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9671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4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docx

初中中考物理经典解题技巧和重要复习资料

2010年中考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填空题

填空题是主要考察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只要做到认真审题,看清题意,再联想学过的相关知识,一般比较容易找到答案。

但由于《课程标准》指出:

交流与合作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要求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所以,近3年的各省市中考题相比较前几年,计算类问题比例相对减少,但文字性表述题型比例大大提高,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这一点意在充分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因为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对每个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几乎每年的中考后都有一些考生觉得试卷“不难”,估分也比较理想,但等拿到中考成绩时却发现偏差很大,有的同学甚至怀疑是阅卷老师的批阅错误。

实际上他们的大多问题正是出在文字性表述方面,由于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在指导方面也没有严格要求,所以出现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

这里,笔者通过几道例题的解析,意在提醒同学们要高度重视自己“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如:

例1、2、3)。

后面解释!

另外,认真仔细的审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建议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抓住“题眼”,再“联想相关知识”,思路是很容易打开的(如:

例4)。

典例分析:

例1]](06·安徽)火车站台上都设有安全线,火车进站时,人若越过安全线就会发生危险。

请说明发生危险的原因:

分析:

本题的常见错误情况有:

(1)火车速度越大,压强越小;

(2)流量越大,压强越小;(3)气体压强越大,流速越小。

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因为从意识上有“写出大概意思就差不多”的错误观念,其实在中考物理阅卷中是比较注意文字表述的准确性的。

答案:

火车通过时,人体与车辆之间气体流速大,压强小,人容易被外侧空气压向火车(或被气流“吸”向火车)。

例2]]一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做了如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示,你认为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本题的错答有:

(1)使地面更粗糙;

(2)人要站在不容易打滑的地面上。

错因:

没有用“物理语言”回答物理问题。

答案:

增大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例3】。

(06·安徽)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测量物理量的一种思路。

例如:

温度计是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的。

请你也举出一个例子:

分析:

错答:

(1)弹簧测力计;

(2)温度计温度越高,水银柱越长。

错因:

没有根据题中的范例进行规范的表述。

答案: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显示力的大小。

(其它回答合理的也可得满分

【例4】联合国大会确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在世界进行“让物理学照耀世界”的激光传递活动,先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发射第一束激光,再由青少年进行接力式传递。

从美国发出的激光不能直接传播到中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是辛朝同学在活动中带的玩具激光灯,当他将灯光射到白色墙壁上出现的放大的图像,镜头A是______透镜,胶片应放在A的________________处;但天文学家反对激光传递活动,认为射向夜空的激光是光污染,请列举一个生活或生产中见到的光污染实例:

____________。

分析:

本题题干较长,但只要在审题时能抓住题眼:

光不能直接传播;到白色墙壁上出现的放大的图像;胶片应放在A的__处。

再联想相关知识知识点:

光的直线传播、只有凸透镜才能在墙壁上成实像,此时胶片与凸透镜(即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答案: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或光不能在不透明介质中传播;凸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建筑物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物的反射光线,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灯光,舞厅、夜总会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及闪烁彩色光源等。

2010年中考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选择题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它具有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等特点。

它的解答需要考生能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有关物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它是中考的一种常见题型。

下面结合例题,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一、认真审题,看清题意

审题是解题过程的开始,也是找到正确答案最关键的第一步。

有些学生不重视审题,拿到试卷,读题马虎,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便“求胜心切”,其结果容易误解题意而产生错误(如:

例1)。

二、透过表象,抓住关键

命题者在编题过程中,往往故意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编织在一起。

设置所谓的“陷阱”,在解题时只有抓住“关键”,即明确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找出那些隐蔽而又重要的条件,这样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

例2)。

三、方法受阻,逆向思维

有些题目,按日常的思维分析感到很困难,但反过来思维,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如:

例3)。

四、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不少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是:

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处理新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这一点恰恰暴露出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一大误区:

“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碰到实际问题感到无从下手(如:

例4)。

五、根据题意,由静到动

同学们对有关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感觉往往较困难,这一点在高中学习中更显突出,其主要原因与“力”本身的“抽象和动态”有一定的关系,而力学问题的呈现,均是以呆板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形来表述,这样就无形中更加增加了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难度。

因此,根据题意,由静到动地还原原始情景,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如:

例5)

典例分析:

【例1】有一物体从距凸透镜1.5倍焦距处沿主轴向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减小到原来1/2时,适当移动光屏,则在屏上()

A.得到比物体大的虚像B.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C.得到比物体小的实像D.不能得到像

分析:

按已知条件u1=1.5f,现减小为原来的1/2,则u2=0.75f<f,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应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果学生审题马虎,没抓住关键词“在屏上”便匆匆错选A.他们忽视了虚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

而题目恰恰问的是屏上能否得到像。

答案:

D

【例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推动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S距离,推力所做的功为W1,功率为P1;若仍用水平力F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推同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S距离,推力所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那么()

A.W1=W2,P1=P2B.W1=W2,P1>P2

C.W1<W2,P1>P2D.W1<W2,P1=P2

分析:

据据日常经验从现象上看在光滑的平面上推动物体较在粗糙的平面上

用力小,从而得出W1<W2的错误结论。

但实际上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是

决定做功的两个因素,即“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由此可知

道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影响做功的多少无关,而影响做功的快慢即功率大小。

答案:

B

【例3】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A.50N,103PaB.50N,104PaC500N,103PaD.500N,104Pa

分析:

本题根据力的大小,同学们很容易排除A、B,但由于对双脚与地面之间的受力面积找不到估计的办法,所以难以确定正确答案。

此时,如果假设C为正确答案,逆向思维可以推出相应的受力面积为0.5m2,与实际明显不符合,所以排除选项C

答案:

D

【例4】(04.安徽)图示为我们常见的家用电器,关于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电风扇约2AB.电冰箱约1AC.电视机约2AD.台灯约

例1:

选择分析:

本题只需要同学们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致情况,再利用公式:

I=P/U进行判断即可,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关于电功率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恰恰对与自己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用电器的电功率却一无所知,凭感觉认为体积很大的电冰箱功率至少有一千多瓦,所以第一个把恰恰是正确答案的“B”排除。

答案:

B

【例5】在如图所示的各杠杆中,无论怎样调节力的大小都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是()

分析:

本题看似考察“杠杆的平衡条件”,但由于没有数量关系,所以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很难下手。

但如“根据题意,由静到动”地发挥现象,问题便迎刃而解。

如B选项中左边的力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右边也是如此。

答案:

B

2010年中考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实验题

中考实验题是制约许多同学物理难以取得高分的“瓶颈”,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同学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少,所以对许多实验现象和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另外在解答实验题时由于没有掌握一般的方法和技巧,导致思路混乱,甚至无从下手。

实验的题型从不同角度分类有多种。

这里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解答的一般方法。

1.基础测量型实验。

主要考查基本测量工具的正确选用、使用、读数;重要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中器材或装置的名称及用途(如:

例1)。

2.典型测定型实验。

其中密度、并联电路电流、串联电路电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灯泡电功率的测定,伏安法测电阻,向来都是中考的重点实验。

对于这类实验题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联想所学过的公式规律,如密度公式、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原理等,对于这类实验重点应放在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步骤,记录表格的设计,关键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以及是否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如:

例2)。

3.科学探究型实验。

一个完整的探究型实验,首先是对某物理现象提出猜想,然后依据一定的思想方法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最后还要对实验中得到数据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一般中考题中只考整个过程的一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

(2)考查“猜想与假设”要素;(3)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4)考查“分析论证”要素;(5)考查“评估”要素;(6)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如:

例3-6)。

典例分析:

答案:

【例1】图示是我们实验用的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砝码盒中

配备的砝码有50g、20g、10g、5g等。

现有一质量待测的物

体,估计其质量在30g左右。

请将以下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1)把游码移到标尺的,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通过

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把物体放人左盘,用镊子夹取g、g砝码各1个放

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g砝码,加上g砝

码……同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3)将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标尺上游码所对应的质量值相加,即是待测物体的质量。

分析: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属于基础测量型实验,在答题过程中的错误主要是:

(1)空1写成“零”或“零度”等不规范形式,

(2)中由于没有抓住“估计其质量在30g左右”的关键词,导致失分。

答案:

(1)零刻度线平衡螺母

(2)20g、10g10g5g

【例2】(2007·钦州市)灵山县是全国著名“中国奶水牛之乡”。

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由小陶等同学组成的物理兴趣小组准备测量牛奶的密度。

他们选取的实验器材有:

牛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方案A: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牛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3;

(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2;(3)测出烧杯及剩下牛奶的总质量m4;(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用m3、m4、V2表示)

【评估与交流】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中,牛奶的(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选填“大”或“小”)。

分析:

测液体密度的原理公式是,只要测出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体积即可,总体看其测量先后有两种:

先测质量再测对应的体积;先测体积再测对应的质量。

而测液体质量有两种程序:

一种是先测空杯质量,再测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即杯中液体的质量。

另一种是先测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再将液体倒下测空杯质量,两者之差即杯中液体的质量。

前一种方法在测对应体积时会出现误差,因为总有一些液体沾附在杯壁上,测得体积会偏小。

后一种测质量的方法已经把沾附的液体质量减去了,倒入量筒中的体积与对应的质量相等,这样正好避免了沾附液体引起的误差。

答案:

(2)(m2-m1),(4)(m3-m4)/V2,A,体积,大。

【例3】(05.宿迁)为精确测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考队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对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进行重新测量。

测量考察中,科考队员们戴着墨镜,身穿防寒羽绒服,背着氧气瓶,手拿尖头冰镐,脚蹬防滑靴。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5月下旬完成了测量任务。

根据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两个问题,并从物理学角度加以简答。

例:

问题:

科考队员为什么要使用尖头的冰镐?

简答:

使用尖头冰镐,可以增大对封冻雪地的压强。

问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本题是对“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发现“和物理知识有关“的关键词句,然后提出猜想并进行简答,

答案:

如:

(1)为什么他们要戴墨镜呢?

(高山上白雪皑皑,阳光反射强烈,戴墨镜可防止强光伤眼);

(2)他们为什么要背氧气瓶呢?

(高山上气压低,空气稀薄,缺氧);(3)防寒羽绒服有什么作用?

(高山上气温低,羽绒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起到保暖作用);(4)防滑靴有什么作用?

(防滑靴可增大摩擦,便于蹬山)等。

【例4】(04.南通)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

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啦。

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此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

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

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

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⑴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⑵配制一大杯盐水;

⑶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A

44.8

39.2

40

33

B

56.1

48.8

50

41

C

77.3

67.9

69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选填:

“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

分析:

本题涉及到往水里加盐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

对于这个实验,我们都很熟悉。

但此题涉及到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下这个实验,而是在几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

探究是从做马铃薯实验时出现一个意外现象开始的,也就是从“为什么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几天后又都沉到了水底”这个疑问开始的。

强调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在真正的科学探究中,很多研究的课题也是这样从疑问产生的。

第二个特点:

第一个猜想,学生通过讨论就排除了。

试题的命制抓住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

因为无论是在实际的科学探究中,还是探究性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猜想都要用实验检验,有的猜想,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加以否定。

第三个特点:

对于第三个猜想,“可能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其下沉”,实验表明,情况不是这样的,而是“在盐水中浸泡后,马铃薯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的下沉”。

这样命题,更反映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答案:

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与现象不符。

错误

由表中数据分析马铃薯的密度增大,大于盐水的密度,导致马铃薯下沉。

【例5】(04.宜昌)已知1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105Pa。

小明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究竟有多大,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将蘸水的塑料挂钩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弹簧测力计钩着挂钩缓慢往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桌面。

记录刚刚拉脱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再设法量出吸盘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然后算出大气压(如图所示)。

他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的吸盘。

(1)这种通过测量拉力和接触面积来计算大气压强的方法是否可行?

(2)如果上述实验方案可行,小明同学选择的器材能否测出大气压的值?

请你进行分析和评估。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对一个探究实验进行科学、合理地解释、评估的能力。

不但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还要能对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站在评判者的高度对实验进行论证分析和科学评估。

答案:

【例6】(04.安徽)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伽利略通过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结论:

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

推理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

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

分析:

在学习中不断渗透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题通过具体的伽里略斜面实验和伽利略的科学推理,属于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在学生了解了这一研究方法后,很容易能得出如下的科学推理:

玻璃罩内的空气越稀薄,在外面听到的铃声越小;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电铃的振动不会再传到外面,即“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

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可以推理“假如罩内被抽成真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可以推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

中考物理应对眼镜考题的复习指导

从近几年全国中考试题来看,由于眼睛和眼镜这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中学生视力情况备受社会关注,所以成为中考的热点、重点。

这部分知识主要考查眼睛结构及其成像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例(09年成都)图1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精析:

此题多次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形式各异,但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掌握以下知识:

 

 1.正常眼成像原理

 

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主要是靠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如图2。

 

 

2.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

 

现象:

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远处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如图3。

 

成因:

 

 

矫正:

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视眼镜,适当的将光发散,如图4。

 

 

(3)远视眼成因及其矫正

 

现象: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近处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后面,如图5。

 

 

成因:

 

矫正:

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老花眼镜),如图6。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来看每幅图对应的物理意义。

图①说的是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②说的是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的是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图④说的是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答案:

A、D

 

点拨:

给“眼睛”配“眼镜”类考题,弄懂成因是解题法宝,搞清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关键。

 

变式一:

明理类

 

(09年河南七地市联考)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近视。

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__________些(选填“强”或“弱”)。

 

解析:

人们发现佩戴眼镜在舒适性、方便性等方面的缺点,于是,近视的人们期待的“一劳永逸”解决近视的方法应声而出──激光手术。

我们知道近视眼是指光线进到眼睛后不能恰好落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前面,因此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

所以通过激光来“消融”凸起的角膜,也就是说让“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系统变薄些,使它们对光的偏折能力减弱。

 

答案:

 

变式二:

探究类

 

(09年衢州)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

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

正常水瓶做实验时,

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

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

为5厘米。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解析:

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焦距,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近视眼的焦距较短,远视眼的焦距较长。

 

答案:

A

 

巩固练习:

 

1.(09年雅安)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向黑板靠近几步就看清了,说明她是眼(选填“近视”或“远视”)。

如果小莉仍坐在原位,为了使物体的像刚好落在小莉的视网膜上,她应该配戴适当度数的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2.如图8所示,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外时,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小明为了探究近视眼视力的矫正方法,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放上一个近视眼镜,若此时要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该向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

 

 

3.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