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43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docx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

第一节概述

一、皮瓣的定义

皮瓣(skinflap)是具有自带血供的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在形成与转移过程中,有一部分组织与本体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被转移的部分称为瓣故称皮瓣。

皮瓣的血运与营养在早期完全依赖蒂部,它既可是含血供的皮肤皮下组织,也可是单一的血管蒂,包括吻接的血管蒂,故又称带蒂皮瓣(pedicleskinflap)。

皮瓣转移到受区,待与受区创面建立新的血运后,姑完成皮瓣移植的全过程。

此时,有的皮瓣尚须断蒂修整。

二、适应证

由于皮瓣有自身血液供应.又包含皮下脂肪组织等,故在整形外科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适应证有以下几方面:

1、修复有肌腱、骨、关节、大血管,神经千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伤对有深部组织(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缺损或外露的创面,或不稳定疤痕紧贴骨面,或合并有溃疡形成等,为加强局部软组织的厚度,或为后期进行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的修复,都应该施行皮瓣修复手术。

2、器官再造如鼻、唇,眼睑、耳、阴茎、手指的再造皆以皮瓣为基础,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如软骨、骨、筋膜等)的移植。

3、洞穿性缺损的修复如面颊部洞穿性缺损,除制作衬里外亦常需要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

此外,鼻、上腭、面颊等处的洞穿性缺损,阴道膀胱瘘或直肠皮的修复亦须按照洞穿性缺损的治疗原则施行手术,包括衬里组织和覆盖组织两部分。

4、增强局部血运,改善营养状态如放射性溃疡,褥疮等局部营养贫乏,伤口很难愈合,可通过皮瓣输送血液,改善局部营养状态,最好采用局部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

且不需作断蒂手术,这样不仅可保持修复区的良好血供,并可能有较好的感觉恢复。

5、头皮及眉毛的修复仍以皮瓣移植的方法较好。

因带毛发的全厚皮片游离移植往往有缺血过程,毛囊可能变性或坏死,毛发即无法生长,因之不能保证再造完全成功,而带蒂移植效果安全可靠。

三、分类

既往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类:

①按形态可分为扁平皮瓣与管形皮瓣(即皮管);②按取材及修复缺损部位远近而分为局部皮瓣(成邻接皮瓣)与远位皮瓣(带蒂皮瓣)。

70年代后,由于对皮瓣血液供应,血管分布研究的深入,而提出了按皮瓣血循环类型的分类法,即将皮瓣分为任意型皮瓣(randompatternskinflap或称随意型皮瓣)与轴型皮瓣(axialpatternskinflap)两大类,在轴型皮瓣中又有直接皮肤动脉、肌皮动脉、动脉干网状血管及肌间隔或肌间隙血管等类型。

后三种血管供应若在手术时不能将深部的血管干包含在皮瓣内,就不能形成轴型皮瓣,而只能作为任意型皮瓣应用。

(一)任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称邻接皮瓣,localskinflaporadjacentskinflap)

(1)推进皮瓣(advanceskinflap)

(2)旋转皮瓣(rotationskinflap)

(3)交错皮瓣或易位皮瓣(transpositionskinflap),还可称对偶三角皮瓣或Z形皮瓣。

2.邻位皮瓣(ortho-positionskinflap)

3.远位皮瓣(distantskinflap)

4.管形皮瓣(tubedflap)或简称皮管。

5.筋膜皮瓣(fasciaskinflap)

(二)轴型皮瓣

1.一般轴型皮瓣

2.岛状皮瓣(islandskinflap)

3.肌皮瓣(myocutaneousflap)

4.游离皮瓣(freeskinflap),宜称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更为确切。

5.含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移植(pedicledcompoundtissuetransplantment)

四、皮瓣的设计(designofskinflap)

1.缺损的判断首先搞清缺损处的伤情,包括:

①部位;②形状;③大小;④有无严重挛缩情况;⑤周围的皮肤条件;⑥创基条件等。

并针对上述情况选择适当的供皮瓣区,如颈前及关节部位若有挛缩,瘢痕松解后的缺损区将可能增长数倍必须充分估计,此时可用健侧或健康人相同部位的大小作预测,以减少设计上的误差。

2.供皮区与皮瓣类型的选择选择的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点:

(1)选择皮肤质地,颜色近似的部位为供皮瓣区;

(2)以局部,邻近皮瓣,安全简便的方案为首选;

(3)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延迟”及间接转移;

(4)皮瓣设计的面积大小,应比经切除疤痕松解后的实际创面还要大20%左右;

(5)应尽量多选用血运丰富的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移植。

3.逆行设计此法为Gillies于1932年所首创,沿用至今。

逆行设计或“试样”是皮瓣设计必不可少的步骤,其大致程序如下(图5-1):

(1)先在供皮瓣区绘出缺损区所需皮瓣大小、形状及蒂的长度;

(2)用纸(或布)按上述图形剪成模拟的皮瓣;

(3)再将蒂部固定于供皮瓣区,将纸型(或布型)掀起,试行转移一次,视其是否能比较松弛地将缺损区覆盖。

这种在病床上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可以耐受的体位,模拟比试的设计方法叫逆行设计,也叫皮瓣逆转设计法(planningaskinflapinreverse)。

它可防止设计脱离实际情况,在术前讨论时不可忽视和省略,因为只有通过这种逆行设计才能检验所设计之皮瓣的大小、位置、形状能否与缺损区准确吻合,病人对这种体位能否耐受。

所以,任何皮瓣手术设计最后均应通过此种方法检验。

4.皮瓣的形成皮瓣形成时应注意皮瓣的血液循环,因为皮瓣形成后早期的营养主要依靠蒂部血液循环供应,以维持其活力;任意皮瓣长与宽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2:

1,在面颈部由于血液循环良好,长宽比例可略增至2.5~3:

1;超过一定的比例,皮瓣远端即可出现血运障碍或坏死;设计皮瓣时还应使蒂部略宽,并循主要血管的走行方向,以保证血液循环。

第二节任意型皮瓣

局部皮瓣又称邻接皮瓣或邻近皮瓣,是利用缺损区周围皮肤及软组织的弹性,松动性或可移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安排局部皮肤的位置,以达到修复组织缺损的目的。

因局部皮瓣色泽、厚度、柔软度均与受区近似,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可即时直接转移,手术多可一次完成不需断蒂,一般修复的效果比较理想,因而是极为常用的方法。

局部皮瓣的血液供应主要依赖于皮瓣的蒂部,一个皮瓣被掀起和转移至新的部位,在血管和淋巴管尚未从受区长入该皮瓣以前,皮瓣的血液供给只有通过蒂部获得。

因此,在设计局部皮瓣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皮瓣蒂部有足够的动脉血供应及足够的静脉回流。

在血运较差的部位(如小腿下段)1.5:

1有时也会有血运障碍,以1:

1比较安全。

并且不能有张力。

(一)推进皮瓣

推进皮瓣(又称滑行皮瓣,sliddinsskinflaP)是利用缺损创面周围皮肤的弹性和可移动性,在缺损区的一侧或两侧设计的皮瓣,经切开及游离后,向缺损区滑行延伸以封闭创面,临床应用时有多种形式。

1.矩形推进皮瓣(rectangleadvanceskinflap)即在缺损的一侧沿缺损缘的上下(或左右)作平行辅助切口,剥离皮下组织形成一矩形的单蒂皮瓣,将皮瓣向缺损区滑行推进覆盖创面,此时在皮瓣蒂部两侧常可出现皮肤皱折,可切除一块三角形的皮肤,这样即可以消除皮肤皱折,又可使皮瓣远端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缝合及愈合,因此又称为单蒂滑行推进皮瓣。

单蒂滑行推进皮瓣设计及缝合见图5-2。

单蒂滑行皮瓣临床应用于一些较小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2.三角形推进皮瓣(triangleadvanceskinflap)即临床常用的V-Y成形术或Y-V成形术(图5-3),此类皮瓣适用于错位的组织复位,组织长度的延长,用横轴加长纵轴或纵轴加长横轴均可,达到组织复位、畸形松解、小缺损覆盖、外形及功能改善或恢复的目的。

可应用于鼻部(图5-4),上、下睑外翻的矫正(5-5),某些张力较大的挛缩畸形可采用改进后的V-Y成形术修复(图5-6)。

3.双蒂推进皮瓣(bipedicledadvanceskinflap)适用于头皮、面颈、小腿部的梭形缺损创面。

方法是在创缘一侧或两侧的正常组织作松弛性切口,使蒂的高度尽量搔近缺损上缘,将切口与创缘间的皮下组织进行剥离,形成双蒂皮瓣,以减少组织的张力;继发创面最好游离后缝合,若张力较大,则应游离植皮。

双蒂推进皮瓣的设计与转移见图5-7,在颈部设计双蒂皮瓣可修复下颌部及上颈部的缺损(图5-8),在指端缺损时亦可设计双蒂皮瓣转移,使指端有良好的外形及感觉功能(图5-9)。

4.皮下组织蒂皮瓣(subcutispedicleskinflap)这种皮瓣与动脉岛状皮瓣不同,它的皮下组织蒂不包含知名的动脉、静脉,其优点是不再切除缺损区附近的正常组织,减少张力,皮肤质地近似,可即时转移,转动灵活,缩短疗程,愈合平整。

手术时在缺损一侧作一个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向缺损处推进闭合。

亦可在缺损的相对两侧各作一个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或在不同方向作三个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共同向缺损处推进闭合,供区可直接缝合,如V-Y手术一样(图5-10)。

留有小皮桥的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是为防止形成环形瘢痕而设计的,即在三角形皮瓣的一侧留有小皮桥.皮瓣转移缝合后像一短斧头形,将皮瓣向缺损处旋转推进闭合(图5-11)。

供皮区的闭合用V-Y法张力常较大,用Z成形术较佳,对侧出现的“猫耳朵”需作一小三角形皮肤切除。

若作两个短斧头形皮下组织蒂皮瓣转移则较平整(图5-12)。

各型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颜面部小缺损情况见(图5-13)。

(二)旋转皮瓣

旋转皮瓣是在缺损处的外缘形成一局部皮瓣,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转移至缺损部位进行修复。

在临床上遇到缺损面积较大,周围皮肤弹性和移动性较不能用推进皮瓣修复的病例可选用旋转皮瓣,它特别适用于圆形或三角形缺损。

设计旋转皮瓣时,所作的切口长度应为三角形缺损的4倍(图5-14),皮瓣的长度应较创缘略长,以便旋转后蒂部不致过紧或过度扭曲(图5-15)。

此种旋转皮瓣在转移后,在旋转轴线上张力最大,一般称之为最大张力线。

若遇到转移后张力过大的情况,可在最大张力线上作与此线垂直交叉的仅深及真皮下的短小切口,这种切口叫“逆切”(backcut)或倒切,也可在皮瓣外侧缘作延长切口(图5-16)。

在应用局部旋转皮瓣时.依据缺损的形状、大小及周围皮肤的情况,可有以下几种设计:

1.双叶皮瓣(bilobateskinflap)即在缺损区或拟切除的肿瘤或瘢痕附近设计两个叶形皮瓣,第一个皮瓣靠近缺损区,大小与其创面大致一样或稍小。

第二个皮瓣为第一个皮瓣的1/2。

第一个皮瓣掀起后转移至缺损区,第二个皮瓣转移后形成的创面尽量设法游离周围组织后直接缝合,参见第二章(图2-20)。

临床多用于颜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区的修复(图5-17及图5-18)。

2.菱形皮瓣及其变异菱形皮瓣首先由苏联学者林伯格提出,林伯格菱形皮瓣是在校形或菱形缺损的一边设计一菱形的皮瓣,即沿菱形刨面的一个边DB,作一平行线EF,使DE与缺损区CD等长,然后将BDEF形成的菱形皮瓣转移至菱形缺损区ACBD即可,继发创面经游离后可以缝合(图5-19),以后Dufourmental作了改良使转移角度及转移后的张力均缩小,(图5-20)。

在背部较大的圆形或菱形创面,可以应用菱形皮瓣的设计方法在其四周设计3~4个皮瓣,然后将皮瓣游离掀起后向中央转移,此时3~4个菱形皮瓣可以互相缝合而消灭创面(图-21)。

(三)交错皮瓣

又称易位皮瓣或对偶三角皮瓣、Z成形术(Z-plast)。

交错皮瓣是整形外科局部皮瓣中应用最广、最简便、且效果良好的一种皮瓣。

特别适用于蹼状挛缩畸形的松解,条状,索状瘢痕挛缩畸形及组织错位的修复,鼻腔、耳道的环状狭窄,小口畸形,肛门及阴道膜状闭锁畸形的整复等。

交错皮瓣经过易位即延长了轴线长度,起到松解挛缩的作用,还可改变瘢痕方向使之与皮纹相吻合,不仅可以消除挛缩且可使移位的组织恢复原位,故可达到改善功能与外形的目的。

易位皮瓣形成的两个三角皮瓣的角度与延长轴线的长度有一定关系,即30度仅能延长25%,而45度角即可延长50%,60度角则可延长75%(参见第二章图2-26),但角度大于60度后虽延长的百分率更大,但不易转移,这是数学上的计算,实际上60度角仅能延长28~36%。

交错皮瓣操作的要求:

首先检查条状、索状或蹼状挛缩的特点,周围有无健康的皮肤,松动性如何?

拟形成的两个三角皮瓣蒂部有无瘢痕,会不会引起血运障碍,搞清这些问题后,以美蓝划出交错皮瓣位置,其原理是利用两侧皮肤的松动性,向中线转移,即可延长中线的长轴(图5-22),具体手术操作见(图5-23)。

(1)首先以索状挛缩的疤痕为轴线切开(也可切除索状或条状瘢痕),在此轴线的两边设计两个三角皮瓣,其角度则根据挛缩严重的程度及需要延长的长度而定。

(2)按美蓝划好的切口线,将两个三角皮瓣切开剥离掀起,其层次可在筋膜浅层亦可携带筋膜一并掀起,此点需由术者依据局部血运情况判断,防止皮瓣掀起后尖端血运障碍,一般剥离皮瓣宜谨慎地保持层次的剥离平面,防止一刀深一刀浅而伤及供养血管;分离至蒂部还可仔细地用小剪刀作适当的潜行游离,使两个三角皮瓣能较松弛地转位。

(3)相互转移皮瓣使原轴线挛缩消失,新的轴线为1、2两个皮瓣的中点线之和,这样挛缩即得到松解和延长。

临床应用于颈前区索状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图5-24),侧颈部索状瘢痕的松解(图5-25),上唇或红唇处映损或瘢痕的修复(图5-26),以及虎口及环指掌侧瘢痕挛缩畸形的松解(图5-27),腋前索状或蹼状瘢痕畸形的松解(图5-28)等。

所形成的皮瓣交错后,用细丝线分别间断缝合皮下及皮肤,必要时放置引流条后包扎。

采用“Z”成形术修复疤痕挛缩,皮瓣尖端常易坏死,为避免发生坏死,设计时首先应注意:

基部要宽,尖端要形成钝圆,皮瓣上特别是皮瓣的蒂部不宜有疤痕,尤其不应有深在的瘢痕,在操作上宜十分仔细,手术止血要完善,以免由于血肿而影响皮瓣的血运。

缝合张力不可大,在缝尖角时要采用三角尖的皮下缝合法,以防尖端血运障碍。

交错皮瓣除了对等的两个三角皮瓣易位(互换位置)外,还有多种灵活的应用方法,如不等三角皮瓣与单个三角皮瓣插入,多个连续的Z形皮瓣交错,W形皮瓣成形术,五瓣成形术,矩形瓣与三角瓣的联合应用等。

二、邻位皮瓣

邻位皮瓣是在缺损部位的邻近作皮瓣.但与局部皮瓣不同,它与缺损区不相连,如头皮皮瓣修复秃发,颈肩皮瓣或颈胸皮瓣修复颈部及口底、下颌的缺损。

目前用的隧道皮瓣也多属此类。

现举常用的旋转带蒂皮瓣与皮下蒂皮瓣两种分述如下:

(一)旋转带蒂皮瓣

旋转带蒂皮瓣(pediclerotationskinflap)有较长的蒂,可经旋转后移植至缺损处,俟皮瓣转移到缺损处重新建立血运后再将蒂切断,修整。

手术一般分三期完成(图5-29)。

(二)皮下蒂皮瓣

皮下蒂皮瓣(subcutaneouspedicleskinflap)是指所作的皮瓣蒂部为皮下组织,经过转移修复另一部位的缺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应用鼻唇沟处的皮下蒂皮瓣修复鼻翼的缺损(图5-30)。

此种鼻唇沟皮瓣的皮下蒂可在上方、下方或内侧、外侧。

三、远位皮瓣

远位皮瓣是当缺损部位附近无适当的组织可利用,或局部组织被利用后外形破坏较多,整个功能及外形改善并不理想时,可考虑用身体较远且较为隐蔽的部位作为皮瓣供区。

远位皮瓣的优点是供区不在缺损部附近,缺损部可以较好地修复。

缺点是修复面部时常显臃肿,影响面部表情,术后又常需作肢体固定甚感不适,老年病例尤为不便。

远位皮瓣可分为直接皮瓣及直接携带皮瓣两种。

(一)直接皮瓣

直接皮瓣(directskinflap)又称直接带蒂皮瓣,即皮瓣自供皮瓣区直接转移至较远的缺损处,常用于四肢。

利用此种方法修复缺损既快又好,手术也较简便,一般3周后即可断蒂修整。

根据伤情特点及需要,又可分单蒂直接皮瓣以及双蒂或多蒂直接皮瓣等。

(二)直接携带皮瓣

此种直接携带皮瓣(directcarringskieflap)利用手或前臂作为中间站,将腹部或胸部大片皮瓣一端转移至手或前臂,建立血液循环后,再将皮瓣自胸或腹部分离,再转移至面、颈或下肢。

其优点是:

①可转移较大面积的皮瓣;②节省时间,与皮管相比可节省一半时间;③皮瓣因接触面积大,血液循环容易建立,血运障碍发生的机会亦较少。

操作方法:

以前臂携带上腹部皮瓣为例,将腹部拟需要的皮瓣大小先以1%美蓝绘出,然后将皮瓣切开剥离掀起,再于前臂按皮瓣的宽度设计一皮瓣翻起,两个创面瓦合,待皮瓣与前臂处之创面建立血液循环后,再将上腹部皮瓣从蒂部切断,通过前臂携带至颜面或下肢缺损处。

若需要的皮瓣很大,仅用翻转的前臂皮瓣尚不能覆盖上腹部皮瓣下面的创面,则可用游离植皮的方法来解决(图5-31),即在腹部皮瓣掀起后的创面与铰链处均用游离植皮来覆盖(图5-31D),在转移这种皮瓣时,可以连同皮瓣下衬里的前臂部分皮肤转移,以修复较大的洞穿性颊部缺损,此种皮瓣多需通过前臂中间站携带至面颊部(图5-32)。

四、管形皮瓣

(一)定义与优点

管形皮瓣简称皮管,这是与扁平皮瓣相对而言,即在形成与转移时将皮瓣卷成管状,而得名。

由于将皮瓣卷成管状封闭了创面,有利于避免感染。

皮管作为整形外科传统的治疗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管形皮瓣的优点是:

(1)身体上很多部位的皮肤及皮下脂肪可用皮管的方法转移到需要的部位。

(2)皮瓣转移过程中,无创面暴露,感染的机会大为减少。

(3)皮管本身没有创面暴露,因而皮管中形成的瘢痕组织较少,将来挛缩的机会也较少。

(4)有充分的血液供应。

(5)不必经常更换敷料,因而可以节省时间和敷料。

(6)可以应用皮管携带移植较大的皮瓣。

(7)在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可供游离植皮的正常皮肤极为缺乏,在挛缩畸形的修复时,则可利用Ⅱ度烧伤以至植皮后较柔软的部位形成皮管,再转移到所需的部位,节省了供皮区。

(二)皮管形成的方法与步骤

1.皮管的设计首先要选择好部位,如在腹侧壁以拟修复创面的大小为依据,在皮肤上绘出二平行切口线(图5-33),其长宽比例一般不超过2.5:

1,但颈部或其他血循环较好的部位则可酌情增至3:

1,超过长宽比例时则需要留“桥”——即在皮管的中部留一段皮肤不切开,以便形成血液供应的补充。

2.形成的方法与步骤

(1)按设计,先将已绘好的二平行切口线切开,深度达皮下脂肪层。

(2)在深筋膜的浅面剥离,一般浅、深筋膜间有一清晰的分界平面,在剥离时应以刀片垂直于深筋膜然后再向前推进之(图5-34),不可任意用刀切或用其他器械作钝性分离,以免损伤皮下脂肪中的小血管,剥离宜先从一侧开始直至对侧切口线后再切开对侧皮下脂肪组织,使两侧相通(图5-35A),如果从两侧切口向中间剥离,容易剥离成不同的平面,造成过多的组织损伤(图5-35B)。

(3)剪去皮瓣边缘突出的脂肪颗粒,将皮瓣卷成一实心的管形,在两端各先缝一针,以作固定牵引用,皮管用3-0或5-0细线缝合,张力不可过大,缝合不可太紧,以免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皮下组织可间断缝合数针,以减少皮肤缝合的张力。

(4)供皮区创面的封闭:

一般皮管形成后的创面宽度若在7~8cm内,多可以通过游离两侧皮下组织而直接缝合。

或在其边缘作辅助切口,作辅助切口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张力,更重要的是解决皮管下三角地区的闭合(使此处无张力能一期愈合),避免出现创面。

为消灭三角区创面而设计的辅助切口的方法很多,若不能直接缝合,可用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以消除创面。

(5)在皮瓣的长宽比例超过2.5:

1的长皮管时,可在平行切口之一侧留1~2cm皮肤不切断(称为皮管“桥”部),使皮管的血液循环不仅来自两端,且可来自“桥”部(图5-36)。

经过2~3周后,在确定阻断桥部血流而不影响皮管血运时,即可将桥部切断缝合(称断桥手术)。

由于有留桥的方法,故皮管的长度往往不受一般比例限制,可以做得很长,达40cm以上。

3.手术操作时注意事项

(1)必须彻底止血:

这是皮管形成时极重要的步骤,即使是细小出血点也不能放过,因为在皮管中发生血肿后,可以使皮管内张力增加,血液循环遭受损害,可引起部分皮管坏死或感染。

(2)妥善处理皮下组织:

皮下脂肪过多常使皮管缝合时发生困难,甚至难以缝合,故有时必须切除一部分脂肪,使皮管在无张力下缝合,以免影响血循环。

但皮管缝合后又不应留有空腔,以防止淤血和积液。

(3)注意皮管血循环: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如发现皮管有血循环障碍如皮色苍白,应立即寻找发生血供不足的原因,若系动脉痉挛所致:

则可先用温盐水纱布热敷5分钟以上,若毛细血管反应恢复,则可继续进行手术。

否则,须将皮管重新折开缝回原处。

(4)妥善包扎:

皮管与供皮区的缝合线分别用凡士林纱布一层覆盖之,在皮管下放置纱布3~4层,两侧置以疏松纱布敷料,其长度与皮管相等或略短,厚度约为皮管的两倍,亦可用纱布卷带放在皮管两边(图5-37),其上再盖纱布2~3层,然后用胶布顺皮管固定。

胶布切不可横过皮管任何部分,最好先用两条1~1.5cm宽的胶布,平行固定皮管两侧的敷料,再盖以2~3层纱布与棉垫,用绷带包扎固定,如皮管下的供皮区不是直接拉拢缝合而是游离植皮覆盖时,则除盖以凡士林纱布外,尚须以纱布按打包包扎固定法打包,再在两旁置以纱布垫,并使两侧的纱布垫高于皮管,以胶布固定之,外盖纱布数层,然后以绷带加以适当的加压包扎。

(三)皮管供区的选择

身体上许多部分均可用作皮管的供区,如颈部、胸肩部、胸腹部、上臂及股部等处(图5-38)。

在选择供区时,除应考虑缺损部位的大小与深度、转移距离的远近与转移时固定是否有困难等问题外,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应首先考虑在畸形缺损的附近地区,选择一适当的部位,形成皮管,便于转移。

(2)皮管转移时最好不要经过中间站的携带,以节省时日,如必须经中间站转移,则以手或前臂携带较佳。

(3)在皮管转移过程中,必须预先计划将来皮管转移后肢体固定的姿势,并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全过程,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但在年龄较大的病人,必须慎重考虑固定的时间,一般不可太长,要估计到肢体关节经长期固定后产生的不良影响。

(4)必须注意皮管供区血供的方向性,必须逆行转移时则须要经过延迟的手术,血运阻断训练。

(5)供区的肤色与厚薄最好与缺损区相近似。

(四)皮管的转移

皮管形成后3周,经过阻断或其他试验,如果无血循环障碍时,其一端即可以切断,并在所需要的长度处剖开,切除皮管中心的纤维束,舒平皮管,然后转移到需要修复的缺损处,分层缝合,完全覆盖缺损处创面。

这种转移称之为不经过中间站的一次转移,或称直接转移。

但如果皮管一次不能转移到所拟修复的缺损处,则可先转移到中间站,等到新转移的一端与接受区(简称受区,包括缺损区或中间站)建立足够的血循环之后(时间约3周),并经过血流阻断试验(obstructiontestofbloodflow),证实血运建立良好后即可切断其另一端,使皮管完全与供皮区脱离,其断端可依缺损部位的需要作适当的修整缝合;如果皮管原已移植到中间站,则断端可按原计划转移到所需要的部位。

(五)皮管中间站的设计及手术操作

中间站可以在固定的部位,也可以为运动的肢体,中间站均为暂时的,在皮管转移后仍须尽可能地将其修复至原来的状态,所以中间站的设计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能供给适当的切口,使皮管转移至此处后能建立足够的血循环。

(2)切口不致妨碍局部的外观或影响将来的功能。

(3)部位适当,皮管经此中间站即可顺利移植至所拟修复的地区。

(4)切口的方向或形状必须合适,便于转移。

中间站的切口,最常用者为铰链式皮瓣或半月形切口,其方法如下:

①先按皮管断端创面大小,绘一相同的图形于拟手术处;在图形的外缘作一半圆形的切口,再将此半圆形皮瓣下的脂肪层剥离并向外翻转,所形成的整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