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982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0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docx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

日照岚山

黄墩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方案

山东新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九年一月

董事长:

刁锋

项目负责人:

陈克森、崔振才

技术负责人:

冷爱国、甄红锋

报告编写人:

冷爱国、张云清

主要设计人员:

水利水文计算:

崔振才、肖汉

建筑物设计:

冷爱国、张云清、刘昌礼、吕贵梅、张宁

经济评价:

陈克森、肖汉、丁健全

估算编制:

张云清、刘祥柱

十四、附图

1.黄墩河综合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

2.挡水堰布置图

3.漫水桥布置图

4.平板桥布置图

5.河道护坡横剖面图

一、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黄墩河流域治理工程位于位于黄墩镇辛庄至大朱洲段,总长度20km,工程包括河道清淤、两岸衬砌、交通桥、河道截流等。

其中河道清淤20km,河道护坡5000×2m,漫水桥9座,平板桥2座,挡水堰50座。

建成后达到“上看水库连水库,下看瀑布连瀑布”的效果,有效的达到涵养水源、根除水患、美化环境、发展生产的目的。

1.2工程建设缘由

岚山区黄墩镇地处两市四县区交界处,辖54个行政村,5.6万口人,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是个山区农业大镇。

200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5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和11.8%。

突出地方特色,建设生态黄墩。

立足土地肥沃、气候独特的优势,加大生态农业、经济园林和道路林网建设力度,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3%,被评为“全国绿化造林百佳乡镇”和“全省生态示范镇”。

以赵家滩井为示范,积极实施“四位一体”生态家园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构建“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生产格局。

全镇现已规划建设“四位一体”生态家园40个,发展“一池三改”项目600户。

加快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

以种植日本栗为重点,全镇发展各类经济园林面积6.8万亩,全镇形成了以日本栗、黄烟、茶叶、桑蚕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

其中板栗面积5万余亩,人均近1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日本栗栽培基地。

2006年,日本栗总产量实现1800吨,产值1500万元;黄烟4600亩,共销售干烟叶66万公斤,产值604万元;桑园3000亩,销售鲜茧26.4万公斤,产值820万元。

三项产业产值比去年分别增长了369%、77.6%和76%。

加强基础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去年以来,投资160万元完成了镇驻地集中供水工程,新建大口井1眼,蓄水池1个,安装铺设供水主管道4条5.8公里,为9个行政村、32个镇直镇办单位和农产品加工区1.2万人提供了优质的用水,极大地缓解了镇驻地用水压力;完成了陈家沟等8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大辛庄等15个村的自来水改造建设工程已经或准备开工建设;完成了双疃流域、下大峪流域、孔家口子流域、孙蒲旺流域4大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新建塘坝22座,增加蓄水量68万立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完成了草涧、杨家沟2座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加强村村通道路建设,54个村全部实现了公路村村通,硬化总里程达130余公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和率达到86%。

全镇人口出生率达到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1%。

完成了镇教委和“四中心”信息网络建设。

全镇信访工作实现“三无”目标。

以黄墩大街拓宽改造工程为重点,迅速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镇为目标,按照“速度争第一、总量求突破、纵向上台阶、横向进位次”的发展思路,突出现代农业、镇村建设、项目推进、生态旅游四个重点,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

  黄墩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捷。

北靠335省道,东依222省道,距日东高速公路10公里,距日照港40公里,境内油路总里程28千米,铺设水泥硬化路149.2公里,全部行政村实现了道路“村村通”。

近年新修成的百里环山路总里程100余华里,把全镇九大流域、5.2万亩经济园林串成串,连成线,搭起了绿色长廊。

  黄墩镇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宜人。

地处北纬35.4度,东经119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3%,被全国绿化委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生态示范乡镇”。

黄墩镇虽地处沿海,但海拔地势较高,属黄淮水系,系淮河源头,镇内河流均自东向西流淌,自成一体。

镇内有大小水库、塘坝320多座,水质良好,有效灌溉面积5.2万多亩,镇内大气质量常年保持一级。

境内群山连绵,山峰如列,绿草绿阴,溪水潺涟,三季花香,万壑鸟鸣,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镇”。

  为改进生产条件、改良生态环境,该镇连年连续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1996年,该镇与韩国黎明通商株式会社签订万亩日本栗基地建设合同,成为全国首家引资上山的外资项目。

经过连年连续的开发,目前全镇已完成陈家沟、孔家沟、黄墩北山、辛庄等十大流域的开发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整理土地面积3000余亩,建设各类水利工程820余项,发展各类经济园林6.8万亩。

黄墩河作为岚山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黄墩镇,对黄墩镇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成为一条美化环境、造福群众的靓丽风景线。

然而,近年来,随着黄墩河流域内工业企业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沿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体,至使黄墩河成为了一条严重污染的河流,影响了黄墩镇的环境和形象,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对黄墩河进行综合治理势在必行,非常必要。

(1)河道整治是保护两岸公共设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近年来,黄墩河洪水频繁,致使沿河两岸河岸损坏、农田被淹,经济损失逐年增大,严重影响沿河群众的正常生产。

当地政府和两岸群众要求治理黄墩河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对其进行整治已迫在眉睫。

(2)加快小城镇建设,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黄墩镇政府对黄墩河整治工程非常重视,先后做了大量工作。

为保护和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营造绿水相连的优美景观,在黄墩镇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黄墩河进行整治的要求。

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洪灾损失,促进黄墩河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黄墩镇政府提出了建设黄墩河的目标。

黄墩河综合治理工程是黄墩镇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通过综合治理形成一条内涵丰富、品位提升、品牌响亮、功能完善的景观长廊和文化长廊。

黄墩河综合治理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黄墩镇政府作出这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镇政府彻底治理黄墩河、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群众的坚定决心,必将促进黄墩镇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和开发方式表明,它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界定范畴。

首先,是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其二,是资金来源的综合,即以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和农民自筹资金的综合投入。

其三,是治理措施的综合,即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治理措施,实现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第四,是部门上的综合,即整个工作开展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最后,就是治理效果的综合,既要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综合效果。

黄墩河发源于黄墩镇东南部、甲子山北麓的陈家沟水库。

其支流汇集黄墩镇境内绝大部分土地,最后向西流入莒县境内,汇入沭河。

在黄墩境内的流域面积14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7条,分别是后崖河(4.83),辛庄河(5.75),邵家沟河(2.45),滩井河(4.61),孔家沟河(8.38),草涧河(2.46),以及粮山河(14.44),干流长度为22.6公里,支流长度为42.92公里,流域囊括黄墩镇54个行政村内的5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4.4%,黄墩镇农业总人口5.2万中的4.97万在这个流域,占95.6%。

可以说,黄墩河是黄墩镇的母亲河,也是黄墩镇的生命之河,黄墩河流域,无论从土地面积、人口还是产值,都占了黄墩总量的95%左右。

黄墩河无论在防洪、灌溉、人畜饮水还是各个行业的用水方面都是无可替代的。

可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规模迅速膨胀,各行各业规模迅速扩大,建设规模逐年扩张,给黄墩河带来毁灭性打击。

河道采砂严重,导致河床逐年下降,地下水位随之下降,两岸土地干旱化逐年加剧,河道内桥梁等建筑物损坏严重;河道内违章建设,违章栽植树木,阻塞河道,导致河流行洪不畅,险情频出,危及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业及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向河道内排放、丢弃,污染了水源,破坏了环境。

黄墩河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

二00八年,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下半年为抵御世界经济危机,中央制定了扩大内需,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其中农业、水利设施投资占了重要部分,黄墩镇在岚山区属于典型的纯农业乡镇,这就把黄墩河治理工程提上了重要议程。

黄墩镇干部群众终于盼来了黄墩河治理的春天。

黄墩镇党委政府委托专业技术部门对黄墩河进行了综合勘测设计,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制定了切实方案。

主要思路是:

将河道进行全面清理疏浚,彻底清除河道内妨碍行洪安全的建筑物、树木、礁石,将河道走向、河床比降和河床宽度进行综合、科学的设计。

将河床断面进行优化设计,有条件的进行河岸护砌,条件不具备的进行河堤整理,两案河堑修建防汛道路。

根据河床比降,在河道内层层截流,拦蓄河水,抬高地下水位,形成“上看水库连水库,下看瀑布接瀑布”的景观。

在河道内交通路口修建桥梁,满足交通要求,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经过综合治理,河道走向、比降、河宽经过科学规划,水流顺畅、不淤不冲;河堑整理后,堑上有路、路边栽树,既加固了河堑,又方便了交通,还美化了环境,一举三得;河道内层层截流后,增加蓄水,涵养水源,增加灌溉面积,抬高地下水位,形成水体景观。

治理后,黄墩将形成以黄墩河为中心,集防洪、灌溉、养殖、观光为一体的综合配套工程,彻底解决河道隐患,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形成黄墩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1.3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黄墩河的初步治理始于六十年代,当时主要是修筑河堤以防洪水漫溢,七十年代又断断续续地修建了一些小堤,由于年久失修,投资较少,再加上其它原因,近些年黄墩河的防洪能力正逐步下滑。

由于历史的原因,黄墩河从未得到过系统完善的规划和治理,所以防洪能力非常有限,多次出现了洪水泛滥的险情。

洪水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对黄墩镇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搞好河道治理的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迫在眉睫的事情。

总结历年来的洪涝灾害情况,我们认为黄墩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流域地处丘陵,地形起伏,河床比降大,遇到大雨时易形成山洪暴发,造成洪涝灾害。

二是流域内山体岩石裸露,土层覆盖比较薄,雨水渗透量较少,易形成径流,产生洪涝灾害。

三是沿海风雨易同时发生,形成暴雨,产生洪涝灾害。

四是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降雨大都集中7-8月份,易形成洪涝灾害。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工程未得到有效的治理,防洪能力下降,遇大雨易产生洪涝灾害。

几十年来,为沿岸地区在防洪、供水、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沿岸地区经济及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由于河道从未统一规划治理,致使存在安全隐患,历年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河道淤积严重。

目前河道中下游泥沙淤积,沙丘遍布,并逐年向上游推进,淤积层厚度在1.2-2.5米之间,淤积层平均厚度1.0米左右。

2、两岸堤防残、缺、矮、薄很不规则,且时断时续。

20公里长两岸堤防残缺的问题相当严重。

堤坝随着村庄走,堤高在1.5~2米之间。

3、河道弯道多。

河道在多处转了90°的急弯,水流形成左冲右撞之势,使两岸险工交错出现,从而加重了中下游河床的淤积。

4、上游至下游多处桥梁下河道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淤积及杂草丛生问题,桥长均小于河道实际宽度,不同程度缩窄了河道,使得水流不畅。

综上所述,黄墩河防洪安全存在严重问题,防洪工程基础设施薄弱,不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一旦失事,后果不堪设想。

需要对黄墩河进行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理。

1.4设计依据及设计标准

一、编制依据

(一)政策依据

l、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国务院关于投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及现行财税制度;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6、国土资发(2006)296号《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

7、《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8、《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10、黄墩镇总体规划;

11、山东省水利、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费用定额;

12、项目承办单位对项目的要求和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3、上级或者主管部门有关方针政策方面文件。

(二)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6、《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

7、《日照市旅游业管理条例》。

二、执行的主要规范、规程

1、《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

2、《防洪标准》GB50201—94;

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

5、《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6、《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DL/T5015-1996);

7、《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9、《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0、《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11、《山东省水文图集》;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

1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设计规范》(SL290-2003);

1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15、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其他有关规定、规范、规程等。

三、设计标准

(一)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确定本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

(二)工程等别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该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

(三)地震

根据《国中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实施),查得本工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四、编制原则

1、尊重自然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全面认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据此划分生态环境建设类型;

3、坚持流域治理的综合性,以获取综合效益;

4、保护生态,构筑系统,发展人文。

1.5工程建设内容

1、河道护坡工程

黄墩河护岸工程从黄墩镇上游3km处起至黄墩镇下游,共5km。

采用浆砌石挡土墙型式。

2、漫水桥工程

漫水桥共设置9座。

漫水桥河岸两侧采用M7.5浆砌石块石,桥面采用200mm水泥压实路面。

3、挡水堰工程

挡水堰共设置50座。

挡水堰高0.6m,顶部宽度0.5m,采用浆砌石块石。

4、平板桥工程

平板桥共设置2座。

共五跨,长25m,桥宽8m。

桥墩采用浆砌料石,桥面板采用400mm厚钢筋混凝土桥板。

5、河道清淤工程

通过对河道测绘图进行分析,需对河道41处详细地段清淤,局部拓宽。

1.6工程量及投资

完成全部工程主要工程量:

土方74.21万m3,砌石6.82万m3,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2500m3,工日70.7万工日,钢材26t,水泥6700t。

估算工程总投资2428.55万元。

二、基本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日照市岚山区辖镇。

19l2年置镇,l931年改区,l945年复镇,l950年复区,l958改甲子山公社,l985年设黄墩镇。

位于区境西部,距区政府驻地3l公里。

面积153平方公里,人口5.6万。

日(照)十(字路)、黄(墩)中(楼)公路纵横境内。

辖黄墩一、黄墩二、黄墩三、黄墩四、高家、小邵家沟、南塔岭、凌家滩井、赵家滩井、秦家滩井、崔家沟、单家沟、张家沟、辛庄、后崖、北塔岭、小刘家沟、姚家沟、陈家官庄、台子地、上河、芦涧、后大坡、南陈家沟、侯家沟、粮山一、粮山二、粮山三、姜家沟、小朱洲、大朱洲、南庄、葛疃、田家沟、下双疃、上双疃、孙家蒲汪、张家蒲汪、辛家蒲汪、黑家沟、李家官庄、草涧、田家董旺庄、任家董旺庄、寺后、红卫、孔家沟、孔家庄子、谢家沟、上大峪、下大峪、东石山、西石山、孔家口子54个村委会。

乡镇企业以商贸、机械、建筑、建材和饮食服务业为主。

农业以小麦、红薯、花生、苹果、茶叶为主。

清朝乾隆年间翰林辛友光出生于该镇南塔岭。

日照市岚山区是华东的富水区,年均降水量870.3毫米,比全省平均多220毫米;人均占有水资源59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1.7倍。

农业资源特色鲜明,是山东粮油、茶叶、水产品、蚕茧、烤烟、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其中蚕茧、茶叶、水产品、烤烟、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居全省前列,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

林木资源种类较多,森林覆盖率30.8%,南方的毛竹、北方的落叶松等都能在这里生长,海洋资源丰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2万多公顷,沿海滩涂5060公顷;拥有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是国内四大水产品育苗中心之一和山东重要水产品基地。

日照矿产资源丰富,己发现矿产55种,探明储量的有23种,主要有石棉、花岗岩、片麻岩、钾长石等。

日照市先后建成了日东、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和菏兖日铁路、胶新铁路日照段,打通了南下、北上和西进的快速通道。

市境内“五纵五横”666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全部实现了升级改造,达到2级以上公路标准。

县乡道180条,综合好路率达80%。

三年硬化农村公路3602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基本通油路目标,公路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通过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140.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96.8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2.2地形地貌

流域位于胶南-日照穹窿背复斜中部、沂沭断裂带以东,地貌上属于鲁东南低山丘陵区。

黄墩河发源于黄墩东部北垛山,思源河发源于黄墩镇草涧村北部,两河流于草涧村南汇合后流向南部,然后折向西,最近进入陡山水库。

拟建桥址位于河流交汇处下游400m。

河道主要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地貌和河谷地貌。

桥址附近地势平缓、河谷开阔,河谷呈不对称“U”字型,以侧向侵蚀为主。

河流两岸为一级阶地,阶地类型为基座阶地,阶地面埋深一般在5~6m左右。

两岸阶地由于人为破坏,其形态、规模已不复存在。

右岸地面开阔,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海拔高程一般为145m左右,以河流冲积物为主;左岸地面高程一般在146m左右,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地貌,丘陵地面最大高程为172m。

该流域土层较薄、植被较差,属于山区河流。

岚山区境内以平原、丘陵两种类型为主,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古老,处其构造体系大部分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

地层主要出露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在沂河冲积平原覆盖有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2.3水文气象

黄墩河流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但受海洋气候影响,区域内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春季回暖较快,少雨多风,空气干燥,常发生春旱,又由于受寒潮侵袭,易发生晚霜冻和倒春寒危害。

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雨量集中。

秋季气温下降迅速,降水变率大,常出现初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

冬季空气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干冷天气较多。

常年盛行风向多为西北、北、东北、东南和西南风,旱、涝灾害较为严重。

区内的气温、降雨、风况情况如下:

1、气温

黄墩河流域年平均气温13.4℃,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21.5℃。

年内各月最寒冷的月份是一月,平均温度为-1.6℃,温度最高是八月份,平均温度26.9℃。

多年平均无霜期219天。

历年最大冻土深55cm。

2、降水

黄墩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4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一是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往往集中在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降水量年际变化也较大,河水受降雨影响,暴雨季节河水猛涨,雨季过去,水量明显减少,遇大旱及枯水季节则常发生断流干涸。

二是地区分布不平衡,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

本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

3、风况

黄墩河流域属于东亚季风区,区内季风盛行。

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风力较大;夏季受太平洋暖气团控制,多偏南风,一般情况风力比冬季小,而台风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往往对沿海造成风暴潮灾害。

该地区多年平均风速4~6m/s,从年内时空分布看,春季3~5月份风速较大,一般风速5~7m/s,6~8月多偏南风,8~9月份时有台风发生,台风的风力强大,是风暴潮灾害多发季节,冬季偏北风多,平均风速一般在4~7m/s。

2.4社会经济状况

为改进生产条件、改良生态环境,该镇连年连续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1996年,该镇与韩国黎明通商株式会社签订万亩日本栗基地建设合同,成为全国首家引资上山的外资项目。

经过连年连续的开发,目前全镇已完成陈家沟、孔家沟、黄墩北山、辛庄等十大流域的开发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整理土地面积3000余亩,建设各类水利工程820余项,发展各类经济园林6.8万亩。

立足环境、资源两大优势,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该镇重点发展以日本栗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现拥有中国最大的优质日本栗生产基地,面积3.5万亩。

2007年日本栗总产量达2000吨,产值1800余万元。

该镇所产日本栗味美、品质好、色泽鲜艳、营养价值高,可加工成畅销多国市场的精美系列食品。

全镇还有黄烟5000亩、桑园4000亩、药材3000亩、花生地瓜1万亩、茶园2000亩、冬枣等名优干杂果3000亩。

黄墩镇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拥有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

全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家,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其中的晓明农产品有限公司于2004年8月份正式投产,年可加工日本栗2000吨,生产泡菜2000吨,调味品100吨,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市场。

镇内现有个体私营企业、个体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