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61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docx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内容。

是上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

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

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观察、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是注重发掘生活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对细菌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具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涉及到下一节的真菌,也会提出有关真菌的相关问题,或者不能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与微生物的关系,教师要及时说明或提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通过学习,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观察图片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节知识

教学方法

课堂中以“先学后教”为主线,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案为载体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辅助以多媒体设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课堂的趣味性。

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评价,媒体展示图片及视频,强化巩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千万年以来,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的尸体为什么没有堆积如山呢?

思考,根据已有知识回答,产生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明确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1.能说出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

2.通过学习,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动、植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朗读,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构建新知

(一)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内容,了解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展示各类微生物图片

阅读教材,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观察认识。

目的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知识的能力

(二)认识细菌

1、细菌的分布、大小、形态、营养及生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页1-4小段和98页第二段内容,自己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视频及图片,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细菌。

(1)播放细菌的分布视频资料

(2)展示放大不同倍数的针尖上细菌的图片

(3)播放细菌的繁殖过程,引导学生计算手上细菌的数目

(4)播放细菌的营养视频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并相互交流

 

观看视频及图片,计算细菌的繁殖,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特征

根据自己的能力对知识进行认识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整合。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细菌的结构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教材及学案上的图片,分析比较完成表格及思考题,并记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展示细菌的结构图片,总结细菌的特征

组内相互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完成表格及思考题,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组间相互交流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观察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说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与教师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认识放线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完成学案中的填空。

展示放线菌的结构示意图,请学生说出放线菌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观察放线菌的结构示意图说出放线菌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

四、达标检测:

组织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题,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题目,学生同桌相互批阅指正

当堂测试学习效果,查漏补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利用多媒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总结

说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对重点内容再次强化巩固。

板书设计

一、土壤里微生物的种类

二、认识细菌

1、分布、大小、

2、形态

球形、杆形、螺旋形

3、营养繁殖

异养、分裂繁殖

4、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三、认识放线菌

1、分布

2、形态

教学反思

本节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自己或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相互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播放视频,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对重点知识进行检测,同时通过计算及举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阅读观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教学内容的“三贴近”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反应良好,而且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可以看出本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特别是生活中能否感受到细菌的存在这一问题的讨论,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学生放手不够,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全面、积极,特别是学困生发言不够主动,发言主题不够鲜明。

缺乏激情,鼓励性语言运用不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设计和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功夫,使教学设计和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

学生的学习方式,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附:

导学案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认识细菌

1、细菌的分布、大小、形态、营养及生殖

分布范围

大小

形态

营养方式

生殖方式

细菌

合作学习:

2、细菌的结构

荚膜

(1)在表格中填写“有”或“无”

生物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叶绿体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共有结构

不同之处

植物细胞与细菌有,动物细胞没有

动、植物细胞有成形细胞核,细菌只有

植物细胞有、液泡、而动物细胞和细菌没有。

(2)、生活中你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吗?

为什么?

 

三、达标检测:

1、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2、细菌的形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观察到()

A、光学显微镜下B、电子显微镜下C、肉眼下D、借助放大镜

3、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中没有: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

4、关于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的细菌

B.细菌细胞里也含有染色体

C.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D.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所以也有完整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不成形的细胞核

5、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

()

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④有鞭毛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6.细菌的生殖方式是()

A.芽孢生殖B.孢子生殖C.分裂生殖D.营养生殖

7、右图是一个典型的细菌结构模式图

(1)填图:

1是,2是,3是

4是,5是6是。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里的微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内容。

是上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通过学习,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观察图片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

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

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观察、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是注重发掘生活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对细菌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具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涉及到下一节的真菌,也会提出有关真菌的相关问题,或者不能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与微生物的关系,教师要及时说明或提示。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

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

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

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

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

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

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

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

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

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

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

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

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

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

(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

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