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56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9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

第30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最新考纲

高频考点

核心素养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

(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结构特点、种间关系

2.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

群落属于生命系统,具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群落可以发生演替

2.科学思维——比较与分类:

比较各种种间关系的不同特点,并用数学模型表示

3.科学探究——制订并实施方案: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

考点1 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强调该区域中全部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

2.特征:

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3.物种组成

4.种间关系

(1)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例:

狼和兔、鹰和鼠。

(2)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例:

牛和羊、农作物和杂草。

(3)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例:

蛔虫与人,噬菌体和细菌。

(4)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例:

大豆和根瘤菌。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1)形成原因:

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

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 )

2.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 √ )

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 × )

4.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 )

5.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 )

6.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 )

7.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

( √ )

8.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

9.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

( × )

1.(必修3P77基础题T2改编)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且A捕食B,二者间用一屏障隔开,经一段时间养殖使二者均达到最大值,倘若在此时撤掉屏障,请推测两种群的变化趋势。

提示:

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

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

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2.(必修3P77拓展题T2改编)《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句。

请说出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提示:

蜾蠃捕食螟蛉幼虫。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提示:

(1)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3)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

●考向突破1 群落、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分析

1.(2020·广东揭阳一中、潮州金山中学高三联考)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

0~5cm

11

79

5~10cm

4

20

10~15cm

3

13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深度的土层物种数不同,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C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下降,但不能反映该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D错误。

2.(2020·湘东五校联考)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D )

A.物种组成及比例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符合题意。

3.(不定项选择题)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

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

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

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BC )

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解析:

首先明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同属于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应属于同一个物种(或种群),不能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竹林中还有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不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布于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或不同种类的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归纳提升

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

(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

(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如图所示。

 

●考向突破2 种间关系的判断及应用

4.(2020·江西上饶中学月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D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项正确,D项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项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项正确。

5.(2020·山东聊城模拟)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解析:

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先达到最大值,一定时间内,随着乙数量的增多,甲的数量在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A项正确;K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B项错误;结合B项的分析,从图中信息可知,兔子的K值应该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C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项正确。

6.结合如表所示信息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种间关系

物种1

物种2

物种1、2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物种1生活在物种2的

体内或体表

对两物种都有利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注: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A.Ⅰ表示的两个物种之间不会发生共同进化

B.Ⅱ可以表示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

C.Ⅲ表示的物种1和物种2只能是消费者

D.Ⅳ关系中物种2比物种1同化的能量多

解析:

表中Ⅰ表示两个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互相抑制,说明二者所需资源相同或相近,为竞争关系,竞争关系会促进二者共同进化;Ⅱ表示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且物种1生活在物种2的体内或体表,为寄生关系,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为寄生;Ⅲ表示的物种1和物种2相互作用对双方均有利,应表示互利共生的关系,大豆、根瘤菌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但大豆不是消费者;Ⅳ表示物种2以物种1为食,在捕食关系中营养级越低的种群同化量相对越多,所以物种1同化量大于物种2。

考点2 群落的演替

1.图解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2.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演替方向

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可逆/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 × )

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 )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 √ )

4.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 × )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

6.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 × )

7.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 )

8.某海岛上的群落因开发旅游,可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 √ )

9.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 )

10.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

( × )

提示: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必修3P78“思考与讨论”改编)

(1)在群落演替进程中,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为何苔藓能取代地衣?

(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

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提示:

(1)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取代了地衣。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于初生演替,乙曲线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

(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宜用乙曲线表示。

(3)次生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

●考向突破 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判断与分析

1.(2020·山东莱芜一中高三摸底)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解析:

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

2.(2020·河北邯郸质检)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的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解析:

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的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3.(2020·江西赣州信丰月考)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如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解析:

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4.(2020·合肥一检)如图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

C.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开始出现分层现象

D.森林阶段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该群落演替中出现的依次为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可推测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A项正确;群落演替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B项正确;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地衣、苔藓、草本、灌木阶段都有分层现象,C项错误;森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因此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最大,D项正确。

实验14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特别提醒

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考向突破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2020·贵州遵义四中月考)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植物园、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注:

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解析:

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A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田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一层个体数与农田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项错误;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D项正确。

2.(2020·宁夏银川兴庆检测)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可用于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对于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辨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3.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B.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

C.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解析:

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故对蝗虫、蚯蚓不适合;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记名计算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4.(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BC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解析:

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B项错误;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的一个种群,应说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D项正确。

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在水平方向上,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

2.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

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3.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捕食和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

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

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

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

群落垂直结构是指一定区域中群落内部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配置状况,如森林群落由高处到低处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植物层或池塘群落中由浅水层到深水层的浮游动物、鲢鱼、草鱼、黑鱼、软体动物等。

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群落,每一群落内部均各自具备其自身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不同海拔地带分布有不同群落,不可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如图所示。

1.(2019·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