃一堂,吟诗、放歌、泼墨、对弈,品尝羊道,祭祖魁星,以彰文德、政风,兴文事,出佳作。

羊道是将祭祖祀魁星之后的牲羊羊肉及五脏六腑,羊头、羊眼、羊耳、羊舌等做成汤,一道一道请与会者品尝,故称羊道。

羊道会是魁星信仰的延续。

古时候多少文人士子为求取功名而拜倒在魁星脚下。

今天,艺苑英才则欢聚魁星阁,领略别具陕北特色的羊道饮食文化,品尝白云山羊道美味,抒发胸中诗情,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不亦乐乎。

元辰殿,建于1992年,这是座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面阔7间,面积近500平方米,殿内正中塑斗姆及左铺右弼,四周塑60元辰。

斗姆即星斗之母,60元辰乃60甲子,为道教信奉的的位置宿神,每位神名用天干地支循环相配而得,本人出生年称为本命元辰,游人礼拜和自己生辰相同的本命元辰祈求吉祥,名为顺星。

现在我们来到财神庙,又名三灵侯庙,建于1710年,山屋顶,内供福、禄、财三神。

这里是佛殿,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三孔石拱窑,外加硬屋顶,这是全真道教义“三教同源论”在白云山的具体表现。

白云观的建筑数不胜数,以真武祖师大殿为中心,殿,院、厅、阁、楼、台参差错落,星罗棋布。

雕刻是这座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刻渗透了建筑的各个角落,雕刻的取材主要有木、石、金、砖、琉璃等多种,手法有剔底起突,雕、立体圆雕等。

从磴道两侧的栏杆、花墙、旗杆、门前石到各建筑的御道、台基、柱础,木做的梁、坊、板、门窗、扇雀替、神像、供器等到处都闪烁着雕刻艺术的光辉。

白云观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

其渊源可溯到明代。

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帖来白云观总理教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了XX县白云观,白云观道教音乐受宫廷音乐的影响,杂有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的成分。

因而,传人XX县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也具有古朴典雅、庄重肃穆的特色。

清代康熙年间,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充实白云观道教音乐。

因而,白云观道教音乐申的一些曲调又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

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道士们吸收佛教、晋剧、唢呐、民歌中的曲调和技巧,融化到道教音乐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XX县白云观道教音乐。

白云观道教音乐曾传播四方,誉满全省。

篇二:

北京白云观导游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由我担任大家的导游员带领大家参观。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圣地——白云观参观游览。

它位于XX县城南五公里处的白云山上,因山上建有古迹白云观,山下奇异的黄河峡谷风貌而闻名,素有“关西名胜”、“白云胜景”之美称。

说到白云观所在的白云山,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白云山原名对龙岭,这里白云缭绕,双龙蟠曲,加之山脚下黄河奔腾,水流神韵。

一日山上来了一个蓬头赤脚道人,自称玉风真人,他在山上结了个草庵,白日采药,晚上打坐诵经。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为百姓医病无不手到病除,当地群众敬之如神,白云观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员张总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资助而修建的。

相传修建时正逢盛夏,工匠们头顶烈日,酷热难忍,突然,天空出现了一片白云,正好将烈日遮住,真人感而灵之,便把对龙岭改名白云山。

1947年秋,毛泽东转战陕北,曾两次登上白云山,赏古迹,览名胜,尽领北国风光,感悟传统文化,留下了一代伟人同四方群众共度重阳节的千古佳话。

白云观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前低后高,鳞次栉比,层层上升。

建筑可分为两部分:

即道路区和宫殿区。

道路区从小石牌楼至真武大殿是一条700余级的石阶蹬道,连接木牌楼和四道天门,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险:

宫殿区位于白云山主峰之上,是建筑的分布区。

白云山庙观的建筑,既有统一的格调,又富于变化,建筑空间的连接体则更是丰富多变,这些建筑结合了明清两代的营造方法,又明显融人了地方风格,使之更臻完美。

白云观既供华夏大地供奉的传统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白云观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谓诸神荟萃,集于一观,这在各地的古观、古寺中是少见的,其间记述和演绎了许许多多宗教故事、神话传说。

因此,白云观也就能满足各种人的各种要求,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寄托精神的圣地,人们对白云观寄托着某种美好愿望,这也许就是白云观香火鼎盛、历代不衰的原因。

一年中,白云观较大的庙会有三次,农历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