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333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中二年历史科试卷

完卷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请直接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卷表格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依赖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观念已经形成

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诸子思想相互借鉴融合

C.思想统一局面正式确立D.君主专制政治逐步确立

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形成重利轻义的观念B.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高

C.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

4.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

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

这一转变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

C.破坏了三省合作体制D.助长了权臣乱政的风险

5

.汉儒称赞《诗经》能够“经夫妇,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朱熹称《诗经》为“淫奔之诗”,认为《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

由此可知,朱熹

A.宣扬《诗经》的教

化功能B.否定《诗经》的经典地位

C.比汉儒的看法更接近事实D.修正汉儒的纲常伦理观念

6.明朝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七、六,史称“万历怠政”。

这反映了

A.冗官现象的加剧B.内阁权力的扩大

C.体制积弊的爆发D.君主专制的强化

7.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

嘉庆朝以四至五员军机大臣为常,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

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A.人员构成复杂B.职权变动不居

C.并非法定机构D.

日趋完备重要

8.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

繁盛时,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

,年产墨数万斤。

这说明当时

A.商业资本日益渗入生产领域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9.美国历史学家珍妮弗•罗伯兹认为,西方思想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长期存在着贬低雅典民主的传统,而这恰恰是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

这一观点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A.被西方思想界长期否定B.孕育了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

C.容易沦为多数人的暴政D.影响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形成

10.《十二铜表法》规定:

“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

诉讼。

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

”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

A.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B.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

C.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D.体现保护私产的原则

11.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

这说明罗马法

A.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体现了“君在法下”的原则

C.授予皇帝最高的权力D.源于历代罗马法学家的解答

12.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

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

由此给欧洲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B.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D.确立了全球市场的中心地位

13.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但仍有学者认为,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

这是因为

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14.英国1679年通过《人身保护法》,该法案规定在逮捕人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刻依法审讯。

议会上院曾力图阻挠这项立法,但下院不屈不挠,终于三度通过。

这说明当时英国

A.进一步扩大了议会权力B.注重维护个人自由权利

C

.上院权力已转移到下院D.上下两院权力斗争激烈

15.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

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16.1865年美国非洲裔第一次参加林肯总统第二任期就职典礼的游行;1917年妇女第一次参加威

尔逊总统就职典礼的游行;1963年第一次由一名女法官主持约翰逊总统宣誓仪式;198

1年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电视转播第一次为有听力障碍者提供闭路字幕。

这些“第一次”折射出美国

A.民主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完善B.总统就职仪式能与时俱进

C.妇女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高D.制度创新领先于西方各国

17.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

“财富从一件教徒可以随时抛弃的斗篷变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

”这表明新教伦理

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B.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动力

C.批判社会财富悬殊的现象D.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正统性

18.有学者研究发现,自18世纪初开始,法国出版的神学书籍下降,科学奇事、世俗文化和艺术书籍比重日增,各种传统形式的文学书籍维持不变。

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封建君主专制逐步松动B.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受到欧洲宗教改革影响D.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

19.当代一位西方学者指出:

“马克思关于贫穷将迫使工人阶级发动革命的预言并没有实现,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预言受到了及时理会”。

19世纪下半叶,“政府加快了为民服务的步伐,尤其表现在统一管理大众卫生、教育和食物供给”;“雇主们开始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状况。

”这位学者强调

A.马克思主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

B.工人运动进入以合法斗争为主的新阶段

C.经济大

发展促进了工人阶级状况的改善

D.西方社会开始建立现代意义的福利国家

20.如图是19世纪前中期英—印—中“三角贸易”图。

由此可推知以下结论

印度(鸦片)

英国(纺织品)中国(茶、丝)

A.中国对外贸易转为入超B.英国占据世界工厂地位

C.印度成为主要原料产地D.世界市场得以发育扩展

21.对下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威尼斯

撒贝里克

《恩耐阿德》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鸦片战争前后

清朝

林则徐

魏源

《四洲志》《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A.工业革命促进了史学的发展B.体现了法西斯的民族优越论

C.以全球整体的视野研究历史D.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22.在19世纪中期,企业家们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到了20世纪初,企业则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管理,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这反映了

A.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B.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

C.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23.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

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最后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也一度出现了节育。

这反映了大机器时代英国

A.家庭结构发生改变B.社会事业逐步完善

C.国内竞争日趋激烈D.阶层分化日益加剧

24.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A.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重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B.技术进

步和生产发展推动了垄断的出现

C.新能源的利用导致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D.殖民体系的建立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6年,由两位伦敦富商发起的弗吉尼亚公司得到了国王颁发的特许状。

特许状不仅给予它们贸易特权,而且还给予它们以政治权力。

特许状规定,在美洲发现的殖民地或其他领地属英王所有,但殖民地政府对本殖民地的一切事务拥有全部“治理权”。

弗吉尼亚公司组织了第一批144名移民,于1606年12月从英国出发,第二年5月抵达弗吉尼亚,在詹姆斯河河口安营扎寨,并取名为“詹姆斯顿”。

詹姆斯顿成为英国在北美的第一块永久殖民地。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1776年3月8日,英国伯明翰,由两个合伙人名字命名的“博尔顿-瓦特”公司,向客户展示了新研发的产品——蒸汽机。

在纺织、机械、冶金等各个行业中,几乎看不到必须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尽管公司规模不大

,但与重商主义时代相比,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大量生产性的工业公司开始取代传

统的商业贸易公司,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摘编自《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弗吉尼亚公司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公司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重要历史名词

三省六部制

韩愈

均田制

雕版印刷术

客户

唐玄宗

交子

二府三司

坊市制

科举制

指南针

朱熹

任选表中的2个历史名词,并增补1个历史名词,围绕“唐宋间的历史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和增补的历史名词;阐述所列出的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请考生在第27A、27B两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7.A(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

东晋政权建立后,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士族。

侨人入白籍,不负担国家调役。

各州侨人既和原来的

江南土著百姓杂处,又彼此相互混居,却分属于不同的州、郡、县管理。

豪门势族荫庇人口,逃避赋税的现象严

重。

东晋兴宁二年(364)由桓温主持了“庚戌土断”。

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户入册。

同时取消一些侨置郡县,或者从南方旧郡县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保留的侨郡县的实土。

又调整其隶属关系,或把新获实土的侨郡县交旧州郡领导,或把旧郡县割归新立的侨州郡管辖。

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搜括出来,充作政府的赋役对象。

东晋宗室彭城王司马玄“匿五户,桓温表玄犯禁,收付廷尉”。

——摘编自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的

“土断”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庚戌土断”的主要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庚戌土断”的作用。

(6分)

27.B(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托马斯·克伦威尔(1485-1540)是英王亨利八世的首席国务大臣。

16世纪30年代,他全面主持英国政府事务。

1532年3月,克伦

威尔代表国会下院草拟了《反教区主教请愿

书》,谴责了教会独立的司法权力,主张废除与国王的法律精神相违背的现存所有教会

法。

1533年克伦威尔主持下,国会通过了“上诉法案”。

法案明确宣布“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进行审判”。

1536年,托马斯•克伦威尔起草了一项关于特许地和自由区的法令,明确规定只有国王才拥有对叛逆罪、谋反罪免予追究的权力,王国内任何地方的司法裁判权只能由国王授予,郡和自治领的伯爵,必须以国王的名义行事。

该项法令颁布实施后,除极少数例外,几乎所有特许地的封建特权都被取消,整个英国第一次无条件地听命于威斯敏斯特的统一调度。

——摘编自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托马斯•克伦威尔的施政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历史作用。

(6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中二年历史科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B

C

A

C

C

D

A

B

C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B

A

A

B

D

A

D

D

B

C

B

25.

(1)特点:

政府特许;享有充分自主权;经济、政治功能兼备;主要活动范围在北美。

(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影响:

成为殖民活动的先锋;推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确立了北美殖民地的自治传统;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变化:

私人自由组建公司;规模不大;生产性的工业公司为主。

(6分)

原因:

工业革命兴起;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英国注重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

(7分,答出1点给3分,答出2点给5分,答出3点给7分)

26.评分说明:

1、自拟论题(2分。

必须围绕“唐宋间的历史变迁”的拟定具体论题,且与所选及增补的名词有内在联系,论题明确合理。

2、列出3个历史名词(2分。

其中表中选出2个名词1分,新增一个相关的名词1分。

仅列出名词而无相应的论述,不予给分。

3、阐述过程(8分。

其中分别阐述三个名词给6分,整体逻辑分2分。

必须分别体现三个名词与论题间、三个名词之间的逻辑关联,且相互印证。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论述清晰。

示例1:

论题:

唐宋间君主专制的加强

名词:

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参知政事

阐述:

隋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到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再交付尚书省执行。

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宋代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负责军政,合称“二府”。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从而使得中枢机构的行政、军政和财政权相互分离,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

宋代还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通过中枢制度的改革,唐宋间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示例2:

论题:

唐宋间土地制度的变革

名词:

均田制不抑兼并客户

阐述:

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至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均田制瓦解。

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促使了租佃制的繁荣。

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客

户也纳入国家的户籍管理,反映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从唐代推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到宋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顺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示例3:

论题:

唐宋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名词:

坊市制瓦市交子

阐述:

唐代实行封闭性的坊市制,除在空间上对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外,还在时间上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给予限制。

到了唐中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坊市制逐渐被破坏。

宋代,在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

北宋中期,为了携带方便,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由商人发行的纸币,称“交子”。

瓦市与交子的出现,是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示例4:

论题:

唐宋间选官制度的演变

名词:

科举制唐玄宗王安石

阐述:

隋朝确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到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宋代的科举制得到大大强化,扩大了取士规模,实行锁院、弥封(糊名)、誊录等制度。

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有利于更好地选拔人才。

示例5:

论题:

传统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名词:

雕版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阐述: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

唐朝出现

了雕版印刷,而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

代,使用彩色套印技术,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

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并随着海外贸易向外传播。

唐宋时期,三大发明进入了应用与推广的阶段。

示例6:

论题:

儒学的复兴

名词:

韩愈二程朱熹

阐述:

针对佛道流行,冲击儒家正统地位的状况,中唐时代的韩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斥佛老为异端,独尊孔子之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穷理。

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的第二次复兴。

27A.

(1)特点:

取消对侨人的优待政策(侨人土著同等待遇);统一地方管理制度;打击豪强势力;强制手段推进。

(9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作用:

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7B.

(1)特点:

控制与利用议会;以立法手段推进;强化英王的权威;实行政教合一。

(9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简评:

克伦威尔代表了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了资本

主义早期发展和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要求,为英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