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22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七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预习导引】

一、学习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

二、重点、难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三、知识梳理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并能为人的___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___。

(三)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_____________。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_____________。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____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___________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___。

四、探究性学习

1、阅读教材P29“探究活动1”回答:

(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智慧课堂】

一、单项选择题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据此回答1~3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R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

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③物质和意识密不可分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4、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有人断言:

“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8、列宁说物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指()

①物质是看得见的②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③物质具有可知性④物质和意识密不可分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9、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比较容易,而理解社会的客观性则比较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不受人的意识影响

B.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C.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D.社会的变化发展决定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10、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二、简答题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从以上材料中,你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的“物质”概念与以往旧哲学中讲到的物质有何不同?

 

【课后练习反思】

一、框架梳理:

 

二、巩固练习:

(一)判断: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

()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5、物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物质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物质是()

A.构成事物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B.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

C.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D.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④人的意识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

A.都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性B.都肯定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都肯定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都否认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

6.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①地理环境②人口因素③思想意识④生产方式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7.“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三、金点子建议: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八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预习导引】

一、学习目标

1、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3、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B)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

5、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C)

二、重点、难点: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三、知识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和,世界上不存在。

(2)运动是______的运动,是运动的,脱离物质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

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和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3)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个规律的。

(2)普遍性:

、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的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规律,而不能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探究性学习

1、阅读教材P31“探究活动2”回答: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阅读教材P32“探究活动1”回答:

(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阅读教材P33“探究活动2”回答: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阅读教材P34“探究活动1”回答:

(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智慧课堂】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3、下列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正确地是()

①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②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③二者是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④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分歧的,其实质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5、“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6、2005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

“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

撞击的成功,表明()

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7、人们可以修建水利设施,引水上山,灌溉农田。

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改变规律②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人可以创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④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就可以造福人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③④

【课后练习反思】

一、框架梳理:

 

二、巩固练习:

(一)判断:

1、规律是客观的,是永恒不变的。

()

2、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3、规律是客观的,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也可以阻碍事物发展。

()

4、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

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

(二)单项选择题

1、思格斯说: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像的。

”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2、植被是蓄水防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山川植被被遭破坏,遇见暴雨,雨水便会不受阻拦倾泻而下,往往只要数小时浩浩荡荡的洪水便会袭来。

这一自然知识说明了()

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人无力抵御自然灾害

③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④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

3、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4、“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5、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打破“橘生准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6、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三)简答题:

7、材料一:

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安全“回家”。

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三、金点子建议:

学案九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预习导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2、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三、知识梳理

1、意识是__________产物。

即:

意识是_____和_______的产物(如果脱离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__________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______(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意识是______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____活动实现的。

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只有参加________,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即是社会的产物。

3、意识是_______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_____,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__的,而内容则是_____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结论:

物质第____性,意识第____性,物质___意识,意识______物质。

四、探究性学习

1、阅读教材P36“探究活动2”回答:

(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智慧课堂】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成语“望梅止渴”理解正确的是()

A.“望梅”对于人来说毫无意义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

C.“望梅”确实能“止渴”D.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望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渴问题

2、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而对于动物来说则不是。

这是因为()

A.动物没有条件反射B.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

C.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D、动物没有第二信号系统

3、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

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4、“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俗话说: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7、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豹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长期与人类社会活动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

这一事实说明

A、人脑不一定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B、有了人脑一定会有意识

C、脱离社会实践,人脑不会有意识功能D、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8、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是“情景交融”,比如我们高兴时,仿佛骄阳在笑,青松在招手;悲伤时,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

“移情”的说法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D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课后练习反思】

一、框架梳理:

 

二、巩固练习:

(一)判断:

1、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2、意识是主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

3、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

4、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

(二)单项选择题

1、就其根源讲,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2、从本质角度看,意识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思是对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的意识是不能动B、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C、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D、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对人类高得多

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

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

据此回答4---5题。

4、人们能够利用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这说明()

A.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5、太阳的存在和变化不会因为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而依赖于意识,这说明()

A.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影响B.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6、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表现在()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③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④意识时人脑自生的产物

A、①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③

7、狐狸会有效的躲避猎人的追捕,但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这是因为()

A、动物的心理和人的意识是有本质的区别B、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起来的

C、人具有高等意识,动物具有低等意识D、人是高等动物,狐狸是低等动物

8、狼孩之所以不会形成人的意识,是因为()

A、狼孩的大脑不是人脑B、意识不全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不全是物质的反映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9、“万物皆有思想”的论调违背的是下列哲理()

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B、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0恩格斯说:

“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

A.意识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三)简答题

11、20世纪90年代,在菲律宾的一个深山老林中发现的一个日本军官,他还是在1940年左右于战争中逃进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