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237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

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5.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6.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

8.“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9.清朝赵翼说过,“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这里“此例”是指()

A.纪传体通史B.国别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

10.《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

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诸侯争霸

②文景之治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三国鼎立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⑤

11.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12.下面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其中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

13.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

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A.加强文化控制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14.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

皇帝

和帝

殇帝

冲帝

质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2

8

14

寿命(岁)

27

3

9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5.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17.就史料的真实性和史学研究而言,下列选项中价值最大的是

A.史书B.人物传记C.历史课本D.文物

18.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9.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从图片中你能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B.西汉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C.罢黜百家D.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0.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

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21.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A.统一国家的建立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中华文明的起源

2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23.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D.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24.2007年7月8日凌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成功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25.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

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故A错误;

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还有其它商品。

故B错误;

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错误。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3.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4.C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都是秦朝巩固其统治采取的额措施;

汉朝时期采取的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5.C

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

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本题应选C。

6.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根据题干所给“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等信息,可知这些工程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征发沉重的徭役,所以B符合题意;

沉重的赋税说明人民受到的剥削严重,题干未体现,所以A不符合题意;

残酷的刑罚说明秦朝刑罚的严苛,题干未体现,所以C不符合题意;

秦代的殉葬已经不像奴隶制社会时期一样非常盛行,题干未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依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促成这一变化;

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材料廉价易得,便于推广。

造纸术的改进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

9.A

依据题干关键词“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

国别史、纪传体断代史、编年体与题干无关,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10.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2000多年的史事。

因此,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诸侯争霸②文景之治③巨鹿之战,故正确答案为C。

④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⑤三国鼎立发生在三国时期,都在《史记》记述的范围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或⑤的选项,故选C。

11.C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12.A

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故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不符合史实,A符合题意;

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符合史实,排除C;

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故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和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符合史实,排除BD。

13.D

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

秦朝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而加强文化控制,排除A;

材料无关地方行政管理,排除B;

统一文字是在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后的举措,统一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C。

14.D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

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5.C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

故选C。

16.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项表述错误;

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7.D

依据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

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

就史料的真实性和史学研究而言价值最大的是文物。

D项属于一手资料。

D项符合题意,ABC属于二手资料,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8.B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东汉黄巾起义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起义之前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B正确;

ACD是两者的相同点,排除。

19.B

依据题干中“汉代讲学图”“西安长安太学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此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B正确;

太学属于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校,春秋时期孔子最早创办私学,A排除;

题干直接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但没有体现对其他学派学说的态度,无法直接得出罢黜百家,C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儒学教育的效果,无法直接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排除。

20.B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B符合题意;

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开创的,A排除;

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创的,C排除;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开创的,D排除。

故选择B。

21.A

根据“秦灭六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亡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A符合题意;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排除;

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朝没有政权分立,C排除;

图片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D排除。

故选择A。

22.A

根据图示可知,图示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时代特征。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故A项正确。

刘秀统治时期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和图片信息无关,C项错误。

图示反映了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D项错误。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本题属于图片型选择题,需要提取图片有效信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

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

其刑法极其严酷。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C符合题意;

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与民族矛盾无关,B不符合题意;

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4.C

根据题干信息:

“秦长城起止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在燕、秦、赵三国旧长城基础上修补而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5.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故C符合题意;

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

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

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