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081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doc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着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转化“三农”、带动“三农”、服务“三农”,奋力拼博、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县城建设、小城镇开发提升及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改善了城乡面貌,增强了综合实力,城乡统筹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做法和成效

(一)广泛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

针对昆明区域差别大、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将14个县(市、区)划分为“领跑、助跑和跟跑”三大板块,明确提出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不断加快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广泛学习借鉴和不断实践完善,全市基本形成了“345”的统筹发展思路。

一是加速“三化”化“三农”的进程。

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工业化化农业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镇化化农村靠劳动力转移,市场化化农民靠土地流转。

二是推进“四个集中”。

推进居住向新型居住社区集中、工业和现代农业向新型产业园区集中、商贸及服务业向新型商贸服务区集中、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集中。

三是抓好“五个方面”向农村延伸的工作。

加快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二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

按照这一思路,近年来全市各地不断加快水、电、气、路和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二)突出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城乡建设布局。

按照“全域昆明”的理念和要求,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规划,构建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监管体系,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和监管全覆盖。

2010年以来,遵循“先规划、后建设,长远规划、逐步建设,综合规划、有序建设,精心规划、科学建设”的原则,在城镇布局和建设上,分建成区、县城、乡镇(街道)、建制村、自然村五个层次进行规划,初步形成了“14419”(即“一主四辅四次十九片”)的五级城镇发展战略,基本建立了都市带动、品质优良、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坚持“动土必有规划、出土必有设计”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展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完成了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体规划、10249个村庄布点规划和6694个保留自然村建设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

在全面做好城镇村落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滇池流域“四退三还一护”、水库移民、新型社区建设、迁村并点等工作,全市村落实现了适当撤并、适度集中,城镇村落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合理布局,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初具雏形,基本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形态。

(三)实施四化联动,不断增强城镇聚集效应。

实施新型工业化、高端信息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四化”联动,大力推进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12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45.9亿元,增长25.1%,业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

45.8:

48.9,城镇化率率达67.05%,主城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二三版块城镇发展普遍提速,工业化、城镇化对全市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四创两争”,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系统推进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有机更新,彰显昆明“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春光四季花”的独特魅力,倾力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城市发展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得到很大提升。

为做大县城建成区规模、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加快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不断增强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在安宁市及二、三板块共9个县(市)区深入实施“543倍增计划”,到2010年底,9县(市)区城镇常住人口从2007年的41.07万,增加到了59.28万,GDP总量从2007年的336.86亿元增加到了506.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7年的23.79亿元增加到了48.09亿元,“543倍增计划”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城乡和谐的发展新格局,官渡古镇、杨林镇等一批特色名镇、旅游小镇初步建成,晋宁、石林等一些县城和镇村依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呈现出快速扩张势头,成为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四)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大干快干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建成了一批市政、交通、环保、水利、民生等重大项目,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加强。

2012年,启动实施“3015”行动计划,31条城市道路建设完工,完成翠湖片区及22条重要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建成7座盘龙江跨江桥梁,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600公里。

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93.5%,成为国家“公交都市”、“低碳交通”和“出租汽车信息化”试点城市。

轿子山旅游专线全线贯通,金东大桥、阳宗海西部快线项目开工建设,南连接线项目稳步推进。

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营,1、2号线首期工程南段试通车。

配合省完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转场运营。

“城中村”改造项目完工16个、开工46个,38个回迁安置房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拆除临违建筑21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460公顷。

完成省级23件应急增蓄重点项目和市级536件抗旱增蓄应急工程,有效解决70万人饮水困难。

建设各类型水库104件,建成“五小水利”工程5万件,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清水海引水工程实现向主城供水。

投资环境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城乡统筹水平不断提高。

(五)坚持试点先行,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是有序推进农民进城集中居住。

2010年底,在全市确定了19个全域城镇化建设试点先行先试,整体推进。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大部分试点顺利启动并开工建设,整体进展快速有序。

全部试点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400亿元,预计盘活土地资源近3万亩,实现6万余户、近20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

二是正式启动山地城镇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山地城镇建设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昆明实际,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土地及未利用地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山地城镇建设。

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法制办调研组对昆明新机场、宜良工业片区“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我市规划并开始重点打造盘龙区山水新城、五华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西山区团结民族风情小镇、安宁市宁湖新城等一批新型山地城镇、特色城镇,向山地缓坡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有效增加土地供给,缓解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供需矛盾,更好更快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是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路径。

通过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园区)带动、县城规模扩张及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深入实施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规建、要素重新组合,扎实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四个集中”,积极探索以农民宅基地和住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城镇产权住房、城镇社会保障和股份合作社股权工作,总结形成了我市全域城镇化建设“113334”(即“一引领一改革三重三置换三区联动四保障”)的工作模式,初步破解了迁村并点(居)、旧城改造、新城镇建设等全域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土地制约、资金约束、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难题,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规模化、集约化和资本化,全面推进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

(六)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抓好幸福乡村建设。

2012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级各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全市上下以“四群”教育为契机,把“幸福乡村”建设作为干部下乡驻村受教育、统筹推进“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启动了以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幸福乡村”建设。

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任务目标,强化组织力量,科学制定规划、多方筹集资金、整乡整村推进。

2012年全市共完成280个省级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启动30个市级示范村、90个县(市)区级示范村,完成145个省市重点贫困村建设,其中108个村委会、207个自然村、14848户农户实施宜居农房建设。

幸福乡村工程受益群众达6.74万户、22.64万人,经群众投票“幸福乡村”建设工程荣获昆明市2012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奖。

2013年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再次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大惠民工程”新农村建设启动172个自然村建设项目,扶贫宜居农房建设涉及203个自然村,惠及1.27万户农户,全市推进打造了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有序、村庄优美、治安良好、产业发展、展现田园风光”的幸福乡村示范点,“幸福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七)高位统筹推进,大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统筹城乡农转城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

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市领导要求,一手抓统筹城乡转户,一手抓权益保障落实,农转城工作整体推进有力,进展有序。

2012年至今,全市共完成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981449人,其中2012年转户69.5万人,今年转户28.5万人,分别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的232%和114%,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转户目标任务,农民进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先后制定出台《昆明市统筹城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系列配套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农转城居民转户居民合法权益的通知》及《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系列配套文件》,对相关权益进行再细化和明晰,协调相关部门对政策文件中的权益保障进行再落实,确保原农村户口享受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农转城后继续保留,从而稳定人心,起好示范带动作用,确保转户居民身份平稳过渡,有序推进农转城居民市民化。

据不完全统计,自农转城工作开展以来,全市转户居民年新增带动消费达13.13亿元、年增加产值31.25亿元,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集中分别达到34.6万亩、4.8万亩、9.2万亩;全市共为54.8万转户群众办理了城镇养老保险、3.4万人办理了城镇低保,共提供就业岗位4.34万个、保障性住房1.9万套,统筹安排3.8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较好的落实了转户群众的各项权益和保障。

(八)强化组织保障,不断完善统筹城乡体制机制。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与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结合起来,先后进行了主城四区区划调整和晋宁、富民等8个县区26个乡镇的撤并和设立街道工作,积极优化配置城乡发展资源。

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整体托管机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和开发区(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被托管的18个乡镇(街道)、2663.18平方公里、45.3万农民加快城镇化步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市级各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二三板块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保护耕地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等40余个相关配套文件,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七个方面的一体化,加快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二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推进城乡协调互动、融合发展。

二、经验和启示

(一)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人为本,兼顾各方利益。

无论是全域城镇化、山地城镇建设,还是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都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动各方利益。

我市在具体推进中,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先在局部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注重政策的综合配套和相互衔接,妥善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城镇化科学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的问题,既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城镇建设,也不能单纯地就农抓农,而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进一步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真正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进步。

加快实施县城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二板块突出发展城郊型县域经济,三板块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型县域经济。

(三)城乡一体化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理顺体制、健全机制,统配资源、科学管理,群众自愿、市场参与”,聚合各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分工不分家、分责不分力、分解不分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努力做到目标确定在哪里,力量就集中到哪里,措施就落实到哪里,取得了较好成效。

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必须广泛组织社会参与力,深入宣传发动,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谋发展、团结一心促跨越的强大合力。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考虑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离发达地区的标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完善,相关政策设计和制度配套存在不连续、不稳定、相互不衔接等问题,城乡规划建设仍然存在二元分割现象,七个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仍需持续加强等等。

下一步的工作,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和整合,不断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加强制度创新,继续完善户籍、土地、投融资等城镇化发展难点问题。

坚持以全域昆明理念,把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统筹结合,形成合力促进城乡同繁荣、共发展。

二是突出试点示范引路作用,积极探索特色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加强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三是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合力。

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个长期过程,继续动员、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参加、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