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1291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解读

第一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构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才正式确定的课程名称,它脱胎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

那么,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体系发生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不妨从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史谈起。

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发展历程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历史上,制定过四个版本的计算机“教学大纲”,因此,根据计算机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演变,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1-1986)1981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由于受原苏联学者伊尔肖夫“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我国的五所大学附中和华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序幕。

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

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课时规定为45-60个小时,其中要求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推进课程发展的两个重要事件: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

”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第二个阶段(1986-1991)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由于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观点的影响,在8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即:

文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部分。

对这些应用软件,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条件选用,不作统一要求。

根据当时的国情,还不能把计算机课作为中学的基础性学科,只能作为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辅助性学科,在具备计算机专、兼职教师、有十台以上微机并有专用机房和必要的活动经费等基本条件时,在高中作为选修课,在初中可作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或劳技课的学习内容。

并初步在小学和初中开展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

推进课程发展的重要事件:

为了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方针,促进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教育部决定成立“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设北京部和上海部,分别挂靠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这标志着计算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官方机构正式建立。

该研究中心1992年改名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第三个阶段(1991-1997)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杯,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并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为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根据本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并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10月正式下发。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

其中规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共包含五个模块,作为各地编写教材、教学评估和考核检查的依据。

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社会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及类型的介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包括联机、开机与关机、系统设置、键盘指法训练、汉字编码方案及汉字输入方法介绍、APPLE机及中华学习机CEC-I操作系统的简单介绍、PC机操作系统介绍。

3.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包括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电子数据表格软件、教学软件与益智性游戏软件。

4.程序设计语言,包括BASI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和LOGO语言等。

5.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五个模块都是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各地在编选教材时,可根据本地区的机器设备、师资水平、课时安排、学生素质等条件在内容的选取和顺序的编排上有所选择。

推动课程发展的两个重要事件:

1992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8月成立了由柳斌任组长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规划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蓝图。

1995年上半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首席技术顾问DwightW.Allen博士到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有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情况的短期考察,不久,他写出了两篇题目分别为“重新考察中国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警告”和“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未来”的考察报告。

这两篇考察报告涉及到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既有尖锐的批评也不乏有益的建议,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综合这两篇报告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句话:

一个严重的警告(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状况提出警告),两条尖锐的批评(中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育目标和课程指导纲要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三方面富有启发性的建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政策和中国教育软件的开发策略)。

这直接导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994年下发纲要到1997年出台纲要修订稿,其间仅三年。

第四阶段(1997-1999)《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虽然是1994年才颁发,但事实上是在1991年开始制订的,并以“征求意见稿”的方式向各地发布,实际上到1997年已实施了5、6年了,这期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保留计算机学科的一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适应计算机技术新的发展和应用,对“指导纲要”做一些修改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对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如程序设计语言模块、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模块、以及对整个指导纲要的结构也需要做些修改和调整。

所以,根据这种要求,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织起草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下称“修订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了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学科审查委员会的审议,并于1997年10月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在1998年秋季正式实施。

“修订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

其中规定:

小学计算机课的教学应以计算机简单常识、操作技能和益智性教学软件为重点。

计算机学科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不宜过多,一般为30个课时,最多也不宜超过60个课时。

如果有条件增加课时,建议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计算机应用上。

建议在四、五年级开设小学计算机课程。

初中计算机课的教学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性训练、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或图形信息处理为主。

一般为60个课时,建议在初一或初二年级开设。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宜教程序设计语言。

如果开展LOGO语言教学,应从绘图、音乐等功能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手段来进行教学。

高中计算机课程要以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工具等软件的操作使用为主。

程序设计可作为部分学校及部分学生的选学内容。

一般不少于60个课时,建议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

考虑到各地、各校及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在相当长时期,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还难以彻底分开,因此,允许有交叉重复。

考虑到我国经济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在“修订稿”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仍采用“以模块为主,兼顾层次”的方法,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条件选取不同的模块和层次。

在“修订稿”中,分小学和中学两大部分,其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五个模块,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十个模块。

小学部分中学部分模块一、计算机基础常识和简单操作模块一(M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模块二、微机操作系统简单操作与使用模块二(M2)、微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模块三、汉字输入及简单文字处理基本模块模块三(M3)、汉字输入及中西文字处理模块四、LOGO绘图模块四(M4)、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块五、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的使用模块五(M5)、电子表格模块六(M6)、LOGO绘图模块七(M7)、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软件应用基本选学模块模块八(M8)、Internet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模块九(M9)、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选学模块模块十(M10)、程序设计初步“基本模块”是最核心、最基本的模块,适合于所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或学生;“基本选学模块”是在学习了“基本模块”之后可任选的模块;“选学模块”适合于部分学校或学生。

这种课程体系设计是借鉴了国际上计算机课程纲要的设计思想,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相应调整。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委托国际信息处理学会(IFIP)制定了中学信息学(计算机)课程纲要,作为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合本国(地区)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编写教学材料的参考,在中学信息学(计算机)课程纲要中,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所列出的内容为:

1.核心模块:

C1硬件;C2系统软件环境;C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4计算机的使用简介;C5文本处理;C6数据库操作;C7电子制表软件操作;C8图形操作;C9社会学与伦理学问题;C10软件工具的选择。

2.核心选修模块:

E1数据库设计和使用;E2电子制表软件设计和使用;E3信息学与职业选择。

3.通用可选模块:

OP1键盘操作技能;OP2桌面印刷(DTP);OP3计算机与通信;OP4作图;OP5多媒体操作;OP6计算机辅助设计(CAD)OP7造型与模拟;OP8专家系统;OP9机器人和反馈设备;OP10音乐;OP11统计学。

4.供选程序设计模块:

P1程序设计入门;P2自顶向下程序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核心模块是中等学校教学目标中必须掌握的,其它为可选的内容。

根据各校的资源、设备的情况,基本上以所有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部分学生为学习对象的次序,以C1--C10、E1--E3、OP1--OP11、P1--P2为学习内容的次序。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和国际信息处理学会的中学信息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的要求基本上是吻合的,但由于师资、设备条件等因素,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值得提出的是,这一阶段提出“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观念,建议不能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课程开发分别考虑,应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计算机与学科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强调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应用,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通过在学校中广泛应用计算机以使学习者有一个学习计算机的环境和氛围,是对计算机根本价值认识的一次飞跃,是计算机根本属性的更充分的彰显,但是,这种思想在后来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发展

从2000年确定由计算机课程调整为信息技术课程以来,虽然仅十年时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要标志为三个相关文件的出台。

1.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出台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这次会上,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

大会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

从而结束了在我国开设计算机课程18年的历史,翻开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崭新的一页。

本次会议还对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出的明确的要求。

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

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做出的重新安排,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

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与以往纲要所描述的内容相比,本次纲要在模块学习内容上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如小学模块一为“信息技术初步”,属于基本模块,主要内容有: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明确模块内的具体学习内容,有利于统一课程实施要求,推进区域教育平衡,同时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为提高纲要对全国的普适程度,除提供拓展模块供选择外,在基本模块中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性。

如初中模块五为“网络基础及应用”,虽属于基本模块,但在学习内容描述中,其中,第五条就是一个拓展内容,提供选择使用。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本次纲要对于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确定了各自的学习模块,小学共六个模块、初中共七个模块,高中共八个模块,其中均含有两个拓展模块。

类型小学初中高中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基本模块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模块五、数据库初步拓展模块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从上述模块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本次纲要已注意到各学段之间的区别与衔接,初步明确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有效对接,中学不再是“零起点”。

如模块一,小学为“信息技术初步”,初中为“信息技术简介”,高中为“信息技术基础”,在内容安排上也体现出对不同的学段要求。

下表可简要反映小学、初中、高中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上的衔接。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解决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置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具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发展兴趣专业学习自选门类的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2.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出台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拉开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序幕。

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订,在此过程中逐渐地明确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3年1月6日通过审议,并于3月31发布,这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体现课程改革思路,超越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发展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更本质的是素养教育。

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设计坚持如下三点:

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基于上述考虑,在学习内容上进行了重新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l: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

另有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页图:

3.2007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出台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基础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层次培训任务的落实以及各级组织与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推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并于2007年颁发并实施。

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

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

基础模块小学分为两个阶段、初中为一个阶段,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

拓展模块分别设置为拓展I“主题活动”、拓展II“程序设计”和拓展III“机器人”。

拓展I为34学时,一般在小学开设,部分初中也可以根据入学学生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I为34学时,主要在初中开设;拓展III的内容,小学和初中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各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

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图:

学习模块(学时数)小学初中学习要求必修选修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4.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级段内容是低年级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与硬件)、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

各项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内容也相互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拓展I为“主题活动”,开设时间以小学为主,其规定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

基础(68)基础(68)拓展I(34)拓展I(34)拓展Ⅱ(34)拓展Ⅱ(34)拓展Ⅲ(34)拓展Ⅲ(34)它又分为硬件使用拓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两类。

硬件使用拓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将部分常用计算机外设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其中,让学生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

拓展II为“程序设计”,开设时间以初中为主,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

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他们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这部分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为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拓展III为“机器人”,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

与基础模块相似,这三项内容在纵向上构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序列,在横向上既各自陈述一个方面,又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本模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这个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和接触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归纳分析上述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主流思想文化、技术的发展及中小学实际开设条件是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主要方面。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主流思想文化经历了“计算机文化”(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到“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中后期到90年代)、“网络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