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049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docx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补充教材

家庭教育第二單元補充教材

社會變,家庭也在變阮馨儀老師製作

ㄧ.多元化家庭之相關新聞:

隔代教養

2007/10/24

媽媽同居人老母照顧2年多

〔記者楊宜中/花蓮報導〕一名國小四年級女童三年前隨母親到花蓮與母親的同居人居住,沒想到母親不告而別,母親同居人也到外縣市打工無音訊,只由母親同居人年邁母親照料,女童口中無血緣的「阿嬤」健康不佳,已無力撫養女童,正由花蓮市公所介入處理。

這名被母親遺棄的女童是在三年多前隨母親到花蓮,與母親的同居人同住,母親又與同居人生下一名男嬰。

根據女童母親同居人家屬描述,二年多前,女童母親與同居人大吵一架後,竟抱著與同居人有血緣關係的男嬰離去,音訊全無,遺棄與同居人一家人沒有血緣關係的女童。

女童在母親離去後不久,母親的同居人也不告而別,女童只能與七十餘歲的「阿嬤」(女童母親同居人的母親陳姓老婦人)相依為命。

老婦健康不佳無力繼續

陳姓老婦人說,兒子與別人的男女情愛她管不著,但留下這麼一名沒有血緣的「孫女」給她,她實在難以想像竟然有這麼狠心的母親。

她同情女童的遭遇,勉強照顧女童二年多,但她的健康情況已逐漸走下坡,實在心有餘力不足。

一年多前,花蓮道真法門勤桐慈善公益協會接觸到這個案,開始定期關切女童的生活情況,由於陳姓老婦人僅每個月領取五千元老人津貼度日,道真法門曾認養女童的學費及營養午餐費,讓女童專心上學。

然而,協會漸漸發現這並非長久之計,陳姓老婦人已經年邁,女童無法受到完整照顧,於是將個案通報花蓮市公所。

社工介入擬定短中長期照顧計畫

花蓮市公所昨天派社工人員了解,社會課長林杰志指出,經討論後,擬出短、中、長程照顧計畫,短期計畫將立即引進社會善款改善女童的生活情況,中程計畫將為女童申請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兒童緊急救助,並與花蓮縣政府討論是否安置,而長期、治本的做法,將是為女童找到父親及母親,釐清女童的監護問題。

同性戀家庭

2007/10/25

澳洲開始修法 準備接納同志婚姻

澳洲準備修法,如果通過,將允許同性戀伴侶獲得平等待遇。

跟根澳洲司法部長〔伯格〕提出的草案,澳洲將允許同性戀伴侶登記同居,他們可以享受跟異性戀伴侶幾乎完全相同的權利,但稍有不同的地方是,同性戀伴侶沒有領養權;同性戀伴侶如果分手,必須雙方都同意,有爭議可循法律途徑解決。

澳洲司法部長提出的同性戀伴侶法條,需要經過一個司法小組討論,然後提交澳洲國會審查;國會通過後,就可以實施。

未婚懷孕

2007/10/25

17歲遊民阿美懷6個月小遊民

十七歲的「阿美」當遊民兩年多,最近她懷孕六個多月,大腹便便仍四處遊蕩,社會局想安排她到未婚媽媽之家,但她不願意,相關單位憂心日後衍生更多「小小遊民」問題。

兩年多前,阿美的父親因案入獄,母親另與人同居,因無人照顧,兩年多前國中畢業即未升學,離家到高雄縣岡山鎮壽天宮一帶遊蕩,與其他年長遊民混在一起,三餐到寺廟、遊民收容中心領便當,晚上將岡山鎮公所鐵皮車棚當「街頭旅館」。

阿義比阿美大十幾歲,早期在彌陀鄉流浪,後來也到岡山,兩人認識後成為男女朋友,當地的遊民都知道他們是一對。

日前高雄縣遊民中途之家「慈心園」人員到岡山為遊民做服務工作,發現一臉稚氣的阿美竟挺著大肚子,一問之下,阿義承認肚子裡的孩子是他的。

由於阿美還未成年,社會局獲報後,要將她安置到台南未婚媽媽之家,但阿美拒絕。

「問這麼多幹什麼?

」社工人員想要了解阿美的家庭狀況,並問她孩子生下來後怎麼扶養?

她總是很不友善,拒絕溝通;阿義則表示,願意養阿美母女,但對輔導就業卻又興趣缺缺。

社政單位擔心孩子生下來後,又製造新的社會問題。

社工人員表示,女遊民生子的案例越來越多,除阿美外,最近一名顏姓男遊民跟另名女遊民又將生下第二胎;謝姓男遊民與另名女遊民生下男嬰後,丟給女方娘家養。

遊民本身都得靠政府及社會養了,還一個接著一個生,「真糟糕!

社會局社工課長劉美淑說,阿美已年滿十四歲,除非阿美的家人對阿義提出妨害性自主告訴,否則該局也無法主動介入。

社會局嘗試勸說遊民避孕、節育或結紮,但效果不彰,只好等孩子生下來再做處置,包括安排寄養、出養。

女性就業人口增加

2007/10/24

女人出頭在亞洲比在歐美容易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是認為開發中國家,女權的保障有待提升,不過資誠財務顧問(PricewaterhouseCoopers),日前在巴黎女性論壇上公布研究報告指出,開發中國家因為人才缺乏,女性反而有竄出頭的空間,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也讓父母更重視女兒的基本權益。

 資誠針對中國、印度、德國、西班牙等八個國家的上百名企業家進行問卷調查,針對當地婦女的就業參與進行調查,西方國家女性受刻板印象桎梏,竄升到企業主管的比率偏低,有些已開發國家女性經濟參與度上,甚至落後開發中國家。

 倫敦商學院女性商業研究中心研究主管克蘭(ElisabethKelan)表示,德國現任首相梅克爾,雖然被選為今年最具權力女性,不過德國企業文化,對女性員工仍相對不利,部分企業仍然傾向推廣男主外女主內的中產階級文化。

 根據衛報報導,已婚女性,如果希望在子女滿六歲以前返回職場,在德國會被視為是不盡責的母親,導致擁有六歲以下子女的德國女性,擁有全職工作的比率不到16%。

 另外,西班牙工時,對女性兼顧家庭與事業明顯不利,資誠報告指出,西班牙企業目前仍維持午餐時間長,下班時間晚的規矩,工作時間對有小孩的婦女很不方便。

資誠全球主管SamuelDiPiazza說,已開發國家對女性的文化偏見有很長的歷史,企業界尤其如此。

 相對於部分已開發國家發展遲滯,開發中國家女性經濟參與度,不僅反映在女性勞動參與率上,也反映到女性晉升中高階主管數字。

 中國一胎化政策,雖然造成農村殺女嬰的殘忍現象,但卻也讓女性獲得與男性一樣教育與就業機會,獨生女在家中無需與其他子女爭取父母認同,也有助於女性尊嚴的培養,造成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生女兒的家庭也加入推廣女權的行列,印度科技產業,也成立女性專屬的職工公會。

單親家庭

2007/10/23

母管不動逆子送少年法庭

台中市張姓國三男生從國一起,除偷竊家中財物還蹺課逃家,校方向張母反映,張生不僅不服管教,還以垃圾、白痴、廢物、人渣等字眼咒罵母親,母親無奈,求助少年隊代為管教,警方依少年虞犯護送少年法庭,希望矯正其偏差行為。

少年隊指出,張姓國三生來自單親家庭,國一起即經常偷竊家中財物,每次竊得約1000元即呼朋引伴外出遊蕩,請朋友吃東西,或購買記憶卡、遊戲">網路遊戲點數卡到網咖消費,花完後再返家偷錢,至今不下十多次。

張生因沈迷網咖,長期下來無心就學,經常曠課、逃家,抽菸、喝酒樣樣會,母親出言管教時,張生不僅對母親大吼大叫,還以廢物、白痴、白目、人渣、垃圾等字眼咒罵母親,態度惡劣。

不尊師長行徑囂張

母親原體諒兒子沒有父親陪同成長,相當隱忍,未料兒子卻變本加厲,連師長都不放在眼裡,囂張行徑讓校方也無法管教,向張母反映,張母發現非一己之力能導正兒子,只得求助市警局少年隊將兒子帶回管教。

少年隊長林啟右指出,傳統觀念中,家長對於未成年子女種種叛逆行為常有法律不及家務事的無力感,但事實上,針對已有犯罪傾向的青少年,仍有少年事件處理法可以矯正,逆子不再無法可管。

少年虞犯有法可管

警方認定張生行為已觸及少年事件處理法第3條相關規定,將張生依少年虞犯護送少年法庭審理,由法官就訓誡、保護管束、感化教育等處分擇一裁決,矯正其偏差行為。

二.社會資源的協助~專家的協助

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

這幾年從事親職教育工作,坦白講心中抱有一份樂觀與一份悲觀,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家庭跟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情緒是焦急的,很多父母親跑來跟我說,現在的孩子不聽話很難管,有個母親曾感慨的說:

「我當孩子時,所有好女孩的特質、生活習慣我都有,現在我的女兒正好跟我相反,好的特質她沒有,所有壞的特質她都有!

」為什麼?

好像很多父母親會覺得當孩子時,父母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現在的孩子叫他做什麼,他偏偏就不做,是的!

父母難為。

今天我來跟各位打氣、鼓勵,現在的父母與孩子大有可為我在演講過程中將舉很多實例,由於工作關係,碰到好幾種類型的父母。

第一種類型:

傳統權威型,相信棒頭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管教完全是嚴厲、管理、處罰的方式,有一位高中老師告訴我,他孩子國中二年級時,犯了錯,他將孩子吊起來用皮帶抽打,有一天孩子的媽媽在孩子的書房日記本中發現一段話「好傢伙,他竟然敢這樣揍我,給我小心一點,等我長大了,他就倒楣了」(我特別打住,未經孩子同意,翻看他的東西,偷聽電話,這樣侵犯他人隱私,如果孩子有先進你的房間動用你物品,你應該也沒有怨言,因為你也這樣對你的孩子,孩子是從你身上學到「尊重」)媽媽看完心驚膽跳,後來那位高中老師就來找我談,接收他一些觀念,請他重新跟孩子建立關係,他花了二年多的功夫,孩子升高二時,他們之間已無話不談。

不知道民主時代來臨,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很相信傳統權威型的父母,你會受到挫折的,過去的社會是一元化社會是由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種脈絡可循的價值體系所是由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種脈絡可循的價值體系所建立,然而今日青少年自殺率升高,有個原因很重要,價值體系模糊,新舊時代交替,我們摒棄一些舊的價值,新的價值沒有建立起來,這是當前的一個大問題。

面對多元化社會,父母親被迫被動的改變,必須接受孩子的一些行為,我教的一位研究生告訴我,他在讀大學時,爸爸不斷警告,讀完大學才能談戀愛,結果現在他弟弟讀五專二年級帶女友回來同居,他爸爸說這樣也好,免得在外面情況更糟糕,一種「無奈」的感覺。

最近曾做青少年性問題調查,訪問時下青少年「反對婚前性關係嗎?

」百分之十幾認為絕對不可以,百分之六十幾最好避免,這表示在衝動情緒下無法避免那也沒有辦法。

這第二種類型的父母,知道民主時代來臨,民主教育的重要,可是並沒有得到正確適當的管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縱容溺愛孩子。

有個爸爸常買模型汽車給他兒子,剛拿到時很高興玩久了沒有趣味,車子就都亂丟,爸:

「我買給你的車子你不喜歡啊!

」兒子:

「是啊,我不喜歡,你不要再買給我了。

」爸爸:

「你不喜歡沒關係,我喜歡」很多父母親應澄清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的期望是否基於「補償心理」,我有一個朋友送孩子去學美術,孩子歡,他仍強迫孩子去,我跟他談之後才知道他小時候想學畫,因物質環境的因素沒能實現。

現在很多父母親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去實現童年未完成的夢想。

如果你希望孩子如你道尋求如何為人父母?

道聽塗說的認為「愛的教育」是不是就是「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個社會在變,孩子找不到是與非,特別是父母管教時不能給予明確的訊息,那就很難了。

不喜期望,你會失望的,除非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他出發。

匆忙忙先後出門,吃中餐。

有些父母拿金錢來補與孩子相處時間的不足,五年前做「父母親月刊」訪問到一位高一女學生,她的零用金一個月一萬二千元,不包括買書、衣服,單單零花,細談之下方知,父親長年在國外做生意,母親常應酬打牌,這孩子沒有什麼,就是錢多,用錢去買她的友誼,呼朋引伴去喝咖啡、看電影、跳舞…來消磨時間。

曾經看過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我相當訝異震驚,在美國有個大都市,親子在一起的時間一個禮拜才十二分鐘,在國內還沒經過正式統計,不過很多父母告訴我,我跟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我們都很快樂,我們是重質不重量,我常告訴他們如果沒有量的話就不要談質,親子關係需要時間的累積,多相處才有辦法增進感情。

第三種類型的父母是知道民主時代的來臨,民主教育非常重要,就像來聽演講的朋友。

我講的內容並不是都適合每一個家庭,就像一個媽媽告訴我,當我發現孩子有些問題出現我就到處聽演講,一年之內聽了三、四十場,也到處去買書結果她的感覺是不聽演講不看書還好,越聽越看越迷糊,因為沒有一個學者專家講的是一樣的,我該信那一套,我在很多場合碰到一些父母希望我能一針見血,一試見效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可以告訴各位父母親,要學的是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親職教育工作不能「見招拆招」。

邁向二十一世紀家庭結構在轉變,根據柴松林教授公佈台灣近四、五年來家庭人數持續減少,三、四年前數據顯示家庭孩子平均人數大概是三.九人,現在仍在持續下降中。

由於家庭人數減少,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他們學十八般武藝,父母親壓力很大。

上次有個媽媽跑來告訴我,我的孩子二歲多,我讓她去學英語、德語,以後還要學小提琴、柔道,我說:

「這樣孩子會不會太痛苦?

」那母親答道:

「我與其讓他現在痛苦,免得他將來更痛苦。

」她又問我意見,我回答:

「我覺得他現在痛苦是不錯的,可是我可以保證他將來更痛苦,因為他沒有快樂童年。

」坊間流行「零歲教育秘訣」,懷孕時聽音樂讓自己心情愉快,當孩子出世,給他燈光、音響、顏色的刺激,一歲時給他數字概念。

日前國內推行的這套零歲教育秘訣是從日本翻譯過來,日本又從美國翻譯過來,然而美國已經證明這套秘訣失敗了,那是在美國訓練資賦優異的孩子在用的,很多孩子學了都相當挫折,不要看他小時候學的很好,到了五、六歲他就皮了,中國人講的最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是最重要的,你把他壓榨光了,他什麼都不想學了,你不可能跟他一輩子。

就像一個爸爸告訴我,當我盯住孩子考前跟他溫習,他就能考九十、一百,可是有一次一忙沒幫他溫習,他就只考六十分。

我跟他分析,他考六十、七十都是孩子自己的,如果他考一百,對不起一人五十分,孩子五十、爸爸五十,尤其大考前,家裏製造一些緊張焦慮氣氛,走路要小聲,電視不能開…這種氣氛會傳染的,一個抓自己很緊的人,通常抓別人也很緊,現在的父母關愛孩子程度超過過去,現在父母憂慮也大過過去太多。

然而回到樂觀的想法,二十一世紀經濟進步,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越富裕,提供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生活,這是值得肯定的。

從傳統權威的社會轉成現代民主平等社會,我們要怎棣跟孩子相處,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讓孩子成長的更好,這就是今天來此的目的。

怎樣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我覺得這是最基本,我可以說出很多技巧、技術,很多策略,可是沒有良好親子溝通做基礎那就毫無用處。

這幾年從我研究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中,發現當孩子發生問題時,通常父母親的反應是:

(一)我不知道。

(二)我不相信。

約十年前,台北市松山地區有七、八個國中生去偷東西,由於分贓不勻,其中幾人將另二個同伴殺了滅屍,埋在松山,事發之後,他們父母的反應都是「我不知道,這孩子好久沒回家了?

」第二個案子,高雄有一個年輕人做了一個土製炸彈放在百貨公司角落,然後以此打電話勒索錢,報紙一登,他媽媽的反應是「不會的,我兒子很乖,他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我們曾針對父母親做一問卷調查,統計出來發現,父母都認同吃飯時候氣氛愉快是很重要的,父母認為吃飯是溝通的好時機,但是實際去觀察了解時驗(心理學上說:

人的態度跟行為是有差距的,我這樣認為但我並不這樣做。

)現代的家庭吃飯的情形是:

吃早餐時匆是草草率率各自吃飯,全家人相聚最好時間就是晚餐時刻了!

所以我們也不難發現真有些家庭吃的情況是這樣的

(一)一邊吃飯,一邊強棒出擊、綜藝萬花筒、捧著飯碗在電視機前面,根本沒有時機可以溝通。

(二)很多父母親一天沒看到孩子,晚餐時間問題就出來了,把吃飯時間當成機會教育,一上桌就「筷子拿好」、吃飯就開始唸。

「考試快到了,上次考的不太好哦?

這次要好好努力用功!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厭食、拒食?

因為他不喜歡吃正餐一上桌他就想不知道又要被拷問什麼?

我們在研究孩子為何喜歡吃西方速食,除清潔、衛生的理由外,我認為在心理學上有二個理由。

第一「自由」、第二「自主」。

因為在家裏不自由、坐好、碗拿好、怎麼老是吃肉多吃些青菜,但在速食店裏有很多遊樂地方,可以拿著可樂、漢堡,一面吃?

一面玩,父母親通常在這個場合也比較放鬆一點,隨便你要吃什麼?

所以孩子到那裏,它很自在,也很自主。

(三)中國人常說:

「食不言、寢不語」當孩子說:

「媽媽,我今天在學校…」媽媽答:

「閉嘴,我告訴你多少次了,吃飯時不能講話,你知不知道!

」我覺得這邊有二個問顧可以探討,第一個問題是,小孩子很聰明,心裹想奇怪,吃飯時大人可以說話,小孩子就不能說話,難道你要他服氣。

第二個問題是,父母親很喜歡講這句話: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這句話不僅讓你孩子討厭而

且沒有效果,因為這句話有語病,如果你告訴孩子…一次沒改好,二次沒改好,三次、四次…你還要告訴他多少次?

說實在我看出你心中的無奈、無計可施,要換別的方法了。

吃飯是一個溝通時間,這是快樂時光,好好把握,吃完晚飯之後也是一個快樂時光,很多家庭主婦認為吃完晚飯是痛苦時光來臨,碗筷沒洗、飯桌沒整理、衣服要洗、房間要整理、孩子功課需照理,累死了,有時先生、孩子都睡了,我還在忙啊?

在我處理婚姻個案時,很多女士告訴我,「為誰辛苦、為誰忙?

」甚至有媽媽憤慨的說,我忙的半死,先生、孩子都有問題。

我倒想給媽媽們一個建議,你給自己半個小時休息鬆弛的時間。

很多媽媽會疑惑說,家事做不完,怎麼辦?

在這裏要注意的是,第一請問你家事做的完嗎?

第二碗筷泡著半個小時會生蟲發臭嗎?

家事永遠做不完,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你會讓自己累死,親情比家事重要,親情是靠著一點一滴的時間累積起來,我們在研究,每個家庭主婦一天至少可以節省七十五分鐘,我們常像無頭蒼蠅一樣,從臥室到客廳、廚房到浴室進進出出,不知自己在做什麼?

如果將要做的工作拿張備忘紙條寫起來,就能節省很多時間。

晚上睡覺之前也是快樂時光的來臨,很多父母親跟我搖頭,好不容易趕孩子上床睡覺,過一會兒孩子又跑出來「要喝水」、「要尿尿」…孩子不想睡覺怎麼辦?

催啊!

唸啊!

警告都沒效,何不在睡前創造十五分鐘的快樂時光。

消極上的規範是到了時間,你就進房間,躺在床上,睡不睡覺,閉不閉眼晴是你的權利,積極的方式是創造快樂時光,靠在床板(不能躺下來,躺下就爬不起來了)十五分鐘跟你的孩子聊天,「你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教什麼歌」我們來唱歌講故車,剛開始很難,幾天過後,變成孩子催爸爸睡覺,孩子說:

「爸爸你的故事好像講的差不多了,怎麼老是重複,換我來跟你講說好了。

」所以,他是個快樂父親。

如何促進親子溝通建立親子關係,最基本的還是兩個字「傾聽」,父母親常抱怨孩子都不聽我的話,我要問:

「你聽過孩子講話嗎?

」很多人問我,你說的傾聽跟一般人所講的聽有什麼不一樣?

譬如在電話中,你在這一方說的精采絕倫,而對方一句也不吭,你會說:

「喟!

你有沒有在聽呀!

」若對方有嗯、對、是、好等反應,表示他在聽了,傾聽是有目的,專注的聽。

美國心理學界設計一種類似天主教的告解室,一個小房間隔著布簾子,很多心理有困難,有問題的朋友,他在這裡得到幫助,談完後就離開,他們發現布簾後面不是神父、修女,不是心理醫師,竟是一台設計非常好的電腦,電腦會做反應,電腦會說「嗯、我了解」「然後呢?

」電腦會說「這很有趣,你能不能多說一點。

」如果你說我很痛苦,電腦會重複你的話,很多人藉由這台電腦得到幫助,非常奇妙,心理學上叫「淨化作用」,心裡有困擾有心結,當你傾吐後就會舒服多了,好像洗滌過一樣。

知道傾聽是溝通的基礎,學習傾聽的技巧相當重要。

一、注意身體語言:

幼稚園的老師跟小朋友講話的第一個動作是蹲下或彎腰,眼睛是平視的,身體語言就是我們說的非語言,身體表達的語言常比我們嘴巴說的語言更真確。

舉個例子,今天我請朋友來家裏吃飯,噯呀,我們今天沒有什麼菜,粗菜淡飯,吃的習慣嗎?

你的朋友縐著眉頭說「不錯!

不錯?

」請問你,相信他的眉頭表現,還是相信他嘴巴說的不錯?

你相信他的眉頭,對不對?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給我站好,小鬼給我聽住…」這是不太好的身體語言,如果你跟一個人講話,他兩手一交腿一翹往沙發椅背一靠,眼神東飄西晃,你跟他講話白費唇舌,他對你的問題沒有興趣,對你的人漠不關心。

眼神不斷注視著你,兩眼平視,點頭微笑,上身不時往前傾,這個人對我的問題有興趣,這個人關心我。

二、重複孩子的話:

重複孩子的話就像一面鏡子,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最後結尾要用疑問句,問號結束。

有個小朋友跑來跟媽媽告狀「媽媽!

哥哥老是欺侮我。

「哦!

哥哥老是欺侮你呀?

」「其實是哥哥剛剛欺侮我」很多人講話自己是不自覺的,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讓他聽聽自己的聲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認知語言還不是那麼好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幫助他創造力的發揮,不妨多用;剛開始一定不習慣,好像鸚鵡學話一樣,只要配合其他技巧,便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用你瞭解的意思,改孩子的句子:

孩子「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哦!

你是跟同學吵架,還是誰對你不好?

」用你瞭解的意思去猜測重述一遍,孩子在認知語言方面難免不是很真切。

我碰到一個經驗,「媽媽,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媽媽聽了很緊張,跟他要了全班的電話且跑到學校去跟班上同學說:

「你們不要不理他嘛,他好難過」結果才搞清楚是班上做實驗,由於意見不同,孩子心裏受挫,回家後情緒化的說「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小事一樁被媽媽這麼攪和,真的全班同學都不理他了。

四、舉例子:

「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你可不可以把經過的情形告訴我,我不清楚,能不能舉個例子告訴我,能不能講更清楚一點」你讓孩子舉例子,他可以回頭去整理他的思想和情感,像說故事一樣說出來,不僅有認知語言的發展功能外,可以在這裡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可以發現原因。

五、引導:

如果能引導孩子說多一些,表示他對你越信任。

「嗯嗯」「我了解」「然後呢…」

六、摘要:

把孩子的話.大意摘要出來,心理學上描述,話說的越多的人,越不知自己在講些什麼?

你要幫他做整理,用3至5句話將孩子講的話整理出來,這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之一。

能將這些技巧重複穿梭運用,可以幫助孩子對你越來越信任,願意將問題告訴你,我常告訴父母親孩子說謊,不說實話是父母親造成的,舉個例子,有個媽媽規定孩子非得刷牙,「你要刷牙,你刷了沒?

」「刷了」很多父母喜歡當調查員「刷了,牙刷怎麼乾乾的」下次他就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不曾犯第二次錯誤,牙刷過水,牙膏擠了沖掉,當牙齒爛光到牙醫處,他是真的一次都沒刷,父母越禁止,孩子越是做,真正的結果是讓孩子願意把問題告訴你,你才能真正掌握他,否則你不可能24小時,時時刻刻盯住他。

除了傾聽,「同理心」也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從學校回來跟你說:

「爸爸、媽媽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很多人直接的反應是:

(一)為什麼

(二)你一定犯了錯,不乖,不然老師為什麼處罰你。

(三)活該。

  這不是同理心,這是批評跟指責。

什麼才是同理心?

要假設自己就是這個孩子,去體會他的想法跟感覺,同理心有三個步驟:

一、反應出來:

「老師處罰你,看你很傷心,在同學而前被罰是不是很沒有面子。

…將他心裏感受說出來。

二、接納:

「原來是這樣子,我當然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很生氣。

」接納他。

三、討論:

「你想有什麼方法不被老師處罰,可以改變的。

」有個小女孩常常回來抱怨「媽媽,我恨老師」媽媽「噯呀!

你怎麼可以恨老師,這麼小就恨,長大了還得了,不准恨。

」結果孩子更常反應「我恨她,我偏要恨」沒完沒了,之後,這位媽媽用了同理心三步驟,「看你很生氣,是不是她對你不公平。

」反應接納重複使用,幾次以後她女兒就說:

「媽媽,其實我也沒有這樣恨她啦,她有時候對我還不錯。

」人的抗拒力很大,孩子運用語言並不是那麼成熟,不要過份計較孩子表面的字眼是什麼?

重要的是反應他心中的想法,接納他心中的想法。

有人認為有了孩子,就有了問題,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他的行為目的,當你覺得無助困擾,不要注意孩子表面的言語和行為,先檢查自己的感覺。

當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讓你感到煩惱、困擾、麻煩,孩子常常都是想「獲得注意」。

孩子行為表現出來,你常覺得沒有面子,做父母權威形象受損傷,很丟臉,孩子常是「爭取權利」。

孩子行為表現出讓你感到痛心難過,孩子的行為常常是「報復」。

孩子行為表現出來,你常感到沒有希望,沒有藥救,就當我沒有這個孩子,心冷了,孩子行為是「自暴自棄」。

當孩子用不好的行為來騷擾時,請父母親要忽視它,充耳不聞,眼不見為淨,只有孩子表現好的行為我注意到了,這樣孩子好的行為會增加,壞的行為曾減少,所以我常發現父母親這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