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9260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docx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写作背景】

1.《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即:

今天的陕西兰田县)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2.诗人又因早期信仰佛教,佛教追求的是超脱、远离世俗争斗的思想,此时他又因官场的不得志而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3.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悠闲的生活。

【主题思想】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重点问题】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来反衬。

4.全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独坐”、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

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9.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优美、高雅:

宁静淡泊。

10.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绝俗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安闲自在,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怡然自得的心境。

11.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比阅读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诗作在表达诗人离别伤感的愁绪时,写到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景物。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几层意思?

答:

我从诗中读出了三层意思:

(1)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

(2)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

(3)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4.“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5.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

示例1:

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

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运用以景传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6.《竹里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明月明月所表达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明月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竹里馆》中的明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传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12、《竹里馆》和《鸟鸣涧》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

甲诗: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甲乙两首诗在景物(环境)描写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都写出了月夜环境的清幽宁静。

(2)都采用了借景抒情,以动(声)衬静的表现手法。

2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画面(不少于40字)

一轮明月升起,皎洁的月光银箭般射进山林,惊动了林中栖息的鸟儿。

它们时飞时鸣,那悦耳的叫声在这春天宁静的溪涧中,久久回响。

 

13.认真阅读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诗,完成练习。

〖甲〗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两首诗中都写到“明月”这一意象,请说说它们在两诗中的作用。

《竹里馆》中的明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传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夜上受降城闻笛》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简要叙述。

借景抒情:

《竹里馆》借助“竹,与夜色、明月”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借助回乐峰、受降城、丘陵下的沙地等月下景色。

表达了出征在外的人们对于家乡思念之深切。

3.两位诗人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竹里馆》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出征在外的人们对于家乡思念之深切。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从而引起思乡之情。

【重点问题】

1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无意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字写出出手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4.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怎样?

①夸张,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杨动听。

②反间,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离别。

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6.“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被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8.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是均匀、遍布。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10.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1.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说?

为什么?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12.下面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符合即可)

13.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

甲诗: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乙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甲乙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知何处吹芦管,征人一夜尽望乡。

(1)相同点:

甲乙两首诗都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不同点:

甲诗还表达了作者在洛阳游历时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乙诗还表达了戍边将士满心的哀愁。

2.赏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妙处。

(1)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寒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描绘出一幅大漠月夜图。

(2)烘托了戍边将士悲凉的心境,情景交融,为下文写思乡之情作铺垫

3.甲乙两首诗都写到了夜晚“笛声”,有何作用?

“笛声”是情感的触发点,是写景与抒情的纽带,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4.甲诗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

(1)“暗”是隐藏不露、悄悄的意思;

(2)这里用“暗”与“谁家”照应,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寂静的夜晚,突然听到笛声,听者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得恰当;(3)笛声暗传,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切合诗歌思乡的情境。

5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请分别阐述“散入春风满洛城”、“受降城外月如霜”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1)“散入春风满洛城”,描绘了洛阳城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在洛阳游历时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2)“受降城外月如霜”,则描绘出一幅荒寒凄冷的大漠月夜图,表达了戍边将士悲凉的心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因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重点问题】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3.描写诗人无限思乡情思的诗句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表现军旅生活的诗句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细节很有意味。

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一细节描写出来。

要求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对话。

示例:

“嗨!

回京城呀”,我掩饰不住惊喜,“请给我带封信回去吧!

”可怎么跟家人说,又跟家人说些什么呢?

我寻思着,算了吧,还是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吧。

“请告诉我家人,我一路还平安好了。

”声音有些低沉。

“好吧,一定带到。

”我拱拱手,转身策马,“驾!

6.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7.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8.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9.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逢”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10.赏析诗歌的意境。

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

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写家信)。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启示: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主旨: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1.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

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3.请说出“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中的“知和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中的“无才思和惟解”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5.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6.《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

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

“杨花榆荚”也是花。

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

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7.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答:

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趣。

8.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示例一同意因为诗人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事无成。

示例二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为晚春增色。

阅读《晚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首诗,回答问题。

8.《晚春》前两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答: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意思符合即可)

9.《晚春》后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0.《早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机勃勃的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11.诗的后两句议论,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

这首诗的后两运用对比手法。

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是烟柳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1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语言生动流畅即可。

13.请把“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

远远望去,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走近了却又不见刚才绿影,出现点点绿光,若有若无朦朦胧胧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诗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

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

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

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

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

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重点问题

意境:

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本诗情感: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1.请简要赏析“悠悠”的表达效果。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2.“独”的表达效果

末句的“独”字,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层点明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辛酸,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诗人卓然特立的孤傲,强化了诗的风骨.这种强烈的情怀,也代表了封建时代众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曲,具有令人一唱三叹的感染力。

3.“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5.“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7.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联想: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

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8.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1.古人:

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4、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5.“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11.“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12.“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

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1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

写出了什么?

“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15.《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虽都是登高而作,但作者的情感却大不相同,你能找出不同之处吗?

《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感。

《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坚定执着的追求态度、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描写了诗人登临泰山所看到的绝美风景,其中“钟”“割”用得好,试简要分析“钟”和“割”好在哪里。

“钟”字生动形象地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才把泰山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

“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从泰山的背面来看,那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